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師團長是什麼級別的官?

血色浪漫8858


二戰時期,日軍的編制是比較特立獨行的,採用了

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這樣的編制。

而師團則是日軍基本的戰術兵團,是二戰之前日本陸軍最高一級的固定編制單位,後來因為戰爭規模的擴大,日軍在師團的之上又設立了軍、方面軍、總軍三個級別。

因此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最高一級固定編制是總軍,當時整個日本陸軍一共有六大總軍,分別是:

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南方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航空總軍。

中國派遣軍便是侵華日軍的主力部隊,也是日軍成立的第一支總軍,首任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後期的司令官為岡村寧次,軍銜均為大將。


(大將是是二戰時期第三等級的軍銜,在大將之上還有元帥和大元帥。日軍中的元帥基本屬於榮譽軍銜,一般授予突出貢獻的大將,二戰時期日軍產生了6位元帥,基本都是戰爭狂人。大元帥則是屬於日本的天皇,也是日本的最高戰犯)


總軍之下,便是方面軍了。日軍的一個方面軍下轄兩個以上是軍,司令官的軍銜為中將或大將。如侵華日軍的華北方面軍,人數在20萬左右,首任司令官寺內壽一 ,軍銜是大將;而緬甸方面軍兵力高達30萬人,但第二任司令官木村兵太郎當時的軍銜是中將。

方面軍之下,就是軍。日本一個軍的司令官基本是中將軍銜。如長沙會戰的主力侵華日軍第十一軍,兵力在10萬之上,其歷任司令官岡村寧次、園部和一郎、阿南惟幾、冢田攻、橫山勇在當時都是中將,後來有些人升大將。

接下來便是師團了。

日軍一個師團的人數並不是固定的,人數從1.1萬人到2.8萬不等。

比如說一個四單位制的甲種挽馬師團,滿編的人數為2.8萬人,人數要遠超當時國民黨軍隊的一個師,略少於國民黨軍隊的一個滿編軍。

而到了戰爭的後期,日軍一些由獨立混成旅團擴編而來的丁種師團,下面只有三個步兵聯隊,兵力在1.1萬人左右,大概和國軍的一個滿編的師差不多。

整體而言,日軍中師團與師團之間人數相差也是比較大是,但師團長基本都是中將軍銜。


胡史亂翔


直奔主題,日本的師團長相當於少將和中將軍銜,官職也和國軍中的軍長、師長差不多,但是日本的師團長一般都是少將軍銜,要在這支軍隊中考核一到兩年,才可以晉升到中將。不過這也只是走個形式,師團長主要還是中將居多。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二戰中的岡村寧次在提升師團長之後就是中將軍銜。

有人說二戰時期的日本一個裝甲師就相當於現如今中國的一個集團軍,說這話其

日本的一個師團,最開始是完全效仿德國的師編制,人數大約在18000人,後來隨著戰事的變化,也一直在變動。

二戰時期,日本主要就是以師團作為基本的作戰單位,師團長即中將,同時也是日本軍隊的中流砥柱,他們已經具備了打動局部戰爭的能力。

日本師團還分為四個級別

甲種師團人數在28200人;

乙種師團人數在24400人;

丙種師團人數在15500人;

丁種師團人數在11000人;

日本的陸軍編制中

師團相當於軍,對應的軍銜是中將或者少將;

旅團相當於師,對應的軍銜是少將

聯隊相當於團,對應的軍銜是大佐

大隊相當於營,對應的軍銜是少佐

中隊相當於連,對應的軍銜是大尉

小隊相當於排。對應的軍銜是少尉。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羽評郡主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一些基本的概念,那就是基本戰略單位,和基本戰役單位。比如二戰時期,美軍的基本戰略單位是師,而德軍和蘇軍基本戰略單位是軍,而基本戰役單位全世界都基本上是師。

用今天的編制規模來說,我軍基本戰略單位是集團軍(軍),而日本二戰時期的師團就是基本戰略單位,也就是與我們今天的集團軍相當。

但是日本軍隊規模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尤其是常備師團長是非常難以做到的,所以有其特殊性,比如說著名的肉蛋將軍乃木西典在1894年當上第二師團長,在1896年乃木西典作為中將作為臺灣總督,用今天我們國家的職務來說,就是至少也是副國級或者是省部級+中央政治局委員。也就是比我們現在的集團軍軍長高一些。

還有像東條英機,他在1936年出任中將,擔任關東軍參謀長,1938年就作為陸軍次官,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1940年出任陸相,相當於國防部長。

