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莊子說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潛龍


《莊子》全書總共只有6萬5千餘字,內容卻包羅萬象,既豐富多彩又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社會、人生、藝術、哲學、宇宙生成等許多學科。全書以史料作為論述主線,然後依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構建成集可讀性、思想性、邏輯性和哲學性為一體的美文,再連綴組合成全冊。

莊子的行文筆觸常常在議論、敘述和抒情之間自由轉換,彰顯了他高超的文學技巧。可以說,這部書是一本哲學化了的文學名著,在我國文學史上同樣有很高地位。

《莊子·外篇·胠篋第十》有這樣一句話: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尤其“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八字,擁有極高知名度和爭議性,常常被歷代文人拿來解讀,似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說得在理。

這八字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意思為,聖人如果不死,那些盜賊也就不會從世上滅絕。

莊子這樣說,自有他的道理。他的道理就是他是道家思想的傳承人,說話不能空穴來風,每句話都要為道家思想來服務,體現道家思想的精髓,才是應有的態度。

莊子(369年——286年)的老前輩老子(571年——471年)創立道家學說後,為道家思想制定了一個核心思想,可以用“道法自然”這個成語來概括。在老子眼裡,自然之道大於一切,世間萬物都都受制於自身,對自身來說,必須敬畏和遵循天地自然形成的那個“道”,否則,自身的有跟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道家思想發展到莊子手裡,他總結出“齊物論”思想,既是對道家思想的延續,又是對道家思想的重新認識。

“齊物論”的基本意思為,世間萬物沒有貧富、高低、貴賤之分,也沒有等級之別,若這樣的話,人們就不會產生誤解和矛盾的差異,每個人在道德層面,都是平等的,當然就不會產生道德綁架之類的說辭。

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聖人是大盜,大盜也是聖人,他們的叫法不一樣,但對社會帶來的作用和影響,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卻都是一樣的。當一個人佔領了道德制高點,因為他的高標準,勢必要製造出一些有“道德缺陷”的人。有道德缺陷的人存在於世上,同樣會催生一些道德高尚的人出來,並形成一種對立之勢。

聖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被人們捏合成一套約定俗成的秩序,是一種“道”,大盜所表現出的言行同樣被人們加入主觀理解而制定成一套秩序,也是一種“道”,如果把正反兩極都消除,他們給社會造成的差異,對自然秩序的破壞,是沒有區別的。

因為有了差異和矛盾,才會促使人們建立相關秩序來約束和消解,而秩序的建立,卻不可避免地破壞了自然之道,違背了“道法自然”和“齊物論”的初心。這就是莊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深層含義。


鴻鵠迎罡


我之前知道這句話,但是麼有好好研究過,你的邀請提示我,我好好看了莊子的相關思想和這句話的段落。

莊子應該是老子道家的延續,老子道德經中有類似的觀點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莊子說的更詳細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但是意思是一個:萬物平等,(齊物),一旦區分上下,區分貴賤,區分善惡,就要褒貶,一旦有了褒貶,大家就會起“貪”心,比如爭做善人。

這一點,有一個慈善拍賣晚會上,馬雲的一段話,說明他理解其中的“度”,大概情形是,國內著名的企業家都在,前排的馮侖啊,柳傳志啊,還有後排的不少人。大家拍賣一副小畫,起價2萬,很快就被15萬,30萬,40,60,80,100(柳傳志),120(馬雲),在主持人的忽悠下,老柳出價130,這時候實際上老柳踩了剎車,但是後排來了一個160萬,馬雲轉頭看了一眼,隨即舉手封頂200萬。主持人,請馬雲說幾句,馬雲說,我們做慈善,拍賣的金額都拿去做善事了,這是好事,但是剛才的拍賣,越來越情緒,最後投入的不是善心而是情緒,所以我策略性的用200萬打住這個競爭。

