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三次西征以后,为什么再也无力掀起大规模战争?

历史公元


大家好!我是热爱中国历史的小熙,诚心学习交流,敬请批评指正!

蒙古军队的三次西征均取得胜利,尤其是1252年的第三次西征,蒙古军的12万铁蹄如狂飙般横扫中东,连建国500余年的阿拔斯王朝都被征服!一直打到加沙,距非洲只有一步之遥!


但此时,蒙哥大汗去世,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旭烈兀命便停止西征,于1260年6月26日东回大不里士,建立伊利汗国。

此时的蒙古“黄金家族”依然兵强马壮,为什么西征后再没能力掀起大规模的战争了呢?

因为第三次西征后,家族内部发生分裂,各自建国的他们为了利益与地盘之争大打出手,一直打了20多年,

等到伊利汗国(蒙古的一个政权国家)在与蒙古名国的内战间隙中进军叙利亚时,叙利亚的马穆鲁克人已经在蒙古人自相残杀的时候完成了政权的整合,这不再是以前那个小国家,而是一个通过战胜地中海东岸的一系列十字军国家而变得强大的马穆鲁克王朝。


据说,即便是伊利汗国蒙古政权最为强盛的时候,马穆鲁克人也是蒙古人惧怕的劲敌!马穆鲁克的骑兵与蒙古军一样精于骑射,刀法却强于蒙古军,,他们可以在策马奔腾中劈中悬挂在空中的一枚沙果。可见其战斗力之强大!蒙古人终于遇到了劲敌!

1299年,伊利汗国(蒙古的一个政权国家)合赞汗集结了九万骑兵入侵叙利亚,夺取大马士革。但蒙古人在叙利亚统治仅仅两个多月,便宣告失败。

1300年,合赞汗二次进军叙利亚。由于天气严寒,合赞汗提出议和,要求马穆鲁克称臣,但却遭到了马穆鲁克的强烈反对!无功而返。


1303年,三征叙利亚。5万蒙古军先锋与马穆鲁克军队在苏法尔草原激战,庆幸的是蒙古军初战告捷!

但蒙古军终因缺水缺粮全军溃败,死伤不计其数,1万余人被俘,蒙古军此战遭到毁灭性打击。

苏法尔草原的惨败大伤了蒙古军的元气。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继续对外扩张的能力了。


本文系“小熙为人人”自媒体原创,敬请指正!欢迎转发!

文中图片均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感谢对小熙的关注与支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小熙为人人


这是随着蒙古帝国的立国时间不断增长后,蒙古帝国的领导核心威信和进取心不断下降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蒙古帝国在铁木真手中建立,铁木真被蒙古人尊为成吉思汗,成为所有蒙古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大英雄甚至是神,在成吉思汗的时代,铁木真刀锋所指,蒙古骑兵就会奋力冲杀绝无二言,这是第一代蒙古大汗的领导魅力和凝聚力所在,时至今日如果你到真正的蒙古族朋友家中做客,你仍旧会发发现几乎所有的蒙古人家中都挂有成吉思汗的画像。

成吉思汗至今仍在蒙古人心中有着巨大影响力

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时期

成吉思汗时代西夏臣服,铁木真留下木华黎经略辽东和金国,然后以花剌子模杀害蒙古商队为由发起第一次西征,此次西征的区域大概是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东部、巴基斯坦等地区,西征过程中,由于遭遇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的顽强抵抗,蒙古大军兵分两路,一路有成吉思汗亲自带领追击扎兰丁进入到印度河流域,另外一路则由长子术赤、大将哲别带领进入到东欧钦察草原,扫荡东欧及高加索地区,此次西征为蒙古人向西方扩张打开了通道。事后成吉思汗将钦察草原及高加索地区分封给长子术赤(后来成为金帐汗国),而将中亚地区分封给次子察合台(即后来察合台汗国)。第一次西征结束后,成吉思汗东返途中西夏再次反叛,而成吉思汗就死在征伐西夏的途中。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帝国

