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地名」康平經濟開發區村屯名字由來

【康平地名】康平經濟開發區村屯名字由來

康平經濟開發區

「康平地名」康平經濟開發區村屯名字由來



「康平地名」康平經濟開發區村屯名字由來


遼寧康平經濟開發區,環繞康平縣城,一區三園,一個經濟開發區。東關工業園區位於縣城南4千米處,東關鎮境內203國道東側,勝利工業區位於縣城東北4千米處,康平鎮境內.朝陽工業園區位於縣城北5千米處,處於小城子鎮南部境內和康平鎮北部境內(原葦塘馬場),位於縣城北24.4千米,遼寧康平經濟開發區駐地在朝陽工業園區內。朝陽工業園區地勢低平,原為鹽鹼地開發區,區域面積為107.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7951畝,總戶數為4531戶,總人口為1.8萬人。共有10個行政村,一個農業經濟技術開發中心,32個自然屯。氣候類型屬北溫帶大陸氣候,年平均氣溫6.9℃,年降水量540毫米,無霜期150天。該區經幾年的建設基礎設施完善,項目區內已達到“七通一平”的標準,優良的投資環境,便捷的交通,充足的人力資源,為招商引資,為康平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項目區面積已達30平方千米。東關工業園區主要以國屯和碳纖維廠為主,是能源和工業材料區:勝利工業園區主要以工業產品加工為主;朝陽工業園區主要以塑編、針織、服裝、農副產品深加工等項目為主。塑編產業已形成集群,將建成中國北方塑編城。全區落戶近200家,目前已投入運營的企業172家,總產值已達147.9億元。是康平縣招商引資項目的聚集區,也是縣財政收入的最大貢獻區.開發區農業主要作物是玉米、高粱、花生。調整產業結構後,向高效農業發展。該區多在城鄉結合部,棚菜生產發展迅速並形成規模,林果業以種植寒富蘋果為主已收到效益,以企業為依託種植甜菊、圓蔥等高效經濟作物。以眾旺鵝企業為龍頭帶動周邊養殖戶的發展,家畜、家禽的養殖戶遍佈全區,且形成了飼料、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隨著一區三園的建設,運營企業的增多,園區能夠安排從業人員4萬人,它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步顯現,是康平經濟發展的平臺、對外開放的窗口及招商引資聚集地。

「康平地名」康平經濟開發區村屯名字由來

政區沿革


「康平地名」康平經濟開發區村屯名字由來


康平縣政府為加快康平經濟發展的於2002年12月6日經瀋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瀋陽勝利經濟開發區”。2003年4月關家屯、嘎叭屯,八家子、刀蘭套海4個村、7個自然屯劃歸開發區。2004年又將小城子鎮的孟家窩堡村、鄉約村,共10個自然屯劃歸開發區。2005年3月又將康平鎮的朝陽堡村劃歸開發區。2006年5月經國家發改委核准為省級開發區,稱“遼寧康平經濟開發區”。同年8月將康平鎮的馬蓮屯村、修李窩堡村(3個自然屯)劃歸開發區。2007年12月21日又將原葦塘馬場8個自然屯劃歸開發區,命名為“康平縣農業經濟技術開發中心”。至此遼寧康平經濟開發區轄10個有政村32個自然屯。

村屯名字及由來


【關家屯村】建制村,位於鎮政府203國道西側。西部為坡地,北東南為低平地。轄9個小組。原隸屬於東關鎮,2003年劃歸當時的瀋陽市勝利經濟開發區。清雍正八年(1780年),有關佳氏陪公主到科爾沁左翼中旗,改漢姓為關。關恩在王府為管家,后王爺賞其豐腴的牧場給關恩三個兒子。故得名為關家屯,又因本縣有兩個關家屯,為區別起見人們習慣地稱居東者為東關家屯,後又簡稱為東關屯。關家屯從雍正年間關姓開荒佔草至咸豐到光緒年先後有王姓、劉姓、徐姓,及沈姓、宋姓從山東和直隸一代逃荒到此墾荒,屯落不斷擴大,人口迅速增加。區域總面積10.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561畝,總戶數850戶,總人口3253人。

【嘎叭屯村】建制村,位於東關鎮政府東南2.5千米處。地勢東部為低窪平地,西部為緩坡崗地,轄2個自然屯。2003年4月劃歸瀋陽勝利經濟開發區,區域面積6.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291畝,總戶數450戶,總人口1700人。

