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上月初,大学同学毕业25周年聚会,当年同室睡在对面的兄弟老幺问了我一个问题:未来五年后,中国经济是个什么状况。

当时一时难以说明,因为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讲,相反的方面也成立。

回来后,我想从世界范围更长远的趋势看,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当前中国经济以及未来五年处于哪个阶段,帮助我们更好的理性对待当前的困难,更好地面向未来作出决策。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这使我想起《思考:快与慢》中的“宽框架”,即从更多因素、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来看待整体的损益。然而因为人类的性情,我们大多数人常常陷入到当前的单一因素的损失之中,并被这种低落情绪左右了头脑。这种“窄框架”就是卡尼曼所说的:“时刻关注每日的经济波动/股市波动是一种亏本的对策”。

我想,无论对于财富还是我们的整个人生,“宽框架”都应该是一种智慧的思维方式,通常也会带来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01

关于房地产:长期增长

一线城市还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

凯斯-席勒指数是标准普尔公司编制、衡量全美房价波动的重要数据。测算方法由经济学家卡尔·凯斯、罗伯特·希勒以及艾伦·韦斯在20世纪80年代共同发展完成。席勒是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09年开始便警告中国房地泡沫严重。当时主要因为两点:

1

房价收入比太高: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达到36倍,“这令人担忧”。

2

房产租售比偏低:美国的房地产出租回报率一直保持在5%~6%之间。而中国的平均回报率仅在2%~3%之间。

但从长期看:

1

席勒指数

在美国1890-2013年长达123年的历史中,下跌的年头是28年,上涨的年头是95年,跌幅最深的一次是2008年,-18%。连续下跌达到5年的只有两次,一次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代,累计跌幅是26%。一次是2007-2011年的金融风暴时代,累计跌幅是33%。整体上,美国房价在过去的100多年中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略高于美国2.8%的通胀率。

2

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根据过去300年可观察数据,在《21世纪资本论》指出:过去的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翻了7番,是开始的128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只会比100年前大8倍。虽然有资本和没有资本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是贫富差距变得更大。但一个好的现象产生了,上层10%最富有人口中的20-30%的财富,转移到中间40%的中产阶层身上。

随着城市化,财富构成也从农业社会的土地转向了城市房产。他指出,“现在房地产仍然重要,但金融财富和跨境金融资产也变得举足轻重。”

3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下半场。世界银行估计,到2030年,中国会有10亿人、也就是全国人口的70%在城市生活,而目前只有56%。这些激增的城市人口将使得中国涌现更多的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据麦肯锡称,到2025年中国将有221座城市的人口不少于100万。而英国的八大核心城市利物浦则只有城镇人口88万左右。任志强的一个数据:“中国现在大概有7500万的独居户,其中4000万左右是老人,有3500多万是年轻人,80后、90后,不跟父母一起住。我们就算单独居住的,这个比例会到多高呢?北欧现在是40%,中国现在是五点几,六点几的样子,如果我们要涨到40%的话,会有多少独居户?大概是2.5亿的独居户,或者更多。”

总体而言,单独地说中国房地产是升还是降没有意义,各个城市已经分化,如果因为安家、改善住房需要买,那么现在就是买的好时机。如果想要投资,那么在一线城市的被严格限购的未来核心发展地段,依然可以考虑。

但房地产肯定是过了只要投资就增长的时候,任泽平关于房地产的观点值得思考:短期看货币、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下面这张表说明了千万级人口的一线城市,其土地的供给量增长赶不上人口数量的增长,所谓“刚需”被抑制了。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原本由市场决定的住房价格,被政府的明面限购和背后暗度抬升摧残着,一个严重扭曲的市场根本无从判断其真实价值。

在没有任何储值资产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城市房产成为民众唯一的投资。

房产的泡沫就是货币的泡沫,泡沫背后最大的原因是大量的由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构成的长期债务。这些债务爆发是市场对长期低效无能,一拖再拖的报复。

