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中說: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應當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

醉墨客


在讀到“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這句話的時候,我第一個聯想到的詩句就是“觀棋不語真君子”,然後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其實這三者具體所說的並非是同一個現象,但撇開現象看本質,大魚感覺這根本就是在說同一件事,那就是都有一種坦坦蕩蕩和瑣瑣碎碎相對比的既視感。

莊子的這句話同樣出自於《齊物論》,字面翻譯還是比較簡單的:大智慧都總是廣闊豁達的,小聰明總是斤斤計較(明察細別);合於大道的言論總是氣焰勝人的,拘泥智巧的言論總是瑣瑣碎碎,沒完沒了。知道了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後,我想就有人能體會到為什麼我會將此和觀棋不語、君子小人這兩句話聯繫在一起了。

大知小知,大言小言,閒閒間間,炎炎詹詹,這四組詞語本來就有相對的意思,這是老子和莊子等人比較慣用的比較方式,舉例事物的兩面性,或者是多面性,大魚建議道友翻看《莊子.齊物論》原文,其實這句話所屬的一大段幾乎都是在例舉實例。

為什麼會出現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的這種現象呢?

同是一般人,生在天地間,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呢?在《齊物論》的闡述中,莊子已經給出我們答案了。

《齊物論》開篇就是在談論風,他將自然的風發出的聲音叫做地籟,人創造的“言”叫做人籟,地籟和人籟合在一起成為天籟。人籟是有非常大的侷限的,因為人的思想、認識都是有侷限的,我們會給諸多事物加上是非、對錯、好壞等等的標籤,且會因為每個人的不同,這些標籤也是在不斷變化,這是獨一份的、屬於人間的聲音。與人籟相比,地籟天籟就客觀多了,它們沒有這些人為的標準,只是由己而發,自然而成。正是因為上面所說的這種人的“言”,以及它所附帶的“侷限”屬性,造成了後來這種嘈嘈雜雜的聲音。

我們很容易片面的認同自己的觀點,小到家長裡短瑣碎事務,大到學派紛爭,哪一個不是因為某一部分人的主觀認為造成了不間歇的爭執?沒錯,莊子本身對於所謂如墨就某些觀點的各持己見覺得甚是無聊,認為造成這種局面完全是因為人的認識的侷限性造成的。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齊物論》

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的現象本質是什麼呢?

大知小知所展現出來的現象本質,其實就是一個高度的問題,或者另一個更時髦的詞,維度,關於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種大概提到一些。

地籟,以至於天籟,是沒有人的思想認知的侷限的,到達了“道”的層次就更沒有這層阻礙了。所以,人越接近天地,越是遵循自然道法,高度就會越高,視野就會越寬廣,就如攀登者,越往高處,山腳的一切最終會變成螻蟻,甚至消失,人在山頂看到的是更廣闊的天地;同理,視野越小,高度越低,那你入眼入耳入心的越是腳下的瑣碎。

人和人不同,有的人精神層次高,有的人相對較低,這兩者所表現出來的結果也是千差萬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越是處於高處的人,距離真理更近一些,針對同樣事物,視角也就更開闊,他們的思考也就更接近真相。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齊物論》

除此之外,這還會直接造就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容量。當一個人的思辨超越了問題的高度時,那他所面臨的衝突和矛盾自然也會跟著提高。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普通人看一張紙,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張紙的色彩、厚度、形狀等屬性,但是同樣一張紙讓一個相關方面的科學家來看,除了普通人所看到的之外,他還會考慮這張紙色彩後面的波長、成分組成、受力程度等等。很顯然,後者比前者擁有更大的知識儲量,所以在你還在糾結紙張的顏色的時候,科學家卻在考慮怎麼更大可能的實現它的更多價值,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思考。所以,在你還在為一些生活瑣碎斤斤計較,無法釋懷的時候,有些人卻從未為你所謂的“過不去”奉獻一個眼神,因為對方心中有更有價值的事情等著他去做。

做一個精神世界的攀登者

為什麼生活中總是瑣碎不斷,為什麼總是陷入斤斤計較之中?因為我們的高度不夠高,因為我們的心胸容量太小,一點點事情就佔滿了我們的生活和大腦,哪還有空間去思考大知大言的事情?

