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巔峯對決

1

看了三個晚上的資料,其中,昨晚主要在看人類有史以來著名數學家的故事,今晚看的則是王安石的故事(百家講壇康震主講的文字版)。

按照哥哥的想法,兩千年前,老子莊子就看到鴉片戰爭的發生。

道家學派講究的是小國寡民,而且認為孔子這一套是相對於綁住了手腳、表面上抵禦邪惡大義凌然,實際上只是把財寶都裝進箱子裡讓盜賊一次性偷乾淨。大一統的天然格局和稟賦,必然壓抑個性和創新,所以,也必然會遇到熱兵器對冷兵器的降維打擊。

但是呢,凡事都會有優有劣,中國的好處在於家底厚,疆域廣人口多傳承深,這就有了超級的戰略縱深,所以總能枯樹逢春、鳳凰涅磐。

幾千年文明史,豪門巨閥數不勝數,世卿世公,鉅商大賈,皇親國戚,又或者世代大儒,——但我們要看歐洲的歷史,就好玩了,你能看到那種幾代人都是數學家、物理學家的世家,比如,數學之王歐拉。

獨尊儒術,最終的結果是學而優則仕,整個社會熱捧官本位的思想,萬般皆下品,不是惟有讀書高,而是惟有做官好。所以,如果當初是老莊的思想佔了主流,可能華夏出現數學家世家、化學家世家更多一些。他們也不會在漫長的大一統歲月裡被稱之為奇技淫巧、雕蟲小技。

那時整個歐洲對學問都有某衝程度的痴迷,比如拿破崙自詡是精通幾何,不僅是軍事家政治家也是幾何學者,而各種個王朝也比較尊敬這些自然學科的大牛。歐拉本來在某個歐洲頂級王朝裡面,因為這個皇帝本身不擅長數學、估計物極必反就內心有點反感數學,但他表面上還是尊崇數學家,只是具體體現會讓歐拉覺得很壓抑,於是後來長期居住俄羅斯彼得堡。

我們分析和批判歷史,批判歷史上的官本位思想,——那麼今天好了多少呢?

不說歐拉,估計大部分對華人中產生的最牛的數學家都不甚了了,更別提他們在全球、在人類歷史中的地位和價值了。

誰知道華羅庚、陳省身、丘成桐?

現在有孩子的兄弟少不了給孩子報幾個興趣班,也曾給孩子講過不少故事,可又有幾個兄弟給你的孩子講過華羅庚、陳省身、丘成桐?更遑論歐拉、牛頓、愛因斯坦、圖靈、阿基米德……

哥哥前幾天在群裡說了幾乎討厭娛樂圈的一切,當然,也極為厭惡娘炮現象和小鮮肉現象。

當然,和哥哥持相同觀點的兄弟肯定不少。

但問題是,如果你並不能給你的兒子女兒更好的營養,更高山巔的風景和憧憬,他們又能走向何方?

戲子固然不能捧得太高,國家固然要給科學家和創新精神更高的地位。

但是世代傳承中更重要的,是父母選擇拿什麼餵養你襁褓之中的嗷嗷嬰童。

2

宋朝獨具迷人魅力,卻又非常沉痛。

在幾千年中國大一統歷史裡,知識分子最受尊重,皇帝和大臣關係最民主和諧的,應該就是宋朝了,典型的就是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關係。

這是哥哥的猜想,本身也是一個悖論。如果我們在維護大一統的有效的管理和運營的前提之下,內部再寬鬆一點,中國會更健康,征途會更順暢,也能走得更遠。神宗和王安石的關係,王安石和晏殊、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的關係,都讓人稱歎。具體大家去看百家講壇康震主講的內容,不再贅述。

3

如果有充分的土壤,才會有更寬鬆的思考,也才會有更徹底更深遠的思考,也才會有創新的大爆發、科學的大發展。

比如,如果有人能運用函數關係,方程式來表達莊子的思想,是不是很神奇?(比如莊子關於“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妙論)

