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錯失了哪些一統三國的機會?

雲飝颺9


魏國錯失了三次一統三國的機會。

第一次,赤壁之戰,曹操戰敗,機會隨之喪失。

第二次,曹操征伐漢中張魯,張魯降。司馬懿、劉曄勸曹操趁劉備立足未穩,乘勝拿下益州。但曹操卻以既得隴何望蜀,撤兵了。其實曹操清楚劉備風頭正盛,文臣武將,兵強馬壯,這時略蜀,前有狼後有虎,極有可能被東吳背後捅刀子。也有人說,曹操其時已不是官渡之戰時的曹操,畢竟年紀大了,銳氣減了,不敢冒險了。

下面重點談第三次錯失統一的絕佳機會——夷陵之戰之時。

一、夷陵之戰背景

219年,關羽出兵攻打襄樊,水淹七軍,威振華夏,吳魏急忙暗中聯盟,魏軍列在前,吳軍襲其後,關羽失荊州遇害,蜀中震動。不久曹操病逝,曹丕、劉備相繼稱帝。221年7月,既劉備稱帝三個月後,以為關羽報仇為名,揮兵東征伐吳,氣勢洶洶。孫權求和不成,決定向曹丕稱臣,同時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戰略戰術,阻擊了蜀軍的攻勢,於222年8月,在夷陵擊敗蜀軍。

二、夷陵之戰三國已失去平衡

吳蜀兩國能以四州之地對抗曹魏九州之地,主要靠的就是地利 及兩家聯盟。而夷陵之戰打破了這個平衡,這時的曹魏不論從經濟、軍事、人口等方面都全面超過這兩家,那麼曹丕為何不借此天賜良機滅掉吳國?亦或聯合東吳一起滅掉蜀國?

夷陵之戰,共歷時十三個月,雙方互有攻守,222年正月至六月兩軍相持,戰事一度陷入膠著狀態。這時的孫權、陸遜等一干人馬,牢牢地盯著眼前的蜀軍,而自己的後方卻十分空虛,如果曹魏軍出合肥,突然襲擊,直搗金陵,一從長江出,一從淮河來,魏蜀兩面夾擊,東吳則首尾不能相顧,其不亡何待!

三、曹魏集團抉擇

曹魏集團在渴望不可求之機緣出現之時,也沒閒著。此刻曹丕稱帝一年有餘,孫權派史稱臣,會議研究對策。司空王朗建議靜觀其變,不宜速出兵。而戰略家、頂級謀臣劉曄提出了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建議:’孫吳以江、漢為天險,向來無內臣之心。陛下雖然功德蓋天,但像孫權這樣的人也無法讓他感動改變。孫權因難求臣,不能相信。孫權現在內外交困,所以才派使者前來…現在正是時候,可以突然向他發起襲擊。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他建議趁著東吳將重兵集結於夷陵一線的時機,渡江攻擊其後方,東吳外有蜀軍的進攻,內有曹魏的襲擊,快則十天,慢則一個月必然滅亡。

但曹丕卻不同意此方案:’人家稱臣願降,而我們要討伐他,這會讓那些也想來投降的人失去信任,這個實在不可,我們為何不接受東吳的投降,而去襲擊蜀國的後方呢?’

曹丕雖然沒有同意劉曄的建議,但實際上仍舊屯兵於吳魏邊界,伺機待動,並宣稱是準備協助吳國攻擊蜀軍。但此時曹魏仍然猶豫不決,等待最佳時機,一是怕出手過早,蜀吳打不起來;二是想等待蜀吳大打出手之時,再趁機背後捅刀子。不成想迅雷不及掩耳,誰能料到名不見經傳的陸遜與大名鼎鼎的劉備對壘,其結局竟讓人大跌眼鏡,沒想到劉備敗的這麼快,輸的這麼慘,陸遜回兵這麼迅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曹魏現在幹什麼都晚三秋了。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之人的!可嘆的是曹丕為稱帝做好了準備,卻未為一統天下做好準備,白白喪失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手機用戶50902211138


