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

隋治鑫


同样的话,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诸葛亮之所以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其实是想表达两个意思



第一,益州长年战乱,确实疲弊不堪了。诸葛亮当年作《隆中对》的时候,益州是真正的沃野千里。农业、纺织、盐、铁,都可以达到自给自足,刘璋无作为,不爱打仗,在客观上正好起到了养民的效果。但是刘备入蜀后急功近利,就把益州搞的疲弊不堪了。首先是长年的战争:

212年—214年,刘备、刘璋混战三年,蜀中不敢说被打的稀烂,起码正常的农业生产是受到了影响的。

217年—219年,刘备、曹操大战汉中,这是不计成本的战争,益州基本被掏空。这一点诸葛亮很清楚。

221年—222年,刘备、孙权大战夷陵。益州虽然没受到战火侵袭,但是刘备惨败,人力财力损失巨大。

223年—225年,南中诸郡叛乱,诸葛亮南征孟获,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益州已然是疲敝不堪。

掐指头算算,从刘备入蜀到平定孟获,一共十三年,益州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面居然就没有过一个安定的专注发展内政的时期

。不是打内战就是打外战。断断续续的打了十三年仗,益州就算再富裕,再沃野千里,那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除了战争之外,蜀汉的经济措施也不行。比如说征税,刘备将益州最大的工业、丝织业完全国有化,盐、铁也全部国有化。政府倒是有钱了,但这是与民争利,老百姓被整穷了。再比如刘备重铸小钱,这是典型的薅羊毛政策,老百姓怎能不疲弊?

事实上诸葛亮北伐前,益州只能说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但与中原的差距被拉大了。


第二,益州疲弊指的是蜀汉当时的时局

诸葛亮作《出师表》时,天下已经确定了三足鼎立之势。蜀汉面临的最大问题倒不是实力最弱,而是蜀汉君臣一副安逸自满,对时局看不透、无所谓的态度。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蜀汉政权是一个外来政权,益州本地人是不想与曹魏开战的。因为不管战争的胜利与否,益州人都无法沾光,反倒还要承受巨大的战争开支。(参考四川在抗战时期的贡献和四川现在的经济水平)

在这种安逸的大环境下,作为皇帝的刘禅也没有北伐中原的志愿了。试想,连皇帝都不想开战,蜀汉本地士绅豪强哪想打仗?

但是诸葛亮不一样,他的理想是恢复汉室的江山,扶持刘禅做天下的皇帝,而不仅仅是一个四川省省长。

这就好比我是一个煤老板,靠挖煤赚了很多的钱,在我们当地是首富。但是我的目标是全国首富,甚至是世界首富。为了实现这个首富目标,只靠挖煤肯定是不行的,我还要把钱投到其它行业,继续赚钱。只有把盘面做大了,才能当首富。简单点说,我并不否认挖煤能赚到钱,但是也要承认挖煤跟别的行业比,确实有很大差距。



总的来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这是事实。但是也要承认益州与中原的差距,起码在当时来说,由于刘备入蜀、取汉中、东征夷陵等十年征战,益州的民力已经不太雄厚了;而且益州地处边陲,比不上中原那般富庶,就连人物俊杰也与中原有差距。这也都是事实,必须要承认。

因此诸葛亮说益州疲弊,这与益州本身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并不矛盾。关键是要看说这话是站在什么立场上说!如果统治者只想当一个益州的土皇帝,益州是好地方。但如果胸怀天下,益州是不够的。


Mer86


蜀中的富庶其实是相对的。

之所以说蜀中富庶,是因为这里有成都平原,又有崇山峻岭天然屏障,如果发展农业,的确是一块最佳区域,但这种地势也决定了益州这块地方只能作为后方基地,而不能作为主战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秦国得蜀中后,郡守李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巴蜀成为了秦国天然的粮仓,而得益于先秦时期巴蜀和关中的水路畅通无阻,巴蜀的兵员粮食可以以最低成本运输至秦国作战的前线。比如司马错伐楚时,就是借助了巴蜀地处楚国上游的便利,粮草可以直接通过水路运输至秦军大营。

战国末期,秦将王翦灭楚时,之所以能够从容的统率60万大军在异国他乡与楚军对峙两年,除了秦国雄厚的陆路运输能力外,巴蜀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运至王翦大营,也是非常关键的。之所以一直在说水路,是因为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最节省人力也是运输量最大的方式。

