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孩子,有一件事情都不能吝啬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不爱读书而烦恼,更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而绞尽脑汁。但是“强扭的瓜不甜”,一味的强迫孩子读书,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反感读书,畏惧读书。

其实,在生活中注重一些细节,可以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同时把握住孩子的阅读的关键期,不管家长的文化层次如何,都可以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关键是你要有这份心思。

1、给孩子准备一个读书角

家里要有一个属于孩子的小书橱或者书架,上面藏着孩子爱读的书。

藏书,对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台湾的著名出版人陈卫平先生曾写道:

记得小时候,在那衣食温饱足以傲人的年岁里,最令我感到快乐的,不是上街看一场电影,或是享受一客冰淇淋,最让我兴奋雀跃的是,父亲总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提回一袋袋的故事书。

这些书不只引领我走进童话的天地、古人的世界,或是充满各式各样新奇事情的想象王国里。

可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得太久,父亲突然撒手人寰,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只留下一屋子的书籍。在家徒四壁的困顿下,母亲曾问道于卜,卜者说:“您的孩子家产不少,而且是父亲留给他的。”

陈卫平先生的父亲没有给他留下任何财产,只留下一屋子的书籍。但是,正是这一屋子的书,影响着成年后的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着什么样的事。

我们如今,有很多的家庭都开始有了藏书。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也可以在孩子卧室里,客厅等一些孩子常玩耍的地方放些儿童读物,准备一个读书角,让孩子随手拿来阅读。

成长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行为气质的形成。

2、有定期为孩子添置图书的习惯

相比于家庭其他的开支而言,图书在大部分家庭的支出中几乎只占一点点零头。

因为油价上涨、菜价上涨、房价猛涨的时候,书本的价格却只有轻微的浮动。

可是,有很多的父母,宁愿给孩子买高级玩具,穿高档的衣物,却不舍得给孩子购置一点图书。

还有的父母,觉得家庭经济紧张,不想在这又花费太多。

于是开始冷淡对待,最后就慢慢忘却了。

作家梁晓声在回忆母亲的文章里写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

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

他描写自己要钱的那次经历: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电热烤我的脸。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就行……”

母亲从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自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

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图书哇!……”

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图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一个重视知识,对阅读看重的养育者,可以说是孩子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学会帮孩子选好书,发现孩子的兴趣,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来搜集图书,引导阅读,逐渐扩大读书的广度。

其次,可以带孩子到图书馆,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阅读的书籍,一般来说,3至6岁孩子喜欢童话以及故事绘本、7至10岁喜欢情节丰富的故事书。10至13岁喜欢幻想、探险、神话故事、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看看推理、传记类的书籍。

3、陪孩子一起读书

这世上没有任何标尺能够测量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深、之远。

如果父母本身对阅读没有兴趣,那不要指望孩子会爱上阅读。

因为他们会从你的言行中感受到你的态度。

当家庭的文化中注入了阅读的种子,它就会慢慢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茂盛的树,滋润这个家庭所有的心灵。

所以,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在阅读这件事儿上绝不能吝啬。

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孩子,有一件事情都不能吝啬

4、看看他们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杨绛:言传不如身教

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这孩子该上学了”。孩子第一天上学,穿了新衣新鞋,拿了新书包,欣欣喜喜地“上学了!”但是上学回来,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师哄得好。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有了女儿钱瑗,我也从来没训示。我们俩通过嗜书给孩子建立榜样,即使在女儿三岁时,竟然能像大人般在一旁专注阅读,也不哭闹。当女儿遇到不懂的字词,我们也不责怪而是鼓励孩子查字典。

白岩松:读书要让孩子从“闲”进,从兴趣出发

从识字开始,我就是一个爱读杂书的“狂热分子”。

我的中学时代正是文学热席卷中国的1980年代,《人民文学》、《收获》这些纯文学期刊,都达到了百万份的发行量。在那样一个“书店里有书也没钱买书,更没有电脑和网络去看书”的年代,我在的城市有两个图书馆,为了能读到书,我拿着母亲的借书证,频繁穿梭其中。这个在当时“只比柜台高出半头”的男孩已经开始嗜书如命了。

当时,母亲每把新的《十月》、《当代》拿回家里,我就抢着去看。我还依稀记得,当时尤爱科幻小说,比如《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以及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还有中篇和长篇小说,比如《高山下的花环》等等。

当然,爱读书和我的家庭氛围也分不开。我的父亲、母亲、姑姑、舅舅以及舅妈都是教师,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我读什么书,他们从来也不干涉。如今,不少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读课外书,或是闲书,但在我看来,“书无闲”,如果非要定义课外书是闲书的话,也还是一定要读,因为“不从闲书进,无法从正书出”,上来就读正书,孩子读不进去,没有乐趣,慢慢地,ta就视读书为畏途,不进去了,这就“瞎了”。而从“闲”进,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兴趣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读书和聆听的习惯。

我的儿子也是一个书迷。快小学毕业时,儿子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金庸全集。之后,孩子便对清朝、明朝的历史来了兴趣,便去找这方面的书看。营造一个爱读书的家庭氛围,孩子想不爱读书都难。

俞敏洪:在书架放满500本书的家庭有多少?

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通过我自己孩子的成长,我也琢磨了一些教育的思路。

首先是环境要素。多少家庭家里是有书架的?在书架放满500本书有多少?有多少家长有这个习惯,晚上睡觉前看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书?你在看书时,孩子也在一旁看书吗?对于这些个问题,我在徐州问过,台下有5000多家长,只有两个人举手。

我很喜欢读书,但我孩子跟着爱人一直在国外,我没有意识到会有这么严重的问题,我爱人不太喜欢读书,所以我俩孩子没有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虽然脑子还行。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但我要感谢我的母亲,因为我从小到大,她就给我定了个目标,当然不是做农民。我母亲嫁到俞家后,觉得她很苦,希望儿子不要再当农民了,她就看到当地中小学老师过得很好,所以希望我能当上“先生”,她从小就不给我买玩具,就给我买小人书。我不会看,就让高年级的孩子读给我听,他们没书,所以他们也喜欢给我读,到我4、5岁时就认识了500到600字,后来我就一直看连环画,我在二年级时就读水浒传了。

要想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家庭环境最重要。所以各位爸爸、妈妈,从今天起,让自己先爱上阅读吧!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91读好书(ID:jiuyaoduhaosh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