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從唐朝以後,再沒有任何王朝政權在西安建都?

獨酌一杯解千愁


看許多文章,認為西安在唐以後不能建都的主流意見是:

  • 唐以後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影響力下降,關中地區向西失去政治、經濟活力。

  • 農耕文明由種植小麥向水稻轉變,人口重心向東南沿海轉移。

  • 王朝逐步從關中向河南地區,洛陽、開封地區,向東、向南發展,南京、杭州也成為王都。

  • 東北少數民族崛起,軍事戰略重心向北京轉移,天子守國門應該在北京。

  • 這些是歷史過程,但不一定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素,也不能作為必然要如此發展的依據。

在西安建都前,有絲綢之路嗎?沒有。西安是全國政治、人口、經濟中心嗎?不是!

  • 建都西安是陝甘打拼出來的,不是說在哪個歷史時期,華北平原地區人口、經濟就比隴、秦地弱!

  • 看看在西安建都的主要王朝,歷史發展過程。

甘肅省隴地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和重要文明發揚傳承區。

  •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一期文化距今約8000年,是中國西北地區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 甘肅省天水市作為秦州府治,又是成紀縣地,即伏羲故里。伏羲廟 ,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築群。
  • 甘肅省慶陽周祖陵,周從這裡發祥逐步向寶雞、關中拓展最終建立周朝。


  • 秦,發祥於甘肅省隴南地區。隴南禮縣秦祖地,同樣是從甘肅天水發祥逐步壯大,向東拓展到關中,並最終取得全國政權。

  • 甘肅省定西地區隴西文化(古隴西今臨洮),其中隴西李氏在秦代與漢代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湧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李元昊建立西夏;明末李自成大順滅明等等。

  • 隴西李氏文化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

西北大族多崛起在甘肅隴地,發揚光大向東首先拓展關中,在歷史關鍵時期建立周、秦、唐等重要王朝,這些決定了西安地位,因為發展的根就在這裡。

  • 好多朋友說,天水、慶陽、平涼地區文化和陝西相近,這是不知道歷史發展過程,誰應該像誰?

那個時期,全國經濟,人口中心在陝西關中嗎?不是!在王權鬥爭中,從經濟、人口上講,西北沒有任何優勢,但歷史就是這樣。因此說,只是歷史發展過程的結果,而不是選擇。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國號曰"宋",北宋建都開封就容易理解了。

  • 宋,建都於繁華之地,政治、軍事優勢不能集中。重要邊關和都城兵力多地分散。

  • 先戰於幽州,被困於山海關內,雖然多年征戰並沒有傷及根基。

  • 西北河湟爭奪失敗後,開始北部全面受敵。

  • 北方,西北失去河湟要地後,北宋很快就滅亡了。

  • 退入南方,在東南沿海富裕地區,人口眾多區域就能成功反攻嗎?事實證明,不成!待北方藏疆蒙回一體,成大環線迂迴攻擊時,滅亡只是時間。錢多、人多沒用。

明,初建都城在南京,和朱元璋1364年建立西吳有關。以北京起家的朱棣登基後遷都北京。清,進關選擇與東北臨近的北京。王都的選擇好像都和帝王的根基有關!

  • 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重東北而輕西北,最後滅亡同樣來自西北。

  • 明,總結宋衰敗的主因,不能建都在繁華地區,效仿漢唐天子守國門。但沒有搞清楚漢唐也是天子守國門,無非一個守東北,一個守西北。

  • 清,總結中國歷史。在歷代看似弱小的西北地區,多次改變歷史進程。西北隴地,河湟,河西走廊等戰略區失去有效控制,對東部平原地區的多點、成面、環形攻擊是致命的。

  • 清在西部總督方面也探索很久。在延續明朝總督體系上,有川陝、晉陝總督多次嘗試,總後定位陝甘總督。

因此,地區大族爭鬥的成敗是王都建立地區的重要原因。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唐朝是定都西安(長安)的最後一個朝代。

因為西安(長安)唐朝年間,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於吐蕃。

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攻佔,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

以至於西安(長安)唐朝年間,史無前例地達成:“天子九逃,國都六失”的成就。

更深層次的原因如下:

一、西安關中自古屬於中原河南司州。

西安人的根在河南。

西安自古屬於中原河南,西漢時期,西安就隸屬於河南司隸州;東漢稱司隸校尉部,由洛陽統領;三國時期歸許昌管轄;直到西晉才從河南劃出,劃入雍州邊緣。

西安人百分百能聽懂河南方言,但聽不懂西北方言。

西安人也希望自己屬於中原。

二、長江長城,黃山黃河,西安均沒有。

即便在西北,西安的歷史也無法稱為第一城。

三、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決定了西安從商周起只有三千年歷史。

上下五千年,四川有三星堆,浙江河姆渡遺址7000年,陝西7000年以上的遺址一個也找不到。

如果從猿人角度,陝西藍田猿人的歷史,又比不上雲南元謀縣。

四、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於吐蕃。

如果算上吐蕃,西安的朝代就是最多的。

五、西安房價超過鄭州了沒有?

