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人间烟火:道家与药膳

“不食人间烟火”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式,这种观念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就是药膳的形成与推广。

道家源流经典之一《黄帝内经》主张“食为性命之基”,并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如果饮食不当,五味不调,饮食亦为疾病之源,主张通过对食物的挑选、搭配,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

这种思想进而发展成道家服用“丹药”的传统。

不食人间烟火:道家与药膳

晋代炼丹大师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说“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乎?”

食物固然是好东西,但道家丹药是比食物更好的东西,再往前进就是“不食人间烟火”了。

道教发端于东汉末年,形成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历时千年,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巨大,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思想自然也渗透入到中华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

葛洪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对“不食人间烟火”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就认为;“食金者寿如金,食玉者寿如玉。”

南北朝另外一位道家重要人物是陶弘景,此人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主张“少食荤腥,多食气”。其著作《养性延命录》中提到,吕洞宾告诉前来学道的人,酒色财气四字,一毫不沾,才能具备得道成仙的条件。

道家全真派的创始人王重阳主张“全神锻气,出家修行”。他制定了一整套道士出家的制度,规定道士不得娶家室,斋戒酒肉,并不食“五荤”——对道家饮食风格在其手中被系统化、制度化。

道家的“五荤”(又叫做五辛)是指葱、蒜、韮、薤、芫荽,按说这都是蔬菜,为什么叫做“荤”?道家的解释是:这“五辛”的气味刺鼻,其气上冲于脑可令头晕,故称为荤。对此《康熙字典》解释为:荤,臭菜也,道家所禁,谓气不洁也。

因为“五荤”有刺激性气味,对道士炼气不利。念经时,这种污秽之气容易冲神,而且呼出的气味难闻,让人反感。再就是诱发欲念,容易引发阳动,不利清心炼道。

不食人间烟火:道家与药膳

除了肉食(腥)和上述“五荤”,道家还主张不吃“香食”和“辣食”。因为“香食”让人贪图享受,沉迷物欲,意志昏沉;而“辣食”刺激上火,搅扰清虚,不利修行。如果道士犯了饮酒或饮食荤腥的戒律,按照王重阳的说法是要被驱逐出道门的。

在不食人间烟火的理念指引下,道家一直苦苦追求能令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葛洪说“上药增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生;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侵”。长期服用“上药”和“中药”,可以令人延年益寿。

其中,枸杞就是一种很为道家推崇的“仙药”。道家传说,千年枸杞,其根形如犬状者,方士称“西王母杖”,所以枸杞又被称为“仙人杖”。道家典籍《续仙传》中记载,有个叫硃孺子的人,幼年开始修道。有一天,他在溪水边看到两只花犬,很觉奇异,就去追赶,但两只花犬跑到枸杞树下就不见了。于是,他掘开泥土,发现枸杞的根与花犬十分相像,便把枸杞根煮而食之,因而飞升上天得道成仙。

这一传说到了唐代在民间非常盛行,比如,大诗人白居易就有“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夜吠声”的诗句。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还专门做了一首《枸杞井》诗:“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无不把枸杞视为具有灵异效果的“神药”。

枸杞的地上部分被称为“天精”,地下部分被称为“地仙”、“地骨”。一般以宁夏、甘肃出产的为最好,其功用主要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在中医中,的确有用枸杞治病,特别是治疗男性不育的验方。

道士多居于山中,有条件采取很多枸杞这样的药材做食物,对我国的药膳发展有着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后来,道家的饮食禁忌逐渐放松,药膳就更加发达了。

仅以枸杞为例,其药膳就有枸杞肉丝、枸杞鸡丁、枸杞蒸鸡、枸杞兔丁、枸杞鲫鱼、枸杞炖羊肉、枸杞猪肾粥等。枸杞羊肉的功效可以治疗男子肾亏和女子经期不调,年老体弱者食之可补充元气。目前,枸杞已经成为中国人认知度最高的具有养生保健功能的“神奇食物”,药酒中几乎全部离不开枸杞,经过当代科技的开发,枸杞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道家还把饮食与人的精神层次联系起来,认为“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腻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倡导“欲得生,肠中为清,欲得不死,胃中无渣”,这也成为道家辟谷的理论依据之一。

这里的“气”指的就是大自然的“精气”。但过犹不及,有些人过于追求“长生”,因此沉迷于丹药,也造成了很多悲剧,历史上甚至有帝王因丹药中毒而死的例子。

不食人间烟火:道家与药膳

“名医多羽客,寿星出道家”,道家在炼丹和对“神药”的追寻过程中,大大丰富了中医养生的内容。

与枸杞相似,道家发现的另外一种“神药”是黄精,又名“神仙饭”。因为黄精是植物的根块,含有淀粉,所以可以充饥,同时又有养生的功效。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以与老小代粮,谓之米辅也”。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也写道:“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客”的诗句,可见,在唐代时,黄精就被认为是具有神奇功效的食物了。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临川有一富户,家中的婢女因为不堪主人虐待而逃进了深山。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她发现有一种植物的枝叶十分可爱,就挖出其根茎食之充饥。吃后久不觉饿。一晚,她睡在树下,忽然听到一阵风声,还以为是老虎来了,赶紧起身爬上树。但她根本就没怎么用劲,只觉得人轻飘飘地就上了树。此后,她经常以此物为食。上下树时,飘然凌空,状若飞鸟。后被富户家砍柴的樵夫看见,问她是吃何物存活的。她便指了指这种植物,后经采药者辨认,原来这种植物就是黄精。

道家食用黄精有多种方法,既可以当做水果吃、和面吃,也可用黄精和鸡鸭一起烧制。现在民间还有很多吃黄精的方法,比如,用黄精熬水喝,泡酒,做成药丸;把黄精和猪肉同炖,被认为有补肺的功效;与鸡肉共蒸,补脾肾;黄精和黑芝麻炙烤,可以令白发转黑。

现代医学证实,黄精的确有防止动脉硬化、清润肝脏脂肪的功效,还可以辅助治疗病后虚弱、贫血等疾病。在饮食名菜中,则有黄精猪肘子、黄精鸡、黄精烧鸭、黄精鳝片、黄精粥等。

黄精一般是研磨成粉末食用。比如,在黄精鳝鱼片这道菜中,就是先把鳝鱼片炒熟,然后用黄精粉、酱油、醋、鸡精、芡粉勾成的汁浇上即成。这道菜有补虚神的功效,还有使皮肤光滑的健美功能。

顺便提醒一句,做药膳时最起作用的做法是炖,特别是炖出的汤汁往往最为滋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