第二次西征则是窝阔台大汗时期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的汗位由其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此时蒙古帝国的战略进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已经龟缩在中原一带的金国,二是欧洲方向。

由于此时中亚地区已经成为蒙古帝国的察合台汗国封地,途径里海以北的伏尔加河流域的草原通往东欧钦察草原的通道已经被打开,而且在第一次东征后期,蒙古军队曾在高加索地区吃过小亏,而蒙古人在东欧地区的真正统治尚未完全建立。于是蒙古人组织第二次西征,此次西征由蒙古帝国各王及大将的长子率领,其中以术赤的长子拔都为主帅、窝阔台的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等都参与,因此此次西征也被称为“长子西征”。

蒙古的第二次西征是真正的东西方对决

此次西征完全肃清了东欧和高加索地区的那些对于蒙古人的抵抗势力,而且蒙古人还顺势攻入中欧,兵锋已经攻击到匈牙利的多瑙河附近,大败波兰、罗斯等国的联军。此次征服的地区由拔都建立为金帐汗国。本来第二次西征很可能会继续进攻中欧,甚至攻占西欧,吞没当时基督教文明,但是蒙古的第二代大汗窝阔台突然暴毙,于是第二次西征结束,诸王长子纷纷东返蒙古本部,选举新一代大汗,结果窝阔台长子贵由成为蒙古第三代大汗。

第三次西征发生在蒙哥大汗时期

贵由成为蒙古帝国第三代大汗的时间不长也死去,经过激烈的争夺,蒙古大汗由拖雷的长子蒙哥担任。

这里说一下非常有特色的蒙古大汗推举制度忽里台大会。根据蒙古族的古老传统,当老一代的首领死去,新一代的首领诞生需要的部落元老们的投票,比如成吉思汗就是这样被推举为成吉思汗的,当然这样说的“民主”形式远大于内容,但这是确实一直是蒙古传统,只有经过忽里台大会的才能蒙古帝国的合法大汗。成吉思汗之后,窝阔台大汗、贵由大汗乃至蒙哥大汗都是经过这样的形式成为大汗的,只不过贵由死后,蒙古大汗转入拖雷一系是经过了激烈的权力博弈。

蒙哥大汗时期蒙古帝国仍旧是两个进攻方向,此时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已经都有了自己封地,于是在第一次西征获得了中亚基础上,除了通往欧洲的道路被打开外,另外一条通往西亚,乃至北非、南欧地区的通道也被打开了,孱弱的阿拉伯帝国已经暴露在了磨刀霍霍的蒙古帝国面前。

蒙哥大汗时期蒙古帝国的扩张

于是蒙古帝国发起第三次西征,此次领衔的是蒙古大汗的其弟弟旭烈兀,而蒙古大汗则与弟弟忽必烈一同向南进攻南宋,另外一个弟弟阿里不哥留守在草原。第三次西征蒙古帝国仍然一路攻城拔寨非常顺利,蒙古大军攻破巴格达,处死了阿拉伯帝国的末代哈里发,灭亡阿拉伯帝国。并一路攻占叙利亚,阿拉伯及伊斯兰教的残余势力逃入埃及,正当旭烈兀准备一举攻破埃及的时候,在四川亲自伐宋的蒙哥大汗战死,忽必烈立即停止进攻南宋,而是北返与留守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结果实力较强,汉化程度较深的忽必烈在没有进行忽里台大会的情况之下,自称为新任大汗,而阿里不哥也在一些蒙古王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人数不足的忽里台大会宣称自己为新任大汗,于是蒙古帝国的内战爆发。而第三次西征的旭烈兀紧急停止西征,向东返回蒙古草原,参加这场新任大汗的政治博弈,他支持的是忽必烈。