詩云“高處不勝寒”,但是在精神世界中,越往高處的人,他的世界應該越是平和的,他看到的景色越是豐富多彩的。所以,我們要時常空空我們的腦子,把那些瑣瑣碎碎、斤斤計較的事情倒一倒,多裝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進去,也要多往高處爬一爬,只有如此,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不是嗎?


古代哲學思考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莊子》中說: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應當如何正確理解這話? 本段話出自《莊子•齊物論》。我們要真實的理解這段話,就要從兩方面入手可能更能接近這段話的本意。一個是從作者一貫的主張,一個就是字面本意。

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忠實的實踐者。所以在他的人生理想裡,一定是主次分明,有舍有得,追求“道”而孜孜不捨。道就是大,非道就是小。道家講究清靜無為而順乎天道自然,從而達到天人合一,不違逆最高的道理。而至於其他瑣碎的事項並不去執著不放。

閒閒本意就是門框或者門柵欄,間間就是門縫;炎炎,炎字有兩個火,也有三個火的炎字,說明光彩奪目,日月輝映,而詹詹就是語句繁贅、羅嗦。

綜合起來這段話大約的意思也許就是:有大智慧人的恰如能抓到問題的主旨,看到事物的全貌的人。不偏廢不偏執,反而沒有錯漏,並且從容自在。有小智慧的人猶如門縫裡看物,過於細密,反而失去窺視全貌的可能,過於侷限於局部和細節,而不能全局明朗。有大智慧的言論,就如同日月一樣光耀大地,讓人一下清醒明白,猶如醍醐灌頂,畫龍點睛;而小智慧的言論,猶如走在迷宮的螞蟻,回還往復、累贅繁雜,卻讓人云裡霧裡不明就裡。如果用現實一點的語言去總結:兩害相攪,取其輕;兩利相攪,取其重。或者可以符合這段話的結果,卻又完全能解釋它的真意。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撿拾然後放下的過程,對於智者來說,放下後剩餘的多數都是精華。很多時候,你得到什麼和失去什麼,都在你的一念之間。智慧就在這一得一失之間吧。

一家之言,多有偏頗。或能給友友一點啟示,把自己認為珍貴的東西能更珍惜和明瞭,那麼也就是我的一點初衷。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關注和轉發。謝謝!


晨曦小荷


《莊子》中的這句話: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大概的意思為:那些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的態度,那些小有才氣的人,卻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選擇斤斤計較。那些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往往如燎原的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往往是瑣瑣碎碎的廢話連篇。

那麼這句話到底表達什麼樣的意思呢?我們又怎麼去理解它呢?首先那些聰明的人往往是表現出豁達大度的模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那些持才傲物的人往往會因一些小事而斤斤計較。

只要你說的話是有道理的而且是有理有據的,即使你沒有刻意去傳播你的說辭,別人也會主動幫你說話,這就是公道自在人心。相反那些只是耍小聰明的伎倆,即使能騙得了別人一時,最早也會被人們發現它只是無用的廢話。

所以我個人認為一個心胸豁達的人比那些信心胸狹窄的人更加容易令人信服。對人也應該真心實意,不要耍小聰明,因為別人也不是傻子,即使騙得了一時,最終卻失去別人的信任,怎樣就得不償失了。


妙哉書道


《莊子》是對道家學說的進一步發展,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


01 具體出處

語出《莊子·內篇·齊物論》。內篇現在認為就是由莊子本人撰寫的,莊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齊一的。


02 正確理解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思是大智廣博,小智瑣細;大言氣焰凌人,小言喋喋不休。閒閒,廣博的樣子。間間( jiàn ),瑣細分別的樣子。炎炎,火勢猛烈,形容說話盛氣凌人。詹詹,喋喋不休,說個不停。


春秋戰國,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並起,相互攻伐。井田制崩毀,鐵器牛耕出現。教育下移,原本不會讀書認字的人學會了讀書認字,對周圍世界有了自己的思考,開始著書立說,久而久之,諸子百家形成。各家各執一說,互相攻訐,都認為自家學說是真理。說到這裡你應該知道上面這句話說的是什麼了。莊子認為這些都沒有意義,不如等待事物暴露本性,無為。


