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省衛健委展開調查

“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省衛健委展開調查

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羊誕生。

新華社發

“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省衛健委展開調查

兩隻克隆猴誕生。今年1月,它們的“故事”登上《細胞》封面。

新華社發

“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省衛健委展開調查

今年3月科研人員宣佈,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病基因敲入豬。新華社發

“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省衛健委展開調查

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該消息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和巨大爭議。

同日,南方科技大學發佈聲明表示,此項研究工作為賀建奎在校外開展,學校和生物系對此不知情,且賀建奎已停薪留職。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表示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記者獲悉,省衛健委已組織力量針對該事件展開調查,並將及時向社會公佈調查結果。

項目倫理審查文件疑點重重

讓經過基因編輯的人類嬰兒誕生,是如何通過倫理審查的?根據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於2016年公佈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從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的醫療衛生機構是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工作的管理責任主體,應當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倫理委員會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關於這一基因編輯嬰兒的研究項目,一份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見諸網絡。然而,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總經理程珍卻對記者回應,這個試驗不是在和美婦兒科醫院做的,孩子也不是在和美婦兒科醫院出生的,至於網上流傳的那張申請書,醫院也不瞭解情況,目前正在調查核實。

這份審查申請書顯示,CCR5基因編輯項目起止時間是2017年3月—2019年3月,上面有醫學倫理委員會成員的簽名。上個月剛從這家醫院離職的醫務部主任秦蘇驥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根據申請書顯示的時間,他當時還在醫院任職,同時他也是倫理委員會成員,但是他並不知道醫院跟賀建奎團隊開展了該試驗,醫院也沒有開過這個會議。

“作為醫院醫務工作的負責人,如果有開展這個試驗,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項目,這個覺得很可疑。”秦蘇驥說,而且作為倫理委員會成員,他的簽名也沒有在申請書上。

據介紹,申請書上的簽名都是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的醫生。秦蘇驥告訴記者,他特地去找了簽名的幾位前同事核實情況,他們表示簽名很像自己的字跡,但是不記得什麼時候簽過這張申請書了。

和美婦兒科醫院倫理委員會除了醫院管理者、醫生,還有法律界人士、社會界人士共同組成,但是這張申請書上,並沒有法律界人士、社會界人士成員的簽名,均為醫生簽名,“這個倫理委員會的構成也很不合理。”秦蘇驥說。

據查證,該研究已經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獲得註冊。根據註冊信息,該項目申請人為覃金洲,研究負責人為賀建奎,申請人所在單位為南方科技大學,批准該研究的倫理委員會為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倫理委員會,該項目的試驗主辦單位為南方科技大學和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

賀建奎此前為人所知的身份是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發佈聲明表示,此項研究工作為賀建奎在校外開展,未向學校和所在生物系報告,學校和生物系對此不知情。聲明還同時表示,賀建奎副教授已於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職,離職期為2018年2月—2021年1月。

“對於賀建奎副教授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體胚胎研究,生物系學術委員會認為其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學校將立即聘請權威專家成立獨立委員會,進行深入調查,待調查之後公佈相關信息。”南方科技大學聲明表示。

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表示,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倫理委員會設立之日起3個月內向本機構的執業登記機關備案。經查證,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並未按要求進行備案。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對媒體報道的該研究項目的倫理審查書真實性進行核實,有關調查結果將及時向公眾進行公佈。

記者從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獨家獲悉,針對這一大眾關注的熱點事件,省衛健委已組織力量展開調查,並將第一時間向社會公佈調查結果。

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在體外培養不得超過14天

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2016年公佈的《幹細胞研究和臨床轉化指南》中,指出了國際上關於胚胎幹細胞相關研究的倫理規範,其中涉及胚胎基因修飾,目前國際上的共識是體外培養時間不能超過14天,更不能將基因編輯過的胚胎移植回母體子宮繼續發育。

2003年12月科技部和原衛生部聯合下發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也明確規定,進行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必須遵守以下行為規範:利用體外受精、體細胞核移植、單性複製技術或遺傳修飾獲得的囊胚,其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不得將前款中獲得的已用於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它動物的生殖系統。

其實,在2016年,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範勇博士團隊就報道了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使得部分胚胎獲得了艾滋病病毒的免疫能力,同樣使用了CRISPR/Cas9技術,剪除了CCR5基因的32個鹼基。

為了儘量降低倫理風險,範勇團隊使用了該院輔助生殖中心廢棄的三倍體胚胎進行此項研究,並獲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准和胚胎捐贈者的同意。三倍體胚胎包含了額外的一套染色體,所以不會再發育。

實驗完成後,按照我國人類胚胎幹細胞的研究規範,研究團隊銷燬了所有實驗胚胎。因此,當看到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的消息時,範勇覺得非常吃驚。“目前基因編輯技術還存在著很大的瑕疵,安全性等重大問題還未完全解決,包括會有脫靶、嵌合等風險,貿然用在嬰兒身上是很不負責任的。”範勇擔心,這一事件會讓中國科學家的國際形象受到影響。

“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活體身上還有很大的風險,是在拿人命開玩笑。”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著名艾滋病專家蔡衛平表示,艾滋阻斷技術已經很成熟,成功率可達99%以上,完全沒有必要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來讓嬰兒獲得艾滋免疫能力,這樣做的風險很高,不僅違背倫理,甚至可能已經違法。

蔡衛平指出,敲除了CCR5基因的32對鹼基後,並不能保證就一定會獲得艾滋免疫能力,而且CCR5基因也並不是會與艾滋病病毒結合的唯一受體,即使修改這個基因也不能保證不會被感染艾滋病毒。

在自然界,部分原始高加索人進化出了這種CCR5基因的突變,因而獲得了抵抗艾滋病的能力。“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來改變CCR5基因,是一種人類對自然界的模仿,雖然這種先天突變目前顯示是安全的,並不代表著人類的改變沒有風險。”蔡衛平說。已有研究顯示,CCR5基因突變會導致更容易感染黃病毒屬的一些病毒,比如流感、登革熱、寨卡病毒等。

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必要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使得嬰兒獲得對艾滋病毒的免疫力?蔡衛平指出,目前艾滋病毒的母嬰阻斷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成功率達到了99%以上。已經有了很安全的艾滋阻斷技術,卻採用風險仍然很高的基因編輯技術來獲取艾滋免疫能力,“純粹是為了奪眼球”。他呼籲,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對涉及胚胎的研究進行更嚴格的審查,而不是由某家醫院自己的倫理審查委員會同意就開始操作。

南方日報記者 李秀婷

向雨航 黃錦輝 孫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