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非洲学员在中国“学种地”

将木薯嫩枝上的叶子去除,切成带芽的茎段,对其表面进行消毒……在海南儋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儋州校区的实验室内,来自冈比亚、纳米比亚、乌干达、南苏丹等非洲国家的18名学员正按照老师朱文丽的示范,一步步做着实验,通过学习这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他们尝试在离体条件下对木薯进行快速繁殖。

“这样的木薯种植技术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是很常见,我觉得很神奇。”来自乌干达的学员拉戈·哥德符里·俄宁加说,“木薯是我们国家一种很重要的粮食作物,这次中国之行的收获远超预期。”

在为期3周的木薯种植和加工技术研修班课程中,除了在实验室做木薯幼苗组织培养实验之外,俄宁加和同伴们体验了木薯机械化栽培、参观了全自动机械木薯加工,还进入到儋州市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基地进行田野实践。

「农业合作」非洲学员在中国“学种地”

在基地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陈松笔跟学员们介绍着各种木薯品种的特性和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来自南苏丹农业与林业部的“90后”农业调查员阿克齐·尼克拉·杰纳罗·卢尔听得很仔细,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下一些要点。当陈松笔说到在基地里保存着3000多种木薯种类时,阿克齐和同学们不由地发出惊叹。

阿克齐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三次来海南参加农业培训,之前还来参加过热带作物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课程。此次课程中她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发现木薯可以加工成木薯粉,进而变成各式精致糕点。“在我们国家通常是把木薯煮来吃,我想我回去以后大家就有新的木薯吃法了。”她笑着说。

“实际上,培训班在课程安排上还适当增加了香蕉等其他热带作物的种植技术培训,帮助非洲学员更多地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短期班培训负责人朱家立说。

“就像中国俗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那样,我们把他们最需要的技术教给他们。”陈松笔说。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道介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已累计为95个“一带一路”沿线及非洲国家2000多名学员举办了60多期国际培训班。实际上,类似的农业培训在中国还有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愿同各发展中国家分享实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联动推进热带农业发展创新,促进共同繁荣。”中国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项目管理处副处长黄宇宁说。

「农业合作」非洲学员在中国“学种地”

将自己在实验室处理好的木薯组织放入培养瓶中,俄宁加在瓶盖上郑重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实验成功的话,5周后它就会长成7至10厘米的小苗,“到时候请一定要通知我实验结果,我很期待将这个成功的经验引进到我的家乡。”俄宁加对老师说。(来源:新华非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