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該怎麼臨帖?元代書法家用這種方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必經階段,王羲之臨衛夫人、鍾繇等人,成為了“書聖”;王獻之臨王羲之、張芝等人,成為了“小聖”;懷素臨王獻之、張旭等人,成為了“醉素”。對於書法家而言,“臨帖”是無法避開的環節。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怎麼臨才是正確的呢?這個問題,就讓本文的主角悄悄的告訴你。

書法該怎麼臨帖?元代書法家用這種方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康裡巎巎

先來認識一下這位書法家:康裡巎巎[náo],又叫康裡子山,官至元代禮部尚書,元代著名的少數民族(蒙古族)書法家。書法與趙子昂齊名,有北巎南趙之稱。一個統治民族的人能寫漢字,已經很讓人讚歎了!然而又將書法寫這麼好,就更讓人不可思議了。不由得讓人讚歎,我漢族文化真的很了不起!那麼,他究竟是如何臨寫古人字帖的呢?

書法該怎麼臨帖?元代書法家用這種方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王羲之帖:康裡臨帖

書法該怎麼臨帖?元代書法家用這種方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王羲之帖:康裡臨帖

看上圖,這是他臨寫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兩篇。遠看,這就和原版複印出來的一樣,猶如刻帖的墨跡本。無論是字的大小,還是字的錯落都與原帖極其相似。近觀,卻發現少許不同,這些不同便是臨寫者的獨到之處。為了讓大家能夠看得清楚,我將原貼與臨帖放大對比,請看下圖。

書法該怎麼臨帖?元代書法家用這種方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王羲之帖:康裡臨帖

(上圖)康裡在臨寫時,將刻帖中很多方筆轉化成圓筆,或者說是將刀刻的痕跡轉化為筆鋒的運轉,更具有書寫性,這就是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所說的“透過刀鋒看筆鋒”。因此,他告訴了我們,臨刻帖時要能臨出墨跡的風采。

書法該怎麼臨帖?元代書法家用這種方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王羲之帖:康裡臨帖

(上圖)康裡在臨寫時,保留了原貼的基本章法,然而在單字上做一些改變。例如:右行第二個字“母”,原帖寫得很端正,臨者改變取勢向右上傾斜;右行第四個字“從”,原帖左右距離很大,臨者將距離縮小;左行“七十”兩字,原帖走勢向右下,臨者打破原來的走勢向左下行進。因此,他告訴了我們,臨帖不但要追求像,還要有自己的認知。

書法該怎麼臨帖?元代書法家用這種方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王羲之帖:康裡臨帖

(上圖)康裡在臨寫時,左上角有一片空白,其實,這是因為原帖中的字損壞看不見了,然後空了出來,如同我們用電腦一樣,按一下空格鍵。這麼做,臨者完全是為了追求與原帖章法一致。因此,他告訴了我們,臨帖初期,必須追求與原帖一致。

書法該怎麼臨帖?元代書法家用這種方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王羲之帖:康裡臨帖

(上圖)康裡在臨寫時,刻意將原帖的技法放大和縮小。技法放大的如:右行“兒”字,原帖左側輕輕一“點”而過,臨者將它作重“點”處理,“同”、“皆”、“婚”等字的技法,都有不同程度的放大。技法縮小的如:右行首字“吾”,原帖上下空間對比明顯,臨者將比例縮小,“七”、“唯”、“者”等字的技法,皆有不同程度的縮小。因此,他告訴了我們,臨帖時要根據結字變化而變化,但務必追求自然。

書法該怎麼臨帖?元代書法家用這種方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王羲之帖:康裡臨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臨帖追求“像”是一個階段,追求“不像”又是一個階段,前者是為了後者做鋪墊,後者是為前者找出路。然而,沒有後者可為字匠,但是,沒有前者則是亂為。因此,臨帖須先追求“像”,之後再追求“不像”,此為書法正道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