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管真的是一種很神祕的筆法嗎?對此你怎麼看?

千千千里馬


為什麼會捻管?它到底有什麼用?



首先,捻管是由毛筆筆頭的結構特性以及書寫用墨的需求決定的。毛筆蘸墨,一般寫五至十個字,需要重新蘸一下。捻管力量作用在筆頭,便於不斷均勻毫間的墨水,使筆墨更加平和流暢。

其次,捻管本身就是一種筆法,中鋒用筆往往不是很明顯,但側鋒以及點劃的頓、折、旋、轉,捻管技法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僅靠腕力、臂力,手腕非常容易疲勞,而且點畫的形態氣質也不如捻管靈動飄逸。



第三,捻管是穩正筆尖的需要。毛筆尖是軟的,雖有韌性畢竟是軟毛,如果始終固定一個切紙的方向馭筆,毛尖容易發生物理彎曲,或者開叉,影響書寫。而捻管可以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始終保持筆尖的穩正。因此,毛筆書寫,我個人傾向於捻管。




抱庸齋主


捻管似乎沒有那麼神秘。只是一種調整筆鋒的書法用筆技法,不是特別常用,只被部分書法人群所採用。

捻管就是運筆過程中因筆鋒需要換鋒或轉換方向,採用的一種用筆方法。和衄挫技法的功用一致。

比如起筆時逆鋒入紙,頓出畫首的下端後,由於毛筆尖向上,筆肚朝下,在運筆書寫右邊的線條時,需要將筆鋒轉換方向,使得筆尖指向左方,筆肚在右,中鋒行筆,這中間就需要轉換筆鋒。一般的教課書上介紹採取先頓再挫鋒的方法,捻管技法略有介紹。


先頓筆後挫鋒換方向的形態,畫首下側略帶一個小弧轉的輪廓線。再如“地”的第一筆短橫的起筆。

在看這個橫畫起筆的形態,下側就非常間潔,就是採取捻管的技法,也可以採用輕頓輕提的辦法。

挫鋒技法一般先有提頓過程在順勢挫鋒,容易使得起筆出的下短有一個弧狀的形態。而捻管基本上是駐鋒不動,靠手指的捻動,使得毛筆的筆鋒轉換方向。所以點畫的起筆節奏不明鮮,優點是更加簡潔利落。弊病是線條形質不過豐富。

捻管技法還有幾個好處,就是更容易鍛鍊技法的駕馭能力,雖然其它技法也具有這種功能的,但沒有捻管的手指的捻動動作。按照心揮手運的理論來說,即如此。



翰墨書道


謝謝你的提問。學習書法,捻管是必要的。但是,我們恐怕未必認識清楚了。

毛筆其實不是隻有中鋒,而是“三鋒”,即中鋒,外鋒和內鋒。

毛筆是圓錐狀的,但是,寫字的時候,毛筆是三角刀狀的。

寫字主要是中鋒狀態,但是,不是任何筆畫都能夠用中鋒完成的,這就需要利用“內鋒”和“外鋒”了。

內鋒和外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側鋒”,側鋒,也叫副鋒。但是,側鋒表達不是很清楚。所以用“內鋒”和“外鋒”比較清楚。

