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CEO張勇:創造一個新物種比改造老物種容易

“商業操作系統”成為張勇在採訪中的高頻詞,張勇認為改造老物種的關鍵是改變思想,而最難改變的是DNA。

《財經》記者 管藝雯/文 宋瑋/編輯

剛剛過去的雙11最終成交金額定格在了2135億元,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這個數字依然比去年的1682億元多了453億元,同比增長27%。

當天晚上,阿里CEO張勇趕往上海,先後接受了國際媒體和國內媒體兩波群訪。

值得在意的是,張勇在採訪中多次提及了“商業操作系統”這一關鍵詞,他對《財經》記者表示,“螞蟻、菜鳥、雲計算、阿里媽媽、高德等都構成了商業操作系統的重要基礎設施,在阿里不斷演進過程中,我們可能在每個具體領域都有競爭對手,但阿里是非常獨一無二的,全世界也沒有這樣一個公司,不僅能直接觸達消費者,而且能夠全方位服務企業。”

“阿里商業操作系統”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0月底張勇的致股東信中,這是他對阿里商業價值的最新總結和定義,“阿里經濟體中的多元化商業場景及其所形成的數據資產,與阿里正在高速推進的雲計算結合,共同形成獨特的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正在全面賦能品牌、商家和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

但要改造線下零售業態,即使對於阿里這樣的商業操作系統來說,也並不容易,張勇分享了自己在這幾年實踐中的感悟,“有的時候,創造一個新物種比改造一個老物種容易。絕大多數中國百貨行業不懂貨,原來甚至不碰貨,改變老物種的關鍵是改變思想。最近很多人問我最難改變的是什麼,我說最難改變的是DNA。”

基於這樣的原因,張勇強調不會把線下的所有成交額都計入到雙11的成交額中,“這沒有意義。線下業態中,只有經過數字化改造的並且由線上驅動的這部分,才能夠算到雙11的成交額裡,因為這是真正跟雙11有關的。

以下為張勇接受《財經》等媒體的採訪實錄,略有刪減:

問:你判斷今年雙十一整個增長來源主要是哪一部分,線下帶動還是國際化戰略?

答:我們看到反映生活方式變化的一些品質消費的品類增長比較好,特別是生活用品增長非常好,廣義的快速消費品,它不只是剛需的消費品,包括美妝、保健、養生,甚至運動。

今年我們確實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新零售合作伙伴參與進來,我們做雙11,更多的是用雙11作為一個練兵場,也是一個展示大舞臺,把我們平時做的新零售實驗、模型,能夠在這一天做一個實戰校驗。

在這裡我們並不看中線下部分的數字有多大,我們更不會把純線下數字加到雙11數字裡來。很快(成交額)馬上到2000億,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但我們絕對不會為了一個數字去做,最重要的是能夠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創造新的價值和用戶體驗。

問:這次雙11算一個首次,兩個全面,本地生活服務首次參戰,線下和全球化是全面擁抱的狀態。你怎麼看待阿里在這些領域和美團、騰訊以及在海外的競爭?你怎麼理解阿里作為超級經濟體的角色?

答:對於阿里來講,隨著阿里戰略藍圖一步步展開,我們從最早的實物電商,這時候互聯網只是一個銷售渠道;然後這幾年開始延展,一方面從C的角度來講,從消費內容,從實物商品走向數字商品、本地生活等,另一方面從商品提供者來講,我們幫他賣東西,幫他做更好的營銷、更好的消費者運營,到現在的供應鏈服務,到未來的智能製造、商品設計、智能企劃,全方位的智能化產業升級。

這個過程是我們不斷演進的過程,我們支撐這樣一套演進的基礎有好幾個,有螞蟻支付平臺、有物流、有云計算、阿里媽媽營銷平臺、甚至高德地圖,都構成了商業操作系統的重要基礎設施。

在這個過程當中,每個領域都有一些競爭對手,但是阿里巴巴是非常獨特的,當我們把這些領域加在一起,我說阿里巴巴的商業操作系統是什麼,就是橫向的這些東西加在一起。在商業操作系統這個視角來看,我們是非常獨一無二的,全世界也沒有這樣一個公司,不僅能夠直接觸達消費者,同時能夠全方位服務一個企業,從產品設計、生產、製造到供應鏈,到銷售、營銷、用戶運營,各個環節給他們提供服務,這是我們的戰略大圖,也是我們一直堅定走的。

問:關於新零售,兩三年過去了,踩過哪些坑或者有哪些新的發現,有沒有找到新的方向?現在談產業互聯網,我們有沒有更進一步的想法?

答:現在我們在路上,我們找到一些路,但是面對一個紛繁複雜的商業世界,還會有很多未知數,還會有很多要去探索的東西。但是我們肯定在路上,我們比兩年前肯定有很多進展,我們也創造了新的新零售模式,我們對現有的一部分模式做了卓有成效的改造。

今天的雙11,不論是銀泰、大潤發、居然之家都在參與,盒馬是新物種,也用它的方式參與,包括星巴克這樣最近加進來的物種,我們也在通過線上線下在一起做。

這個體會是什麼,我還是一句話,基於大數據的人貨場的重構需要頂層設計,因為需要頂層設計,需要每個環節絲絲相扣,每個局部改造能夠產生局部化學反應,但是要有足夠大的化學反應,要進行全面改造非常重要的一點,在實踐中發覺有的時候,創造一個新物種比改造一個老物種容易,新物種找對了用戶痛點,建新城很有意思,你找到用戶痛點,你沒有做過這樣的物種,你可以放開膽去想很多東西。

而在原來的零售業態的改造當中,面對著很多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問題怎麼解決,比如我一直說中國百貨行業,怎麼改造,要變成新零售,首先要懂貨,百貨行業到底懂貨嗎,絕大多數中國百貨行業,原來不碰貨的,原來租櫃檯的,單品管理叫得很響,真的有哪個企業做到單品管理?幾乎沒有,你要做好百貨,怎麼能不懂貨呢?

