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600,23岁实习老师辞职去卖煎饼,活得体面不只是身份问题

为了方便后期不断给宝宝们带来精彩内容,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哟。已关注的宝宝,后期精彩内容不容错过哟!

1.

《毕业一年,我从老师变成了卖饼阿姨》一文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是23岁写作者木子的真实经历。故事大抵如此:

师范学校毕业的木子找了份代课老师工作,月薪1800。但工资没按时发,年底才结算。

生活所迫,不想跟家里伸手的木子换了份公办学校老师的工作,2600块/月,工资按时发,但工作时间每天朝六晚九,加上交通不便,需要和学生同住…

木子索性辞职做饼创业。她的创业之路从每天凌晨3点起床揉面开始。

忙活到6点,木子推着二手三轮车去到菜市场、学校门口叫卖,买菜阿姨和上学的学生是主要的客户群。

这样做饼卖饼,木子每天要做两次,她还要赶下午放学那一场。这样她的收入会高一些,每天三四百块。

这样工作很辛苦,在家人眼里也不体面,23岁的女子因为睡眠少,在日日的走街串巷里变得油光满面,甚至被高中生叫做阿姨。

生活给的痕迹还真不能轻易抹掉。

虽受打击,但木子坚持下来,她说:想证明自己,有些东西的对与错,行不行,只有做了才知道。

总的来说,木子通过卖煎饼基本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比起1800元或2600元的月薪,煎饼创业帮她减少了家人的质疑。

教师身份是体面,但生活终究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当摆脱了“生存”进入“生活”,也才算是一种体面状态。

人们常说“劳动最光荣”,这个光荣大部分是别人眼里的判断——你劳动的身份和获得的尊敬,而不是本身劳动付出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在现实里,活得体面不只是身份问题,还是消费能力和选择权的问题。

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月薪2600,23岁实习老师辞职去卖煎饼,活得体面不只是身份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人们常把“体面工作”和“体面生活”联系起来,觉得只有“体面工作”才能体面生活。

而人们对“体面工作”的概念又很狭隘,觉得受人敬仰的,不是体力付出的工作才是“体面工作”。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愿意去做3500元/月的行政,也不愿做月薪过万的家政。

这种对体面工作的认知,无论国内国外,都有着同样的过程。

印象最深的是一篇英语短文,写的是一个洗车工杰克每天去上班都会穿着西装出门,他告诉儿子,自己在写字楼工作。等一天工作完后,他的其他工友都是穿着油污的工作服回家,而他会去洗澡房洗澡,换上西装回家。

让我震惊的是,文章里说了洗车工的收入是白领的3倍。

从观念上讲,人们多认可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哪怕,后者收入明显高于前者,人们内心的直观感受还是社会的看法,以及职位本身带来的尊敬度。

但目前来看,很多所谓的“体面工作”,如基层的公务员、教师、银行职员,其实在收入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丰厚。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买不起iPhoneX的公务员”,“月薪2000的女公务员想嫁2000万身家的富二代”之类的文章会火。

文章虽然是调侃,但道出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的心声,我的朋友圈里转发的多是做了公务员的同学们。

关于体面工作,早有解释。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新任局长索马维亚首次提出了“体面的劳动”新概念,明确指出:所谓“体面的劳动”,意味着生产性的劳动,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

体面劳动于个人而言就是“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

拆解来看,“

体面的劳动”就是有“获得工资的权利”“在安全环境下工作的权利”,得到社会的尊重,最重要的是有匹配的足够收入养活自己。

月薪2600,23岁实习老师辞职去卖煎饼,活得体面不只是身份问题

有匹配的足够收入养活自己。

3.

一年多前,就发现身边许多同学在朋友圈发广告。

陆续得知许多同学辞去毕业时找的“体面工作”——如银行职员、老师、文案策划之类。她们转行做起了微商、民宿老板、小摊贩还有网红主播……

转行前,大家的朋友圈都是感慨生活不易,但要咬牙前行,或者大肆抒发爱国情怀。

转行后,转发各种锦鲤,人生前行一路顺遂,不是买了车,就是准备去买房,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感都变成了金钱的味道。

