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在武漢革命軍不利時棄軍出走,憑什麼又出來爭當老大?

“辛亥革命系列”(6)

上一篇文章,我們說到袁世凱企圖把武漢革命軍作為籌碼向清政府施壓,所以在拿下武漢三鎮中的兩個(漢陽與漢口)的情況下,卻故意留下武昌,還主動放下強者的身段,主動找革命黨求和。不料,第一次求和,革命黨居然不給他面子。袁世凱不甘心,又進行了第二次“和平試探”,並吸取第一次的教訓,派出了一個少年英雄,果然奏效。

袁世凱雖然老奸巨猾,但想和革命軍談判卻有一個巨大障礙——不瞭解革命軍內部情況。因此,他得找一個人敲開和平談判的大門,這個人必須讓革命軍不討厭,還得熟悉革命軍。說實話,這樣的人在南方一抓一大把,但在北方還真不是那麼好找。

不好找不等於沒有,袁世凱找到一個特別合適的人。

誰呢?

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一個出口成章的大才子,也是一個革命黨人。他之前因為行刺攝政王載灃,一直被關押在監獄。大家應該都猜到了,沒錯,正是那個姓汪的。

袁世凱覺得汪年輕,可以加以利用,於是把他和其他一些反滿人士一起放出來。老袁身邊的特務頭子趙秉鈞也覺得汪是個可用之才,力勸老袁將其留在身邊,予以重用,這正合老袁的本意。於是,袁世凱派自己的心腹、學務副大臣楊度與汪合作,聯絡同盟會等革命組織,成立“國事共濟會”。名義上,這個共濟會是調和南北關係的機構,實際上是老袁政治陰謀機關之一,目的是打探了解南方革命黨的情況。

黃興在武漢革命軍不利時棄軍出走,憑什麼又出來爭當老大?

楊度

此時,南方革命黨又在忙啥呢?

忙統一指揮機構。

南方各省起義是分散的,要武力推翻清政府,需要擰成一股繩而不是各自為戰。因此,成立領導機構,統一指揮成為當務之急。

11月9日,黎元洪提出要成立一個臨時中央,統一領導南方革命軍,並致電各個獨立省區,希望他們派出代表到武漢開會,商量成立臨時中央之事。但是

這樣的會開了,但不是在首義之地武昌,而是上海。

怎麼會這樣?

技術原因。

當時,電報線路不通暢,黎元洪的那個電報直到11月17日才到達上海。而六天之前的11月11日,江浙兩省的都督就已致電上海都督陳其美,建議在上海召開革命軍各省代表大會,討論組織統一機構的事情。次日,江浙兩省代表到達上海,大家建議在中央機構未成立之前,先推舉伍廷芳和溫宗堯作為臨時外交代表。

黎元洪那封電報到了上海,就造成一個問題:這個會究竟在上海開還是武漢開?

黃興在武漢革命軍不利時棄軍出走,憑什麼又出來爭當老大?

黎元洪

上海的代表們覺得不給黎元洪面子不好,畢竟武昌是首義之地,於是一致決定以武漢為中央軍政府所在地,並推舉鄂軍都督黎元洪代行中央職權。此後,陸續到達上海的各省代表紛紛啟程趕往武漢。

11月30日,革命軍各省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為避免被北洋軍干擾,開會地點沒有設在鄂軍都督府,而是在漢口英租界的順昌洋行。會議公推年齡最大、德高望重的湖南代表譚人鳳為第一任議長,主持會議。

會議期間,很多代表都認為,清政府名存實亡,袁世凱已經掌握了整個北方的軍政大權。所以,現在的革命已經不存在革命黨和清政府之間,而在革命黨和袁世凱之間。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犧牲,應說服本就是漢人的袁世凱去推翻滿清政府,建立共和民國。如果袁世凱願意這麼做,革命軍當推舉其為臨時大總統,以酬其功。

幾乎與此同時,英國公使朱爾典根據袁世凱的意思,電令英國駐武漢總領事葛福當面向黎元洪提出,希望調停中國內戰,這是袁世凱第三次對革命軍進行和平試探。這一次,黎元洪沒有直接回答行或不行,而是含糊表示:有話可以拿到會上去說。

黃興在武漢革命軍不利時棄軍出走,憑什麼又出來爭當老大?