西安人均GDP超過鄭州了沒有?

六、西安城牆。

西安古城牆,是八十年代日本出錢按照明城牆大致位置建的文物。

同時期建設的,還有西安給日本人安倍仲麻侶立的紀念碑。

七、西安偉人多。

代表人物:藥家鑫、龍治民、周杰、葛萬銀。

八、西安美女多。

代表人物:馬蓉。


用戶67724358697


唐以後沒有王朝再在西安定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關中儘管物產豐富,旱澇保收,但是面對國際化大都市長安不斷擴大的局面,不斷增長的人口,僅關中的物產,難以滿足當時的穿衣吃飯,動不動有些捉襟見肘。



二,長安城深居內陸,漕運不很發達,物資供應基本靠陸路車馬運輸,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這也就是隋煬帝不惜血本修築大運河的真正原因,也是歷代當政者最頭痛的事情!

三是,長安靠近西北,距西邊的,北邊的少數民族很近,經常受到這些遊牧民族的侵擾。擊退和親都只能是一時權宜之計,不是長治久安之策。秦始皇修長城,蘇武牧羊,衛青,霍去病抗擊兇奴,五胡亂華,都是少數民族入侵中原,滅絕漢族的有力史證。



四是,農民起義攻佔長安之後,不是掠奪財寶,就是焚燒宮殿,咸陽宮,阿房宮,建章宮,未央宮,大明宮,含元殿一個接一個毀掉,很少去建設。使宏偉的長安城一次又一次得到破壞。要重新修復起來耗費巨大,和建新都沒什麼兩樣。

以上幾種原因的共同發力,使唐朝以後的新主不得不放棄長安,另尋新址建都,這些也就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了!


原上麈


如果說有哪個朝代是和它的都城一同退出歷史舞臺的,那這個朝代就是唐朝,這座都城就是長安。唐朝將最輝煌鼎盛的時代留在長安,經濟繁榮、軍事強大、唐詩燦爛……都城長安則載此長眠於歷史長河之中,從此不再為都。

事實上,建都長安的唐朝作為大一統王朝,只有前半段是名副其實的。自安史之亂起,長安的都城地位便越來越不穩固。自東漢遷都洛陽以來,長安在國家歷經300多年戰亂後雖重為都城,但它正逐漸失去作為國都的最後條件。

所以,與其討論西安為何在唐朝之後不再被建都,不如先來分析西安是怎樣在唐代被證明不再具備建都條件。

首先,從外部威脅看,唐代的長安已成為四面受敵之地。

在魏晉以前,有實力威脅中原政權的外部力量主要集中在西北方向。而到了唐朝,情況變得複雜起來。例如,北邊鮮卑、突厥的勢力已經繞過了長城,西南面的吐蕃勢力在“安史之亂”期間達到鼎盛,東北方的契丹族在唐朝末年崛起。這些方向上的強大威脅都是周朝、漢朝所不曾遇到的。

到了唐朝之時,中原政權一心經營關中、專注長城防禦的局面已經一去不返。圍繞長安建立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不僅越來越不能夠將北方的威脅屏障在外,而且在各方面的外部威脅都成長起來的情況下,反倒使自身處於四面受敵之地。

其次,從軍事角度講,唐代的長安已成為四面交戰之地。

公元618年,李淵在隋朝舊都上建立唐朝,這處“四塞之國,被山帶渭”之城繼西漢之後,再次迎來一個強盛的王朝。但是後來的發展遠沒有開始這麼美好,在少數民族的騎兵部隊面前,長安已在事實上成為交戰之地,這在西晉滅亡以及其後的歷史中已被多次證明。在公元626年,唐都長安與西北方向突厥騎兵之間的距離一度只有40裡,它離戰爭太近了。