日本自衛隊分為五個方面隊,相當於我國的戰區,但是戰區司令也就是陸將補(相當於中將),而師團長也是陸將補,所以說現在的師團長和我們的集團軍軍長相當,但是在他們的系統中,還是要比我們的集團軍軍長稍微大一點點,畢竟自衛隊最高只有幕僚長(相當於上將),只有一人,但是從師團的地位以及各種關係來說,是相當的。


木榮雨北


全面抗戰爆發後,雖然中國軍隊奮起反抗,軍隊人數也佔據優勢,但是面對武裝到牙齒日軍,擁有海陸空全面優勢的日寇,卻敗多勝少。雖然我們並不願意看到,但是,殘酷的事實卻是,在戰場上,日軍的一個師團可以擊敗中國的好幾個師。

例如在第一場大規模會戰淞滬會戰中,日軍出動的兵力為11個師團,中國迎戰的軍隊高達79個師,徐州會戰時,日軍近九個師團,中國軍隊則為64個師。而且,最殘酷的是,日軍以劣勢兵力,卻依然壓著中國軍隊打。中國前期的幾個大規模的會戰,雖然奮起抵抗,將士們也極為英勇,但中國軍隊依然多以失利告終。



日軍的師團是什麼編制?跟中國軍隊的師一級一樣嗎?日軍的師團長又是什麼級別呢?

也許是日本極端敏感又擰巴的自尊心所賜,雖然日本的軍隊編制襲自德國,但日軍的編制依然那麼與眾不同,它不同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軍隊軍、師、旅、團、營的編制,日軍的編制為:軍、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


日軍的師團是日本陸軍的基本戰術兵團,也是日軍最高級別的固定編制單位,日軍師團的最高長官為師團長,軍銜一般為中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的軍銜,雖然也有元帥和大元帥,但一般作為榮譽軍銜,因此,日軍師團長中將的軍銜,在日軍的序列中已經相當高了。日軍更高一級編制“軍”的司令官,軍銜也多為中將。

1888年,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將國內的六個鎮臺改為師團,將皇宮的警衛改為近衛師團,這也是日軍最早的師團。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滿足日軍瘋狂擴張的貪婪野心,日軍由戰爭初期的17個常設師團,瘋狂的擴充為100多個師團。

這些規模龐大的部隊,為了適應不同戰鬥的需求,日軍的師團也分為了甲、乙、丙、丁四種等級。甲級師團最高,約有28000多人,乙級師團24000餘人,丙級師團則有15000餘人,最低級的丁級師團,則只有11000人。

從日軍四個級別師團的數量也可以看出,雖然很多人習慣性的將日軍的師團與中國師級部隊相對應,但實際上,哪怕日軍最低級的丁級師團,人數也依然有11000餘人,絲毫不弱於當時中國軍隊甲種師。

而事實上,當時的中國軍隊,除了中央軍嫡系部隊,大多數的中國軍隊,一個師人數都在三千到七千人之間,人數少的師,甚至比不上日軍的一個3800人的聯隊。

而戰爭初期,中國面對的日軍部隊,是日軍最精銳,也是戰鬥力最強的17個常設師團,這些日軍師團高達近3萬人,僅人數就堪比中國的一個滿編軍。因此,除了裝備、訓練及海、陸、空方面的劣勢,人數的不足,也是一箇中國師不是日軍師團對手的重要原因。


鳶飛九天2018


整個二戰期間,日軍的師團長基本都是中將軍銜,不分常備師團、特設師團或者是警備師團,也不分後來的“甲乙丙丁”師團。當然,儘管都是中將師團長,還是要分為三六九等,因為二戰期間日本的大將軍銜是很難晉升的,所以日本陸軍中央的許多重要職務、包括野戰部隊的軍司令官和大部分方面軍司令官都是中將,這就有說道了。

(陸相板垣徵四郎)



總體而言,二戰日軍的將級軍銜設計過於簡單,既沒有國軍的“一二級上將”,也沒有什麼“中將加上將”特殊軍銜,由此造成了中間多兩頭少的“葫蘆狀”。到戰爭中後期,由於急劇擴軍,好些少將旅團長水漲船高升為師團長後,為了師團級別的適配性,匆匆忙忙晉升了中將,但資歷和重用度是不一樣的。