正因如此,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巴蜀始终是作为后方粮仓的,巴蜀百姓可以从容的生产,而不用担心战乱侵扰。东汉末年,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也正是看中了巴蜀的这一优势,所以才提出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

但是这一构想的关键是荆州也在蜀汉手中,因为巴蜀虽然是粮仓,但道路艰险,特别是西汉初,关中一带发生地震,导致巴蜀和关中的直通水道断绝,想要运粮到关中或者陇西一带,必须走陆路。如曹刘汉中之战时,蜀汉就是靠丁男入伍、丁女运输这种近乎饮鸩止渴的方式,才打赢了汉中之战,但代价也是惨痛的,毕竟蜀汉几乎全民动员参与到了战争中,对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

而如果荆州在蜀汉手中,北可北伐曹魏,东可顺流直下攻击东吴,可以说,依托蜀汉为基地,以荆州为主战场,可以大有作为。只不过随着关羽败亡,荆州战略要地丢失,蜀汉被迫把益州作为了主战场。这也是为何刘备不顾群臣反对,执意要伐吴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诸葛亮提出“益州疲弊”的背景。

入蜀前,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为何入蜀后,反倒被诸葛亮说成是“益州疲敝”了呢?疲敝这个词其实主要是指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百姓疲惫不堪。诸葛亮说这话时,正是北伐前夕。当时的情况是,蜀汉连年征战,先后经历了汉中之战、与吴争夺荆州南部之战、伐吴之战、诸葛亮南征之战。

可以说,每一次战争,都对益州造成了极大的消耗,蜀中常年都处于全民皆兵的临战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特别是蜀汉在只剩下益州一块地盘的情况下,每一次征战,都需要靠百姓肩挑人扛去运输粮草。据粗略统计,三国时期,千里运粮只有十分之一二能够运到前线,其他的都损耗在了路上。

我们假设益州一年可以产100万石粮食,如果靠水路,那么可以把至少50万运至前线,但如果靠陆路,那么可能只有10万能运到前线,其他的就白白损耗了。显然,这种损耗是非常惊人的,对蜀汉的经济也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蜀汉经历了几次大的战役失利后,丁壮人口损失严重,《三国志》曾记载荆州南部数郡出现了女子为户主的情况,荆州南部尚且如此,蜀中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

刘备占据益州时,是公元215年,当时益州人口是百万,而到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时,蜀汉人口居然只有94万了,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蜀汉人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减少。可见,诸葛亮当年提出“益州疲弊”时,正是出于蜀汉以一州之地去对抗天下三分之二的曹魏被对方逐步拖垮的忧虑。所以才急于北伐,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秦皇汉武


战国时蜀中富庶,原因有几个:第一是古蜀国巴国地理位置比较偏,在秦灭蜀之前,成都平原几乎就是与世隔绝的状态,周围的山林成为天然屏障,将古蜀国牢牢的保护起来,从而保证了蜀地基本上不会被外界侵略。


第二就是蜀地内部也没有战乱,成都平原降水量充沛,土地肥沃,粮产量很高。因此当秦国从楚国手里夺了汉中之后,就一定要夺取蜀地作为自己的大粮仓。在长平之战时,秦赵两国都遭遇大旱,粮食减产,最后秦国凭借蜀地运出来的粮草,成功的靠过了赵国,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三国时期的蜀地却是另一种情况,从益州刺史刘焉来到蜀中后,当地的益州集团就和刘焉的东洲集团发生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后来刘璋子承父业,却是昏庸无能之辈。张鲁在汉中自立,经常和西川发生摩擦,这就使的蜀地资源被慢性消耗。



刘备入川之后,因为凭巧计夺得西川,因此蜀中人心未附。接着又和曹魏在汉中对峙了4年,消耗颇多。得汉中后却是空地,只能用西川人口填汉中,使得人力资源分散。
接着关羽兵败,刘备用新征集的4万人口去讨伐孙权,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又是一大波损失。等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蜀汉也就是刚刚恢复了几年,人口甚至还没更新一代,所以诸葛亮这才说益州疲弊。也的确蜀汉这边人口才刚刚100万不到,而曹魏和孙吴是蜀汉的倍数人口,怎么打得过嘛。


火器工坊


益州这个地方的确是很富有这个毋庸置疑。诸葛亮两次说到益州问题。一次用沃野千里,一次用益州疲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呢?听我慢慢说。