当旭烈兀还在东归途中的时候,蒙古大汗的争夺已经尘埃落定,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成为新任大汗,由于旭烈兀的东返时,留下怯的不花镇守叙利亚,结果遭遇埃及的马木留克人突袭,结果兵败被杀,于是旭烈兀的西征也就此止步于叙利亚,由于在大汗争夺上对于忽必烈的支持,第三次西征的战国被忽必烈分封旭烈兀,建立起伊儿汗国。而忽必烈继位后也改蒙古帝国的国号为元,此时蒙古帝国的元帝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后来被元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瓜分)等五大汗国全部建立完成。

蒙古五大汗国


由于忽必烈并不是通过合法忽里台大会获得的蒙古大汗的汗位,所以忽必烈一直受到一些蒙古王公的质疑,后来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之后更是废止了忽里台大会制度,于是作为第五代大汗的忽必烈的威信和凝聚力远远比不上前四代蒙古大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汗国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和离心力也越来越强,乃至后来的元帝国只是其他几大汗国的名义上宗主国而已。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蒙古人文明落后的缺点开始暴露出来,他们可以建立一个空前绝后的帝国,却不能长期维持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他们逐渐抛弃了长生天的原始信仰,元帝国的领导层开始汉化和信仰喇嘛教;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伊儿汗国则不可逆转的逐渐伊斯兰化,没有共同的信仰和强大核心凝聚力,别说继续进取扩张了,即使是强大的蒙古帝国也逐渐分崩离析了。


大东北的小豆包


蒙古帝国停止西征的原因非常多,但最主要的就是中央的权威不断地下降,加上蒙古帝国内部的分裂态势愈演愈烈,最终无尽的内讧导致了蒙古帝国向外扩张的实力与动力不足。


第一次西征

1215年,成吉思汗派出商队和使者到达花拉子模,意欲开展通商贸易。但花拉子模总督亦难出见财起意,残忍屠杀蒙古商队。成吉思汗派出使者前去交涉时,花拉子模国王摩诃末又屠杀正使,剃光了两名副使的胡须。

这件事让蒙古各部气愤不已,加上成吉思汗至高无上的权威,蒙古帝国表现出了空前团结。于是成吉思汗为了对付花拉子模,仅留给了木华黎1.3万蒙古本部兵马攻打金国,而自己则带去了23万大军。

此次西征非常顺利,很短的时间内,蒙古军队便消灭花拉子模数十万军队,并且占领了花拉子模全境,最终花拉子模国王摩诃末含恨而终,太子札兰丁逃往印度。

攻克花拉子模的同时,成吉思汗派遣了哲别和速不台扫荡了高加索地区,大破斡罗斯[俄罗斯]10万联军,为第二次西征奠定基础。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蒙古帝国最具权威的人从此陨落,各个儿子之间也开始了明争暗斗。

成吉思汗有四个嫡子,分别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成吉思汗去世前,遗命窝阔台继承汗位,但却将大部分军权交给了拖雷。

由于蒙古人“幼子守灶”的习俗,很多蒙古王公反对成吉思汗的遗嘱,认为应该立拖雷为继承人。两派在忽里勒台大会争执了很久,最终由于察合台全力支持窝阔台,而术赤此时已经去世,势单力孤的拖雷退出了汗位的争夺。但此后窝阔台系和拖雷系的矛盾开始加深。



第二次西征

蒙古灭金之后,窝阔台已经稳固了中原和中亚地区的统治。1236年,窝阔台下令由各宗王长子率本部兵马出征,统兵将领分别为术赤之子拔都、察合台长子拜答儿、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此次出兵的统帅为拔都,兵力由第一次西征的23万变为了15万。

从1236年到1241年,蒙古大军顺利攻下了西亚、东欧、中欧大部分领土。

1242年初,窝阔台死讯传至西征大军,拔都带领部队准备东返。但在返回途中,拔都听说乃马真后准备立与自己不和的贵由为大汗后,便停止了东返,留在了伏尔加河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