不是原話,大概意思就是這個。

這大概就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本意。

這裡有深刻的一面,那就是所謂的自然之道

自然的是最好的,春夏秋冬,風火雷電,沒有好壞,也沒有貴賤之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完全尊順自然規則,就是那個說不清的“道”,就好了。

這大概是所有儒釋道三家都認可的一個基本,就像大家都對易經都認可一樣。但是往前就會不同了

(1)儒家,就是想把那個“道”說出來,不過儒家只關注活著的時候的“道”,死了的不管。儒家指出了,什麼是社會和國家之“道”,所以出來了君子,周禮,仁義禮等等概念,有褒貶,甚至到了朱熹還“滅人慾”了;

(2)佛家,尤其是印度的小乘佛教,把“道”擴大到了時空的極限處,不單單定義了善惡,還定義了六道輪迴,還定義瞭如何修煉才能做人,然後不斷上升到佛。。。。後來大乘佛教覺得這事太複雜,就直接不證而悟道成佛。。。

(3)道家,比較有趣,既然如此,就道可道非常道,乾脆不說是最好的。

這麼理解的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非常容易理解,但是也沒有必要去深究其含義了/

就是你不做最好,一做就錯。


老孔


這句話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篇。其實,《莊子》一書根據學者的研究,內篇應該是莊子本人所寫,外篇大部分為莊子的弟子所寫,至於最後的雜篇則是漢代一些信奉道家的人所作。

在講這句話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道家。道家思想出現在戰國時期,應該是在孟子之後。我們現在經常說道家是老莊哲學,也就是以老子、莊子為主的哲學,或者說“黃老之學”,也就是皇帝和老子的哲學。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太對。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其實差距還比較大,老子的思想來源於兵家,而且老子的職業是周王室圖書管理員,所以他見了太多戰國時期宮廷內幕,對於周王室成為擺設,各個諸侯互相征伐的事情看得太多了。《老子》以書,其實很多是講“南面之術”的。莊子呢,曾經只是一個小官員,所以他的思想更多的是從個人角度,教導個人如何擺脫紛亂的社會出發的。

《莊子》裡面很多內容強調人不要拘泥於外物,更不要拘泥於一些既定的法則。社會為什麼會禮崩樂壞?很多人以為是秩序崩塌了,其實正是因為制定了秩序,秩序才會崩塌。倘若沒有秩序,人們都按照上古時代那樣生活,那麼人就不會有這麼多私慾,也就不會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前,其實詳細論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說,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其實都是在替盜賊出謀劃策的。盜賊很多都是聖人,或者有聖人的智慧。莊子說,你看盜賊進屋偷盜之前,都需要好好謀劃,看看這個家庭值不值得偷,這其實是聖,帶頭進屋的,就是勇,掩護夥伴,最後一個出來就是義,判斷能不能下手,這其實就是智,分贓平均,其實就是仁。所以,莊子說,如果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不過,我覺得,這個死,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生命的消逝,而是說不應該讓聖人出現。因為在此之後,莊子說,聖人是國家的利器,不吉祥的器物,所以不能展示於天下。

由此可見,莊子其實是認為,人類的很多智慧、秩序其實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兮兮說事兒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從莊子的《祛篋》說起。

一、故事

想理解莊子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必須去看莊子的《祛篋》。這句話就是出自《祛篋》,整篇《祛篋》也就是在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道理。《祛篋》首先講的就是一個故事。

【原文】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翻譯】憑空推測屋裡儲藏著什麼財物,這就是聖明;率先進到屋裡,這就是勇敢;最後退出屋子,這就是義氣;能知道可否採取行動,這就是智慧;事後分配公平,這就是仁愛。以上五樣不能具備,卻能成為大盜的人,天下是沒有的。

二、邏輯

這個故事說明了儒家的道德、聖賢,是沒有標準、模糊不清的。因此:

【原文】“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善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翻譯】上述原文不用翻譯。這裡所表達的意思,是儒家的道德培養,即使能偶然出幾個善人,也會同時出更多的惡人、偽君子。

三、所以

儒家的道德是怎麼考察的?“察其言、觀其行”。一,“察其言、觀其行”根本就沒有標準;二,“察其言、觀其行”搞了2000多年,道德考察是怎麼玩的,可謂人人都既知道題目、又知道答案。“察其言、觀其行”就是開卷考試。三,有題目、有答案的考試,考試成績以什麼來決定:臉皮厚。直白的說,越是不要臉的,就越能得高分。

四、結論

莊子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您沒聽懂嘛?那好吧,我們再聽聽胡適先生說的。

胡適先生說: 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迴歸; 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 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

胡適先生的話您還沒聽懂嘛?