【嘎叭屯】自然屯,村駐地。地勢東部為低窪平地,西部為緩坡崗地。該屯清乾隆年間就有蒙古人居住。嘎叭為蒙語,意為“鐐銬”之意,此屯東部雜草叢生,多蘆葦,屬沼澤地。人畜進去陷入泥中不能自撥似帶鐐銬,人不能行走,又因居住地中間有溝,小溪長流,溝兩側有人居,又似木枷,故而得名為嘎叭屯。該屯後崗地有敖包遺址。區域面積4.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091畝,總戶數330戶,總人口1330人。

【兩家子】自然屯,位於村東北1.5千米處,地勢酉北為崗地,東南為低窪地。起初有兩戶人家居住而取名為兩家子。首居者為唐姓、關姓皆為滿族人,都是清雍正年間陪公主下嫁來的,後由黑鴉屯遷此。到了同治年又有康姓、張姓、王姓定居,光緒末年又有王姓,趙娃遷入。首居唐姓、關姓都已遷走。區域面積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00畝,總戶數120戶,總人口370人。

【朝陽堡村】建制村,位於縣城北5千米處,地勢東南為緩坡地,餘為低平,轄4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3.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000畝,總戶數400戶,總人口1500人。

【朝陽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東南為緩坡地,餘為低平地。清嘉慶年間,有王姓、董姓、葉姓三戶人家由朝陽地區遷到此地定居,因不忘故土,把原地名置入新居地,故起名為朝陽堡。民國初年為三區所轄。1949年屬城關區,1964年歸屬勝利公社,2003年歸康平鎮所轄,2005年3月劃歸瀋陽勝利經濟開發區。區域面積4.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204畝,總戶數152戶,總人口500人。

【大橫道子】自然屯,位於村西北3千米處,地勢低窪,多為鹽鹼地清嘉慶年間就有人定居於此,取名為興隆地,寓意興旺發達。但事與願違,幾十年來人們看不到興盛,反而災禍不斷,特別是風災肆虐,每年都有從西北方向一股黑咕隆咚接地連天的龍捲風襲來,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咸豐年間,村裡一位老者請來道士降妖趨邪,道土做法指點當地村民設兩條橫道子方能攔住妖魔。隨改興隆地為大橫道子。道子道家用語,有趨災避邪之意。區域面積4.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08畝,總戶數120戶,總人口450人。

【蘭家店】自然屯,位於村南1.5千米處,地勢低平,多為鹽鹼地清乾隆年間有胡姓從海城到此首居,後嘉慶年間有一戶姓蘭的人曾在這通往王府的交通要道旁開設車旅店,生意甚火,故取村名為蘭家店。區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80畝,總戶數67戶,總人口272人。

【大傅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1千米處,地勢低窪。清光緒年間,有傅姓兄弟倆從關內逃荒至此,兄弟二人相距500米定居,兄為大,故為大傅家窩堡區域面積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I8畝,總戶數61戶,總人口268人。

【八家子村】建制村,位於縣城東北4千米處,地勢西部為崗地,東部低平,南為緩坡地,北為低平地,轄2個自然屯。203國道從村中穿過。民國時期歸第三區所轄,1949年劃歸城關區稱八家子村,1964年劃歸勝利公社,2003年劃歸瀋陽市勝利經濟開發區。區域面積4.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000畝,總戶數400戶,總人口1174人。

【八家子】自然屯,地勢西部為崗地,東部地勢低平。八家子河從村東境向南流過。清道光年間就有趙姓、範姓等8戶人家從山東逃荒到此定居,稱之為八家子。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300畝,總戶數217戶,總人口657人。

【趙家窩堡】自然屯,與八家子自然屯以203國道南北為界。清道光末年,有趙姓從關內到此地墾荒定居,因首居此地得名趙家窩堡。區域面積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700畝,總戶數183戶,總人口517人。

【馬蓮屯村】建制村,位於縣城西北5.5千米處,南臨臥龍湖,北部略高為沙地和鹽鹼地。轄2個居民小組。清嘉慶初年,有秦姓、薛姓、王姓、張姓4戶首居此地,由於土地瘠薄,均為沙地和鹼地,春天可掃鹼賣錢,夏季捕魚撈蝦。耕地打糧少,地裡不長草,生命力極強的馬蓮隨處可見。故此人們稱這裡為馬蓮屯。該村民時隸屬於第二區,解放初為四區,1959年屬三臺子養殖場,1961年屬康平鎮,1964年劃歸勝利公社,2003年屬康平鎮,2006年8月劃歸遼寧康平經開發區。區域面積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400畝,總戶數198戶,總人口640人。

