教师招聘笔试备考之智力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1)智力二因素论由英国心理学家C.Spearman斯皮尔曼(1863—1945)于1904年首先提出。

(2)二因素论认为,人类智力包括着两种因素: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和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其中一般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

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就是普通能力

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有五类:口语能力因素、数算能力因素、机械能力因素、注意力、想象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教师招聘笔试备考之智力理论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1)提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1967年提出。

(2)智力三维结构论: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

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智力活动的产品: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包括单元、类别、关系、体系、转换、蕴涵。

由这三个维度,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

3.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1)提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

(2)内容: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①语言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动觉智力;⑥人际智力;⑦自知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

(3)作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4.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了智力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是由几个彼此无关的“原始心理能力”组成。各种智力活动可分为不同的组群,每一组群中有一种基本的因素是共同的。

根据测验结果,他概括出七种基本因素: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数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知觉速度、记忆能力和推理能力。这七种因素彼此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5.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形态。

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而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该理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成分亚理论:(1)元成分: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起着核心作用

(2)操作成分: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3)知识获得成分: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收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

情境亚理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经验亚理论:利用经验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利用经验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教师招聘笔试备考之智力理论

文/呈贡师大中公教育(cgzgs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