即使泡沫破灭,也不是末日,只要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口放开和开放基调不变,它也是下一轮增长的起点。

而下面这张图则表明:北京上海的居民收入和房价几乎同步增长,而从全国来看,居民的收入增长高过房价的增长,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一轮房价上涨的主力军是三四线城市。而要命的是M2货币发行四倍于全国房价增长,2.5倍于人均收入增长。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自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后,连续九年房价增长,再创新高。得益于良好的就业和股市高涨,据统计,2018年,美国房价增长6%,不少州一季度房价同比增速超过10%。

最后,借用任泽平的总结来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做一个总结:“那些没有产业导入和人口流入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将面临长达3-5年以上的供求格局调整。而有产业导入和人口流入的一二线城市、大都市圈周边以及区域中心城市仍然存在10年以上的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红利。”

02

注重人、梦想和文化的公司

1

长期看,股市有着更高的收益

美国股市从1925-2005年,80年时间,如果当初1美元的初始投入的是一个标普500指数基金,到2005年会有多少回报呢?

2658美元,年均增长10.4%。

所以前段时间中国银保监会主席的一番言论真让人无语,郭主席说:“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和美国股市投资回报比相比,投资美国国债也是不错的选择,初始投资1美元,80年后,即2005年,美国的长期债券为71美元,年均5.5%;而短期国债18美元,年均3.7%。

2

被动投资胜过频繁交易

我们都知道股市是“高卖低买”,巴菲特的名言:“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然而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的决策更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而不是理性计算思考的影响。

相比较收益,比如一万元,人们对同等的损失一万元,感受更强烈一些。即使是专门研究股票的以理性著称的经济学家也不例外。所以高买低卖是人的常态,而且多数人从不改变自己这种肯定不理智的投资策略。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所以对于这些多数人来讲,抑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决策最好的办法就是:低点买入股票,让这笔投资“睡上”20年,将会比自己频繁操作赚得更多。

美国股市20年从未比之前低过,股票的收益也从未比债券低过。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巴菲特与资产管理公司Protege Partners LLC的一名创始人设下赌注100万美元的赌局,巴菲特押注10年后领航标普500指数的表现将超过诸多对冲基金,今年这一赌约到期。到底谁赢了呢?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Partners精选的五只FOF基金都有一个很好的开局,在2008年都跑赢了指数基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剩下九年里的每一年,五只基金的整体组合都跑输指数基金。而标普500则获得8.5%年回报率。

巴菲特重申他对被动投资的支持:“投资者应当坚持更大局的、看起来“简单”的决定,并避免大量的交易。市场有时表现很好,有时很糟,可手续费从没少收过。”

3

幼稚的多样化投资就是每项选择均匀用力。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对的,但如果均匀地放在十个篮子里则是简单的愚蠢。

美国股市的背后是健全的法律和透明、公开的市场监管,以及充满活力的上市公司。相比较,中国的股市则是早期权力寻租的温床、之后的全民赌场,而近几年的大股东割草场。

少有好的企业愿意真正建立一个伟大的公司,充满着上市公司炒作“商誉”收割股民的贪婪与狂欢。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理直气壮地回答道:“一个创业人套现或者创业人去减持自己的股票,我觉得是太正常的事。一个创业人如果不去减持自己的股票,创业干什么?难道是最后等我死的时候,把所有的财产都捐掉?”这样的上市公司,类似这样大多的上市公司组成的中国股市你敢投吗?

所以我看到这条采访新闻感叹道:特别奇怪的是,有这种想法的垃圾公司,大股东是中国投资者。而像阿里和腾讯这些董事长每天玩命工作的,大股东都是外资。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难道外资投资者最看重的创始人的品质是“你有没有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好的伟大梦想”?

没错!

