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 秸秆变废为宝有路可循!

据统计,我国每年可生产秸秆9亿多吨,其中有近1/3的秸秆资源没被有效利用。如何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我们最近采访了相关人士,且看大家怎么说。

基层农技人员:机械化还田最经济直接


专家分析 秸秆变废为宝有路可循!

广东省海门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工程师杨磊:实践证明,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当前最经济最直接的利用方式。除此之外,秸秆利用的渠道还有:

一是秸秆饲料化利用。

秸秆饲料化主要是通过青贮、微贮、氨化、碱化、揉搓丝化等处理技术,增加秸秆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二是熟化油菜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

利用油菜秸秆结合有机原料(腐殖酸、木醋酸等)及功能微生物菌群,制成炭基微生物有机肥,或将油菜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有效改善土地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动绿色循环农业发展。

三是油菜秸秆能源化利用。

油菜秸秆含油量高,是很好的生物质燃料,加工生产颗粒燃料可替代煤炭来取暖、烧锅炉等;经过粉碎、烘干、成型、炭化等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炭棒,燃烧产生的烟和灰都很少,对环境影响小,可用于饮食和烧烤行业。

一线农民:蔬菜秸秆还田亩省4000元

专家分析 秸秆变废为宝有路可循!

山西省临汾市吉县苹果种植大户刘杰:作为一个苹果种植大户,在消纳秸秆方面一是采用秸秆腐熟加工技术就地还田作有机肥。用秸秆腐熟后加工的有机肥,可能营养不够全面丰富,但就地取材利用效果很好,因其成本低可大量使用,量大后土质变得松软,水肥气热得到调节,果树根系的问题得以解决;二是利用秸秆粉碎加工技术履盖树盘。粉碎后的秸秆用来履盖树盘可防草保墒,比地布便宜,利用价值更高一些。可用3%的尿素水喷洒加速腐烂,上面再轻盖一些土,以预防火灾的发生;三是利用秸秆诱捕杀灭害虫。秋季用秸秆行间铺撒,让害虫以为是越冬的好场所,春季时再深埋地下,可杀灭害虫;四是利用秸秆做旱塬保墒节水。在果树下开沟用秸秆埋入,利用秸秆吸水功能储水,确保土壤水分含量。

山东省寿光市纪台镇丁家尧河村新型职业农民、农艺师丁超武:我国每年产生3亿多吨蔬菜废弃物,占所有农作物秸秆总量9.09%,占城市垃圾总量的20%~50%。蔬菜废弃物是一种全营养有机肥料,粉碎之后加入生物菌腐熟发酵制作生物有机肥,可抑制和杀灭蔬菜秸秆和土壤中的植物病原菌和虫卵,缓解病毒病,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可有效分解土壤中富含的养分,激活被固定的养分元素,提高土壤持续养分供应能力,减少土壤污染,整体提升耕地质量,恢复土壤健康。该技术操作方便,实施简单,因其原料来源广泛成本较低,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无公害肥料。据统计,蔬菜秸秆还田技术可使每亩蔬菜大棚节省成本近4000元。

企业经营者:有了“一料两用”新技术


专家分析 秸秆变废为宝有路可循!

河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巩雪桦:我们探索出一种秸秆能源化和肥料化综合利用“炭基生产模式”,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能源效益。该模式是以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基础,以炭为基质,通过自主研发的农林废弃物肥料化和能源化综合装备,利用靶分子分离和谐振波等高新技术手段产生生物质炭、木醋酸酸液和生物质燃气,将生物质炭生产成炭基生物肥和土壤修复剂。同时将生物质燃气通过低焦油处理作商品化能源供应市场,可减少秸秆直接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业界专家:秸秆利用重在“用”

专家分析 秸秆变废为宝有路可循!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高岩:国家支持重点应由“收”、“储”转向“用”。因为只有“用”,才能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问题,而且切实的“用”一定会带动“收”、“储”。“用”的方向应鼓励百花齐放,但更倾向于“农业化”和“还田”。一方面,秸秆来源于农业,来源于农田,应强调其农业属性。如果很好地实现“农业化”和“还田”,农民的从业性和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使得农业问题从农业角度解决。从目前来看,秸秆的“农业化”和“还田”空间很大。尤其是将秸秆“制肥还田”,任何区域都有需求,而且需求量都巨大。同时,“制肥还田”还与国家“化肥零增长”、“土壤有机质提升”目标的达成息息相关。

秸秆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与运距相关,处理规模越大,相对运距越远。小型加工企业投资小、见效快,可实现当年建厂,当年消化秸秆。应在支持建设大规模秸秆处理加工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就近加工、就地消化,建设小型秸秆加工企业。在资金投入上补贴政策直接与企业挂钩,补贴款直接补给加工企业,应避免秸秆资金下发到县、乡后,真正的秸秆加工企业拿不到,拿到补贴资金的却没有做实事。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严防死守要靠组合拳

专家分析 秸秆变废为宝有路可循!

天津市农委农机办副主任胡伟:严抓秸秆禁烧,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去霾”上下功夫,在秸秆综合利用上从法治、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打好“组合拳”。作为京津冀一体化核心功能区,为了碧水蓝天,天津市一直严防死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