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電的古代,人們如何度過漫漫長夜?

吃貨小小站


在沒有電的古代,人們如何度過慢慢長夜?下面在下來介紹幾種情況。

夜市的出現

在唐朝之後,古人的夜生活就普及開來,特別是住在古代城市的人。當然唐朝的夜生活也有時間的規定,不過節日就可以玩通宵,像是唐朝的元宵節,蘇味道就寫下了“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而有些夜市則是什麼都賣,而且時間都很晚,所以就有了鬼市之稱。


鑿壁偷光,囊螢映雪

古代有為了學習,漢代的匡衡鑿壁偷光,晉朝的車胤抓螢火蟲來照明讀書,孫康用雪反射的月光來讀書造就囊螢映雪。這些都是想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人,所以即使古代照明條件落後,他們晚上又想學習,他們因貧窮無法滿足晚上照明的情況下,他們就想盡辦法來照明學習,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賞月和賞星

像是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軾的《赤壁賦》等等,諸多文人墨客的夜晚也有他們自己度過的一套方法。舉著酒杯,要麼幾人,要麼孤身一人,他們賞月賞滿天繁星,然後又揮筆寫下千古名篇。這就是古人文人的夜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對於古代的很多勞動人民,勞累了一天。到了晚上,就按照最自然的方式,早早的就睡覺休息了,所以就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說法流傳了下來。


這些就是古代的度過漫漫長夜的一些例子,不一定要有電才有夜生活,只是有了電讓夜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普及罷了。


淡看天上月


要是沒有電,估計很多當代人會不知道怎麼過日子,停電的夜裡,就著手機看悟空問答看抖音,然後手機沒電了,就只能睡覺了。而在古代,不知電為何物的年代,人們又是如何度過漫漫長夜的?

1、點燈點蠟燭:

人類總是討厭黑暗而喜歡光明的,古今皆如是,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大家形容孔子的偉大就常說他帶來光明。古代的夜裡,人們會點一盞油燈或點著蠟燭,儘量讓自己周圍更明亮一些,儘管光明的範圍並不會很大,但是,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下棋是可以的,讀書也是可以的,歌舞娛樂還是可以的。

2、鑿壁偷光:

家中可燃物用完了,或者窮人根本買不起,沒燈沒蠟燭,該怎麼辦呢?聰明的古人想到了鑿穿牆壁引鄰舍燭光來讀書。

當然,除了偷光,也有偷東西的,聞有狗盜者,晝伏夜潛行,更有偷香竊玉的,此處不再贅述,有興趣者可看《西廂記》。

3、喝酒聊天:

夏天的夜晚,古人或許也會邀上三五知己酒友,看著七八個星天外,聽取蛙聲一片,然後濁酒一壺,講講最近遇到的趣聞,或者八卦一些小道消息。

冬天的夜晚,人們大多睡得早,但也有睡不著的,那就小火爐醅酒,等著風雪夜歸人,然後三杯暖熱淵明酒,喝多了再來個醉裡挑燈看劍。

4、看月亮和思念:

鑿壁偷光畢竟是少數人的行為,更多的人們會就著月光發呆發愁,中天懸明月,何時照我還,床前明月光,低頭思故鄉,詩人們還會望著月亮思念親人情人,然後一口吞下月光,嘯成千古絕句。

5、摸黑做事:

黑夜太長,長夜燈實在太奢侈了,所以大多數人都會習慣摸黑做事,農人們會摸黑整理農具,婦人們會摸黑縫補衣裳洗滌清潔,忙完了如果天時尚早,一家人就會圍坐召開家庭會議,大人們也會趁機講故事給孩子們聽。

6、思考人生: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古人在夜裡會思考白天所做之事是否得當,然後謀劃明日可為之事。而哲人們則會思考人生,聽著流水感嘆逝者如斯夫,閉上眼睛感受天人合一。

7、睡覺,睡覺:

古人的作息習慣是很好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睡眠一般都會很充足,很少有人在子時(半夜23點至凌晨1點)之後才睡覺的,也很少有人在辰時(早上7點至9點)還在睡覺的。當然睡覺這個詞含義也很豐富,大家可以自行腦補。

應該說,古人的精神世界要比今人要豐富得多,亂花漸欲迷人眼,今人太過依賴電子產品而失去想象思考的翅膀,古人沒有這麼多的誘惑,內心平靜了,自然能空靈敏慧。我們當代人想盡一切辦法讓黑夜光明起來,但內心卻從此漆黑一片。這一點,今不如古。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詩酒茶,均有涉獵,希望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我認為,在沒有電的古代,人們這樣度過漫漫長夜:

1.睡覺💤。

2.春、秋、冬季,人們晚上會圍坐在篝火旁,談天說地。夏季天熱,人們一般在月光下,搖著蒲扇,聊天。夜深了,就回去睡覺💤。

3.蠟燭是中國古人的“燈具”,燈籠就是用蠟燭做成的。比較富裕的人家,夜晚就是用燈籠照明的。

4.窮人一般燒松樹的芯照明,松樹芯有松油,能發出光和熱,缺點就是有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