速不台和诸王长子回到蒙古本部之后,窝阔台长子贵由成为大汗。贵由汗继位之后,对拔都怀恨在心,甚至在1248年举兵西征,准备讨伐拔都,但行至半路病发身亡,拔都从此之后开始脱离蒙古帝国的统治。

贵由汗去世之后,拔都以长支宗王的身份在钦察草原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拒绝参加。不过在术赤系和拖雷系的安排下,拖雷长子蒙哥继位成为了新的大汗。

蒙哥继位后,蒙古各宗王内部矛盾进一步加深,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根本就不承认选举结果,导致中央权威进一步下降,帝国分裂态势明显。



第三次西征

1252年,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旭烈兀进攻波斯地区,即第三次西征,这一次西征的军队再一次减少,仅有10万余人。不过即便是10万人,旭烈兀也是所向披靡,甚至准备进攻埃及地区。

1259年,蒙哥在攻打南宋的过程中,在钓鱼城去世。当得知蒙哥去世的消息后,旭烈兀留下副将怯的不花镇守叙利亚,自己率军返回。

当旭烈兀走到波斯的时候,听说二哥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展开了大战,左右斟酌之下,旭烈兀决定支持二哥忽必烈。但此时的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准备支持阿里不哥,而术赤系后人由于距离蒙古本部较远,选择中立。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战争,最终以忽必烈胜出而结束。此时忽必烈高兴的册封了旭烈兀为伊尔汗,旭烈兀也得以留在叙利亚建立了伊尔汗国。



蒙古帝国的内乱与混战

忽必烈继位之后,窝阔台系后人海都欲夺取帝位,所以联合了察合台系后人攻打忽必烈。终忽必烈一朝,双方都在不断地战争,所以元帝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都没有西征。

旭烈兀建立伊尔汗国后,副将怯的不花在艾因·贾鲁之战中被杀,旭烈兀的偏师遭遇惨败。本来旭烈兀准备率领主力为怯的不花复仇,但由于信仰问题与钦察汗国产生矛盾,最终矛盾升级后,双方在高加索地区展开了激战。

以此之后,蒙古和汗国之间内讧不止,再也无力挑起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我是越关


蒙古帝国三次西征以后,为什么再也无力掀起大规模战争?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对的,在三次西征之后,元朝和蒙古各汗国都曾经多次为扩张领土发动大规模战争,只是成功的例子几乎没有。但其实这个原因也是很简单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蒙古帝国分裂了。


公元1259年,历史分水岭

其实导致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因素是在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突然毙命。而在此之后,统一的蒙古帝国就已经不复存在,所以相对来说,无论是东方的元朝,还是西方的几个汗国,其军事实力和之前的统一蒙古帝国相比,都已经有了明显的差距。

蒙古帝国的扩张与分裂,不过图中1279年并不准确,蒙古帝国在公元1259年其实就已经分裂了


当然蒙古帝国分裂的直接原因就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对蒙古大汗宝座的争夺。但其实如果从宏观角度看,这只是导致蒙古帝国分裂的众多因素之一。因为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进行汗位争夺战的同时,伊儿汗国和金帐汗国在西方也打成了一锅粥。

而在蒙古帝国分裂之后,其实元朝与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与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之间也都还爆发过长时间的战争。特别是元朝和窝阔台汗国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了30多年,直到忽必烈孙子那辈才最终联合察合台汗国击败并灭亡了窝阔台汗国。所以其实在蒙古帝国解体之后,元朝和几个汗国的国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消耗在了彼此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在其它方向扩张的能力自然也就不足了。而且在蒙古帝国灭亡之后,包括元朝和其它几个汗国可以说都只是继承了其四分之一甚至更小的疆域,国力和统一蒙古帝国相比也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相应地其对外扩张实力不足也并不奇怪了。

