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高情商家長和普通家長的差距就在這3點!

孩子犯錯,高情商家長和普通家長的差距就在這3點!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裡,出錯意味著失敗,我們不允許自己輕易失敗,更不允許孩子犯錯。

可是這樣的矯枉過正,卻正在謀殺孩子的生命力!試錯,是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必然的經歷,聰明的家長都懂得如何利用“錯誤”去教育和愛護孩子。

1


週末出門的時候,我看到一對母女在親子活動區一起搭著積木。

女孩三四歲的年紀,正摸索著把一塊大積木放到上面。

孩子的媽媽看著不對勁,匆忙奪過孩子手裡的積木,說:“這樣搭就錯了,積木會塌掉的。”

說著她拿起一塊小積木放在了正確位置,女孩撇撇嘴,沒說話。

過了一會兒,女孩又取來一塊大積木想往上堆,孩子媽媽再一次攔下:“大的積木不能放上面。”

在媽媽的“幫助”下,積木很快搭建成功,但女孩一臉茫然:

她可能到最後都沒理解大積木為什麼不能放在上面。

其實,搭錯積木的後果只是重新再搭一遍,為什麼父母就不能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試錯呢?

孩子犯錯,高情商家長和普通家長的差距就在這3點!

2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裡,出錯意味著失敗。

我們從小不被允許犯錯,如今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所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做不行”、“你會做錯的”成了我們的口頭禪。

我們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經驗一股腦全灌進孩子的腦袋裡,保證孩子永遠走在平穩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這樣做看似讓孩子待在一個安全的範圍內成長,卻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機會,將他們禁錮在了牢籠裡,僵化了思維。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

“人類是以不斷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允許孩子試錯,意味著在謀殺孩子的生命力。

父母如果因為擔心孩子犯錯,就剝奪一切孩子實踐的機會,那孩子如何才能真正學會成長呢?

孩子犯錯,高情商家長和普通家長的差距就在這3點!

3


美國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桑代克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試錯學習理論。

他做了一個著名的迷箱實驗:

把一隻飢餓的貓放入設有開門裝置的箱子,箱子外有一盤食物。

貓為了逃出箱子,最初在箱內表現出亂跳、撕咬欄杆、碰撞箱壁等嘗試性動作,偶然打開了門閂。

逃出迷箱之後,貓又被重新放回迷箱,進行下一輪測試。

孩子犯錯,高情商家長和普通家長的差距就在這3點!

桑代克記錄下每次實驗中貓逃出迷箱所用的時間,發現經過多次嘗試,貓逃出迷箱所需要的時間越來越少。

等實驗進行到最後,貓一被放入箱內就能很快觸動裝置把門打開。

桑代克認為:

孩子的學習成長就像迷箱中的貓一樣,是一個在錯誤中不斷探索的過程。

試錯是每一個成長中孩子必然的經歷,孩子會在錯誤中積累經驗,學會規避錯誤。

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說過:

“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沒有犯錯的經驗,孩子就沒有成長和進步。

孩子犯錯,高情商家長和普通家長的差距就在這3點!

4

家長對待錯誤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聰明的家長,懂得利用“錯誤”去教育和愛護孩子。

● 面對孩子的錯誤,要控制好情緒。

在一檔節目中,陶虹分享了自己和女兒的故事。

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一不小心把一杯牛奶摔在了地上,陶虹急了,衝上去斥責一通:“你怎麼這樣啊?”

她回過頭看了一眼女兒,發現女兒被她嚇得一哆嗦,此刻正呆呆地看著她。

陶虹立刻反應過來自己做錯了,主持人問她錯在哪兒了,她回答:“如果媽媽都不能包容孩子犯錯,那這個世界上,誰會包容孩子?”

孩子犯錯,高情商家長和普通家長的差距就在這3點!