【修李窩堡村】建制村,位於縣城北2千米處。地勢平緩,西部略高,東部略低。轄2個自然屯。民國時隸屬於三區,解放初隸屬於城關區,1964年劃歸勝利公社,2003年屬康平鎮,2006年劃歸遼寧康平經濟開發區,區域面積10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600畝,總戶數760戶,總人口2490人。

【修李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平緩。清光緒初年有修姓和李姓從山東逃荒到此定居,修家定居在西頭,稱修家堡,李家定居在東頭,稱李家堡,兩家相隔1千米為鄰。後隨著逃荒者來此定居逐漸增多,兩堡漸漸連在一起而形成一個屯,故取兩堡姓氏為修李窩堡。區域面積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300畝,總戶數490戶,總人口為1504人。

【傅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1.5千米處,地勢低平。清光緒年間,有傅姓兄弟倆從關內逃荒到此定居,因其姓氏而得名,兄弟倆各佔地,相距500米,弟為小稱之為小傅家窩堡,後簡稱傅家窩堡。區域面積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300畝,總戶數為270戶,總人口986人

【刀蘭套海村】建制村,位於康平縣城北2.5千米處。地勢低平,轄2個自然屯。該村民國時隸屬於第三區,新中國成立初為城關區,1956年屬康平鎮,1964年屬勝利公社2003年屬瀋陽勝利經濟開發區。區域面積8,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000畝,總戶數807戶,人口2900人。

【刀蘭套海】自然屯,村駐地。其名為蒙語,譯成漢語為“七個水灣子”,“刀蘭”是“七”的意思,“套海”是“灣子”,是因地貌特徵命名的區域面積6.2平方千米,耕面積地6500畝,總戶數557戶,總人口2288人。

【敖海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北1千米處。地勢較高,有望海樓之稱。該屯名為蒙語,“敖海”是狗。狗為蒙族人寵物,窩棚門口常拴狗,故得名敖海窩堡。區域面積2,5千米,耕地面積2500畝,總戶數為250戶,總人口612人。

【孟家窩堡村】建制村,原隸屬小城子鎮,2004年歸屬瀋陽市勝利經濟開發區,位於小城子鎮東南13千米處,地勢低平,轄4個自然屯區域面積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000畝,總戶數320戶,總人口1100人。

【張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低平。清道光十一年有張姓從關內逃荒到此地開荒佔草,後多有逃荒者到此定居,形成屯落。人們以首居者姓氏為屯名張家窩堡。區域面積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00畝,總戶數100戶,總人口450人。

【孟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北部1千米處,嘉慶年間有孟姓從山東逃荒到此墾荒首居,後又有苗姓、王姓、劉姓、張姓逃荒到此,漸成屯落,稱孟家窩堡。區域面積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0畝,總戶數120戶,總人口303人。

【裴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1.5千米處。道光十五年有裴姓從關內到此開荒佔草,後逃荒者到此定居漸多,形成屯落,得名為裴家窩堡。區域面積1.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00畝,總戶數48戶,總人口168人

【姜家店】自然屯,位於村西1千米處。地勢低窪。清咸豐年間有姜姓從關內逃荒到此首居。經營多年在這通往鄭家屯的道旁開了一家車旅店,從彰武到鄭家屯經商者都到此停歇,生意甚火,因此得屯名姜家店。區域面積1.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00畝,總戶數52戶,總人口179人。

【鄉約窩堡村】建制村,位於小城子鎮東南15千米處。地勢低窪,多為鹽鹼地。轄5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500畝,總戶數350戶,總人口1200人。

【東鄉約窩堡】自然屯,村駐地。清道光年間(1840年),張孝文、張孝武兄弟從山東壽光縣張家莊迷荒到東北,兄落腳在郝官屯,而張孝文落腳現在的鄉約,開始了墾荒的農耕生活。後有趙姓也從壽光縣皮各莊來此,屯落不斷擴大。當時的建制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十甲為鄉,鄉設鄉約,管一千戶左右居民。因張姓首居且德高望眾,成為了此地的鄉約,從而得屯名鄉約窩堡,又因居地位於鄉約之東,故而稱東鄉約窩堡。區域面積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500畝,總戶數105戶,總人口250人。

【西鄉約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該屯因位於鄉約村之西而名為西鄉約窩堡。西鄉約的首居戶是郝姓,道光末年郝姓從山東壽光縣皮各莊遷此,找到老“鄉約”,給一塊地落戶鄉約村西,搭建窩堡開始了創業的生活。後逃荒者逐漸增多,屯落擴大。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00畝,總戶數62戶,總人口150人。

