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

老和尚888


这个问题我想分两个方向来回答,那部《三国演义》的影响实在太大,大到把正史《三国志》都给掩盖了。而且在那个时代蜀汉政权是非常特殊的,其表现在于国不治史,所以即使《三国志》也未必特别准确。我就只能两者分别叙述,并加入一些个人分析。

首先是演义方面,这方面来说魏延是个降将,与黄忠、严颜不同的是,他是主动投降且是以杀了自己主上的方式投降的。我们看演义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降将也是有区别的,最高层次是兵败被俘、主公遇难或不知下落,然后新主礼贤下士后投降,这样的人往往会受到重用,比如张辽、庞德等。按古代的道德这是可以接受的。第二个层次是旧主丧尽天良、德不配位,下属背弃后投奔。比如张松、许攸等,这种人新主勉强能接受,毕竟大德未亏,但往往没了利用价值就被冷落。而魏延属于最下的一种,杀主而降,这是道德不能允许的。所以诸葛亮当时就要杀他,虽然被刘备劝住,但心里一直对魏延的忠诚画问号。

之后的时间里魏延虽然屡次建功,但并未消除这种顾虑。且魏延的性格和关公有点相似,善下而傲上,同僚关系处理的也很差。诸葛亮活着从各方面可以压制住他,一旦孔明不在,论资历军功都没人是他的对手。魏延又是一个好险中求胜的性子,只要掌权必然倾国而战。蜀汉是没有那种资本的,底子毕竟太薄。所以只能留下暗手,在必要的时候杀掉魏延。

在说说正史里的魏延,在《三国志》里只有是寥寥几行。从这几行里我们能够知道的是,他的出身没有道德问题,他是刘备在部曲中提拨上来的。但他的问题还是在出身上,行伍出身毕竟太低,哪怕最后拜了征西大将军、封侯也改变不了。他的性子又矜高,得罪人是肯定的,而且得罪的大部分是世家出身的人,比如杨仪。这两个人一直很不服气对方,到诸葛亮死的时候,留下的命令是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的话,就不管他,继续撤退,并没有要杀掉魏延的意思。也就是说诸葛亮没有设计杀掉魏延,后来魏延是因为不愿意撤退,希望继续北伐且烧掉栈道,阻止撤军才和其他人反目的。他和杨仪分别上书指责对方谋反,后主问董允和蒋琬,两个人都保杨仪,所以魏延的部队就散了。魏延向汉中奔逃(注意,是向汉中,是向南,不是向北),被马岱追上杀掉了。这大概就是人缘差的后果吧,但那些抱团的人都是世家出身,即使魏延想融进去也是不可能的。

魏延死后,杨仪的做法也可以侧面证实上述论调,原文这么说“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骂魏延是庸奴而非恶贼,足见对他的出身是多看不起,也可见杨仪的小人嘴脸,人都死了还脚踏头颅去骂,他活着的时候敢吗?

另外在敌国的《魏略》中的记载是另一样,诸葛亮临终指定的领兵人是魏延,魏延在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指挥军队撤退到褒口才发丧。杨仪因为旧怨,称魏延要带兵向北投降魏国,就率众攻打魏延。魏延因为没有这个心思,故没有和杨仪火拼,不战而走,最后被追上杀掉了。

我个人更倾向于相信《三国志》的记载,因为《魏略》毕竟对蜀汉发生的事情多是传闻整理,不是那么靠谱。所以,在我看来,魏延被杀的本质是那个时代无处不在的寒门和高门对立斗争,势单力孤的魏延失败了。魏国不是也有个邓艾吗?邓艾的家族还算大族,只是够不上高门都被弄死了,魏延一个部曲出身的彻底寒门,还能玩得过谁?


奉天老朽


举凡看过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读者,对蜀汉大将魏延这一人物印象颇具看法,除了有勇有谋,武略了得外,便是蜀国军师诸葛亮死后,有意造反,反被诸葛亮生前使计被马岱从后斩杀。也便是魏延“脑后生反骨”之说。

魏延这人挺悲催,在《三国演义》中出场不久,作者罗贯中便埋下了“反骨”的伏笔。关羽攻打长沙郡,魏延为救黄忠,杀了太守韩玄,开城迎关羽军队进城。而当他拜见刘备时,诸葛亮则在一旁怒喝一声,要斩杀魏延,在场之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而后这位诸葛军师假模假样解释道:“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但是刘备不舍得杀他,在其请求之下,魏延得以活命,但一直不怎么受重用,可怜魏延一心辅保刘备,换来个不被信任的结局。也许他最终造反,恰恰就是被诸葛亮逼得。

许多人看到此处,都会暗暗称奇,诸葛亮果然是半仙之体,魏延脑后有反骨,他不用摸,用猜就可以。哪位说了,“反骨”是块什么骨头?

