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的太平军全部为主力精锐,为何最后会功亏一篑?这里讲了原因

北伐的太平军全部为主力精锐,为何最后会功亏一篑?这里讲了原因

(电影《投名状》)

自怀庆撤围,太平军所过之处,“席卷无坚城”,没有哪一座城池可以挡住他们,天津受挫还是第一次,而天津素来被称为北京的门户和卫城,从这个意义上说,谢子澄的功劳又要超过防守怀庆府的余炳焘。

此时的北伐军其实已是强弩之末。

虽然沿途有天地会等加入,使得北伐军最多时达到四万之众,然而他们毕竟以南方人为主体,大部分人习惯于吃稻米,对北方的饮食不适应,麦粟、玉米、高梁,全都难以下咽。尤其进入冬季后,气温下降,太平军缺少御寒衣物,那真是里面吃不饱,外面穿不暖,就算不打仗,光是行军都会增加很多病号,以往的灵动活跃也渐渐被凝滞沉重所替代。

如果能攻下天津,以天津城之富庶,即可借以补充,喘口气后还能再打北京,但这一战失败后,太平军便失去了继续攻坚的勇气和能力。

只能先就地扎营。林凤祥和李开芳分别占据运河的两岸,一面准备接应天京派来的后续援兵,一面用以对付包围上来的僧格林沁和胜保。

北伐的太平军全部为主力精锐,为何最后会功亏一篑?这里讲了原因

(电影《投名状》)

和以前一样,僧格林沁始终守着不动,攻打太平军最起劲的是胜保。

尽管总也追不上太平军,但胜保真的是用上了吃奶的劲。为了做到轻装追击,他甚至放弃了后勤辎重,都扔的全扔了。太平军在前,打下一座城即掠夺一空,跟在后面的胜保什么都捞不着。当他的部队在静海城外驻扎时,附近村庄不是被水淹没,就是被太平军扫荡,十室九空,就算胜保想打劫都不可能,因此人马整整断了三天粮。

即使这样,胜保仍不甘心像僧格林沁一样守着不动,他要立功。已经被降了两级,得表现啊,要不然,咸丰随时可能把他一脚踢掉,将战场的指挥权完全委任于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这位皇亲国戚老是不动弹,十有八九是胆小怕死,对我而言正是机会,你不上,我上。胜保频频实施围攻,并从天津搬来巨型大炮对太平军所据木城进行轰击,但始终无法取得进取。一不留神,他还被太平军打了一次反击,随营效力的谢子澄即死于此役。

谢子澄之死,已令胜保“仰天跌足,痛愤填胸”,但最让他无法接受的,还是满洲骑兵的拙劣表现。这些满洲骑兵都是刚刚从黑龙江和吉林调来的,在历史上,满洲骑兵相当厉害,明末时更有“满万不可敌”的说法,当时明军能与之勉强较量一下的,也只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北伐的太平军全部为主力精锐,为何最后会功亏一篑?这里讲了原因

(电影《投名状》)

可是现在的满洲骑兵却让同为满洲旗人的胜保都生出了目不忍睹之感。所谓的关外精锐们,在见到太平军时,全都抖得跟只见到猫的老鼠一样,不是一触即溃,就是望风而逃,身上全无一点战士应有的血性之气。

就在谢子澄战死的那天,谢子澄的身后本有数百满洲骑兵,但一直观望不前,也不上来配合作战,当太平军冲过来时,这帮人竟轰地一声,散了个干净。这里面,有来不及逃掉,然后乖乖下马,跪着挨太平军刀的,有跑得把战马、兵器、鞋子、衣服都丢掉,只得沿路讨饭做乞丐的。总之,穷形尽相,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胜保愤恨不已,他拔出咸丰赐的神雀刀,一连砍翻了好些畏缩不前的士兵,但这仍不能改变满洲骑兵的萎靡不振之状,面对着敌人,他们自己就像待宰的羔羊一样。

胜保发出悲叹之声,他实在想不通曾经声名赫赫的满洲八旗军队,怎么会如此“气懦胆怯”。

仗又打输了,胜保连降四级,窝囊到了家。

北伐的太平军全部为主力精锐,为何最后会功亏一篑?这里讲了原因

(电影《投名状》)

(节选自关河五十州《晚清帝国风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