刘备刚刚进入蜀地的时候,就被蜀地的富庶吸引了,刘璋是个大财主,送给他亿万钱财,粮食,军械,士兵,把刘备壮大了。刘璋虽然很无能,但是蜀地当时还是很富有。

刘备跟刘璋打了几年,刘璋投降,此时蜀地还是富有,因为从刘备奖赏给手下的金额可以看得出。但是没过多久蜀地经济崩溃掉了,刘备出禁止酿酒令。这说明粮食不足了。接着跟曹操进行争汉中,当时诸葛亮就说这样打下去撑不下,但是杨戏说,蜀之门户,汉中。从当时的对话中可以看得出,蜀地已经到了妇女都要上战场搞运输了。经济就不用说了。

经过连年的战乱,蜀地的经济其实已经被掏空。所以孙权突然袭击了荆州,刘备也没有办法报仇。自己称帝之后,才组织了一部分人去进攻东吴。很多人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刘备明明可以击溃东吴,为什么还要扎营。其实并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备的部队跟东吴的部队对峙好几个月,他推进不了,所以才扎营。这里也说明刘备的部队的实力,不足以去击败东吴,但为什么他要这样做,理由跟这个问题无关就不展开。

那么刘备这一支组织的部队可以说把蜀汉的所有的潜力全部榨干了,最后失败了。所以刘禅继位,诸葛亮接手,益州疲弊。也是正常,因为从刘备与刘璋开战到此刻,一直处在战乱之中。


知常容


诸葛亮说益州疲惫是公元227年时出师表跟所说。益州这个地方是东汉最大的州,领县上百。

益州自秦国兼并开始经营,带去先进技术和兴修水利。凭借汉中成都两大平原,江河灌溉。成为天府之国能媲美关中粮仓。诸葛亮在隆中对讲: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庞统对刘备讲: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法正也对刘备讲: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公元227年诸葛亮讲益州疲惫,我认为原因有以下:

第一连年征战(战乱)

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刘备攻刘璋夺蜀地,征战三年。公元214年刘备围成都,城中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这也说明了蜀地的殷。但攻战三年使蜀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刘璋决定投降,并讲富:父子在州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公元215年张飞在巴西郡宕渠郡跟张郃交战两月,巴西郡让张郃迁走不少人口。刘备率军支援荆州。蜀地休养不到两年,又爆发汉中之战。

公元217年—公元219年刘备跟曹操争夺汉中,可以说是倾跟之兵。刘备曾写信给诸葛亮让再发兵,诸葛亮犹豫不决。杨洪讲:汉中是蜀地咽喉,没有汉中就没有蜀地。现在应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说明此时蜀汉的青壮年都上前线了,要女子来运输粮草。这时犍为郡发生暴动。据三国志: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

蜀汉百姓休养不到两年,刘备又倾国之军东征。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六月,刘备率八万军队东征。

从公元212年至公元222年,十一年间处于战争状态就八年。只有三年是休养的,可以说是蜀汉耗尽府库。

从公元212年—公元222年,十年间。只有公元216年、公元220、两年的完全没有战事。其间九年都是劳师动众的,所以蜀汉军民皆疲惫?



第二:犒赏将士功臣

公元212年刘备率军攻刘璋,跟诸将约定: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造成的后果: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当时刘备还跟诸将商议把城中房子和城外的田赏给诸将,因赵云谏劝不要这样做,刘备才没有这样做。据三国志夺蜀后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四人的奖赏: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要知道公元263年阿斗向魏国投降,蜀汉府钱居连当初的四人赏钱都没有。其他将士数目详,但总数应该是非常大的。公元219年六月刘备打赢汉中之地,接着又称汉中王。必然是大嘉封赏,三国志虽然没有记录。但我推测数目是巨大的。所以蜀汉有钱粮的疲惫。

第三内忧外困

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 公元223年汉嘉郡太守黄元反,南中诸皆反。这是内忧。

蜀汉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跟庞统齐名的楚之良才廖立不满人事安排。诸葛亮以其诽谤先帝,疵毁众臣免官。荆州人来敏(派系是东州集团),因其乱群诸葛亮罢其职。诸葛亮讲:来敏乱群,甚于孔文举(孔融)。李严不断的要求再成立一个州他当刺史开府。

蜀汉是三国中国力最弱小的,这时又是蜀汉最为虚弱的时候。魏国随时会来征伐,东吴也可能趁机西进。公元227年魏明帝就曾下诏询问趁机攻蜀汉可不可行。东吴虽然重新联盟了,谁知道会不会像当年关羽北伐时在背后拥一刀。所以出师表中讲: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四蜀汉根基动摇