一般來說,中鋒下筆達不到著墨效果,就需要“補充”沒有墨跡的地方,這樣,就需要用“內鋒”或者“外鋒”去補充出來。

具體,就是“捻管”這個動作。捻管根據需要有“左旋”和“右旋”,同時也有有一定的“推拉提按”輔助,才能完成。

其實,從筆畫運行過程來看,捻管主要在起筆和收筆部位。

如果我們注重“四法”,即,起筆之法、行筆之法、收筆之法和接筆之法,那麼,你不想不會“捻管”都自然就會的。

捻管很重要,但是,除了“四法”,還有“三筆”更重要。

“三筆”即,筆法、筆意、筆勢。寫字沒有“法、意、勢”的先入為見,什麼技法也白搭。

我已經考察很多書法家的臨摹了,能夠做到法、意、勢俱佳的幾乎沒有。

所以,書法的最大問題是看明白法帖的“法、意、勢”和起筆、行筆、收筆、接筆。我們把這些叫做“四法三筆”。

書法的法,就在“四法三筆”之中。

不是信誰,而是一個蘋果兩個叫法的問題。比如側鋒,我說是內鋒外鋒,其實是一回事。捻管,每一個人的體會不一樣,或者肌肉反射不一樣,但是,都是為了把筆畫寫出來的補充動作。你用腕,他用指,沒有本質區別。這就是我說的,中鋒不可能寫出所有的效果,就需要側鋒補充一下,具體做法就是捻管。比如一個點是三角形的,你無論中鋒還是側鋒,都不可能一筆寫出,這就需要“捻管”。所以,寫字一定要注意起筆、行筆、收筆、接筆。捻管屬於行筆,也屬於收筆,看具體筆畫而定。

有人說,捻管用手指,有人說用腕,到底信誰的?

這一點孫曉雲說的倒是很清楚,她說,古代書法理論,都是比喻性的語言,不太好理解,不像我們今天,是有操作法語言描寫。

所以,不是信誰,而是一個蘋果兩個叫法的問題。

比如側鋒,我說是內鋒外鋒,其實是一回事。

捻管,每一個人的體會不一樣,或者肌肉反射不一樣,但是,都是為了把筆畫寫出來的補充動作。你用腕,他用指,沒有本質區別。

這就是我說的,中鋒不可能寫出所有的效果,就需要側鋒補充一下,具體做法就是捻管。比如一個點是三角形的,你無論中鋒還是側鋒,都不可能一筆寫出,這就需要“捻管”。所以,寫字一定要注意起筆、行筆、收筆、接筆。捻管屬於行筆,也屬於收筆,看具體筆畫而定。





千千千里馬


對於這個問題嘗試回答一下,說點個人淺識。

無論許多人在書法實踐中提倡什麼技法、心得,總之肯定是從中受到了宜處,於無意中誇大其作用,這並沒有什麼好奇怪!

在書法學習過程中,掌握正確姿勢、能運用豐富的運筆技巧,無疑很重要。但各人又有各人的書寫習慣,如這些習慣能運用自如,並對學書提高有所幫助,這也是很重要的。

捻管、翻腕、運指等這些技巧,在書寫運用過程中,只是很快、很細微的下意識動作,書寫一個字,有大有小、有橫有折、有輕有重,需要運用到各種不同的用筆技法,不是哪一種技巧就能包打天下的,只能說是某一種技巧在某一特定的筆畫中運用得比較多一點而已。

孫曉雲女士於捻管中對她的書藝很有幫助,而沈老不運用捻管也能寫得很好,至於林散之先生又說要翻腕,這都同理其上。就如枕腕能把字寫好,大小自如,又何非要懸腕呢?所以從這意義上講,寫字的理論其實是很簡單的。

但於書法實踐不深者,還沒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經驗的人來說,書法中千變萬化的前人、今人的一些理論總結,則是很難理解,認為寫字是件很神秘的事。

如衛夫人《筆陣圖》一篇,其點、曳、斫、拂之法到底是什麼樣一種筆法;《禁經》中說的“永”字以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實際並不能賅備八法,更不能“通一切字”;張旭、魯公言及的錐畫沙、屋漏痕也只是喻其筆力言之而已,並不涉其什麼神秘的筆法。如此等等,使眾多習書者既不能理解,又奉為經典,以至紛擾不清,繆亂叢生。

所以學書並不是一件很神秘的事,無在乎於“勤”、“鑽”二字:於實踐中檢驗理論;於理論中證明實踐。成功了,就說明你的實踐與理論都是正確的,反之亦然。

大家說呢?

[臨池管窺]關閱為謝!


臨池管窺


捻管真的是很神秘的筆法嗎?我認為不是。

一方面,這只是一種方法而已,不是必須的。另一方面,在反對這方法的書家眼中,甚至連筆法都不是。

說句實話,當初我第一次看到孫先生的創見,也是很驚奇,以為驚人大發現。但後來的眼界逐步提高,加上不斷實踐,發現並非如此。

其實你不用管那麼多,孫曉雲、沈尹默、林散之三家都是腕指之爭,沒有那麼多分歧。而林散之的翻腕,說到底也是用腕不用指,與沈先生是一致的,只不是林先生多是寫草書,自然手腕翻動,很正常。

