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沒過好這一生?


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沒過好這一生?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沒過好這一生?

全文約2000字/閱讀約8分鐘

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一座建於1935年的雕像。雕像上有3個人,右邊是梭倫,中間是先知摩西,左邊的是孔子。

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沒過好這一生?

梭倫是雅典城邦的第一任執政官,代表著政治;

中間的是先知摩西,代表著神意;

孔子代表了人類所有法律的第三個源頭——道德。

電影《後會無期》裡有一句經典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若要論道理的話,我想,在這位被後世尊為“天縱之聖”、“至聖先師”的先哲——孔子面前,所有人都是弟弟。

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沒過好這一生?

那麼孔子過好這一生了嗎?

很多人認為孔子這一生並沒過好,上到廟堂沒有呼風喚雨,下至自身“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一個也沒有達到。

擁弟子三千,生逢亂世,不造反,不去改朝換代。一生周遊列國,過得悽慘落魄至極,推行的仁政到死也沒有成功。

這是我們當代人對孔子的誤解,也是我們成為不了“至聖”的原因。

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沒過好這一生?

孔子是生在了一個禮樂崩壞的年代裡,什麼是禮樂崩壞,就是以前江湖上都是有規矩的,如今人開始不講規矩做事了。

拿打架而言,周天子當家的時候,國與國是兄弟關係,國與國開戰不過是一個家庭裡決定誰當大哥誰當小弟。打架的話,首先得知會一下週天子,然後還得通知對方和其他國家。

師出無名,不宣而戰,搞突然襲擊,那樣大家都會來扁你。

開打的時候也彬彬有禮,並不像現在這樣無理粗暴,見面就打。首先得紮好陣勢,派出使節互敬問候,客客氣氣商量這仗怎麼打。“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就是這時候的名言。

那時候大家都很文明,都講規矩,都要臉。

結果到了春秋時,開始不講道理了。典型的一戰就是宋楚一戰。

楚國要打宋國,要過河,形勢本身對宋有利。有人建議宋襄公先發制人,宋襄公則說,不行,要等楚軍渡過河。渡過河,宋襄公仍是不打,因為楚國還沒擺好陣列。

等擺好陣列開戰之後,寡不敵眾的宋軍一敗塗地。別人都怪宋襄公,罵之愚蠢。自此時起,天下開始不信奉規則道義,而信奉權力利益。

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沒過好這一生?

而孔子一生都在追尋道義,他一直試圖尋求解決禮樂崩壞的辦法,不論是之前的禮儀復古還是後來周遊列國推廣的仁政愛民,他殷切希望通過干政來施展自己的道義。

他說,“克己復禮”,可在這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群雄割據時代就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那他如何解決禮樂崩壞的問題?

立功,修復典籍。典籍自周室內亂,王子朝和太史老子一起,攜典籍圖法奔楚。但歷史出了點意外,周未亡,楚也未能取而代之。典籍圖法還弄丟了,散落在了民間。而孔子便當起了縫補匠,敘《書》、傳《禮》、刪《詩》、正《樂》、序《易》、修《春秋》,為後世的典籍傳承立下不世之功。

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沒過好這一生?

立德,推廣仁政。楚國葉公去問孔子治國之道,沒錯就是那個好龍的葉公,楚國大夫。葉公問如何治國,孔子曰:“近者悅,遠者來。”意思就是,你楚國自己人安居樂業,遠處的人自然就會到你這來。

怎麼安居樂業?自然是“為政以德。”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就是,你要是以道德執政,就像北極星一樣,群星都會圍繞在你的周圍。

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沒過好這一生?

立言,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留下諸多經典之語。隨便挑出一句,都振聾發聵。

就比如,孔子周遊列國時,因為陳蔡怕楚國重用孔子而給自己引來危險,便在陳國將他們師徒困住。孔子師徒被困數日,無糧可吃。而老夫子呢,在房間裡飽吹餓唱,彈琴唱歌。

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沒過好這一生?

子路和子貢就不開心了:夫子這到處碰壁,還彈琴跳舞。君子這麼不懂丟人的嗎?

話傳到孔子耳中,孔子怒了,把他們倆叫過來訓話。子貢非常硬氣,曰:“如此可謂窮矣。”意思是,你這樣不就到了絕境了嗎?

子曰:“是何言也?

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

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

故內省而不改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陳、蔡之厄,於丘其幸乎!”

建議全部背誦,說實話,我都不敢翻譯。每次讀到此處,均潸然淚下。

大概說一下意思吧:你們這說的什麼話?君子在“道”上通達才是真的通達,在“道”上窮盡才是真的窮盡。如今我孔丘行仁義之道,遭逢亂世,正當其所!怎麼叫窮盡了呢?所以要自省但是不能在道上去內疚;遭遇為難,而不能失去德行。大冷天,霜雪馬上降臨,我才知道松柏的茂盛。昔日齊桓公晉文公越王都在苦難中倒黴過,如今我遭遇這次困難,不正是我孔丘的幸事嗎!

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沒過好這一生?

孔子這番話,大有“天不生我孔仲尼,大道萬古長如夜”的豪氣!說的再直白一點,世界都顛三倒四、爭名逐利的時候,我這麼一個尋求道義之人窮困至此,真是太合適了!

孔子早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才是孔子一生所求,普通人所求的安居樂業,他也不是不在乎,只是不是第一位的。仁義才是,道才是!

所以普通人說他沒過好這一生,說他窮困潦倒,在孔子心裡,這算個屁啊!

古人曾說,成聖人要“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這三者,孔子早已達到。

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沒過好這一生?

或者說什麼三不朽,孔子建立剛理倫常、有教無類打破階級壁壘、思想深遠影響中華數千年,隨便一件功績往那一豎,便是不朽本身!

- END -



作者 | 人力學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