所謂資歷,要考慮這些中將師團長在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一些人沒有)的畢業時間,陸軍大學還要拼下是否“軍刀組”;所謂重用度,是要看“站隊”,因為主管人事的陸軍大臣職務,以坂垣徵四郎、畑俊六和東條英機這個團伙把持時間最長,板垣和東條又是“哥們”,不被他們所喜的師團長上升空間很小;其它就要綜合戰功或裕仁的瞭解程度了。

(陸相畑俊六)

日軍師團長以上的職務,雖然也是由陸軍省軍務局提名,但必須經過裕仁天皇的批准。同時,日本的“總軍”級的總司令是大將,但參謀長的適配軍銜是中將,比如“中國派遣軍”的板垣、南方軍的冢田攻、關東軍的秦彥三郎等,不過方面軍以下司令部的參謀長就是少將了。

一般來說,一等主力師團的師團長(近衛和第一到第六)可以直接回東京任職陸軍大臣、陸軍省次官、教育總監和參謀次長,這裡比較特殊的是“陸軍三巨頭”的參謀總長,作為日本陸軍的頭號人物,必須要求是大將軍銜,比如載仁親王、杉山元、梅津美治郎等。但陸軍大臣(陸相)和教育總監可以是中將,1938年第五師團長板垣徵四郎直接回國出任陸軍大臣,而教育總監安藤利吉接手師團長,就證明了這個規則。

在升任軍司令官的優先度上,一等主力師團也有特權,隸屬於關東軍的第二師團,1937到1938年的兩任師團長,梅津升任第一軍司令官,岡村升第11軍司令官。

(首相兼陸相東條)

二等主力師團的師團長(第七到二十師團)選任軍司令官和方面軍司令官時,優先度僅次於一等,比如《亮劍》裡那個筱冢義男,就是從第10師團長的位子上升為華北方面軍第一軍司令官的,司令部駐太原。再比如第13師團長內山英太郎,差點在陳誠反攻宜昌時切腹,後來升為華北方面軍第12軍司令官。

其它師團的師團長就沒有一定之規了,完全看前述三個條件的滿足程度了,而番號100以外的師團長更不受待見,如果得不到晉升,一旦解除師團長職務後回不了陸軍中央(軍部的二級部長適配少將軍銜),也成為不了天皇的“軍事參議官”,那就只能轉為預備役或直接退出現役。

(最後一任陸相阿南)

比如阿南惟畿,晉升中將擔任陸軍省次官時,因為與主官板垣不睦,被板垣打發到山西109師團任師團長,這就是下放,因為是特設師團。畑俊六上臺後再拉回陸軍省任次官,不久出任第11軍司令官,雖然還是中將的位置,但這就是晉升。在杉山元之後,阿南惟畿終於成為陸軍大臣,可惜是最後一任,日本很快投降。

還有一些中將銜的“冷板凳”可以成為師團長的去處,比如什麼航空總監、兵器總監、陸軍士官學校和其它軍校的校長等等。

(杉山元等日軍高級將領)


度度狼gg


抗戰神劇中,中日雙方發生大的局部戰役中,日本軍隊陸軍經常出現師團級的戰鬥單位,一個師團往往能獨自對陣國軍多個軍級作戰單位,可見其師團的戰鬥力非常強悍。

其實,一個齊裝滿員的日本陸軍師團,人數大約在28000人左右,近似於其他國家的軍級戰鬥單位,戰時下轄3個旅團,同樣旅團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師級作戰單位。

由於二戰時期,日本陸軍都已是制式裝備,戰時能得到陸軍航空兵空中火力掩護,以及獨立的戰車聯隊的支援,加之師團下轄炮兵聯隊的火力突襲,所以日本陸軍師團的戰鬥力,遠遠在國內數個軍級作戰單位之上。

一個獨立的師團,往往能夠長途奔襲,深入縱深數百公里作戰,而不怕被國內軍隊數個軍包圍包了餃子,由於武器裝備性能懸殊,二戰時期,還沒有一個齊裝滿員的日軍師團級戰鬥單位被全殲,所謂的大捷中,總有旅團、或聯隊級成建制單位的日軍突出重圍。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師團長的基準軍銜就是中將,這和其他國家陸軍中將軍長相同,少將旅團長也和其他國家的少將師長相同,從軍銜級別和部隊人員配置,可以判斷師團就是其他國家的軍級,旅團就是其他國家的師級。

戰時日本陸軍的編制為軍-師團-旅團-連隊(日文原文如此,為了不至於和其他國家的連級戰鬥單位搞混淆,就翻譯成了“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相當於其他國家兵團(或集團軍)-軍-師-團-營-連-排級戰鬥單位。

