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薪酬改革,有何亮點?

自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的意見》後,北京、福建、陝西、遼寧、江西、廣西等省市近日陸續制定國企薪酬改革方案。

其中,建立“能增能減”的市場化薪酬改革制度成為一大亮點,職工工資收入將與其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緊密掛鉤。

國企薪酬改革,有何亮點?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改革重點:市場化

近日,遼寧省公佈國資國企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將各類人才薪酬與行業市場水平接軌、與企業經濟效益掛鉤,建立能增能減的薪酬分配機制。

福建日前也出臺了關於改革國企工資機制的意見,意見明確,完善工資與效益聯動機制,工資總額實行可升可降。

陝西強調,建立健全與勞動力市場基本適應、與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掛鉤的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工資與效益同向聯動機制,即企業經濟效益增則工資增,企業經濟效益降則工資降

值得一提的是,現行的國企工資決定機制特點是工資增長與經濟效益“單一掛鉤”,改革後將變為“一適應、兩掛鉤”,即與勞動力市場基本適應,與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掛鉤的多因素綜合決定,同時還要考慮政府職能部門發佈的工資指導線等多重因素。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企業工資分配研究專家常風林指出,此次改革的最大亮點在於堅持國企工資分配的市場化方向,職工工資水平對標勞動力市場價位,更加符合市場規律

“今後國企工資增長不再以經濟效益論英雄,而是統籌考慮多方因素。讓職工收入能增能減,打破了長期以來部分國企的‘平均主義大鍋飯’,有利於調動國企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常風林說。

國企薪酬改革,有何亮點?

圖片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記者 李金磊 攝

常風林同時強調,改革後工資增長由多種因素決定,這並非是弱化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性,改革的核心內涵仍是工資增長咬定“效益”不放鬆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對此持不同意見。周放生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表示,現行的國企薪酬制度本質上是“大鍋飯”,挫傷了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工資總額與企業效益掛鉤存在一定問題,“因為企業效益不是普通職工能決定的,企業管理層的工資可與業績掛鉤,但不應涉及全體職工,職工工資應與企業效益脫鉤。”

“雖然國企薪酬制度改革在向市場化邁進,但市場化程度還遠遠不夠。”周放生認同國企員工薪酬與勞動力市場價格掛鉤的改革方案,他認為,國企應該用創新的“利潤共享”制度替代現行的工資總額管理制度。

誰會漲薪?

地方版改革意見不僅強調“能增能減”,還進一步確定了增減範圍。

今年10月,北京市公佈北京2018年企業工資指導線,首次提出對北京國企工資增幅進行嚴控。在這條指導線下,北京國企員工的最高薪資漲幅不超過13%。

廣西提出,在企業工資指導線的區間內,對工資水平偏高、工資增長過快的國有企業,建議工資增長不超過7%的基準線。

青海則將工資水平“偏高”的標準進一步明確。青海提出,工資水平已達到本地區上年度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倍及以上的,年度工資增長不能超過6%的基準線。

專家認為,地方版改革意見確定工資總額的增長範圍,有利於國企調整不合理過高收入,遏制了部分企業存在的工資水平過高、增長過快的情況。

至於工資降幅,地方版改革意見也提出了具體要求

比如,江西和廣西都提出,國有資產減值幅度超過10%的,當年工資總額降幅不低於5%。甘肅規定,國有資產減值幅度小於10%的,當年工資總額降幅不低於5%;國有資產減值幅度高於10%的,當年工資總額降幅不低於10%。

今年5月印發的《關於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的意見》提出,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的,除受政策調整等非經營性因素影響外,當年工資總額原則上也相應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提出,薪酬要向關鍵崗位、生產一線崗位和緊缺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傾斜。今年3月,國家出臺的《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提到,國有企業工資總額分配要向高技能人才傾斜,高技能人才人均工資增幅應不低於本單位管理人員人均工資增幅。由此可見,高技能人才將成為工資增長的重點對象。

改革尚有空間

在專家看來,這一輪國企薪酬改革方案中,職工參與涉及其切身利益工資決定的民主權利很少。而且嚴格控制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增長的要求,基本上還是堅持了既往規定的“兩低原則”而非近年來政府提出了“同步原則”。

國企薪酬改革,有何亮點?

圖片來源中新網

此外,雖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決定工資機制的自主權,但企業自主決定工資的權利和空間相對不大。

周放生認為,國企薪酬改革要進一步實現公平合理,首先要改革工資總額決定機制,真正擴大國有企業工資決定自主權;其次,要認識到國有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才,要進一步推行市場化改革,用“利潤共享”制度有效激勵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除了打破工資總額的固有管理模式,形成中長期激勵機制也是促使國企薪酬改革落地的舉措之一。預計有關部門將會出臺股票期權、崗位分紅、利潤增量分享等中長期激勵政策,激勵並約束企業負責人著眼於長期效益,實現企業長遠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