反骨,在现在来说,就是枕骨,也叫“后山骨”,民间有句俗话,叫做“前锛子后杓子”,其中的“杓子”指的就是这块骨头,因此也称为“脑杓”。有些人小的时候因为睡眠姿势不对,或者天生因素,这块骨头比较突出。同时,额头特别突出者,也就是所谓的“锛儿头”同样被认定为反骨。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具有这种头型的人大有人在。诸葛亮只不过还是要找个借口杀魏延罢了。

那么为什么诸葛军师这么讨厌魏延,难道两人有什么过节?

其实在正史之中,并未魏延有意造反之事,只说他和杨仪二人有兵权之争。在《三国志·魏延传》大致这样写道“诸葛亮于北伐期间,于五丈原病危,司史杨仪、司马费袆、护军姜维共商退兵一事,并决定由魏延断后。而魏延素与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他不愿为杨仪断后撤军,自己带队率先撤走,并放火烧桥阻挠杨仪撤军。事后,双方各自派人向刘禅互告对方一状,都说对方想造反。因为蜀中大臣对魏延看法不好,因此十分排斥,最终联名告御状,这才有蒋琬带兵镇压魏延之事。不过,蒋琬的大军还未到达,杨仪已经在途中铲除了魏延,更诛连其三族。

可怜的魏延,一生为蜀国立下许多汗马功劳,生前更是对刘备忠心耿耿,到了最后却因为争权而身死,还连累家族三代人跟着被杀。更被罗贯中冠以造反之名,令后世都误会了他。显然,魏延是个可悲之人。不过,《三国志》载,即使当时宫中大臣大都怀疑魏延,但后主刘禅却没有否定过他,在他死后降旨曰:“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通过这点来看,刘禅并不只是个“乐不思蜀”的糊涂虫,而是很有脑系。至于魏延的“反骨”,纯属是无稽之谈罢了。因此,这块骨头跟魏延一样,都是无辜的!


大狮


三国演义的情节,我们就不讨论了,毕竟诸葛亮都看出魏延有反骨了,那么诸葛亮让马岱杀死魏延,那就是情理之中了。

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历史上,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有没有关系,或者说魏延之死是不是由诸葛亮导演的。而我的结论是,魏延为什么会死,魏延自己的原因是主要的,但是促成这一局面的正是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害死魏延呢?或者换个说法,诸葛亮为什么抛弃了魏延呢?

诸葛亮与魏延在北伐上面有很大分歧,魏延一直想单带,而诸葛亮却不肯,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北伐的蜀军数量本来就少,那么分兵是大忌。二是诸葛亮认为魏延的做法有点冒险,而谨慎的做法更适合蜀军。

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魏延太骄傲了,而魏延之所以这么骄傲,有两个原因,一个还是他本身就是一个骄傲的人,所以他与任何人的关系都不好,所以在与杨仪之争的时候,没有人站在他这一边。

二个,就是刘备对于魏延的器重,让魏延有点找不着北,比如在汉中太守的人选上,很多人都认为不管从哪方面考虑,都应该由张飞来担任,而结果呢,刘备却任用了魏延,也就是在刘备的心目中,魏延是十分有才能的。

而诸葛亮是知道魏延的才能,但是这种才能必须合理的使用,而这个前提就是自己还活着,而如果诸葛亮死了,那么杨仪与魏延的矛盾将会失控,而整个蜀军也将会失控,但是诸葛亮知道杨仪会听自己的,而魏延不会听自己的。

所以诸葛亮在临终的安排,没有让魏延参加,做出了以下安排,让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当真听从这个安排,那么大家相安无事,但是诸葛亮知道魏延不可能这么听话的,所以他就做了另外的安排,大军撇下魏延自行撤军。

也就是说,诸葛亮对于魏延的安排,就是一句话,魏延,你就自生自灭吧。那很多人会想,那为什么诸葛亮不直接对魏延下手呢?这个问题很简单,诸葛亮没有合适的理由对魏延下手,毕竟魏延一直的表现还可以。

所以诸葛亮只能让魏延自己来,最终魏延不为大军断后,自行撤退,还烧了大军归还的栈道,还在南谷口攻击了友军,那么魏延的死期也就知道了,因为诸葛亮知道公道肯定不在魏延这边,魏延的士兵也知道这一点。





编编入心


魏延有反骨,是被诸葛亮派人所杀,这只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桥段,并不是历史事实。