哪,你就接著裝吧。


滄桑短笛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莊子 雜篇 盜蹠》裡面講到,說有一個著名的大強盜,他的名字是盜蹠。

這個盜蹠非常地厲害,“橫行天下,侵暴諸侯……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那麼有一天盜蹠遇到了孔子,孔子就罵盜蹠不懂仁義禮智信。

那這個盜蹠就反駁了:誰說的?我們當強盜的也要講仁義禮智信呀!比如說我分贓的時候,分贓不均的話,小強盜要造反,所以我一定要講究公平、公開的。所有的聖人之國用的那套“仁義禮智信”,我們當強盜、土匪全要用到呀!

所以道家一直覺得,很多很多人類世界,一開始創立的時候,原本意圖是很美好的一些東西,往往就會被各種“大盜”拿去濫用、誤用、錯用、惡用了。

比如說中國人發明了火藥,本意是為了要慶祝節日烘托氣氛而製造的煙花爆竹,但是呢,隨著煙花爆竹流傳到了國外,外國人有人為了更好地挖礦,在火藥的基礎上又開發出炸藥,有了炸藥之後,就演變出了火槍、火炮、炸彈,就導致了之後的世界大戰。

還比如愛因斯坦他可能發明相對論時候也許只是追求科學的真理而已,可是相對論發明了以後,科學家們就根據相對論的理論基礎發明了原子彈。

在思想方面的東西也是一樣的,比如西方的基督教,基督教裡的“上帝”總是最神聖的化身了吧,但是在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西方的基督教完全一統天下,設立了宗教裁判所來懲罰異端,以“上帝”的名義處死“魔女”,焚燬各種書籍,敵視一切不合乎聖經的東西,並以“上帝”的名義發放“贖罪券”來斂財……等等無數的惡行。因此中世紀的歐洲也被稱為“黑暗時代”。

還比如被現代人所詬病的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不正是最美好的美德嗎?“孝”不正是每個家庭最認可的情感嗎?儒家有一部經典叫《孝經》,裡面講述了很多古人的孝行故事,它的本意是要人們去理解學習其中的“孝”這個美好的精神。但是在後來的清朝時期,它把《孝經》刻意地死板化、模式化。啥意思呢?就是你不完全按照《孝經》裡那樣去做就不是孝,你就要被批判、被打擊!大冬天的你就必須像《孝經》裡的“臥冰求鯉”那樣,用身體把冰化開才行,用石頭砸開都不算!那就不孝了!所以他們就通過這樣那樣的方式把人們的思想給禁錮了、限制了。

關於歷代統治階級、文人墨客,濫用、誤用、錯用、惡用儒家思想的太多太多了,實在是沒法說,就不在這裡展開了!儒家就好比一把刀,而且是一把實用性、適用性都非常廣的刀,所以被各種“大盜”用得太多了,結果都罵到儒家這把刀上來了。

所以說,最初那些聖人留下來的美好的、神聖、真善美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各種“大盜”層出不窮,他們用著“聖人”的思想和概念,卻幹著“大盜”的事情,世人愚痴,結果都罵到“聖人”的身上。

所以這到底是“聖人”的錯呢,還是“大盜”的錯呢?