在隨後兩個世紀中,唐都長安迎來戰爭噩夢,成為歷代被攻陷次數最多的都城。公元756年,安祿山、史思明自東北方而來,依次攻佔汴州、洛陽、潼關、長安。公元763年,吐蕃糾集吐谷渾、党項、氐、羌等部由邠州、咸陽攻入長安。公元783年,涇原兵在行軍途中發生譁變,不去河南解救襄城,而是順道攻入長安、洗劫皇城。公元880年,黃巢先由山東向南攻佔嶺南全境後折向西北,攻佔長安。公元885年,沙陀人李克用率兵攻長安,引發諸道兵在都城的混戰和焚掠,長安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公元901年,李繼筠率兵劫掠長安,衰弱的都城再次遭到戰火毀壞。

最後,失去屏障作用,而又四面受敵,西安自身劣勢暴露出來。

周至秦漢時期,中原政權的威脅主要是北方的匈奴,所以長城橫亙在國土北疆,建都關中乃是居中之選。但是歷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戰亂變遷後,突厥的勢力已經延伸到西域。鮮卑及其後的吐谷渾已經越過長城進入到青海、甘肅一帶,並在唐中期被崛起的吐蕃所兼併。唐後期崛起的契丹族,其勢力同樣越過長城,進入到幽州、薊州一帶。

在這樣的局面下,建都關中依託長城屏障北疆的條件已經越來越來差。而關中雖然“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也就是說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以西安為中心的這片地區雖有關河險隘,但在經濟上是遠遠不足以自保的。這也就不難理解,堂堂大唐為什麼會“國都六陷”!

到了五代時期,面對越來越尖銳的內外部威脅,長安這座連唐王朝都坐不穩的都城被徹底拋棄,新都在洛陽和汴州之間徘徊不定。既然長安的戰略價值不復存在,而又在經濟上不足自保,那麼另建新都最起碼也要找個更方便“轉漕東南之粟”的地方。再後來北宋定都汴州,南宋退往江淮一線。這便是其後歷代在失去戰略中心之後,政權向經濟中心遷移的結果。


讀歷見聞


西安,是中國最古老的首都長安。


西周,秦朝,西漢,新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十三個國家建都於此。

而當時能和西安一爭高下的城市就是洛陽了。

洛陽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是劉秀建立的東漢,此後曹魏西晉都是定都洛陽。


洛陽地理環境優越

洛陽地區居天下之中,地理位置險要,洛陽可以恃險防禦,有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的美譽,定都這裡可以讓皇帝坐鎮中央,遙控天下,又能很好的防禦。

長安被戰爭破壞

西漢末年經過王莽的改革,和綠林赤眉軍的起義對長安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繁榮一時的西安已經不如洛陽了。

還有一個原因和劉秀本人有關,劉秀依靠的是南陽的世家大族,河南是他的根據地,所以劉秀定都就建戰了洛陽。

中原政權的主要危險來自北方

西周,秦漢,三國兩晉時期,外族入侵都是從西北方向,但是唐朝之後的主要威脅來自東北方。


笑看蔡不列顛


我想是有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原因吧!

政治方面:

唐朝之前,中國主要開發的是北方,廣袤的東南沿海人口少,很多地方是還是蠻荒之地。這時候,作為北方的城市,西安退可以固守關中,進可以控制中國北方,是天然建都的地方。

但是,從唐朝末期開始,隨著大量中原人口遷移到南方,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北方卻因為戰亂、饑荒、人口,經濟地位開始下降。

這時候,如果還在西安建都的話,對中國這樣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來說,遙遠的江南有點鞭長莫及,會失去對南方的控制。所以,西安就不是一個良好的首都了。

有人會說,汴梁、北京也是在北方。但是這兩個城市離江南還是近一點,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城市有運河連接南方,可以實現對南方有效的掌控。


經濟方面

這個問題更大。關中本是沃野。但是,到了隋唐的時候,各方面的原因,關中的糧食已經無法養活龐大的人口。所以,唐朝皇帝經常會去洛陽。很多時候的原因就是關中糧食歉收,要餓死人了。皇帝帶著文武和軍隊到洛陽,而洛陽有運河,可以接收天下轉運的糧食。


故紙匯


西安,也就是我國最具歷史的古城“長安”。歷史上,曾經有13個朝代的都城定在了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西安還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

從西周開始至唐代,共有13個王朝定都於西安,它們是:西周,秦朝,西漢,新朝,西晉,前趙,黃齊,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

但在唐朝後,卻沒有任何王朝政權建都西安。事無絕對,還是有一個並未成事的大順建都西安,也就是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軍政權,但它存在的時間不長,被否認了當做一個王朝看待。

那麼為什麼唐代以後就沒有了在西安建都的王朝了呢?