阿斗讀三國第五期:錯過的機會

其實吧以曹家人為首的魏國勢力,錯失了四次可以一統三國的機會。三次老曹(曹操)要背鍋,還有一次給小曹(曹丕)

老曹(曹操)童鞋是個蓋世梟雄,前三國第一人非他莫屬,本來嗎,他是很有機會一統三國的,可是錯過的機會真多。


第一次:錯過的機會在曹魏建立之前,就是煮酒論英雄的當口。

當時劉老闆可謂非常落魄,除了名氣大,整個就窮屌絲,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地盤那是一點都沒有。無奈的劉老闆,只能投奔曹老大,當時要殺劉老闆,可是輕而易舉之事,那時候,他周圍謀士也積極向進言說:劉老闆這人啊,能力大,野心不小,現在落魄了,如果不殺他,以後可能成您敵人,不可不防。
但曹老大這人,看著毒,其實也優柔寡斷,一方面覺得自己謀士有理,劉老闆是英雄,另一方面,又怕殺劉老闆失去人心,在加希望能將劉老闆收為己用,就猶豫著一直沒殺,不僅如此還和劉老闆喝酒時候,酒後吐真言,

說“當今天下英雄,唯你和我,其他人都是傻逼。”這話一說吧劉老闆嚇得筷子都掉了。本來夾起尾巴做人的劉老闆,看情況不對,扯個由頭收拾收拾包裹跟他說拜拜了。


第二次:喪失機會是在攻打孫權的赤壁之戰時。

那次吧,其實也是好機會,老曹同學搞了幾年平定袁大頭,還有那一家子廢材後,才出兵,準備大幹一場,想著這一仗打贏,統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

其實吧,他一開始只想打劉老闆,可劉老闆這時候學聰明瞭,不對,不是他學聰明瞭,是來了個大神諸葛亮。在諸葛亮指導下,劉老闆東躲西藏,愣是沒讓老曹同志得逞。

老曹心裡鬱悶,一鬱悶就想打人還是亂打,被遷怒的人也不簡單,是東吳孫帥哥,這孫帥哥在東吳可是根基深厚,不像小劉那麼好打,再加小劉和小孫來個,孫劉聯合,諸葛大神過江舌戰群儒,之後又親手導演一出連環船,配合周帥哥苦肉計,藉藉東風,來個百來艘火船。這一通神操作下來,無數cp二連擊,將老曹打的是落荒而逃,最後機會又錯過了。



第三次有個著名典故叫得隴望蜀。

可這次曹老闆發揚風格,得隴望蜀那是不望的,居然撤退了。當時老曹同志才花費了不少力氣將漢中拿下,並且把三國第一傳教士張真人收服,拿下漢中,司馬懿就建議說,這塊地離成都近,劉備這小子剛拿下益州,人心不穩,看我們在漢中,肯定人心惶惶,如此時出擊,絕對能勝利,可老曹同志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居然不敢冒進,也許是吸取當年被小孫打那件事教訓,這次必須採取保守戰術。



漢中這塊地搞到手,已經做了件大事,拿下小劉這樣的大大事,還是從長計議好。於是,他又撤退了,這一退,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第四次:曹老闆劉老闆都掛了,該阿斗和小曹出場。

話說劉老闆,最後結局那是真慘,夷陵之戰被孫老闆手下,白面書生陸遜弄的是灰頭土臉,大軍被燒成豬頭。幾乎全軍覆沒。最後本人也一病不起,在永安宮一命嗚呼。留下兒子阿斗和諸葛大神支持國家。

諸葛大神不愧大神,在國家危機之際挺身而出,挑起重擔,當時局勢,曹魏看見老劉家精銳都被老劉敗光,於是意圖不軌。孫帥哥那邊也準備趁火打劫。阿斗不傻啊,看這情況緊急,就去找諸葛大神想辦法。

