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委書記談“碧溪新路”:產業轉型的生動寫照

上世紀80年代初,常熟領風氣之先創辦鄉鎮企業,走出了一條“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碧溪之路”,在全國產生了積極影響,成為“蘇南模式”的典型代表。

近日,《群眾》刊發中共常熟市委書記王颺的文章,講述了“碧溪”的轉型發展之路,很有啟發!



常熟市委書記談“碧溪新路”:產業轉型的生動寫照


從“碧溪之路”到“現代汽車城”

碧溪位於常熟東北部,緊鄰長江,這一鄉鎮企業的重要起源地現已成為國家級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曾經以紡織服裝、輕工機械為主的產業結構也轉型為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一座千億元級規模的現代汽車城正加速崛起。從“千億服裝城”發展到“千億汽車城”,正是常熟以改革創新精神持續推進結構調整、產業轉型的生動寫照。

1

培育“大產業”

常熟立足產業基礎和發展方向,集中資源和力量做大做強“3+5”特色產業。形成了以奇瑞捷豹路虎、觀致汽車和豐田研發中心“兩整車一中心”為龍頭的千億元級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以自動化成套設備為重點的千億元級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以時尚創意設計為引領的千億元級紡織服裝產業。

其中,汽車產業加快由汽車製造端向研發端拓展,由傳統汽車研發製造向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研發製造拓展,預計到2020年全市汽車製造業產值達到1600億元,汽車服務業產值達到900億元。

同時著力培育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2個500億元級和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3個百億元級新興產業,去年新興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產值比重超過50%。

2

聚力“大創新”

早在興辦鄉鎮企業之初,常熟就利用鄰近上海的優勢,積極從上海引進“星期天工程師”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

近年來,針對縣市一級科技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著力推動“小科技”向“大創新”轉變,在全省率先開展科技鎮長團工作試點、科技創新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在全國縣市中率先建成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引進北大分子工程蘇南研究院、省產研院液晶所、金屬所等近30家“大院大所”平臺,推動1500多家本土企業與8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培育和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重點培育100家左右科技“小巨人”企業;支持企業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超過93%。

3

打造“大園區”

以開發區引領集約高效發展,切實改變過去產業佈局分散、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90%以上的規上企業實現進區入園。

特別是近年來,按照“一特三提升”工作導向,著力把國家級經開區打造成千億元級汽車產業城,把國家級高新區打造成全市創新核心區,把省級虞山高新區打造成先進製造業集聚區,去年“三區”規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產值分別佔全市的56.8%、59.5%和67.8%。

從“馬路市場”到“全球貿易”

改革開放初期,常熟琴南鄉農民自發開闢“馬路市場”,地方政府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因勢利導創建了全國第一家農民市場——常熟招商場(2007年更名為常熟服裝城)。

30多年來,我們始終注重統籌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不斷推動服裝城順應時代需求改革創新,實現了從傳統批發市場向現代國際商城的跨越。至2017年,服裝城共建成35個專業市場,匯聚近3000個服裝品牌,市場成交額達到1488億元。

以貿易試點引領市場轉型。服裝城作為全國最大的紡織服裝批發市場,過去一直以內貿為主,近年來針對單一內貿增幅回落趨勢,穩步推進專業流通市場改革。特別是2016年9月獲批國家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以來,搶抓機遇,探索簡化通關流程、一站式政務服務、信用體系建設、智慧政務商務等措施,構建起覆蓋採購貿易全流程的綜合監管體系。

同時,創新培育市場採購、跨境電商、一般貿易“三位一體”外貿方式,建設跨境電商綜合示範園,引進阿里國際站、亞馬遜等國內外高端電商平臺,迅速集聚了近百家境外採購商經營主體,並開通蘇州(常熟)—中亞(跨裡海地區)市場採購貿易專列,拓展國際市場新通道和輻射面。2017年,服裝城通過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商品貨值13億美元,拉動市場成交額增長5個百分點,其中紡織服裝類商品佔比90%以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市場佔比80%以上。

以“產城融合”做強“服裝之都”。千億元產值的服裝產業、千億元成交額的服裝城是引領常熟從服裝大市邁向服裝強市的“兩翼”。我們把市場改革與產業轉型緊密結合,貫通從市場前沿到設計、研發和智能製造的全鏈條,倒逼服裝產業從“以產促銷”轉向“以需定產”,推動常熟服裝原創品牌崛起和貿易供應鏈重構。

結合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大力推動服裝城向產業服務平臺轉型,重點打造設計交易、指數發佈、電子商務、貿易服務、面料展示等功能平臺,引進培育了100多個原創設計品牌,促進常熟服裝產業由數量增長和價格競爭向研發設計、品牌創新轉變,提升價值空間和競爭力,著力叫響“中國男裝在常熟”的口碑。

從“退田還湖”到“精緻城市”

1985年,常熟實施“退田還湖”,恢復尚湖1.2萬畝水面。從尚湖的變遷中,常熟歷屆市委、市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深刻領會敬畏自然、珍愛自然、保護自然的道理,持之以恆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先後獲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稱號,使“綠色”成為建設精緻城市的鮮明底色。

1

深化全域生態佈局

經過多年努力,常熟基本建成了以虞山尚湖為主的100平方公里生態核心圈,以昆承湖、沙家浜、南湖為主的100平方公里生態涵養圈,全市自然溼地保護率達到65.3%。

在此基礎上,圍繞貫徹長江生態“大保護”要求,在全國縣級城市中率先編制市域生態佈局規劃,重點規劃建設以鐵黃沙島為核心的230平方公里沿江生態經濟圈,打造由三大生態圈和望虞河、海洋涇、常滸河等三條綠色廊道組成的“三橫三縱”大生態格局,努力把常熟建成長江經濟帶生態典範城市。

同時,紮實推進中央環保督查“回頭看”整改,持續深化“263”專項行動和“散亂汙”治理,深入實施“暢流活水”工程,加快總投資52億元的10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去年以來關停“散亂汙”企業1000多家,城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全市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到83.9%,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類比例達到80%。

2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以“接軌上海、融入蘇州主城區”為方向,紮實推進“多規合一”,加快構建快速路網、軌道交通、主次幹道銜接順暢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城區功能佈局,彰顯古城區山水城融為一體的獨特優勢,打造全域旅遊核心區;精心規劃建設琴湖、城鐵等重點片區,打造城市“客廳”,促進城市生態、業態、形態、神態的和諧統一。

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發揮蔣巷村典型引路作用,統籌建設美麗鎮村、特色小鎮、田園鄉村,每年推進500個自然村莊環境綜合治理,不斷優化村莊空間佈局、基礎設施、整體風貌和人居環境。

3

提升共治共享水平

推進“城市大腦”建設,完善綜合執法與網格化聯動機制,加強對安全生產、環境汙染、出租房、“三合一”等監管,提高基層自治能力,牢牢守住安全穩定底線。圍繞全國文明城市“二連冠”和文明創建“大滿貫”目標,推動創建“衝刺型”向“內涵式”轉變,打造“百姓路長”“百姓樓長”“百姓河長”機制,讓老百姓以實際行動參與創建,讓文明成為城市最強競爭力。

摘編自《群眾》2018年第21期,原標題為《探索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碧溪新路”》

常熟市委書記談“碧溪新路”:產業轉型的生動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