以往的同事聚会、团队建设的和谐照片,变成了或仰望星空或暗自神伤的各种自拍。

当然,还是很多人坚持做了下来,职场几年,也算平步青云。不跟那些创业创收的同学比,人生不是大富大贵,也算顺遂。

从朋友圈微商多起来,并且她们活得比我好时,开始明白,体面生活还真不是一个“身份问题”。

毕业前,你可以因母校学子身份为荣,毕业后,你可以以职业身份为荣,但当你在社会呆久了,就会明白,真正让你拥有体面生活的还真不是“身份”,而是你的消费能力和选择权。

一个师姐大三时开了一家收发快递的小店。她的专业是电子商务,家里人都盼着她成为运营或外贸专员。

但是她愣是参加创业大赛,拿下了创业基金和学校提供的场地。

100多平的简陋空间,她是快递站老板。

师姐每天穿着人字拖在货物和客户间穿梭,做了几天,实在忙不过来,又招募几个师弟师妹一起帮忙收快递,分发快递和寄快递。

一个多月,已盈利上万块。索性不理会父母各种期待,在老家县城,学校附近加开了几家快递收发点。

毕业那年,师姐已经是“老板”,她的父母也因着她的经济能力不在催促,鼓动各亲戚孩子向她学习。

如今距离师姐创业已经过去5年。她还是老板,而且越来越有钱,但工作仍不像外人眼中那么体面,如有必要,她还是会帮忙拆快递、送快递……

这让我想起蜜芽CEO刘楠对创业的看法,创业在刘楠看来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希望生活在一个自己想生活的世界里,但是可能等不及别人来创造这个世界,所以我就自己去做这个世界。”

月薪2600,23岁实习老师辞职去卖煎饼,活得体面不只是身份问题

创造一个世界

4.

刘楠的创业之路并不顺利。

北大毕业后去了外企,表面光鲜亮丽的工作也曾让她沉浸在完全不属于她的生活。

这样的感觉让我非常的恐慌和害怕,但是问题是你是否有勇气把这些所谓的彩色泡沫给它踩碎。”

生娃后她做起全职妈妈,为讨生活做起代购,每天撅着屁股在快递堆里忙活。比起外企工作,算不得体面,甚至让她父母觉得心酸和掉价。

但刘楠看准商机,创业做母婴产品,在网络电销时代杀出一条血路,从全职妈妈逆袭成百亿估值的独角兽CEO。

一句话逆袭表述比实际1年多时间的创业苍白,这当中漏了很多艰苦成分,甚至漏了一些运气和时机的成分,有失公允。

挣得一份体面生活,还真不简单,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探索,你想比别人往前一步,需要对抗很多质疑,需要创造多一些。

突然羡慕起美剧《绝望主妇》里那个水管工Mike,他住在紫藤街,这条街上的住户有小说家,广告行业副总裁,钻石王老五,牙医,房产中介,有钱的全职主妇……

Mike是一个单身水管工,但大家依旧会尊敬他,并不影响他的魅力,他依旧有自己的爱情和魅力,依旧有和谐的邻里关系和社交。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把工作做得专业就是对职业的最大尊重。

把事情做得专业当然应该赢得尊重,也当然应该获得足够的收入。这是“体面劳动”应该创造的“体面生活”。

月薪2600,23岁实习老师辞职去卖煎饼,活得体面不只是身份问题

这是“体面劳动”应该创造的“体面生活”。

5.

所以,如果你想要单纯依靠一个“体面的行业”获得“体面生活”,也不是那么容易了。

好听的职业名称,远不如你的努力及回报有效。如文中木子,想要更高消费能力和更多选择权,就要付出最大努力,去对抗质疑,做最有效的事。

当然,如果你经济实力雄厚,不计较低廉薪水求生存的状态,好的职业名称和好情怀支持你去坚定追求自然也是好的。

如果你尚在“求生存”,那么那些暂且没那么好听的职业“送快递”“卖早餐”“卖煎饼”不妨一试。

都靠自己双手挣钱,清白干净,没必要太在乎别人的目光和质疑。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你会进步的,会用你挣的钱过上想要的生活;人们的心态会进步的,会尊重和理解更多行业;社会会进步的,会给予更多职业薪酬和福利保障。

致敬那些努力送快递、卖煎饼、做主播……努力创业的年轻人。

当你在努力工作换得更多消费能力和选择权时,已经是“体面生活”了。

当然,在全民提前消费,人人开始负债的时代,体面或许还有另一种解释:

还清了债,买了一身新衣,在前程似锦的早上醒来。

什么是体面生活?硬件来看,是能在“安全环境下工作”,用“体面劳动”来“获得足够的收入。”

从心理和社会层面来看,你自己认可你的工作,同时你的工作能被理解和尊重,社会对你是包容和接纳的。

在这个分手都讲究体面的年代,请你开始努力挣得一份体面生活吧!

为了方便后期不断给宝宝们带来精彩内容,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哟。已关注的宝宝,后期精彩内容不容错过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