实际上,是由于魏延居功自傲,在诸葛亮死后,在与杨仪的权利争夺中失败,被马岱追斩而死的,并不是诸葛亮所杀。

三国志评价魏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之前在刘备的手下职务是镇北将军。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汉中,让魏延总督前部,魏延手中有实权,作战勇猛,但性格孤傲,与同僚相处的并不融洽。

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病情加重,与杨仪、姜维等人商定在自己身死后退军,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就随他便,并没有下令杀掉魏延。

诸葛亮身死后,秘不发丧,杨仪等人就问魏延意图怎样,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死了,但还有我魏延呢,我魏延绝不做断后的将领。”然后不仅不听从军令还率兵烧掉了退兵的栈道。这一行为被杨仪上表刘禅,说他谋反,后魏延在逃亡汉中时,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并斩杀了他。

历史上的魏延生性骄傲,自尊要强,不满杨仪统军就做出了烧栈道的行为,让本就与他不和的杨仪有了杀他的理由。

但魏延在诸葛亮北伐中英勇作战,做汉中太守时建立了完美的防御系统,这些功绩都是实实在在的。


沈阳杨艺


魏延到底有没有反骨,我看不一定。因为三国演义这部书很注重写诸葛之智,写诸葛之智近乎于妖,所以孔明说魏延有反骨也为了突出诸葛之智,以至于诸葛死后都能让人取魏延首级。看三国至此读者无不对孔明挑双指称赞。但我觉的魏延之死主要是魏延与诸葛亮有路线上的矛盾,以至于在蜀军营中魏延得不到重用,魏延主张派奇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屡屡遭到诸葛亮的反对,但魏延之计在屡次出祁山为果之时为何不试试呢。兵贵神速呀,兵贵在出奇制胜呀。反正三国读到这里总感觉孔明在卖弄计谋,稳扎稳打就想赢的事在哪找呀,何况他的老对手司马懿太了解他了,后来等于活活拖死了孔明,孔明死后一直受排挤的魏延想爆发一下,出兵子午谷来实现自己在诸葛亮活着时没法实现的愿望,结果还是被诸葛亮已经扶持起的一派人给杀掉了,自己还落了个反叛的罪名。反骨不反骨的绝对是三国演义作者为烘托诸葛亮之智加工的




奇门显象


诸葛亮杀魏延,有杀错?

没有,毕竟魏延到底还是抗令了,而且想要抢夺兵权,即便魏延忠心耿耿,但抢夺兵权就足以判死。

这一点和诸葛亮早期指出的魏延性格是很有关系的,因为魏延的个人主义很强,常常因为自已的看法搅乱整个团队,甚至是影响和控制结果,对于一位希望团结和信任统帅而言,这家伙简直就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更重要的原因,魏延不反便罢,反了就正好应了诸葛亮的看法,而且还能搞腾笼换鸟,扶姜维上位,哪怕顶替不了丞相位置,亦能顶替得了魏延的位置。


鸿哥iouyh福小铺


诸葛亮设计杀魏延,因为魏延太骄傲了。从来就喜欢冒险,而诸葛亮生性谨慎。魏延总爱跟诸葛亮唱反调,诸葛亮很不喜欢他,但是念在他没有大的错误。暂时不杀他!诸葛亮把魏延看透了,知道他不会顾全大局,以后会搞出大事,就特意留了一手。果然如诸葛亮所料,魏延反了,然后悲剧了!这是魏延的自身性格造成的结果!


用户4803514999754白


其实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一直与关羽势力互相竞争,尤其是关羽活着的时候,影响力太大!魏延与黄忠,在长沙战役中投降,是关羽收费。魏延有才,如果有能力的人都集中到对方去了,肯定不是好事!所以当时要杀魏延!后来魏延自己努力成了栋梁之材,大将!而为了姜维,又只好牺牲魏延!


姚熙止


魏延从来都不受诸葛亮的待见。魏延是赤壁之战后,关羽打长沙时投降刘备的,诸葛亮说魏延是杀了旧主投奔新主,当时就要杀了魏延,后来刘备苦劝才罢手,在三国后期蜀国主要将领都死了以后,就剩下魏延一个武力值比较高的,而且魏延这个人不是很听话,诸葛亮喜欢的人是听话照做的人,而魏延比较有主见。


雨桥讲故事


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只要把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前后认真推敲一下,就知道他是一个多么腹黑的角色,用“大奸似忠”来评价他绝不为过。不管是杀魏延贬李严计除孟达,还是一意孤行地耗尽蜀中资源进行北伐,都是为了达到他独揽大权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