元朝的扩张战争

但没有太多扩张成果却不意味着没有尝试过,其实后来无论是元朝还是其它几个汗国,也都曾经多次出动大军希望征服更多土地。只是在这些武力征服行动中,除了元朝在转化为中原王朝之后灭亡了南宋之外,其它的企图基本都全部宣告失败了。

所以其实元朝灭亡南宋确实是一个特例,南宋几乎是蒙古帝国解体之后,世界上唯一一个被继承蒙古帝国版图的政权灭亡的主要政权了。而且南宋地处水系发达的南方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其实是已经超越了蒙古人武力征服的极限区域的。因为之前虽然蒙古帝国版图曾经大的变态,但所征服的区域基本都是草原和沙漠的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区,农耕地区已经不多,真正处于温带南部,气候湿润的地区几乎没有。所以从这个视角看,最近这些年所谓南宋“抵抗50年”说明南宋军事实力也很强其实完全是一个误会,因为本身南宋所处的地理环境就是蒙古骑兵很难有所作为的环境,其实正是因为南宋的军事力量过于孱弱,才使它成为了唯一被蒙古骑兵征服的湿润温带区域,以及唯一在蒙古帝国解体之后被蒙古骑兵灭亡的主要王朝。

公元1285年元越战争形势

那么说完了南宋的这个特例,我们再来看看同一时期元朝和其它几个汗国对外用兵的结果。首先还是说元朝,在灭亡南宋的同一时期,其实忽必烈在别处也没有消停,除了与另外两个中亚蒙古汗国长期作战外,还忙里偷闲先后在公元1274年和1281年两次跨海东征日本,在公元1285年和1287年两次用兵越南,并在公元1277、1283和1287年三次南征缅甸,还在公元1293年跨越南海试图征服爪哇,也就是今天的印尼。但在这些征服行动中,三次跨海征服行动全都彻底失败,两征越南除了最后迫使越南陈朝称臣之外,对越南没能实现实际控制。只有对缅甸的三次战争实现了一定的实际控制权,但也是以缅甸蒲甘王朝成为元朝附属国的形式实现的。但相对来说,元朝在蒙古帝国解体之后还是取得了一定战果的,而其它几个汗国则就乏善可陈了。

三大汗国在蒙古帝国解体后的征服企图

首先来说其它三个汗国里存在时间最短的伊儿汗国。伊儿汗国是蒙古第三次西征灭亡了阿拉伯帝国之后建立的国家。在它存在期间,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当时仅存的伊斯兰王朝埃及马穆路克王朝用兵。从蒙古帝国解体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开始,伊儿汗国曾经在50多年时间里至少5次大规模入侵亚非交界地区,试图征服马穆路克,其中公元1281年和1299年发动的两次入侵出兵规模分别都达到了8万人和10万人,但这两次入侵分别在今天叙利亚境内的霍姆斯和大马士革被击退。公元14世纪,伊儿汗国的统治者也皈依了伊斯兰教,最终在公元1323年与马穆路克签署了和约,这也宣告了伊儿汗国所有扩张举动宣告失败。

公元1300年伊儿汗国入侵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形势

而地处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建立之后除了在早期和元朝一起灭亡了窝阔台汗国之外,后期则把主要征服目标放在了位于印度次大陆的德里苏丹国。在公元1293年到1327年之间,察合台汗国与德里苏丹国之间的战争几乎就没停过。在公元1303年八月察合台汗国甚至曾经一度占领了德里,也就是今天的印度首都新德里,但最终在大肆劫掠之后撤退。而到公元1327年之后,察合台汗国因为国内伊斯兰教与蒙古传统信仰及佛教之间的矛盾,不断爆发内战,也无力再对德里苏丹国用兵,两国之间的战争也告一段落。虽然两百多年以后,巴布尔最终成功征服了印度,建立了莫卧儿(蒙古)王朝,但这些完全伊斯兰化的征服者其实已经和蒙古征服没有什么关联了。