其對應的基準軍銜為軍司令官中將(極少數大將);師團長中將;旅團長少將;聯隊長大佐;大隊長少佐;中隊長大尉;小隊長少尉。

其中,大將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上將,大佐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上校,大尉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上尉。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對本文有不同意見,歡迎參與討論。


國平軍史


二戰日本陸軍以師團作為戰略單位,滿編人數可達三萬餘人,相當於國軍一個軍的兵力,師團長基本上都是由中將級別的將領擔任。抗戰全面爆發後,日本陸軍大本營根據戰爭需要分別成立了總軍、方面軍、軍的作戰指揮體系,總軍司令都是由大將擔任,方面軍轄一個或者多個軍,司令由大將或者中將擔任;軍轄一個至多個師團和各種混成旅團組成,軍司令官都是中將擔任,而師團長也是由中將擔任。

被炸死的第15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

二戰日本之所以會出現嚴重的軍銜與級別不對等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日本從古代到明治維新前等級制度根深蒂固,除了天皇外平民百姓只有名沒有姓(也是日本名字奇葩的原因吧),雖然明治維新吸取了西方先進文明,但等級觀念根深蒂固無法從根本上消除,不僅參透到了普通百姓,也滲透到了軍隊之中,而這種等級觀念也孕育了日本人只能墨守成規、按部就班。

也正是因為這種等級制度,軍隊將領的晉升也要講究論資排輩,一箇中將需要任職滿五年以上並且按資歷順序向天皇提出奏議才有可能晉升為大將軍銜,而這一規定直到1941年後才由東條英機老鬼打破。對於哪些沒有背景或者靠山的中將,想要靠能力、或者戰績等晉升為大將的幾乎不可能(除了戰場上死後追贈的),例如有日本第一兵家、戰略家之稱的、策劃九一八事變的石原莞兒;還有曾任關東軍第一師團長、日軍野戰軍團第11軍司令官、第16方面司令官的橫山勇等致死都是中將級別軍銜。

也正是因為軍銜與級別的不對等,二戰日軍指揮官經常不執行上級的命令,例如1938年的徐州會戰末期,日本大本營曾下令寺內壽一大將的華北方面軍,不準擅自追擊在蘭封等地後撤的國民黨大軍,而寺內壽一根本不聽大本營的命令而下令土肥原賢二的第14師團孤軍深入越過蘭封以西,蔣介石下令程潛的第一戰區12個師務必給予圍殲,但由於國軍嫡系作戰不力,第14師團憑藉強大火力最終打破了程潛的合圍計劃。


賽門軍略


抗日戰爭開啟的時候,日本就已經是一個可以和列強們並列的工業國家了,雖然與美國、德國、蘇聯這種大國相比日本的底子顯得有些薄弱,但是在1931年他們攻佔下東北、獲得龐大的資源之後,他們在面對當時民國這個幾乎是農業國的落後國家來說,卻仍然有著巨大的優勢。