大道之光


莊子所說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對中國歷史與現實的真實寫照。但中國幾千年來真的發生很大變化了嗎?除了學習科技而提高了物質生活水平之外,在精神世界裡,滿腦子仍然還是沉浸在封建社會里。


聖人社會最主要的標誌就是:聖人們維護所謂的聖人意志,並以此來維護聖人至上的思想,而導致更多的平民們俯首稱臣。因為我們現在到處都是聖人,所以說明,中國是一個到處都有大盜的國家,只是我們都麻木了而已!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另外一個含義就是,聖人只是聖人心中的聖人,這是聖人的本性,而甘願承認他們為聖人的奴人們世代相傳,才是大盜不止的真正原因!


定慧堂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本意是不讓人們去標榜所謂的賢能達人,如果刻意的推崇賢人之治,容易形成人治制度而有失公平。以此防止某些人假借聖人之名,掛羊頭賣狗肉,大行賊人之事,大肆欺世盜名、禍害百姓。


這就是道家所致力批判的愚民思想,也是莊子的前輩老子不厭其煩而大書特書的意思:“不尚賢,使民不爭,”;“大 道 廢 , 有 仁 義”;“絕 聖 棄 智 , 絕 仁 棄 義 ,《道德經》”等等觀點的珍貴延續。


同時莊子又一針見血地批判沐猴而冠者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所以魯迅也深惡痛覺的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吃人”兩個字!(《狂人日記》)” 。這一點上魯迅和老子、莊子是高度的一致。他們認為聖人容易視他人為愚昧無知的“草民”,無時不刻地想“替民做主”,而不是“由民作主”。抱有如此理念的“聖人”,只想為天下蒼生包攬一切,不成為竊國大盜也難啊!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所謂聖人,就是為世人立下行為規範、楷模天下的人。聖人的道德說教,聖人們樹立的榜樣典型,都是反人性的,而反人性的規矩也是沒有辦法實際執行的,包括聖人們自己。我們都知道,立下這些規矩的人,往往就是違背這些規矩的人,可笑吧?所以老子,莊子,魯迅們都認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他們都認為不停止道貌岸然,就會雞鳴狗盜不止;他們都認為不停止掛羊頭,就會賣狗肉不止。那位女講師,你近況可好?


哥不猜想


莊子思想,若非逍遙之客難理解。“北海有鯤,鯤之大……”或“蝴蝶一夢”等有容乃大的虛而涵的思想,是莊生思想精華。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肯定了一個前提:聖人死,大盜止。

莊子是說二者不能兼容,是容量有限之故。

容量有限,不能網羅盡賢才,則賢才國外風雲;秋寒肅殺,肅殺之氣不滿,則病樹頭前,萬木春!因不能容盡而有界,不能容物而生敵!

所以莊子說,山谷虛而能容故長久,山孤高而常塌;河流洶湧澎湃,冬季常乾涸。而平靜淵藪卻常藍波幽幽萬頃有盈餘。

聖人治常民,而治不了大盜,只因聖人之善欺民之善而化不了大盜強橫。聖人使民善而不知大盜之惡,於是內治中“竊鉤者小惡而誅”;大盜或不受聖人挾持影響的並列國、諸候等類,因貪慕眾民崇聖交付權力與聖的巨大利益,即使提前宣佈造反者的斧鉞之刑,順從聖人而賞賜的旌旗嘉勉,還是有人要當大盜而奪權篡位的!

莊子的有容乃大不是妥協模糊地兼容;嘆息的,是指聖人本身不具備敵大盜之才而不敢容盜,致使“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網絡圖片)

現在有些人想以渾渾然善惡一體的理論灌輸給別人,那是一種妄想。莊子等先秦思想家,思想明澈,不是濁濁的兼容;聖人無駕馭大盜之才,使大盜本性在聖人底下潛移默化,所以聖盜分離,聖不亡而盜不休。


天法如訓


理解這個問題要讀下面的話,這裡的聖人不死不是指的要哪些道德高尚的人去死,而是要不對他們做過高的追捧,以免別有用心者加以利用。

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翻譯過來就是,給天下人制定鬥、斛來計量物品的多少,那麼就連同鬥斛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秤錘、秤桿來計量物品的輕重,那麼就連同秤錘、秤桿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符、璽來取信於人,那麼就連同符、璽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仁義來規範人們的道德和行為,那麼就連同仁義一道盜竊走了。