描绘德里苏丹国与察合台汗国战争的古画

而位于东欧的金帐汗国在蒙古帝国解体之后,其实也曾经多次对欧洲发动过进攻。比如在公元1285年、1287年和1291年,金帐汗国第七任大汗兀剌不花曾先后入侵过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和塞尔维亚,但除了一度迫使保加利亚沙皇乔治一世和塞尔维亚国王米卢丁对其称臣之外,其它几次对欧洲的入侵行动都遭遇了惨败。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就反映了蒙古帝国作为整体入侵时和金帐汗国单独入侵时的实力反差,另外匈牙利君主贝拉四世等人在之前蒙古西征之后进行的军事改革也被认为卓有成效。到公元14世纪之后,金帐汗国对欧洲的军事威胁进一步弱化,除了曾两次入侵东罗马的色雷斯地区,并最终迫使东罗马与其通过和亲结成同盟之外,它对欧洲基本上就没有再造成了什么威胁了。

描绘公元1285年金帐汗国与匈牙利战争的古画


所以总体来说,蒙古帝国解体之后,无论是元朝还是各个汗国的实力和统一时的蒙古帝国相比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他们相互之间的战争几乎也持续不断,对其各自的国力损耗很大,所以他们后来又发动的征服战争胜少负多也就是正常情况了。


桃花石杂谈


蒙古帝国三次西征,其兵锋所及,几乎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然而,在第三次西征之后,蒙古军团突然停止了扩张的脚步。这不由得让人感到奇怪。

蒙古的西征三次西征,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成吉思汗开始,一直到蒙哥去世为止,断断续续一共七十余年。三次西征的战略目标和对象也并不相同。

蒙古铁骑的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发动的,对花剌子模的战争。彼时,成吉思汗已经征服了西夏,将中原强国金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可谓是兵锋正盛。恰此时,花剌子模的国王摩诃莫也在中亚,西亚地区大杀四方,在其看到蒙古强盛之后,便派遣使者于1216年与蒙古建立了友好的贸易关系。东西方两个大国之间的蜜月期持续了两年,一直到1218年,成吉思汗的商队在花剌子模被污蔑藏有奸细,摩诃莫不加细查,便诛杀了整个商队,战争由此而起。

成吉思汗当时召集所有被征服政权输送兵员,号称大军六十万(实际十五万左右),向中亚进发。虽然摩诃莫在中亚西亚未逢敌手,但是当花剌子模的军队遇到蒙古铁骑,可谓是一胜难求,最终,摩诃莫仓皇逃出首都撒马尔罕,在流亡中死去。此役,成吉思汗的兵锋一度抵达高加索山,黑海一代。可以说,第一次西征为后两次的西征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第二次西征,又称为长子西征,整个蒙古军队是由成吉思汗诸系的长孙率领,其中的主力是术赤的长子拔都。由于第一次西征,蒙古帝国已经控制了中亚,西亚诸多地区,所以此次西征的主要目标是小亚细亚,中东欧地区。拔都的军队一度抵达了马扎尔(匈牙利),并且击败了中欧的军队,最远兵临维也纳。此次西征,随着大汗窝阔台的突然去世而宣告终止。

第三次西征主要是由蒙哥的弟弟旭烈兀主导的,此次的西征,蒙古军队扫清了叙利亚,伊拉克以及西南亚地区。而旭烈兀本人在结束这次的战争后,在西南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伊利汗国。

这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之后,整个蒙古帝国已将欧亚大陆的绝大多数陆地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中,此时尚在蒙古帝国统治之外的,只有西伯利亚北方,以及西欧等当时世界的边缘地区。