其實你不用介意那麼多,很簡單,他們三人都成功了啊。不管你用哪種,用得順手就好。

作為我個人來說,我比較認同運腕,畢竟沈尹默先生的理論經過實踐時間更長,而且他和他的弟子們也取得了成功,驗證他理論的人更多。

總之一句話,捻管一點也不神秘,只不過是寫字的方法之一罷了。而且並不是一定要用它不可。

我是創哥的花園,一家之言,希望能幫到你。歡迎關注我繼續探討。


創哥的花園




東望長安1


首先,我們來搞清楚什麼是捻管。其實,捻管作為一種書寫技巧本身就不神秘,用語言就可以描述清楚。大致說來,就是大拇指和食指及中指執筆,在書寫中,需要轉的時候,就捻動筆管,向手心外,捻到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向手心內,捻到大拇指的指尖,如此往復,即為捻管。見所附視頻。

其次,我們來談談為什麼有的書家認為要捻管。我們通過觀察贊同捻管的書法家可以看到,他大多學的是碑學一路,寫的字較大,且普遍執筆還較深,這樣導致在轉折時比較困難,故,捻管可以使絞轉順暢,需要捻管。碑學一路,字體量大,講究厚重,架構嚴謹,捻管對氣脈影響不大。

再次,我們來談談為什麼有的書家認為不要捻管。我們也可以觀察發現,這類書家執筆較淺,筆運轉靈活,在絞轉時十分便利,不用捻管也可以順暢絞轉。他們走的是帖學一路,講究精到,章法聚氣,如果捻管,直接影響整體章法效果。

總而言之,由於學書的方向不同,執筆方法的不同,以及書寫習慣的不同,有的書家捻管,而有的書家不捻管,沒有對錯。我們要根據自己書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捻或不捻。最重要的是便於書寫。如此而已。

捻管書寫之法,可參照文尾所附視頻。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a6700005941124eb84e2\

書畫小築


儘管古人對書法的持筆有過論述,各種觀點意見很多,

但具體到每個人來講,只能說在大的方向上有相似之處

但細微之處肯定每個人的持筆姿勢是不一樣的。

關鍵的問題是,不管你是怎樣的執筆,其根本的一個

目的是為了書寫服務的,為了學習古人的書法達到行

似或神似,採用“捻管”當然無可厚非,完全可以,但

如果把這種“捻管”硬性規定下來,必須作為一種技法

來使用,就大錯特錯了。不管怎麼說,用“捻管”來完成

一些書寫,實踐上是給書寫過程增加了相當的難度,

這種做法是違背中國傳統書法的精神本質的。我可以

肯定的告訴大家,書法技法的核心價值就是兩個字

“簡約”,如果你的書法技法違背了“簡約”的精神,

你的技法就可能發生了問題,同時你需要進行改正了。

古人的書寫速度之快和數量之大是現代人難以想象的,

一天寫幾千字是常有之事,我們可以想象在幾千個字

的書寫中,都夾雜著速度較慢的“捻管”技法,是否

可行?是否合理!

最後我想對“捻管”技法的使用者建議一下,“捻管”

可以用,這也不能說這種技法不好,但一定有一種

更簡單的技法可以代替它,請你相信我。

(寫新魏碑字體除外,這種字不“捻管”寫不成,)


楊半2


捻管是筆法的一種。目的在於調鋒或者轉換筆鋒行進方向。此筆法的使用多因字體大小,個人書寫習慣而異。有近路可走,誰願意多走冤枉路?古人多小字在日常,捻管筆法常用,可順利調峰。今人稱毛筆字為大字,越寫字體越大。僅靠捻管已不能滿足調鋒的需要,往往要藉助轉腕,動肘來加大毛筆的運動行程,從而達到筆鋒的方向轉變,滿足中鋒行筆的需要。筆法萬萬種,皆在為我用。並沒有什麼神秘可言。


胤往直前


捻管不符合用筆原理,我們從古代書法作品中應該看到,不論是楷,隸,還是篆,草,運筆速度都是比較快的,這就說明了用筆技法很簡單,沒有太多的招式,捻管是慢的表現,費時間,不在技法之內。書法和練拳一樣,關鍵的一個要領是順著勁走,如果捻管的話,就是斷勁的表現,不是向心力,而是離心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