所謂聖人的標準,所謂仁義禮智信的要求。很多時候會被“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人所利用。假借仁義之名實行斂財之實。

如果沒有聖人,沒有這些道德規範是不是就不行了呢。不是的,在道家學說裡面有一個叫做“道”的存在。萬事萬物都在根據道來行事。這“道”不會給事物定一個好壞的標準,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一視同仁的。

比如說行孝道,這個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人只需要根據自己的“道”自然就會行孝道之實。

同時在返回到道家的根基老子說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如果說萬物相等,那麼哪還有什麼蠅頭小利的爭端呢?哪裡會有殺身成仁的血腥?

既然萬物都是平等的那麼,人是不是應該做到下面三點呢?

1.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脅迫別人,這種脅迫製造不和諧。

2.不要只注重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要多從人類的基本欲求出發理解他人,人都不是聖人也都不是惡人。

3.沒有絕對的聖人與惡人,不搶佔道德至高點,也就沒有邪惡軸心。

而以上三點就是我們打到某某人的最佳利器呀。

圖裡的這些人就是時時刻刻在利用聖人的標準竊取仁義的啊!


目西


扯淡的答案好多。我認為,這句話充分暴露了道家愚民,反智的邪惡本質。

我再說一遍,任何脫離原文和當時文化環境,對古文做出的解讀都是耍流氓。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和大盜是兩個主體。那麼,什麼是聖人?什麼又是大盜呢?

原文出自《莊子,胠篋》,胠,撬也,篋,箱子。聯繫起來,就是撬箱子,什麼人才會撬箱子?賊盜啊。

開篇說,我們積累財富,保管很嚴密,又是箱子又是鎖,只能防小賊,真正的大盜來了全瞎。那麼我們攢錢其實就是為了給大盜們攢錢。引申一下,那些聖人,難道不是為了大盜們在守護嗎?守護什麼?守護我們這些屁民啊。

莊子接下來舉例子,齊國,經濟發達,社會制度完善,田成子殺齊君竊國,除了齊國本身,連這些完善的社會制度和發達的經濟一起搶走了,以至於沒人敢對他的竊國行為進行討伐,他現在正兒八經的當上了諸侯。齊國先人這麼多年的辛苦建設,全便宜了田成子這個大盜。

然後借盜拓之口,說當大盜和聖人,是一樣的。當大盜也要講明勇義智仁,所謂聖人之道。善良的人通過聖人之道可以成為聖人,而壞蛋通過聖人之道則會成為大盜。而世間總是壞人多好人少,既然如此,聖人之道能夠帶給我們的永遠是傷害大於幸福。那這個聖人之道,還有屁意義?

所以,敲黑板,重點來了,“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把值錢的都扔了,小偷就不會光顧你家,讓百姓愚蠢,就會淳樸而好管理,把樂器砸光,大家就可以聽到來自大自然的聲音。把什麼儒墨楊朱都打死,大家都聽我們道家的就對啦!

那麼是不是把聖人全殺了,大家一起回到洪荒的過去?那自然是不行的。莊子接著回憶了當年上古的美好時代,領導帶領這群眾,群眾屁都不懂,就是聽話,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一輩子乖乖做平民,多幸福啊。哪像現在,人人都想當聖人,都想出人頭地,都想階級上升,都想做人上人,都想當老闆。你當老闆幹啥?還不是要剝削別人,壓迫別人?那你就是大盜了!大盜橫行,天下就大亂了!

所以,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要死的不是聖人,而是聖人之道,是開民智,是允許民眾上升,在道家看來,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最好你們都是混沌的,麻木的,是魯迅筆下伸長脖子的鴨,那就天下太平了嘛!

這就是道家,呵呵。

我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