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起徵點調整”從3500到5000,能否真正做到“惠民”?

個稅調整"是國家為調控收入差距、保障低收入群體利益所推行的一項惠民政策,但"個稅調整"能不能真正做到"惠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個稅起徵點調整”從3500到5000,能否真正做到“惠民”?

個稅起徵點調整

2018年10月1日之後,"個稅起徵點"從穩定了七年之久的3500元提到了5000元,讓低收入群體特別是收入在3500元—5000元之間的人獲得了實質性的"實惠"。但對於很多人來說,起徵點的調整並不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影響,因為調整前調整後收入都夠不到"起徵點"的大有人在。並且考慮到經濟發展速度和物價上漲水平,5000塊錢也剛剛夠生活罷了。並且工資的漲幅在近幾年並不算很大,反而是房價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飆升,個稅起徵點的提高也是有些"治標不治本"的意味。

“個稅起徵點調整”從3500到5000,能否真正做到“惠民”?

18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

今年很多人的夢想是"能夠繳一次稅",個稅起徵點應該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但顯然,這並不能直觀縮小"貧富差距"。起徵點理應是"最低生活保障"線,但就現在看來,中國的大多數城市人均工資收入在3000左右徘徊,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地區性的同行業工資水平就是這樣,所以看著整天忙忙碌碌上班的人才是收入最低的那一撥人。

“個稅起徵點調整”從3500到5000,能否真正做到“惠民”?

勞累的上班族

國家也採取了很多舉措提高民眾工資水平,包括數次提升"最低工資"數額和減少"周工作時間",儘量讓民眾在工作中獲取更多報酬之餘還能有更多時間去提升生活水平。但在施行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相信隨著時代發展和監管力度的提升,能有所改觀。

不同城市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第三產業的崛起也使得人們就業的重點由第二產業轉向了第三產業,這其中除了第三產業就業崗位的迅速增加之外,最主要的是第三產業相比傳統產業"遙遙領先"的工資水平很有吸引力。但長此以往,只會導致產業重心的偏移,傳統行業的衰落特別是傳統紙媒的衰落讓很多人承受更高強度的工作卻並不能擁有更高的收入,而這些依靠"個稅調整"顯然無法得到改觀。

“個稅起徵點調整”從3500到5000,能否真正做到“惠民”?

被“經濟利益”支配的人

物價飛漲、房價飛漲,工資水平仍然很穩。行業收入不均依然存在有並愈加擴大的趨勢,宏觀調控一直在作用,各行業也一直在調整,但收效甚微。因而就目前的經濟形勢來看,我們不能否認"個稅調整"的調控作用,但真正的"惠民"卻並不是僅靠"個稅調整"就能實現的,平衡各產業之間的比重和收入差才是可行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