朱爾典

英國領事見黎元洪鬆口了,於是找到會議代表和議長譚人鳳,傳達了北方袁世凱所提出的兩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很溫和,又細分為兩個方案,一個是全國性的和平方案,由袁世凱領導的內閣代表滿清政府統治下的各省區,和一個能夠代表全部獨立省區的南方機構進行談判;一個是局部談判方案,由北方軍隊在武漢的最高指揮官馮國璋、段祺瑞與鄂軍都督黎元洪進行一場關於湖北地區的停戰談判。

第二個方案就過分多了,要求革命軍完全退出武漢,到離武昌15裡外的地方駐紮。不僅如此,袁世凱還要求革命軍交出所屬軍艦,由英國人代為保管。

第二個方案顯然不會受到革命軍歡迎,而第一個方案對革命軍則充滿了誘惑力。果然,會議以絕對優勢通過了“虛臨時總統之位以待袁君世凱反正來歸”的決議案,把推翻滿清政府的希望放在了袁世凱身上。

12月2日,又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來。江浙滬5路聯軍經過浴血奮戰,打下了南京。於是,各省代表紛紛提議把代表大會遷到南京繼續舉行,並在南京組織成立臨時中央機構。

此時,革命軍內部開始陸續出現問題。12月4日,留在上海的一些代表因為武漢方面情況不明,擅自舉行了一次選舉會,推選黃興為革命軍政府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15日,又再次開會形成決議,在臨時政府沒有組建以前,由大元帥黃興代行臨時總統的職權。

上海代表的行為,馬上激怒了在武漢的代表。他們認為,各省代表達到武漢以後已經做出了職權分工,上海代表只負責接待聯絡,開會選舉是武漢代表的職權,所以上海的選舉是無效的。在上海的代表則認為,他們一直收不到武漢代表的消息,而武昌的局勢又非常不穩定,所以上海的代表同樣具有選舉權。

從表面上看,這場爭論只是上海和武漢的爭論,但從實質上看,則是同盟會和非同盟會之間的一場較量。上海的同盟會代表認為,武漢在軍事上一直處於劣勢,被北洋軍壓著打,而江南形勢則一片大好,連南京都打下來了。況且黎元洪要負責武昌的軍事,無法抽身東來,就沒有理由反對黃興出任大元帥。武漢方面認為,這次選舉完全是上海的同盟會一手包辦,目的就是獨攬大權,而且黃興在漢口和漢陽連戰連敗,丟盡臉面,根本不配做全國革命省區的最高領袖。

帶著這種爭論,各省代表於12月下旬到達南京。大家商量了很久,總算想出一個折中方案:以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但因大元帥忙於武昌戰事,暫時不能到南京主持工作,由副元帥黃興代行大元帥的職權。不料,這個方案兩面不討好,黎元洪不表態,黃興更是公開通電錶示自己不做任何形式的元帥,也堅決不當這個頭。

這就尷尬了。黃興和黎元洪都不願意當這個出頭鳥,其他人的資歷和實力又不夠。如果一把手的位置沒人坐,或者坐的人資格不夠,後面很多事情都無法開展。

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一個重要人物突然冒出來搶果果,還把黎元洪和黃興都壓了下去。此人和黃興、黎元洪、袁世凱一起,後來被稱作“民國四大偉人”。黃興和黎元洪可謂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下一篇文章,咱們來看看這個漁翁是怎麼得利的。

1.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2. 何炳南:《武昌起義》

3.徐海:《黎元洪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