蜀汉的根基是人才、人口、精锐军队。

人才:蜀汉顶级谋士法正刘巴先后去世。五虎大将已去其四,剩下赵云已年老。失荆州丢掉了荆楚多俊杰这个人才基地,也损失了不少人才(战死,投降东吴)刘备东征大败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人才(战死,投降。据三国志参加东征有名字的人回到蜀地的不足三分之一)

人口:蜀汉所据荆州让东吴偷袭,失去了数十万人口。公元220年据汉中东部(上庸房陵西城)的孟达投魏,损失十万以上人口。

军队:失荆州至少损失五六万军队、失汉中东部在一万以上、东征大败损失七左右军队。(陆逊首斩数万,然后再斩万数、五溪蛮给斩了万人。黄权投降魏国所部在一万人以上。这样就有六万人。魏国人傅子记录: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应该包括零陵武陵郡响应刘备的地方豪强武装)

要知道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统计人口只有九十万,失荆州汉中东部人口相当于益州的一半。军队损失在十五万,这些都是随着刘备南征北战的精锐。不是一朝一夕能恢复的。诸葛亮在后师表讲:蜀汉人才都是集四方精锐,非一州所有。(虽然很多人讲是伪作,但道理是对的)一下子损失那么多人才,光凭一州是难恢复的。蜀汉人才有4类:1从北方随刘备南下的,如关羽张飞赵云孙乾陈到等。这些人才死的死老的老2荆州的人才,如庞统刘巴黄忠魏延马良等。3北上南下避战乱,如吴壹吴班法正等。4益州本土人才,如马忠王平张翼等。123都不能再补充人才了,只剩益州一地难以补充。


小鸿哥


刘邦和刘备的人物对一下号,就知道了...

为什么一个能出来,一个出不了的原因

韩信=魏延

萧何=孔明

张良=庞统

刘邦如果没有韩信也是出不来的....

可惜是庞统死了,等于少了张良....

魏延要领奇兵出蜀,跟韩信出蜀一样...

萧何有自知之明,孔明没有自知之明...

正史中,孔明是负责政务后勤粮草...

刘备死后,孔明还接管了军队大权...

刘备活着,孔明一辈子没上过前线...

刘备死了,孔明拿什么挂帅六次出征?

孔明这种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才误蜀..

孔明这凡事亲力亲为的,人才都埋没了..

才导致蜀国无大将这些的笑话....

如果军权交给魏延大将去打战...

孔明跟萧何一样只负责大后方...

刘邦打仗,数次输光部队,狼狈逃跑...

萧何都能给刘邦补充军队粮草东山再起...

这成就了萧何不世之功,哪怕韩信拥兵自重..

魏延挂帅出征,诸葛后方提供兵源粮草....

就不会导致,战事不利,就得撤兵回蜀....

刘邦打输了兵打光了,就不回蜀地去....

不回蜀地,蜀地就安定,无战事之忧...

刘邦跟项羽打,不知道败了多少次了...

刘邦的兵输光了,就去夺韩信的精兵...

萧何不断给刘邦补充兵源和粮草....

最终是活生生把霸王项羽耗成病猫的...

韩信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魏延说:成也孔明,败也孔明...

韩信汉之名将,死在萧何手里...

魏延三国名将,死在孔明手里...


春哥diao


秦国拥有巴蜀,而席卷天下,统一六国,刘邦据有巴蜀、汉中,而赢得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那么刘备也占据汉中、巴蜀,为什么只能偏安西南一隅,最后虽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但是终究二世而亡,为何会有如此的不同呢?

其实这里秦国、西汉与蜀汉的最大区别在于关中,也就是陕西。

秦国之所席卷天下,吞并六国,刘邦能够赢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占据巴蜀的富庶之地,更是因为他们牢牢的掌握着关中。

坐拥巴蜀、汉中、关中的秦国最终统一天下

关中是形胜之地,人杰地灵,开发较早,而且秦人耐苦战,有了巴蜀的粮食等物资上的支持,据有关中便可以如虎添翼,从西向东,东出函谷关,高屋建瓴的席卷天下,便可成就王图霸业,但是仅仅占据巴蜀之地,尤其在三国两晋时期,巴蜀之地开发程度不高,那里人口不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于中原都偏于落后,尤其是巴蜀之地的特殊地形“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仅仅据有巴蜀,对外发展,特别艰难,光是粮秣运输就是一大难题,除非据有关中,让巴蜀作为大后方,否则单单是据有巴蜀之地,必然是难成大器。