抗戰早期日本軍隊遠勝於我們的強大

師團雖然在日本國內是師級單位,但是如果與當時我們國家的軍隊相比,那他們的師團無論從人數、還是各方面的綜合素質都絕對不差於我們的軍級單位。

而且因為他們軍隊的訓練精良、侵略早期士兵單兵素質的強大,所以從戰鬥力上來說,早期的日本師團是可以以一當幾、同時力戰我們國家幾支軍隊的。

正因為這種戰力的差距,導致了抗日戰爭早期我國在正面戰場的大會戰中傷亡率遠比日本高得多。

就如同抗戰的第一場會戰淞滬會戰中,當時國軍損失了30多萬人的戰力,而日本才僅僅死傷了4萬多人。


而像臺兒莊戰役這樣在抗戰中有著非常積極意義的大勝,我國與日本的傷亡差距也非常巨大。

臺兒莊戰役中我國軍隊一共傷亡了5萬多人,而日本軍隊則傷亡了2萬多人(日本自己記載1萬多人)。

當時我國軍隊的傷亡量比日本大了一倍之多,從這個明顯在當時處於下風的戰比卻被當時人們視之為大勝的情況上來看,我們應該可以感受到當時敵我雙方的戰力對比。

在日本侵華的早期,他們的戰鬥力相比於我們確實是非常強大的。

日本的師團長以及旅團長、聯隊長

而當時日本的師團長雖然名號聽起來不是特別顯赫,但是在當時的我們軍隊看來,日本的師團長卻一個個都是難纏的大人物。


如果能擊斃一個,絕對是可以拿來宣傳很久的大新聞。

日本的師團長相當於我們的軍長,他們的軍銜一般都是中將軍銜。

日本的每一支師團裡都有兩個旅團和四個專門在前線作戰的步兵聯隊還有其他三個炮兵、輜重、騎兵聯隊,也就是說一般有七個聯隊左右。

日本的旅團就相當於我們的師級單位,日本的旅團長差不多類似於我們的師長,軍銜一般是少將軍銜。


日本的聯隊差不多相當於我們國家的旅級單位,只不過比旅小一點、比團大許多,處在旅和團的中間。

而擔任日本聯隊長的軍官則是他們的大佐,相當於我們的上校。

不過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師團一樣,日本當時的旅團和聯隊戰鬥力都非常強大,很多時候,日本的旅團是可以直接和我們的軍級單位對戰的。

不過這樣巨大的戰力優勢卻並不是完全絕對的,在抗戰後期我國的遠征軍進入東南亞獲得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先進裝備之後,日本軍隊在戰鬥力上對於我們的碾壓優勢已經逐漸減小,這個時候他們想以一敵幾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說這就是日本的師團長,日本中將級的長官、相當於我們的軍長。


孤客生


筆者不太清楚這個問題,他想問的是這個中將師團長是在日軍作戰部隊中的職務大小,還是在整個日本陸軍中,這個中將師團長大概可以相當於中國軍隊的什麼官職?

這個師團長在作戰部隊中大概是可以相當大的官職了,而在後者這個中將就難說了。

看到別人一些回答,讀者大概是想知道這個日軍師團長中將在這個部隊中的指揮能力吧。也就是說這個日軍師團長這一級別的官職吧。

就筆者來說的話,不知道。

日軍這個師團長軍銜有一個很奇怪的地方。

在日軍後期的時候,這個中將師團長的任命,也就是師團長人選是問題上。已經變成了是個中將就行的情況發生了。

一些回答者口中,這所謂的人事,和任職在後期師團長來說比較奇怪了。

以日軍的師團來說,我們一般認為這個日軍步兵師團的中將師團長,他們一般都是步兵學科出身的人來任職的。

日軍第二次設置的114師團,師團長三浦三郎在擔任師團長前的主要經歷是憲兵隊的幹活。也就是此人並未直接指揮步兵部隊。在比如第五師團的末代師團長山田清一。他在接任師團長以前,主要是在後方擔任非步兵部隊作戰的職務。

大概會有讀者奇怪,為什麼筆者在解釋這個師團長職務上要先解釋一些人的履歷。

這其實就是日本軍隊的一個奇特之處了。日軍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中將是不能升遷為大將。所以在日軍一些比較高級的軍官上,比如說這個軍方面一級的司令官。他也是由中將擔任的。然而,我們就不能認為中間這個職務就特別大了。

因為日軍大將不足的關係,所以日軍日軍一些部隊的指揮官,從師團長還有一些軍司令官,他們都是中將擔任的。因為這個原因,就筆者來說,不知道該怎麼用現在的觀點,來形容日軍師團長一級的官職。

僅僅從作戰部隊指揮來說吧,因為地方到處都是中將,所以很難說這個中將到底該是誰指揮誰了,這還僅僅是從日軍陸軍方面。日本海軍日本海軍的一些地方最高指揮官是中將,但是他們這些中將手下的最高指揮官,也就是也就是艦隊司令,他們軍銜也是中將。

我們如果想現在的軍一級別來形容日軍,用這個級別來和二戰時候的中師團長對級別,那是絕對錯誤的。

對日本人來說這個師團長,他不能說是軍級別的,因為師團內部的情況變化。在人數上,日軍一些師團不是我們認為的“一個師團兩萬日軍”。一些師團麾下只有一萬多人。在人數上,比中國同期師是類似的。

如果只看師團長的軍銜,僅僅從這個師團長的權力來說,師團長這個職務他最多隻能指揮的了手下的師團。脫離師團,如果到了日本,一個師團長其實沒有多大權利。而且,在地方,日軍師團長不能干涉地方行政事務。他最多隻能約束自己手下的士兵。絕不能對地方的警察局下命令。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日軍當時最大的作戰單位是師團,相當於中國的師一級,日軍只有在大的會戰才會組織軍團,所以師團長雖說和師長差不多,但實際比師長權利,管的人數多一些。軍銜一般是中將,也有大將,但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