首先,一方面原因是因為唐末時期的大混戰對西安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令西安這座古城不再是建都的首選。南宋初,大臣們曾建議遷都西安,明太祖朱元璋也曾有意定都西安,然而因為西安早已破敗,因建都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而被放棄。

其次,經濟發展的放緩及農作物產量下降也成為了西安不再被看重的原因。從史書中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居民有的要出去乞討,隋書唐書中都有記實。以致唐朝後期,帝王是棲身在洛陽的。

然後,其它古都的崛起令西安失去了先天的優勢。洛陽在大運河修通後,交通運輸的便利讓洛陽成為了唐代以後朝代都城的首選。

最後,在北方勢力崛起後,北京在抵禦北方威脅的地位更加穩固。北京在金朝定都,決定了北京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後,西安就更被當做了備選。新中國的首都也因為北平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定都北京。

所以,一個古城之所以沒落,一是因為它自身的優勢失去,二是因為其它城市的發展替代了它的位置。

所以,自唐代沒落以後,就少有王朝會定都西安了。

你是如何看西安在唐代以後的沒落呢?歡迎分享!

我是樂於分享的逐夢卡拉!歡迎各位朋友與卡拉共同成長!謝謝!


逐夢卡拉


唐朝之後,再也沒有王朝在關中建都,跟整個東亞的政治、經濟形勢變化有關。

一個國家的都城放在哪裡,需要考慮幾個因素:政治影響力、經濟保障、軍事上的安全。唐朝以後,由於整個東亞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形勢發生了變化,關中地區在這幾個方面的優勢已經喪失。

一、政治影響力的衰落

唐朝以後,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關中地區的政治影響力都非常微弱了。

國際層面,唐以前,陸上絲路是一條及其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國際政治也幾乎是圍繞絲路展開的。長安作為陸上絲路的起點,發揮著極大的國際影響力。但這一切自從安史之亂後,形勢就變了。唐朝後期,西域以及河西走廊被吐蕃佔據,陸上絲路幾乎斷絕。蒙古帝國時期,短暫恢復過,但隨著蒙古帝國的分裂,再次中斷,之後再也沒能恢復。與此同時,海上絲路興起,長安的國際影響力已經不復存在。

在國內,安史之亂之前,中原地區還聚集了大量人口,但是安史之亂,中原陷入長期混戰,之後的藩鎮割據更是加劇了混亂。宋元明清,一旦有事,包括中原在內的整個北方地區就處於戰火之中。人口逐漸稀少,大量人口聚集在東南沿海。即使明清大一統時期,北方的人口也少於南方。而關中距離東南過於遙遠,如果定都關中,則鞭長莫及,無法發揮政治影響力。

二、經濟上無法保障

唐朝後期,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東南沿海,尤其是江南之地,從唐末至今都是國家的財源之地。關中離江南非常遠,而且交通非常不方便。在古代,這是一個硬傷。如果定都在關中,徵稅之後,從江南運輸到關中非常艱難。明末關中饑荒,沒人願意運糧過去,最終導致李自成起事。也就是說,由於交通問題,如果定都關中,那麼國家是無法控制經濟中心的。

而且如果定都關中,自身的物資供應也很難保障。由於長期戰亂,整個西北地區都殘破不堪,氣候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當時的關中地區已經無法承載一個百萬人口的大都市。

三、安全問題

這裡的軍事安全,不是都城自身的安全,而是說整個國家的軍事安全。

從唐末開始,安全問題已經偏移到了東北。唐末,東北的契丹興起。宋朝之後,變成遼,後來是金、蒙古、後金以及後來的日本。也就是說,唐朝之後的王朝面臨的安全問題,主要出現在東北方向。

在鐵路運輸還沒有能夠大規模運用在軍事領域之前,軍事力量的投送主要還是靠步行或者騾馬,反應速度是非常緩慢的。古代王朝集結軍隊,一般都選擇在都城集結,然後開往戰場。關中地區距離東北也太遠,等到軍隊集結起來,估計還沒開到前線,大片國土就已經淪喪了。也就是意味著都城必須靠近東北方向。這就是為什麼北宋始終對幽雲十六州念念不忘的原因,後來的靖康之變就說明了問題。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理解為何朱元璋要派朱棣長期鎮守北平,後來朱棣乾脆直接遷都北京。而清朝定都北京也是基於這個考慮。而且我們還會發現,民國時期,由於定都南京,日軍侵華時,國民政府來不及將軍隊開往北方,導致平津很快陷落。也正因為國民政府掌控的軍隊集中在江浙地區,才有了後來的淞滬會戰。