諸葛大神不慌不忙,來啦一出安居平五路,在加上小曹又不是個堅決的人,一看情況不對就想撤退,結果,這機會又錯過了。
最後總結一下:以曹家人為首的曹魏勢力有四次可以一統天下的機會都沒把握住,第一次心太軟。第二次,操之過急。第三次,操之過緩,第四次,心態不對。


雖然最後還是曹老闆家滅的蜀漢可是他們自己家也被家賊滅了。統一天下,哎三四代人都被別人做了嫁衣也是一聲嘆息啦。


阿斗不傻


曹操錯過了兩次統一天下的機會,一個是因為太快,一次是因為太慢。

太快的一次是赤壁之戰,當時曹操南下,荊州望風而降,劉備帶著他的兄弟就往南跑,劉備當時都準備跑到南越去過小日子了。

對曹操來說,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他所要做的就是鞏固荊州地盤,等把荊州的地盤消化好之後,練好水軍再對東吳用兵。可是曹操太著急了,馬上就想著要滅東吳統一天下,可想而知,如果曹操在這個時點上滅了東吳,那他肯定要當週武王而不是周文王了,可能是這個,導致他的心態失去了平衡,匆忙決定打東吳,給孫權寫信要會獵於吳,最後赤壁大敗,導致天下三分。

三分是一個極難解的局面,因為可以玩縱橫,兩家聯合就永遠大於一家。

為什麼與曹操急了呢?一是吃下去的還沒有消化乾淨,二是把劉備逼急了,人家跳牆出一個聯東吳的招數。

最重要的是,曹操忽視了東吳的基本面,東吳在孫權的率領下,絕不是荊州劉表家可以比的,人家上下同心,百姓樂用,這些都是東吳不可勝的原因,曹操只能坐擁荊州,然後靜觀東吳有變,那時候再平東吳就容易了。

這是因為太快,還有因為太慢而失敗的。

那就得隴望蜀。

建安二十年,曹操攻打漢中的張魯,逼使張魯投降,曹操得到了漢中。這時候,劉曄跟司馬懿都勸曹操進攻蜀地,因為這時候劉備剛剛拿下益州,根基還不是很牢。而且劉備得益州的手段有些不太光彩,所以蜀人未必服他,這時候進攻成都,就會使劉備陣腳大亂。

這時候,曹操卻說得隴不應望蜀,我們打完收工吧。

曹操退兵之後,這時,有從蜀地投降過來的人,說曹操拿下漢中時,成都大亂,劉備斬殺數人都沒能讓人心安定下來。曹操又心動了,跑去問劉曄,我們現在攻行不行?

劉曄表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現在去已經沒有用了。

這是曹操錯失的第二個機會。它同赤壁之戰的區別是,一個是根固穩固的東吳,對這種勢力,就不能急 ,要削枝去葉,動其軍心。一個是劉備新得益州,根基不穩,正是可趁之時,這時要宜快不宜慢,一慢,劉備做好準備,安定人心,就是另一個局面了。

其實魏家還有一次機會,就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曹操這時候已經死了。曹丕如果這時候選擇一方進攻,也可以滅掉一個,打破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曹丕卻選擇了靜觀其變。

原因之一,就是曹丕最開始就判斷錯了局面。

東吳殺關羽之後,曹丕判斷劉備不會對東吳用兵。而劉曄判斷劉備一定會用兵,一來兩人是兄弟,二來,劉備的蜀漢是小國,需要用兵來立威。

結果劉備果然用兵,曹丕這個人是比較剛愎自用的,如果他先前猜對了,並做了準備,那就可以趁機下手,要麼攻東吳,要麼攻蜀漢,總有機會成功,但他第一步錯了,第二步就不願意改正,以免暴露自己的失誤,所以拒絕了劉曄的出兵請求,反而接受了孫權的稱臣。