諸子百家爭鳴是有意義的,理越辯越明,人雖然對客觀世界的評判標準不同,但人是可以認識客觀世界的。道家主張順應自然,保身全形,認為儒家那些禮儀道德虛偽至極,儒家認為有時候可以為了道義可以放棄生命,這就是捨生取義。綜合兩家,可得到正確結論,平時應該注意養生,修身養性,以終天年,但人終究不是純粹趨利避害的動物,遇到義不容辭的事情,應該挺身而出,雖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儒家重禮儀制度,法家重刑律,不信重儒家的東西。綜合兩家,一方面宜重禮儀道德,宣化教育,一方面應修治法律,嚴防作惡之人。


我是含笑小友,專注於古代文化和閱讀分享,歡迎【關注】!




含笑君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智廣博,小智精細,大言氣焰淩人,小言則論辨不休,他們睡覺的時候精䘥交錯,醒來的的時候形體不寧,和外界交接相應,整天勾心鬥角,有的出言遲緩,有的高深莫測,有的用詞機謹嚴密,小的懼怕惴惴不安,大的驚恐失魂落魄,他們發言就象放出利箭一般,專心窺伺別人的是非來攻擊,他們不發言就象咒過誓一樣,默默不語地等待致勝的機會,他們的衰敗如同秋冬景物凋零,這說明他們日益消毀,他們沉溺於所作所為當中,無法使他們疢復到原來的情狀,他們心靈閉塞好象被繩索縛住,這說明他們衰老頹敗,沒法使他們恢復生氣,他們欣喜,憤怒,悲哀,歡樂,他們憂思,嘆惋,反覆,恐俱,他們躁動輕浮,奢華,放縱,情張欲狂,造姿作態,好象樂聲從中空的樂管中發出,又象菌類由地氣蒸騰而成,這種種情態日夜在心中交侵不已,但不知道它們是怎樣發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燒悟到這些情態發生的道理,就可以明白這些情態所以發生的根由了吧!


秋閣一憑欄


言與行是人生在這個世界上,主體活動的兩種方式,而語言又是與人溝通交流的最直接方法。但是,生活中總有人自我感覺良好,稍微有點學識,坐下來就是整個世界都是他的。處事上,一點虧吃不得,只想贏,不能輸,又喜歡斤斤計較,還樂此不疲。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會讓人異常的反感。




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

莊子是誰?

莊子(本名莊周,生卒年不詳),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的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莊子的作品喜歡以引人入勝的方式闡述哲理,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中代表作品是《莊子》。

先來看看它的出處

這句話出自戰國莊子《莊子·內篇·齊物論》。

什麼是齊物論?

“齊物論”:它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

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




這四句話是什麼意思?

閒閒:指的是廣博豁達的樣子。

間間讀(jiàn):這裡是“間”的古體,現在簡作“間”,“閒閒”即間間,明察細別的樣子。

炎炎:猛烈的意思,這裡借猛火炎燎之勢,比喻說話時氣焰盛人。

詹詹:這裡是說言語瑣碎,一直說個沒完。

譯文:這裡說的是最有智慧的人,表現出來的總是一種豁達大度之態;那些只是小有才氣的人,總喜歡因為一些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那種合乎大道的言論,它的形勢就如燎原烈火一樣,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種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聽了讓人覺得反感。





總結

這四句話,用16個字告訴我們, 是非以不辯的選擇是一種解脫,就像利刃一樣用糜套得以藏鋒。而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從來不會讓自己的思想深度的被過多的饒舌所遮蔽。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活著,如果開口說話有的時候是一種機智,那麼在適當的時間地選擇沉默則是一種更加睿智的成熟。

我們用兩年半學會說話,卻要用一生學會閉嘴,真正有才、善於辯論的人,並不會通過多說話以顯示自己。行勝於言,言勝永遠抵不過行動換來的信服。學會察言觀色才能抓住一些翻身的機會,說得多不如一針見血的總結到位來得好,做人要有大智慧!


