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個大坑與地震有關呢

在喀斯特發育的地區

從地表到地下

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地表的石林、峰林、峰叢、巖柱

如同從地上長出來一樣

絕美無比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地下的溶洞、地下河

更是神秘莫測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而在地表和地下之間

還有一種岩溶景觀

就好比連接地表和地下世界的通道

這種岩溶景觀形成地表負地貌

比如窪地、豎井、漏斗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種特殊形態的負地貌——天坑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洞口如盆 四壁如井

名字由來

● 2001年之前,天坑只是對重慶奉節縣小寨天坑這種景觀的特稱,類似的地貌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如“巖灣”、“石院”、“龍缸”、“石圍”、“天盆”等。

● 2001年,天坑作為一個專門的喀斯特術語被專家提出。

● 2005年,國際喀斯特天坑考察組在重慶、廣西一帶大規模考察後,“天坑”這個術語在國際喀斯特學術界獲得了一致的認可。

這是繼峰林(fenglin)和峰叢(fengcong)之後,第三個由中國人定義並用漢語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術語。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什麼樣的坑才算是天坑?

首先天坑是一種自然景觀

它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

所以

人為作用形成的坑不能叫做天坑

比如礦坑就不能算天坑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俄羅斯遠東米爾鑽石礦坑(注意!這可不是天坑呀

隕石撞擊地球形成的隕石坑

也不能叫天坑

因為它不是喀斯特作用所形成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美國亞利桑那州巴林傑隕石坑俯瞰 (注意了!這也不是天坑)

此外

天坑需要一定的規模

一般來說寬度和深度均要大於100米

否則的話

天坑的門檻是不是太低了

由此可見

我國多地近年來出現的直徑幾米至十幾米的地面塌陷,

雖有人稱其為天坑

其實它們還遠遠達不到天坑的准入標準

與真正的“天坑”有著天壤之別呢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在形態上

坑壁陡峭

呈深陷的井狀或桶狀才能叫天坑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呢?

天坑的成因一般分為兩種

塌陷型沖蝕型

目前發現的天坑多為塌陷型

這種天坑是從下往上逐漸塌陷而形成的

例如小寨天坑、樂山天坑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小寨天坑

塌陷型天坑的形成

是地下河流對可溶性岩石進行長期沖蝕

在地下形成空洞

空洞垮塌後

地面下陷就形成了天坑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塌陷型天坑的形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地下河階段

有一條終年不竭的地下河

是天坑形成的首要條件

2.地下崩塌大廳形成階段

在地下河的強烈溶蝕、侵蝕等作用下

在岩層發生坍塌

坍塌後的物質被水流逐漸帶走

形成穹隆狀的地下大廳

3.天坑階段

地下大廳的頂板

在地表水的溶蝕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

慢慢接近地表

並最終在地面出現天窗

洞頂大規模塌陷

形成天坑

或許某一次地震的震動

也會成為塌陷的原因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沖蝕型天坑

則是由於數量驚人的地面水

向下流動沖刷造成的

目前發現世界上唯一的沖蝕型天坑群

位於我國重慶武隆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武隆天坑

據科學家研究

武隆天坑是三到四條河流匯聚

形成漩渦

歷經數百萬年的沖刷和侵蝕

逐漸形成了總面積達15萬多平方米

最深處可達數百米的武隆天坑群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沖蝕型天坑成因示意簡圖

陷落的地表

深邃的眼眸

大自然挖瞭如此一個大坑

裝滿美不勝收的景緻。

或许这个大坑与地震有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