著名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在长达三十年的研究中,造就一个伟大公司的,不是它做什么?不是所谓题材概念,而是它要找到“合适的人”,“先人后事”,它总结了常青企业的十大原则:

1

永远投资于人,此为重中之重;

2

用远大梦想来保持原动力;

3

创立精英管理的企业文化和一致认同的激励机制;

4

卓越的企业文化可以跨越产业、跨越国度;

5

专注于创造伟大的实业,而不是专注“理财”;

6

简约有其内在的智慧与魔力;

7

狂热不是问题;

8

高度自律、冷静,而非速度,才是跨越潜在危机并获得成功的不二法则;

9

一个强势、自律的董事会是公司强大的战略性资产;

10

寻找导师和老师,与他们保持紧密联系。

十条原则,简单讲,人才与文化是作为重要的,以此为标杆,中国股市有没有企业是这样的呢?至少目前来看,中国平安和万科,有着接近上述的理念文化和领导人团队。

03

经济周期:2018年中国经济处在

L型曲线的筑底期和调整期

经济总有周期。年初各大机构普遍给出这样的观点:美国已经是新一轮周期的高位了,而中国包括亚太市场则是新一轮周期的中低位。

去年中国经济整个数据也支持了这样的看法: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六七年的经济单边下行之后,在美、欧、日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在国内新旧动能转换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2017年,中国GDP达到近来来最高的6.9%,科技成分指数也创新高,因此普遍认为中国调结构基本到位,新一轮的高质量增长启动。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然而随着中美贸易战没有得到预期的理性协商解决,“黑天鹅”事件爆发,引发了中国股市强烈的震荡,上证指数从2018年1月29日3587.03点高位,在6、7月份下探到2700点。

上周国家媒体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不断喊话“A股估值处于历史底部,人们还在担心什么?”仍收效甚微。

随着股市暴跌,引发的心理恐慌,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平台暴雷,进入7月份以来,短短9天就有高达32家平台暴雷,并且在不断扩大和蔓延,令人震惊。民间的焦躁情绪和暴力倾向不断累积并引发了一些恶性事件。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当前的经济局面是内外各种因素的叠加:美元进入加息周期所带来的全球资金回流;美国经济和股市不断创出新高也引发全球投资者转移;国内的加大金融去杠杆力度导致的货币收缩等。

导致不少人对经济周期的看法发生了逆转,到底2017年是持续重度衰退中的一抹亮色呢?还是经济筑底新一轮增长的起点呢?

持有重度衰退的观点通常以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为例,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至少在三个重要方面和今日中国不同:

一是城市化,日本70年代后期基本已经完成,而中国还有将近20%的空间;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二是人口因素,1970年日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94年进入老龄社会,中间紧紧用了25年。联合国的定义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当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了14%的时候,“老龄社会”到来。而中国差不多是在2005年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大概30年后进入深度老龄化。

三是日本当时采取了急刹车紧缩政策的方式刺穿了泡沫,而中国在增长中不断调整货币财政政策,避免硬着陆。关于日本,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日本衰退时,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了,国民素质、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均已达到很高的程度。1994年,日本人均GDP3.9万美元,而我国在2017年的人均GDP才9481美元,是日本23年前的1/4左右。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在人均1.3—1.5万美元之间。中国正在迈入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面临一个长周期长时间严重衰退,难以承受。

那么当前经济处于哪种周期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当前金融领域去杠杆加码,导致了前些年通过资本方式迅速扩展的企业纷纷停滞甚至萎缩衰退,比如:红极一时的万达集团、海航、复星和安邦等,也包括众多的前几年投资举债中小企业。这导致一些观点认为是继续重度衰退。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与重回衰退的过度悲观论和马上复苏的过度乐观论不同,我倾向于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处在L型曲线的筑底期和调整期,为开启“新周期”蓄积力量。但因为流动性退潮,目前尚不是最坏的时候。

最后关于目前所处的经济周期,我们依然赞同任泽平的研究报告:“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运行的主要逻辑是产能新周期的底部和金融周期的顶部,前者决定了经济L型的韧性,后者决定了去杠杆的融资收缩。去杠杆关键要采取结构性去杠杆思路,做好“宽货币+紧信用+严监管+强改革”的政策配合。2019年以后有望突破L型的一横向上开启新周期:经济新周期、新经济周期、高质量发展新周期、中速增长新平台。”

