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歷史:“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的誕生,在中國歷史上無疑是一個大事件。它宣告了一箇舊的歷史時期的終結,也昭示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隨著夏王朝的建立,原始公社制社會終結了,它漸行漸遠,成為了留存在子孫後代心目中的一抹歷史記憶。隨著夏王朝的建立,在中華大地上創建起了階級社會的新時代。當時的社會分化已經十分顯見—分出貧富來,分出尊卑來,分出強弱來,分出上下來。

夏朝歷史:“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這樣,貧富分化被肯定了下來,私有制度被肯定了下來,尊卑上下被肯定了下來,傳子制度被肯定了下來,王朝世系被肯定了下來。過去,包括五帝時代相對混沌和迷惘的家族體系和王族體系,到夏王朝建立時,也就突然地相對清晰起來。夏王朝就是私有制度下王朝體系的第一個產兒。夏的王朝體系是怎樣的?由於年代久遠,更主要的是當時還沒有文字,因此顯得有點模糊,也不可能找到當時人的記錄,唯一的希望是後人相對可靠的回眸性筆錄了。我國曆來有編寫世譜的傳統,但存留下來的卻十分罕見。在晉代,在河南汲縣的一座古墓中發現了後來命名為《竹書紀年》的一組竹簡,竹簡上錄有上自黃帝開始的世譜,其中當然也涉及夏王朝的世譜,據考證其中古代部分可能是戰國中葉時人所著。可惜這部竹書紀年後來失傳了,其中一些內容散佚到後人的其他著作中去了。

夏朝歷史:“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在《太平御覽》一書中,就引有《竹書紀年》的這樣一段極為重要的話語: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雖然語焉不詳,但它應該說還是留存下來的最為珍貴的夏王朝的世譜資料。一是它相對出處較早,如果真是出於戰國時人之口的話,還可以算是去夏未遠,它的準確性也相對要大些。二是這一典籍資料寫得比較具體,“十七世”、“有王與無王”、“四百七十一年”,都是具體而微的說法,要偽造也是很難的。在一些資料中,也有人試圖講清“自禹至桀十七世”的狀況,在《竹書紀年》中還提供了殘缺不全的夏王在位年數,如禹四十五年,啟三十九年,芒五十八年,不降五十九年等,但這些說法都難以求證,只能留存待考了。“讀萬卷書”的司馬遷是一定讀到了我們現在不能讀到的書。經過他的梳理,夏王朝的世系大致上浮出了水面。在《史記·夏本紀》中,他把十七世的脈絡理出來了:一世是大禹。二世是“禹之子啟”。

夏朝歷史:“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三世是太康,“夏后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四世是中康,“太康崩,弟中康立”。五世是帝相,“中康崩,帝相立”。六世是少康,“帝相崩,子帝少康立”。七世是予,“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八世是槐,“帝予崩,子帝槐立”。九世是芒,“帝槐崩,子帝芒立”。十世是洩,“帝芒崩,子帝洩立”。十一世是不降,“帝洩崩,子帝不降立”。十二世是扃,“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十三世是廑,“帝扃崩,子帝廑立”。

夏朝歷史:“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十四世是孔甲,“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十五世是皋,“孔甲崩,子帝皋立”。十六世是發,“帝皋崩,子帝發立”。十七世是履癸,“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對夏史的研究,司馬遷功不可沒。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證實了“自禹至桀十七世”。之後,對其認定的那十七世以及十七世的序列,沒有任何人提出過異議。可以說兩千年來的夏史研究基本上是在司馬遷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起步的。

夏朝歷史:“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二是司馬遷繼承了孔子的春秋筆法,在寫十七世人物時,一褒一貶,頗見功力。頌揚夏啟的立國,批評太康的失國,針砭孔甲的“德衰”,斥責夏桀的“武傷百姓”,這些都為後世所接受,大致上定下了對夏史人物的評判基調。三是證實了夏代實行的已是完全意義上的傳子制度。十七世,其中十四世是父子相繼的,只有兩世是兄終弟及的,十四世孔甲的情況略有特殊,從兄長不降手裡接過帝位的扃,傳子廑,廑死後又將帝位傳給不降的兒子孔甲——而兄終弟及的本質仍然是傳子制度,在往後歷朝歷代的傳承中也是屢見不鮮的。20世紀末,國家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關於夏代斷代工程的預期目標,要求定下基本的年代框架。

夏朝歷史:“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夏代年代學研究主要遵循兩條途徑,一是文獻中對夏年的記載,二是對夏文化探討的主要對象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頭文化進行碳14測年,同時參照文獻中有關天象記錄的推算。“斷代工程”專家組首先確定武王克商年,即周始年為公元前1046年,然後參照和綜合有關商積年的幾種說法,再參照碳14測年數據,向前推出商始年為公元前1600年,這也應是夏亡之年,參考文獻所見夏積年,向前推四百七十一年,則夏始年應為公元前2070年。

夏朝歷史:“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從考古學角度看,基本上落實在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第二階段,和二里頭文化存在的年代也十分吻合。這樣推算,又比司馬遷《史記》對夏史的研究大大推進了一步,夏商周三代文化才真正連成了一片。有了夏文化的年代立足點,比它更古遠的五帝時代的紀年也不再那麼虛無飄渺了。由夏“用歲四百七十一年”,會使人想到整個三代史。這段歷史實際上就是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轉型期,真正的轉型成功一直要到秦帝國的建立。

夏朝歷史:“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夏積年四百七十一年,商積年五百五十五年,周(包括春秋、戰國時期)積年八百二十五年,三代積年凡一千八百五十一年,接近兩千年,與秦以後的整部中華文明史差不多長。一個偉大時代的降生,其艱難困苦、其曲折迷離、其反覆征戰,是難以用言辭來表達的。而我們對這段轉型期的歷史研究,恰恰至今還相當膚淺。轉型期的第一個王朝,由於經驗的不足和保守勢力的強大,往往是短命的。而夏王朝不一樣,它不僅很快就站穩了腳跟,還持續了四百七十一年,成為爾後數十個王朝中除商、周外,最長壽的一個王朝,這一歷史經驗也是值得探討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有補充的可以給小編留言!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