總而言之,關中地區自身的原因其實不是最主要的,根本原因在於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政治局勢已經變了。



迷蝶夢文史社


如今看西安的位置,是處於國家的中心位置。但是在古代的時候,西安這個地理位置可是有些靠邊了。

那麼當時為什麼還要選擇西安定都呢。

首先就是西安得天獨厚的地理原因了。關中地區南有秦嶺,西有隴山,北面是黃土高原,南面憑藉黃河可作為屏障。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可謂是易守難攻啊。

其次呢,就是關中地區的人口在全國也算是數一數二的了。而西安呢,雖然地處西北,西北多蠻夷,但是定都再次,進可攻,退可守,而當時建都於此也是為了守住國門。

那麼,後來為什麼沒有其他王朝政權在西安建都了呢?

西安地處內陸,隨著人口的發展,無論是從居住環境還是生產農作物方面已經無法滿足這麼大規模的人口了。再加上秦漢時大興土木,對於西安周圍的植被也破壞的差不多了,自然氣候也大不如前了。

再者說,隋唐時期,雖然定都長安,但是卻一直在修建著東都洛陽。而京杭大運河的修建,更是解決了洛陽,開封一代的農作物運輸問題。那個時候,長安一代的農作物生產已經無法滿足當時的城市規模了,也沒有運河可供運輸糧食。這樣以來,洛陽,開封一代就是帝都的不二之選了。

而之後,隨著經濟中心不斷向東偏移。而自唐之後,契丹,女真的不斷崛起,國家的外患主要來自於東北地區,以至於元明清都定都於北京以守國門。而西安,則無緣帝都了。


娛影雜談


說起西京長安,瞭解歷史的都不會忘卻周、秦、漢、唐這段輝煌的歷史,然而正因為這段歷史太過耀眼,在之後的歷史進程中,西安,連同關中盆地,像是突然失去上天眷顧一樣,從帝國的都城京畿一步步走出歷史的光環,逐漸迴歸本真的古都。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西安都城“一去不復返”?

在唐之前,關東和關西這兩個詞經常出現在歷史記載中。俗話說:關東出相,關西出將。這其實代表了這一階段中國經濟政治格局的一種東西相峙的形勢。這種形勢的開端,其實就是戰國其實的秦齊對峙。復旦大學周振鶴有一篇文,名為《假如齊國統一了天下》,很有意思,當時秦國一統六國,齊國是一個很大的阻礙,這是標準的東西對峙。

直至唐代,在江南地區還沒有發展起來之時,北方依然是全國的經濟政治重心,而東西之間依然是在發展上各有側重,位於關東的平原地區依然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關中平原就是一塊金城千里的政治、軍事重心,不僅高屋建瓴控制著東方,還是抵禦來自北方草原匈奴力量的前沿陣地。

這種形勢在什麼時候被打破呢?

就是在南方經濟發展起來之後。

南方經濟發展經歷了三次高潮,分別是東晉的永嘉南渡,唐代安史之亂後的北人南遷,以及靖康之變後的南宋建立。

就是自唐代為始,南方開始逐漸超過北方,並在宋代後徹底把北方甩在了身後。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歷史氣候變遷,也有人為方面的北人南遷。總之自此之後,北方不再是經濟方面的一枝獨秀。

此時的關中平原,一方面,在周秦漢唐數朝,作為帝國都城,過度透支了渭河流域的資源;另一方面,成也地勢,敗也地勢,關中四塞的地形也使得南方的糧食等物資很難通過漕運等運輸方式輸送到西安。

因此在唐末之時,唐皇數次因西安斷糧而就食東都,就是跑到洛陽去混口飯吃。唐皇狼狽至此,宋太祖就把都城定在了開封。之後的都城,就在東方南北移動。之前的東西對峙,變成了之後的南北對峙,都城就在東部落了戶,或在東部的中間,就是開封,或在東部的靠南部,就是長江下游一帶,或者在東部的北方,就是今天的北京。

就這樣,關中盆地徹底失去了京畿之地的光環,帝都之位“也一去不復返”。

中國歷史上都城位置變遷簡圖(底圖為百度衛星地圖)

八大古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