04

未来趋势 如何决策

❂ 国家层面:坚持改革 思想独立

过去几年,中国实现了“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大、债务高企这三个方面,推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目前除了债务外,其它几个调整有了明显的改观。

而债务问题,就是悬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中国天量债务问题的实质,是国家过度介入市场经济的结果。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为提升和刺激经济,人为修正周期性的经济曲线,国企和地方政府在经济低谷时进行了超大规模的低效投资。这种政府过渡介入市场的方式,既是我们国家经济中的传统,也是社会和心理结构的传统。

我曾在上篇文章充分对比了过去三百年中西方发展演变后,提出“未经充分理性启蒙的中国,能否走向现代发达国家?”

这个问题。总体来说,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道路,尽管可以短期快速达到一个较为富裕的程度,但会碰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墙,这是由“个人—国家”关系深层依赖的社会认识和心理决定的。中等收入陷阱国家都会存在这样类似的文化土壤,而扩大改革和开放力度是必由之路。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有一项研究:二战以来世界上一百多个追赶经济体,经济转型成功的只有12个,成功的概率只有10%左右。

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是最有代表性的四个经济体,他们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完成了增长平台的切换,跨入发达国家行列。

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不是说没有危机,而是它从危机中恢复的复原力非常强大。复原力关键来自个人意识和民众活力不断释放。

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放弃权威主义,放弃政府的过度干预,必须鼓励个人和私营领域的思想自由,这样前才会有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市场和企业。

❂ 企业层面:技术创新 赋能于人

今年年初,我写过一篇文章《趋势2018:错过了就很难再来》,其中写道:“随着国家积极推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经济结构持续进行深度调整。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行业、企业和个人,将更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今天,这种看法依旧没变。

注重宏观研究的恒大集团,其转型策略或许可以给中国众多企业以启发。恒大研究院的观点:“以创新周期长波周期规律来看,当前的全球经济正在从衰退期进入萧条期,未来十年的全球经济将经历一轮阵痛,同时也将酝酿新技术、新经济和新周期。新一轮创新周期极有可能由高歌猛进的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区块链等开启,而高速增长的中国有望成为下一轮创新周期的引领者之一。”

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恒大许家印布局投资千亿联合中科院投资高科技,二十亿美金入股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预测未来是危险的,而创造未来才是最佳的应对策略。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管理创新,获得企业更强的竞争力。但路径依赖是如此之强,所以企业必须树立内部再次创业的决心,重新审视管理和领导方式,赋能知识型员工,建立以股权和文化为主的激励机制,才能有可能结合国家战略转型成功。

所谓经营困难,是对于那些没有成长没有技术没有管理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而言。一些低效企业、关系型企业、粗放企业和僵死企业,在此轮产业调整被淘汰出局,就是发挥了市场这个最有效的机制,市场出清到位,新一轮增长才可能到来。

❂ 个人层面:短期谨慎 布局长期

个人而言,关于未来,我倾向于短期悲观,长期乐观。

乐观与悲观,短期和长远,两两组合成四种思维方式。短期悲观的原因如上所述,或许最坏的时刻尚未到来。

关于房产、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几点不可不知的常识

所以务必谨慎,不要贪婪,降低负债,保持充足流动性。布局长期的原因也如上文所说,无论从历史看,还是当下时刻,创新长周期进入萧条,而经济中周期处在低部,都是逐步布局的好时刻。给出三点建议给个人:

持续学习,扩大视野,和比你优秀的人更多接触和交流,让成长,而不是生存成为你的人生主题。即使因为学习能给你带来更多满足感和快乐,也值得你努力去做。

保持充足流动性,以备更艰难时刻。如有盈余,一线城市房产和具有优秀文化和经理人的上市公司(凤毛麟角),可以留意关注并适当长期投入。

全球化思维,做一个思想上的地球公民。更大格局,更多视角,也将有区别以往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