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爲文壇大家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北宋有一位父親,24歲數前認為讀書無用整日遊山玩水,如閒雲野鶴般。

24歲那年母親過世,才萌生了讀書改變命運的思想,開始讀書,仗著聰明,以為讀書沒有什麼難,並不上心。

27歲參加第一次應鄉試舉人,卻不幸落第。這次失敗,使他痛自檢討憤然將以往的文稿,一把火燒個乾淨,並取出《道德經》、《莊子》、《論語》、《孟子》等書來從頭細讀,繼續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每日端坐在書齋裡,苦讀不休者達六、七年,併發誓讀書未精前,不寫任何文章。

這位父親就是後來與兒子蘇軾、蘇轍並稱“唐宋八大家”的蘇洵。

《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講的就是蘇洵大器晚成的故事。

也說明: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晚。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孟子所說,能有所成就的人,大多是被苦難歷練出來的。

27歲開始發憤的蘇洵在十年的閉門苦讀後,並沒有換來一朝“春風得意馬蹄疾”。他又一次落榜了。這時的他並沒有被命運威脅,而是轉設了人生目標:

第一個目標:通過自由的閱讀、寫作,成為一個真正的學問家、思想家、文章家;

第二個目標:精心培養蘇軾蘇轍兩兄弟。他帶娃的方式很笨也很簡單,歸納起來只有八個字: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他曾專門寫了《名二子說》一文,從蘇軾、蘇轍兩兄弟的名字說起,告誡他們做人的道理:“軾”指車廂前端供手扶的橫木,“轍”指車輪碾過的痕跡,也指道路。

他告誡蘇軾:才華橫溢必然會鋒芒畢露,鋒芒畢露必然會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後進入社會,要收斂鋒芒,應該像車軾一樣,雖然身處車子的顯要位置,卻很善於掩飾、保護自己,這就是無用之用。

告誡蘇轍:轍是車輪走過的痕跡。大家說起車子的功勞,不會想到車轍,如果有了翻車之禍,罪責也算不到車轍的頭上,車轍很妥當的處於禍福之間。我知道你將來一定能夠避免禍患。

從給兒子的取名中不難看出蘇老泉的大智慧。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兒子以後要考科舉,但蘇洵並不讓他們拘泥於科舉所考的內容。他用心研究《道德經》、《莊子》、《論語》、《孟子》,研究儒家的六經和百家學說,通古今之變,從著作當中獲取智慧真諦、思想精髓。並用之教導兒子蘇軾、蘇轍。

而後來成為文壇大家的蘇家兩兄弟,更是從父親這裡直接汲取了最深厚的知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站在了父親的肩膀上讀書、看世界。

蘇洵在蘇軾兄弟很小的時候,蘇洵便加強他們練習寫作。

蘇軾10多歲時,蘇洵給他出了一個題目《夏侯太初論》,並鼓勵蘇軾放開寫,蘇軾在父親的鼓勵下,寫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意思是說,一個勇敢的人,有勇氣摔碎價值連城的美玉,卻可能被瓦盆的破裂聲嚇一大跳;能有勇氣和猛虎搏擊,卻可能在野蜂毒蠍面前慘然失色。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47歲時,蘇洵帶著兩個兒子進京趕考。被翰林學士歐陽修賞識,並向朝廷推薦蘇洵。蘇軾、蘇轍兄弟倆同第進士高等。

蘇軾當時二十二歲,蘇轍十九歲。

於是,“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許多考生,學習他們樸實高古的風格。蘇洵的才華未必及兩兒子,但是他的努力和自律,一定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蘇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傳》未成,遺命蘇軾繼作此書,名為《毗陵易傳》。

蘇轍晚年為老子道德經註解,著《穎濱先生道德經解》,該書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最好的傳承是身體力行。

開學季,贈100道傳統文化常識題,父母陪伴孩子們一起自測,在傳承文化中一起成長吧!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D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D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D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D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D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A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B

受《道德經》指引,這位父親發奮讀書 陪伴兩兒子成為文壇大家

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