芷蘭小時光


先一個個詞來剖析一一

大知:堪稱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之人。

閒閒:人雖豁達開朗,但卻自以為是,

甚至盛氣凌人,不可一世。

小知:指懷有小才,也有微善。

間間:有點斤斤計較,唯利是圖。

大言:伶牙利齒,能言善辯。

詹詹:指嘮叨,瑣碎羅哩八嗦。

一言以蔽之,大知者“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喪盡還復來”。故物豐利厚,恆無

匱乏。而小有學問的一般市民,就只好

斤斤計較,有點勢利眼,纏算著過日子。


廣法居士


“大知閒閒”

閒:限制、約束、防止

閒:空虛、安靜、無事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防範於未然,故而總是顯得安閒自在。

老子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中庸》雲:“君子居易以侍命”

佛曰“菩薩畏因”

“小知間間”

間:隔開、參與、拔除、非難

間:間或,斷斷續續

愛逞能、愛表現小聰明的人,要不斷應對間或出現的各種複雜問題,故而總是招致失敗和非難。

老子曰:“執則失之,為則敗之”

《中庸》雲:“小人行險以曒幸”

佛曰“眾生畏果”!


淡漠千里1


嗯~之前看過莊子,沒太注意,今日見到問題,於是又去看了看。比眾人所理解的有些不同。

我覺得,尤其是古文,不能僅憑一句話來理解,要充分了解文章整體,否則不是斷章取義嗎。

《齊物論》表達的是什麼?表達的是【齊一】的理念,表達的是世間萬物皆平等!

於是再看這句話,真如大家所說:

“大知(zhi,四聲,通智)閒閒,小知間間。”意味著:大智慧的人廣博,小智慧的人細瑣嗎?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就是高論醍醐灌頂,而低論繁瑣冗雜?

我認為這是違背莊子齊物論的理念的,萬事萬物應當平等,人也是!

莊子或許真實想表達的意思是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

大智慧的聰明的人一般會拒絕外人的意見和建議,【閒閒】就是拒絕蔑視的模樣;小智慧的普通人則經常斤斤計較。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高論的人,大智慧的人說出話來,總是盛氣凌人、讓人感到難以接受。那些無用卑微的低論,總是囉裡囉唆,喋喋不休。

因為說出這句話後,文章寫到:【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指的是人們沉醉於思想、辯論、智慧的苦苦思索而出現的各種行為,以及生活受到的各種影響。

所以在我看來,這句話並非一褒一貶,而是莊子對人們苦於思索自身,而忽略自然萬物的批判。


匠香


《莊子·齊物論》:“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成玄英疏:“炎炎,猛烈也”。總的意思就是誇大口的言論非常猛烈。比喻過高估計自己,渺視別人。


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我們要真實的理解這段話,就要從兩方面入手可能更能接近這段話的本意。一個是從作者一貫的主張,一個就是字面本意。

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忠實的實踐者。所以在他的人生理想裡,一定是主次分明,有舍有得,追求“道”而孜孜不捨。道就是大,非道就是小。道家講究清靜無為而順乎天道自然,從而達到天人合一,不違逆最高的道理。而至於其他瑣碎的事項並不去執著不放。閒閒本意就是門框或者門柵欄,間間就是門縫;炎炎,炎字有兩個火,也有三個火的炎字,說明光彩奪目,日月輝映,而詹詹就是語句繁贅、羅嗦。


綜合起來這段話大約的意思也許就是:有大智慧人的恰如能抓到問題的主旨,看到事物的全貌的人。不偏廢不偏執,反而沒有錯漏,並且從容自在。有小智慧的人猶如門縫裡看物,過於細密,反而失去窺視全貌的可能,過於侷限於局部和細節,而不能全局明朗。有大智慧的言論,就如同日月一樣光耀大地,讓人一下清醒明白,猶如醍醐灌頂,畫龍點睛;而小智慧的言論,猶如走在迷宮的螞蟻,回還往復、累贅繁雜,卻讓人云裡霧裡不明就裡。如果用現實一點的語言去總結:兩害相攪,取其輕;兩利相攪,取其重。或者可以符合這段話的結果,卻又完全能解釋它的真意。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撿拾然後放下的過程,對於智者來說,放下後剩餘的多數都是精華。很多時候,你得到什麼和失去什麼,都在你的一念之間。智慧就在這一得一失之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