我們去年開始跟大賣場、超市有很多的合作,我最近的核心觀點,我說大賣場、超市再搞數字化都沒有用,數字化很重要,你必須搞,但是你的貨品對不對。你賣的東西是不是年輕一代消費者要的東西,你是把東西放著等人來,還是你創造了他的需求,他得回來。這是我們零售的本原,今天我們只是在做一個業態,但是我們要回到本原問題。

我們的感受,我們在路上,但是我們要不斷既要創造新物種,也要改變老物種,改變老物種的關鍵是改變思想。最近很多人問我最難改變的是什麼,我說最難改變的是DNA,我想我們一直希望能夠在路上去探索,我們相信這個方向一定是對的,我們也看到很多成果。

今天很多合作伙伴很高興,線下怎麼弄,必須用互聯網的手段,互聯網是手段、是技術,最終創造用戶價值、創造客戶價值是目的。

問:今年雙11,從經濟環境來講是比較特殊的一年,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咱們對於雙11有沒有做過預期管理?

答:雙11十年了,我從來不做預期管理,也沒法管理,我也不知道怎麼管理好預期。你們在大屏前面看到的數字,跟我在杭州看到的數字一模一樣,只不過我看到的數字(維度)比你們多一點,這是大實話。

它是一個自然發生的結果,那我們核心要做什麼?就是面對不同的消費場景、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用戶人群,你怎麼樣第一滿足他的需求,第二創造他的需求,這上面有很多技術和商業結合的工作要做。

今年我們第一次引入了雙11合夥人,取得挺好的效果。現在阿里經濟體有各種各樣用戶相關的服務,這些業務都是獨立業務,但是我們用雙11合夥人的設計,希望把它打造成為一個IP,用戶是共同的用戶。

它是連在一起的一個生態,我們希望做的事情,真的能夠為這個生態裡面各個成員創造價值,這是我們雙11最重要的工作。我不覺得我們刻意去管理預期,我一直跟團隊講,我們順其自然,是多少就是多少。

問:上市之後,馬雲講阿里要做未來電子商務規則的制定者,今年你提到操作系統,這是很細化的概念,其實底層也是規則,阿里畢竟是一個商業公司,這種規則能否代表整個社會或者整個國家的規則,它會不會有邊界方面的東西?

答:首先阿里形成的生態是一個社會化合作的大生態,確實阿里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我記得去年雙11我說過“共振”,雙11就是共振帶來的結果,當社會化協同能夠發生一個正向的、良好的共振時,它能帶來多大的效用和價值、影響力,雙11是這個時點。

但是這個共振如果沒有平時的共振,你要在一天共振起來是很難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儘管它的表象是在單位時間集成了越來越多的商業元素,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化學反應,但我認為它不是孤立的單位時間,單位時間只是一個剖面,這是一直在發生的,只是在剖面上停留了這麼一個時間,就像停下來喝杯咖啡,能夠想起很多前世今生的事情一樣,剖面是一個Reflection,把每天發生的很多事情反映出來了。

這是我看到雙11和阿里巴巴生態這樣的關係,雙11是大家創造的,如果沒有合作伙伴、沒有大家一起努力,我們是不可能打造今天這樣一個雙11,所以雙11是屬於一個社會的雙11。

在這個角度上,正因為阿里形成的生態已經是社會化大平臺、大生態,所以你很難討論邊界這樣的問題,它是自然衍生演化的。但是我的觀點,如果最終你能為社會、用戶和客戶創造價值,這個演化就能自然發生,所謂突破邊界就能自然發生。如果你不能創造價值,你自然就被阻擋住。

不用刻意討論是不是跨界,像阿里這樣的平臺性企業,很難定義邊界,因為它就是一個社會化平臺,社會化生態的反應。

問:你剛才說說創造一個新物種比改造原有的更方便,在百貨領域,我們是不是會像盒馬那樣去嘗試創造一個全新的物種?

答:這兩年大家都非常喜歡盒馬,確實打中了用戶的痛點,任何一個新物種(的創造)都是一個過程,我跟盒馬講,你們現在很順利,但是你做五個店和做五十個店、做五百個店,難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怎麼樣能做到拷貝不走樣,並且在拷貝當中又有創新,這是最難的。

所有新生事物,我們需要很多天才的創意、需要頂層構思、頂層構架,創造新的模式,但是我們也需要踏踏實實執行,盒馬走走到今天,是兩者的結合,我們需要繼續努力。

回到你的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在其它領域,完全存在這種可能性,出現新業態,但是很有可能我們一看,覺得這不是百貨,或者不是一個家居的Mall,甚至不是這樣來劃分的,我認為這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我們在做很多嘗試,也是希望能夠去創造更多盒馬。

問:你剛剛提到今年GMV的統計不增加線下收入,那麼你怎麼去評價線下對雙11的貢獻?

答:我要更正一點,我們講的是交易規模,不是收入。雙11我們不是為了一個數字而做,我們是真的希望創造一個節日而做,也用這個節日作為一個數字化改造、數字化變革的一個驅動器,更好得驅動產業變革,走向數字化。

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屏上怎麼反映這個數字,我們也非常謹慎,只有經過數字化改造的並且由線上驅動的這部分,才能夠算到GMV裡面,這是真正跟雙11有關的,而不是說只是把線下多少流水都計到一個大的數字裡來,這沒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