第二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陶虹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

她走過去抱住女兒,安慰道:“害怕了吧,沒事沒事。”孩子撲到她懷裡大哭起來。

陶虹說,她不希望在女兒的印象中留下的,是媽媽不允許我犯錯的記憶。

聰明的家長,不會過分責備一個無意犯錯的孩子。

因為他們知道天底下沒有不犯錯誤的孩子,犯了錯,才能保證下次不出錯。

孩子也會明白,錯誤並不可怕,重要的及時改正。

孩子犯錯,高情商家長和普通家長的差距就在這3點!

● 大膽讓孩子試錯,抵得上一萬句“苦口婆心”。

Michael錢兒頻道的主筆錢兒媽,曾經說過自己育兒的經驗。

孩子買了一個新的樂高玩具,非要帶去學校。

根據她的判斷,孩子的玩具只要帶出門去多半就會丟了,於是她開始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讓他別帶出去。

但孩子始終固執地堅持去哪兒都要帶著這個玩具。

在他們僵持不下的時候,孩子爸爸出了個主意:

“就由他帶著,丟不了證明你錯了,說明孩子自己有數,咱們算是瞎操心;丟了呢,他自然有了教訓,比嘮叨他效果好。”

那天回到家,孩子果然弄丟了玩具。

但她發現,從那天開始,孩子出門前都會自己權衡帶什麼玩具,身上有散件的不帶,個頭特別小的不帶,容易折斷損壞的不帶。

而出門在外,他也會主動跟她商量:我帶著這個放在車上可以嗎?我拿著它去遊樂場,放到媽媽包裡可以嗎?

她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苦口婆心”其實是種又笨拙又收效甚微的溝通方式。

孩子未必能理解你的用心,還覺得自己受到了約束。

直接讓他自己去犯錯,嚐嚐犯錯的苦頭,比說教有用得多。

孩子犯錯,高情商家長和普通家長的差距就在這3點!

● 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在錯誤中積累經驗,學會成長。

作家王雪梅談到過她去英國的朋友家裡做客的經歷。

晚飯時,朋友9歲的兒子約翰為大家準備餐具,端菜上桌。她好奇地問朋友:“這麼小的孩子,不怕把碗碟摔破劃傷自己嗎?”朋友笑笑說:“你太小看孩子了,約翰從5歲開始就練習洗碗了……”

在家長的觀念裡,5歲的孩子能洗碗嗎?答案當然是不行。他們會把碗摔碎,還濺自己一身水,所以父母往往不願意讓孩子去洗碗。

但日本親子教育專家菅原裕子說過一段話:

受到父母保護的孩子,也許就一直‘不會’,不去挑戰不會做的事情了。

父母不要指使孩子,告訴他們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你應該靜靜地注視著孩子,讓他們盡情地去體驗成功和失敗。”

5歲的約翰第一次洗碗時也犯了這樣的錯誤,犯錯後的約翰嚇得直哭,以為媽媽會責怪他。

但媽媽什麼也沒說,只是給他洗了澡,換了乾淨衣服,然後繫好圍裙,給他仔細示範如何才能把碗洗得乾淨。

在媽媽的示範下,經過多次練習,約翰慢慢學會了洗碗。

約翰會做的家務也越來越多,幫忙洗車、冬天掃樹葉、修整草坪。

在英國的家庭教育裡,家長實行“試錯教育”

他們充分給予孩子犯錯的機會,在孩子試錯時,他們會時時監督,及時糾正錯誤,並給孩子做出正確的示範,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成熟。

孩子犯錯,高情商家長和普通家長的差距就在這3點!

5

在《媽媽是什麼》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在細微的事情上給孩子決策的權利,讓他們大膽試錯,大膽行動,不斷以行動的後果來糾正自己。

他們會慢慢成為自己的主人,慢慢接管自己生命的發言權、行動權,這才是美好的成長。”

對世界全然陌生的孩子,在認識和接觸世界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大大小小的錯誤。

從犯錯到改錯,從解決錯誤到規避錯誤,這才是一個孩子真正的成長!

你是哪種家長?

孩子犯錯你都是怎麼做的?

我是葆嬰媽媽~小布丁兒1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