原本哲學就包含頂層的數學思想,如果借創新土壤,窮根究底,就會有偉大的數學發現。

莊子這些要給後來人呈現的,原本是無限這個概念。

有較真的人,著眼在莊子這個“棰”字上,木頭嘛,一天砍一半,不可能萬世,實際上只砍了幾十天,就砍到比最小的原子都要小了,再要砍就核爆了,也不存在什麼木頭了,你這個基於“棰”(木頭)這個條件的立論自然就失去的意義。

這是小聰明,因為莊子如果說,一條一尺長的直線呢?給你用純粹的數學符號來闡述你怎麼反駁呢?

但這又是大智慧,因為只有不斷存疑、辯駁、拓展思考的疆界,才可能有越來越精深和系統的發現。

但是大一統將一切要“留用”的大聖大賢都打上至高無上的權威的烙印,這就麻煩了,不存在存疑的政治正確,就一切都灰飛煙散了。

哥哥一再推薦兄弟們讓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多看《從一到無窮大》這種科普讀物,不僅讓孩子讀,自己也要讀,為什麼?

你讀了這個才會發現,人類的發展不能只有繼承和傳承,更偉大的是認識的提升,這核心在於對過往的思考和否定、並因此獲得更深刻的認知,並因此獲得極大發展。

這個否定要打雙引號,比如,有了正數就說為什麼不能有負數呢?有了實數為什麼不能有虛數呢?有了三角形內部三角之和等於180度為什麼就不能有大於180度和小於180度的情況呢(結果當然是真的都有了,當然是有前提條件的)?

大一統的問題,一是不讓你去想(獨尊儒術),二是瞧不上去想這件事(奇技淫巧)。

時代發展到今天,如果我們還不能從根本上去尊重和敬畏科學,也非常危險,具體一點,學術造假,這第一是教授的學術造假,

說不好聽點人人造假,很顯然,他們不是為了科學去造假,而是為了自己的職稱、烏紗帽、金錢;第二是學生論文的普遍造假。

這個基礎上,發生龍芯和最近那個瀏覽器的事情,簡直就太正常不過了。

4

如果歷史不是走向大一統,諸子百家可能是另外一種意義,可能後面幾千年會有多次諸子百家的那種精彩時代。

歷史不可追溯,但未來我們可以改寫。

5

從鴉片戰爭到如今,是一種歷史的循環,也是一種歷史的戲謔。

1840年,中國不搞自由貿易,英國堅船利炮打過來;2018年,美國不搞自由貿易,要提高關稅。

178年,接近兩百年的時間,可以說除了諸子百家和秦漢那幾百年,這兩百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兩百年。

從思想文化,到國家體制,從全球生態,到百姓生活,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全球歷史來看,中國和大熊貓都是活化石,濃縮一切,還活得有滋有味。

春秋戰國時還有麒麟,今天還有熊貓。

古人知道麒麟的可貴,今人處在金錢可以購買一切的迷夢裡,基本上無法體會大熊貓的可貴,直到將來滅絕後掛在神話裡很可能才會知道珍惜,希望這一幕永不出現。

6

我們說諸子百家,其實真正對後世造成重大影響的核心是先秦七子。

先秦諸子百家最偉大處,在於形成了中國在人類歷史上獲得了一處智力上的頂級金礦,這就是認識論,對於萬事萬物的本質認識,哥哥以前說過,中國最牛的就是抓住核心的能力。

而西方四百年以來,最牛的卻是方法論,具體表現是各種科技大爆發,各種技術革命,並以此為基礎主宰了近現代歷史。

從1840到2018,東西方的激烈碰撞,本質上是一場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巔峰之戰,你也可以看成是全球競爭。

方法論佔盡先機,本質上必然只是工具;只有認識論固然不夠,但是它卻是根本,且有更高效的組織能力。

這個角度來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還有那麼一定的道理。只是那個時代我們無法做到那麼自信,也不能苛責前輩。

中西方: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巔峰對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