诸葛亮北伐路线其实走的还是当年刘邦进攻关中的路线

而且非常重要的另外一点是,在战国时代,秦国除了占有关中和巴蜀、汉中的地利之外,其他六国也是彼此之间矛盾不断,秦国各个击破,统一天下;刘邦占据汉中、巴蜀之地时,项羽虽为西楚霸王,但是关中的三王实力不强,很快被刘邦击败,山东齐国、山西的赵国等地战乱不休,项羽后防不稳,所以才为刘邦所乘。

刘邦从汉中北进关中席卷天下的路线

三国时期的蜀汉,虽然占据巴蜀、汉中,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方向,也是首选关中的长安方向,z这和当年刘邦北进关中的路线如出一辙,只不过当初刘邦面对的是项羽在关中册封的章邯、董蘙、司马欣等不得关中人心的三王,而诸葛亮面对是已经统一北方的曹魏政权,所以诸葛亮的蜀汉军队基本上没有占据什么便宜,更谈上不占据关中后,向东席卷天下了。

而且从汉中向北进攻强大的曹魏,蜀汉军队需要克服的益州千里运粮、运兵的难题,因为迟迟不能攻占关中,所以偏安西南的巴蜀之地的蜀汉,相对于北方强大的曹魏,也就是“益州疲弊”了。

只不过对于蜀汉而言,蜗居与巴蜀之地,如果不进行北伐,则被北方政权灭亡是必然之事,如果北伐虽然困难重重,但还算是有成功的希望,所以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中国历史的统一之战,成功最多无非就是由西向东的出关中,向东席卷天下,亦或是自北向南,的统一,很少有由南向北的统一,而占据巴蜀之地,统一全国更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大东北的小豆包


益州疲敝从刘备举一州之力对抗全国就表现出来了 。这是刘备拼老本的一战。

蜀中确实比较富庶,尤其是在三国混乱之时,益州在刘焉的治理下,相对来说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也远离的战火的中心。算是整片中国土地比如不错的地方了。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也没问题,和“益州疲弊”矛盾吗?在我看来可以说得通,不算矛盾。

诸葛亮给刘备出谋划策之时,刘备有什么?他什么都没有,区区弹丸之地还是刘表赠给他的栖身之地。就好比天上流星,唰,说没就没了。刘表用刘备作为北方的屏障,刘备心理不好受但也无可奈何。

此时的益州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对于刘备来说就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而且诸葛亮的意思也很明确,是用益州同其他州比较,而不是用益州和全国各州之和比较。

刘备攻打刘璋时期,让蜀中的战火漫天,此时蜀地也开始受到战火的困扰,强度要高于张鲁。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忘初心,依然想用益州来对抗强大的魏国,从人口和资源上,完全占据劣势,这是两国之间的比较,不是州郡之间的比较。益州拖动着庞大的官员机构还要养活众多的士兵,可以说非常“疲敝”了。

吴主派遣使者去出于后期的蜀国,看到百姓都是面有菜色,想必这就是疲敝的真实写照。


大眼大世界


益州疲惫的时期是指蜀中经历两次大规模战争后的情景(一次是刘备入川内部战争,一次是刘备东征失败)。刘备两次战争给蜀中带来了严重的厌战情绪.刘蜀此时是依靠蜀中才建立的政权,这种厌战情绪动摇到了蜀汉的统治根基。才有了诸葛亮在出师表说的益州疲惫。而秦国得蜀中的背景则大大不同,首先秦国是关中为根基的国家,它得蜀是属于如虎添翼关中地少人多,巴蜀地多人少。秦灭古巴国,蜀国后,到李冰父子开发蜀中,给当地经济带来发展,所以关中和蜀地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巴蜀拥有适合农耕的优势,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也为抵御南方的楚提供了大大的战略缓冲。



NM1876729


简单的来说 隆中对时说益州沃野千里,因为蜀中在刘焉父子统治下相对稳定 人民得以生息,虽然跟张鲁有攻伐,但有点小打小闹的意思。

说益州疲弊,是在北伐前写在出师表中,时间是226年,所以跟以后北伐被称为“穷兵黩武”没有关系。

而在226年以前 蜀国经历过连番大战,刘备夺汉中虽取其地不得其民,关公失荆州,刘备伐吴败于猇亭,诸葛亮南征等等,人口及兵源极大减少,百姓负担极重,所以有了益州疲弊的说法。

这个蜀中富庶和益州疲弊 是相对的,不过更应该是从时间层面来看的相对,而非地理位置上的相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