【前鐵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2千米處,地勢低平。清嘉慶年間,有鐵姓哥倆從直隸一帶逃荒到此地墾荒,南北相距3千米定居搭建窩棚。因居住地在前面定名為前鐵家窩堡。後來鐵家人遷走,村名沿用至今。區域面積2,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000畝,總戶數65戶,總人口227人。

【李家街】自然屯,位於村北1千米處。在道光年間,有李姓從關內逃荒到此首居,漸成屯落,稱為李家街。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00畝,總戶數55戶,總人口130人。

【小橫道子】自然屯,位於鄉約窩堡村西南1.5千米處。同治年間就有人居住,其屯名來源於大橫道子,大橫道子每年都有風災,給人們生命財產造成傷害和損失。該屯有老者請道士做法,道士指使當地村民設兩條橫道攔住妖魔,即大橫道子和小橫道子,故得名為小橫道子。區域面積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00畝,總戶數60戶,總人口125人。

【楊大保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北1.5千米處。清光緒初年,有楊姓叫楊大保的人從關內逃荒到此定居,後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落,後人們以人名定名為楊大保窩堡。區城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00畝,總戶數55戶,總人口130人

【康平縣農業技術開發中心】康平具農業技術開發中心,又名葦塘經濟開發區,隸屬於遼寧康平經濟開發區。位於區北19千米處,地勢低平,原為沼澤地,經長期淤積,現已開墾為良田。東部為小沙坨子。1958年10月康平縣農業局建立葦塘馬場,其名為“康平縣畜牧場”飼養軍馬,軍馬由省市調撥,引進蘇聯優良馬種,隸屬於康平縣農業局,1961年將8個屯的居民併入馬場。1970年為康平縣葦塘畜牧場,場址遷入宮家窩堡。“文革”後期屬康平縣農業局,1976年屬縣畜牧局。1980年稱康平縣國營種畜場,1984年葦塘大隊改稱葦塘村民委員會,1990年屬縣畜牧局。1996年8月屬康平縣計劃經濟委員會。1997年8月場村合併,以場代村轄8個自然屯。2007年12月21日劃歸遼寧康平經濟開發區,駐地宮家窩堡村。區城面積20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5萬畝,總戶數為340戶,總人口為1298人。

【宮家窩堡村】建制村,村駐地,開發區所在地。位於康平縣城北24.4千米處。地勢低窪,轄8個自然屯。區域面積20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53畝,總戶數340戶,總人口1298人。

【宮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低平。清光緒初年有宮姓從關內逃荒到此首居,進行墾荒的同時,放養牲畜,後形成屯落,故得名為宮家窩堡。區域面積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00畝,總戶數為28戶,總人口為105人。

【前葦塘】自然屯,位於村北0.5千米處,地勢低平,這裡原為低窪沼澤地,野草叢生,多蘆葦,故稱之為葦塘。因居住在葦塘前,因方位稱前葦塘。現葦塘被流沙淤平,被開墾為耕地。區域面積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700畝,總戶數為75戶,總人口為310人。

【劉鳳鳴窩堡】自然屯,位於開發區西2千米處。清光緒年間,有劉風鳴率家人從關內逃荒到此首居,後人們以其人名命名為屯名。區域面積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400畝,總戶數為38戶,總人口為140人。

【齊連發窩堡】自然屯,位於區東2千米處。光緒五年,有齊姓名連發的人攜家逃荒到此首居,開荒佔草,經營多年,日子過得很富裕,後得名為齊連發窩堡。區域面積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00畝,總戶數為45戶,總人口為180人。

【楊家店】自然屯,位於區東1千米處。清道光年間,楊富貴從山東濟南府逃荒到此首居,經多年的打拼,在這通往王府的道旁開了一個旅店,故而人們稱之為楊家店。後又有張、王、黃姓到此,屯落不斷擴大。區城面積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0畝,總戶數為28戶,總人口為80人。

【東田家窩堡】自然屯,位於開發區東3千米處。清光緒末年有田姓兄弟倆從關內逃荒到此首居,兄住東,弟住西,兄住東邊的窩堡被稱為東田家窩堡。區域面積1.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400畝,總戶數42戶,總人口150人。

【西田家窩堡】自然屯,位於開發區東2千米處。清光緒末年,有田姓兄弟倆從關內逃荒到此首居,兄住東,弟住西,弟住西稱為西田家窩堡區域面積1.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00畝,總戶數為35戶,總人口125人。

【四家子】自然屯,位於開發區西北1.5千米處。清光緒初年,有裴姓哥4個從關內逃荒到此首居,以農耕為主,各建一房,共4家,人稱裴四家子,久而久之簡稱為四家子。區域面積2.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000畝,總戶數35戶,總人口12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