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扛“曲藝”大旗提城市品位

8月26日,隨著中國曲藝藝術團“送歡笑到基層”在長治潞州劇院落幕,歷時4天的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也在長治圓滿結束。這是長治作為全國首個“中國曲藝名城”第四次承辦該項賽事。來自全國的300多名曲藝演員,33個節目,6場精彩比賽“攪動”了漳澤湖曾經平靜的水面,提升著城市文化品位。

就在本次比賽結束的第二天,由長治市學習型城市建設領導組承辦的上黨文化大講堂第44講開講。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曲藝家協會主席、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團長王汝剛,在長治市圖書館與眾多長治人分享了《美好生活離不開笑——漫談曲藝藝術》。這個南派笑星,滑稽劇界的領軍人物認為,笑不分南北,北方的長治同樣是塊能夠誕生幽默、誕生歡笑,誕生感動與正能量的肥沃土壤。

其實,早在2015年長治成為全國首個“中國曲藝名城”前,曲藝的浪潮就在這塊傳承了千年的土地上激盪澎湃。潞安大鼓、襄垣鼓書、沁州三絃等30多個曲種,共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是以曲藝之名,全市200多支八音會、說唱團等民間演出團體,活躍在田間地頭、婚喪嫁娶、逢集廟會,既是土壤的滋生,也是民間的傳承。

從2008年至今,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一次中部六省曲藝大賽的承辦,以及數十個國家級曲藝獎項,讓“曲藝已是長治文化符號!”成為官方與民間的共識。終於,長治扛起了“曲藝”這杆文化大旗,申辦全國賽事、舉辦地方研討、邀請曲藝名人、復活傳統表演……各種曲藝文化層出不窮,百花齊放,引發外界關注。

長治,從“梨園始祖”李隆基任“潞州別駕”創“梨園教坊”伊始的“街頭巷尾笙和歌”,到走出中國曲藝家協會第一任主席趙樹理,一個山西曲藝的龍頭,中國曲藝的重鎮,在很多年裡,卻一直缺席於當下中國曲藝和戲劇風生水起的熱潮之中。

就在去年八月,長治成為首個“中國曲藝名城”後,在這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拉開了曲藝復興的帷幕,週末大劇院、曲藝專場晚會、曲藝惠民演出周……層出不窮,全省首家曲藝館——燁飛軒喜樂會館裡,華燈初上便人氣爆棚。8月27日,從長治走出的著名女作家葛水平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喊·山》,在長治潞安、潞州兩大劇場裡,與全國同步上映。榮膺曲藝名城一週年之際,這裡吸納了社會建議,增添了雜技、連臺戲、歌舞劇等形式,為觀眾提供了更多選擇,呈現真正屬於老百姓的文化演出。(記者李家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