絕佳機會再一次溜走,註定三分的是曹孫劉,統一的卻是司馬家。


腦洞歷史觀


赤壁之戰,雖然孫劉和曹操的兵力有爭議,但曹操戰敗是事實,但想借赤壁一統天下是痴人說夢,為啥?北方大軍閥袁紹是滅了,但還有遼東的公孫康,西涼的馬騰韓遂,馬騰有個超牛的兒子馬超,曾把曹操打得割須棄袍。如果赤壁戰打贏後,西涼聯合遼東出兵,北方局勢堪憂。

好了,談談魏國統一天下的機會,司馬昭伐蜀成功,但那時政歸司馬,不算曹魏。我們講曹氏有實權的時代,第一個是漢中之戰,如果曹操贏了,劉備剛建立的蜀漢將會面臨亡國危機,奪取漢中對曹操而言是打開封閉蜀中的通道,有了漢中,再聯合這時還沒奪得荊州的東吳進軍,劉備堪憂,因為蜀漢本土勢力並沒有完全收服,如果外有曹孫,內有蜀漢士族作亂,縱孔明妙算,也難為。至於吳國,滅了蜀漢後,乘勝伐吳,天下在手。

街亭之戰,若司馬仲達乘勝進軍,捉孔明易如反掌。之後,大家懂的。

這些只是假設。


小群162019709


個人觀點呢,有以下幾點!

1.赤壁之戰,毋庸置疑是最有統一的基礎和機會,可惜因為過於自信,導致戰略上的失誤,還有沒有認識到南北方的氣候變化,以及士兵之間的協調性(嫡系士兵,袁紹河北降兵,荊州降兵),也有後勤補給性,地方政權不穩定性。最重導致錯失良機。

2.蜀吳交惡,發生國戰,(當時雖然曹老闆有內部原因)

3.漢中歸屬曹老闆時,因為戰略支援上的失誤,失去一個滅蜀的跳板(蜀國滅了,吳國還遠嗎),導致損失了大部分關中精銳和部分其它精銳。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收攏漢中民心的機會。

其它的嗎,就是一種自古以來北方政權滅南方的戰略和政治手段了。


我不懂三國


官渡之戰和夷陵之戰都是曹操錯過的時機,但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我認為曹操錯過了郭嘉,郭奉孝。郭嘉死後來,曹操就統一不了三國。

在曹操,平定北方的戰役中,郭嘉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赤壁之戰之前,郭嘉就死了。曹操大敗赤壁之後,不是大哭若是奉孝安在,孤王何至如此啊。嗚呼,奉孝、

痛哉,奉孝。

坊間不是還流傳著一句話嗎?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就足以證明。郭嘉郭奉孝的厲害。


再喚一聲雲長啊


魏國是曹丕篡漢建立的,與曹操扯不上了。劉備死時,魏國攻漢中一樣攻不動。魏延鎮守,只需如當年劉備據漢中,嚴守祁山通道,不出戰便可屈人之兵。曹操、諸葛亮皆敗於此法。姜維棄守祁山通道,才給曹魏可乘之機。之所以棄守,就是長年窮兵黷武,損耗國力造成的。蜀漢亡,東吳自就不保。


沉140769451


一是赤壁之戰,若重用南方人士,離間孫劉,方略得當,可一鼓作氣統一天下。二是劉備討伐孫權失敗,蜀國空虛之時,三是馬謖失街亭,司馬懿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一舉破蜀,大局可定。吳主孫權歸天,亦可用兵。


興海亭


臥槽誰說魏國沒有統一三國?司馬老狗只是幫魏國換了個名字而已。要說曹氏的錯誤那就是沒有早殺司馬懿。除了曹操有命活的久之外。後代死的太早了。或者說司馬懿活的太久了


盪漾的可樂


魏國還是別統一三國的好,不然,你我今天還有沒有可能在這兒討論這個問題都是個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