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大,不少问题也随之而来。蒙古帝国首先要面对的是内部的团结问题。成吉思汗在世时,依靠个人的能力以及威望,将整个蒙古团结起来,所以蒙古军队能够团结一致,披荆斩棘。当成吉思汗去世之后,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最为突出的便是窝阔台汗的威望不够,而使得蒙古帝国对于钦察草原,即术赤一系的领地的控制能力下降,虽然此时术赤的嫡子拔都对窝阔台忠心耿耿,但钦察汗国从实力上来讲,已经有能够独立的趋势。这个苗头在窝阔台死后进一步发展,窝阔台的儿子贵由于拔都向来不和睦,所以拔都在贵由统治时期已经实质上脱离了帝国本部的控制。


最终,在忽必烈时期,蒙古帝国名存实亡,分裂为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以及元朝。虽然其他汗国名义上是元朝的附属国,但是元朝已经无法真正控制他们。所以,到了后期,蒙古帝国已经无法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蒙古帝国在扩张的高成长,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和土地,当这些东西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效用便开始递减,蒙古对于财富和土地的需求便不那么旺盛,故而转而开始经营已有的地区。在此过程中,由于蒙古帝国区域广阔,其体制的区域包含了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和一部分基督教文明,这些文明都对当地的蒙古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同化,因此各个蒙古汗国的官僚机构中叶开始出现了被征服者,久之,蒙古汗国完全本土化,各个汗国的目标和理念已经出现差异,自然没有再次进行联合的可能。在这种本土化过程中,蒙古政权最终被本土政权所取代。


庭州行者


蒙古帝国三次西征,将蒙古帝国的铁蹄遍及欧亚广大地区,也给欧亚各民族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为什么三次西征后,蒙古帝国没有再发动西征呢?我们一起来看经过。

三次西征蒙古帝国的版图变化

第一次西征

蒙古第一次西征(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军与花剌子模国进行的一场战争。 蒙古人针对花剌子模的挑衅,由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团,浩浩荡荡西征,这次远征,很快就战胜了强大的花剌子模,并占领花剌子模全境。那时候,花剌子模的苏丹(国王)摩诃末被打死,太子札兰丁逃到印度。


第二次西征

蒙古第二次西征(1236—1241年),窝阔台汗遣拔都等诸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的战争。欧洲各国被打的无力还手,蒙古军团横扫欧洲大陆。

第三次西征

蒙古第三次西征(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攻波斯的战争。整个西亚都不是蒙古人的对手。正当旭烈兀征服西亚,准备把兵锋指向埃及的时候,蒙哥在南宋战场战死,旭烈兀为了回国竞争大汗之位,于是赶紧撤军。

后来再没有发动西征的原因

在第三次西征时,最有希望成为大汗的蒙哥在南宋战场战死,他的死为下任大汗留出了一个空位置,蒙哥的三个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来成为未来蒙古帝国的大汗。旭烈兀撤军回朝竞争汗位,由于路途遥远,在旭烈兀返回途中,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就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胜利的天平就迅速倒向了忽必烈,忽必烈已经掌控了局势,旭烈兀深思熟虑后放弃了汗位之争,接受了忽必烈允许他在西亚建立汗国的建议,建立了伊利汗国。蒙古帝国也因为汗位之争,分裂成了几个主要汗国,除元朝外,之前由成吉思汗分封的诸王选择支持不同的阵营,最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被称为“四大汗国”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等实际上独立的国家。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虽然均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国,与元朝驿路相通。但经常爆发边界冲突。至此,由于蒙古帝国的分裂,蒙古再也没有心思和能力发动西征了。


旧史今说


我一直坚持认为蒙古人是冷兵器时代最厉害的,要超过秦军和满清八旗,但是蒙古人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团结!自从成吉思汗死了之后,蒙古人分为几大帮派谁都不服谁,一直在互相攻杀,朱元璋快要打到元大都的时候,蒙古人还在搞内讧呢,能不灭亡吗?


热情奔放大补丸1


分家了,为什么现在农村出不了贵子也是分家的原因,家族不能齐心供好苗子,好苗子心情抑郁荒废学业


心定江山


因为已经没什么地方值得征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