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仿古玉器造假市場,6萬人從業,年產值20億

(導讀:安徽蚌埠是全國最大的仿古玉器造假市場,因仿製戰漢時期玉文物聞名的幸福村曾被一些人視為“造假重災區”。安徽蚌埠從事仿古玉雕的人員最高峰時達到6萬人,年產值超過20億元。)

安徽仿古玉器造假市場,6萬人從業,年產值20億

據市場星報報道,蚌埠不產玉石,卻是全國最大的玉器集散地之一,更被稱為全國最大的仿古玉市場。據蚌埠官方數據顯示,該市從事仿古玉雕的人員最高峰時達到6萬人,年產值超過20億元。

然而如此龐大的一個產業,卻因各種因素開始蕭條。據業內人士稱,僅2012年,蚌埠市仿古玉作坊、企業就有1/4陸續關閉,其中當年下半年,北工地市場就有600多家作坊關閉。原因何在?

近日,記者來到蚌埠,揭開當地仿古玉市場興衰的神秘面紗。

安徽仿古玉器造假市場,6萬人從業,年產值20億

(安徽蚌埠從事仿古玉雕的人員最高峰時達到6萬人,年產值超過20億元。)

曾經:盛極一時,產值20億

1月5日上午,記者來到蚌埠市最大的玉器集散地——光彩大市場,數百家大小玉器店坐落於此。在市場深處的“玉博館”,記者見到了蚌埠市博物館副館長辛禮學。

“1958年,蚌埠成立玉雕廠,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玉雕工人來到這裡,並培養出一批技藝精湛的玉雕師傅,蚌埠玉器因此盛極一時。上世紀80年代,蚌埠仿古玉就有了非常高的聲望和工藝水平,並逐漸受到市場的追捧。玉器供不應求,年輕人學藝成風,各種玉器作坊、企業成立,蚌埠因此成為全國聞名的玉器生產加工和集散中心。”辛禮學介紹,當年的玉雕工人們,通過師徒相授逐漸壯大,併成為今天全市數千家古玩玉器生產作坊的技術支撐。最高峰時,生產經營商家4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達6萬人,每年產值超過20億元。

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市場需求?蚌埠市玉雕協會秘書長成成介紹:“一方面文物稀有,使得許多收藏家轉而收藏仿古玉器;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後,許多大陸人到了臺灣,他們熱衷於從大陸收集仿古玉,以寄託思鄉之情和對中國古文化的眷戀。”

到底是怎樣精湛的技藝,吸引全國各地人士慕名湧向蚌埠?成成告訴記者,奧秘就藏在當地幾千家玉器作坊裡。

安徽仿古玉器造假市場,6萬人從業,年產值20億

(一個工人在製作仿古玉器的毛坯,這是最基本的工序,仿古玉器都是批量生產製作的。)

揭秘:技藝精湛,令人咋舌

5日下午2點多,在成成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位於蚌埠市太平街附近專門從事玉器做舊的華海玉器市場。

走進巷子,只見路兩邊排滿了大大小小的作坊門面。記者來到其中一家作坊。這是一間面積不足30平米的老式堂屋,正面擺放著一張大木桌子,近百件顏色斑駁的玉雕作品被整齊地碼放在木桌上下。

一位瘦瘦的朱師傅,一邊費力地把一件玉雕貔貅搬進大烤箱,一邊向記者介紹:玉器雕刻成型後,要用手工進行細緻的二次雕刻,再放在300多度的高溫烤箱中烘烤。“烘烤時間要根據材質決定,短的烤3、5分鐘,長的就說不準了。”朱師傅說,經高溫烘烤的玉石,裂紋會張開,再放進顏料池裡浸泡,以達到古玉所特有的沁色效果。這些顏料都是各家自己調配,配方從不外傳。

“泡完之後,還要放進烤箱繼續烤。”話音剛落,朱師傅便打開烤箱,把一件經過二次烘烤的玉雕貔貅拿出來,用毛筆蘸著墨水一樣的顏料給它點上顏色,並不時用布擦拭,以控制其沁色面積,如此反覆多次。

安徽仿古玉器造假市場,6萬人從業,年產值20億

(在仿古玉器的工藝裡,有一些玉需要化學品泡製,其原料如同醬油一般,不少仿古工藝工人雙手留下難以洗去的痕跡。)

“這一步又是什麼呢?”記者問。“這個就像是給它化妝,哪一塊顏色不對了,給它補點。”朱師傅說,看似簡單,但不同的手藝點出來的效果也相差甚遠。

化妝之後呢?朱師傅指著門前的一位高個子師傅:“喏!下一步就是他的工作——打磨、打蠟、拋光。”記者繞過門前積水,見他正熟練地為一件“化過妝”的玉雕進行打磨,然後打蠟,接著又用毛巾細細地擦拭,以達到拋光的效果。

朱師傅告訴記者,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包漿。“有的會用獸皮、棉布去磨,而更多的是手工和機器配合用棕毛刷進行包漿。把蠟煮成液體,塗抹在玉的表面以掩蓋瑕疵。”師傅說,這一步很關鍵,因此也從來都是秘不示人。

他指著店裡的一座高約2米的玉石虎雕,原石已經值8萬多,花了2個月時間做舊,他開價不過10萬出頭。朱師傅很坦然:“這是傳下來的手藝活,掙的是辛苦錢,沒有見不得人的地方。”

安徽仿古玉器造假市場,6萬人從業,年產值20億

(打磨環節技術含量不是很高,不少婦女也加入到了這個行列。狹小的空間裡,七八個玉雕工人在加工,而加工和銷售分離是蚌埠玉的特點。)

價值:可作博物館裡的仿製品

6日上午,在一位業內人士的帶領下,記者來到蚌埠市區一條小巷深處的貴和玉器廠。老闆郭興亮告訴記者,它是蚌埠市唯一一家給省博物館做複製品的仿古玉器廠。

郭興亮說,他做了15年的仿古玉器,前期總是虧得多賺得少;幾年之後,生意慢慢有了起色;直到2年前,經省文物部門批准,他得以給省博物館做文物複製品。

“地方出土的文物很多要被國家博物館收走,地方博物館就需要一些複製品,以便市民遊客參觀。”他說。此前,郭興亮接到省博物館邀請,複製一把凌家灘出土的文物勺子。

“勺子看似簡單,但對工藝要求非常高。為做這個,我前後到省考古研究所跑了6趟,反覆對比觀察,前後失敗斷了9把,到第10把才成功。”他說,做那把勺子所得工錢是1000多元,但花費卻遠不止這個數。

安徽仿古玉器造假市場,6萬人從業,年產值20億

(安徽蚌埠幸福村,切割玉器產生的巨大噪音此起彼伏。最初的玉器村也是通過這些家庭作坊裡師傅帶徒弟,徒弟單幹之後再帶徒弟而初具規模。)

“肯定是虧了,但那次我不圖掙錢。”郭興亮說,這些年,蚌埠精湛的仿古玉工藝總是背上“假文物”的“黑鍋”,他希望通過給博物館做複製品,來顯示蚌埠仿古技藝存在的價值。

2年裡,他被多家博物館邀請製作文物複製品,有南京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館、臺灣博物館等。還曾受邀仿製春秋鍾離國國王隨身玉環,並被作為禮物送給外國友人。

“我覺得做仿古玉不是丟人的事,起碼我現在走到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可以很驕傲地告訴別人,這裡哪幾件是我們蚌埠做的。”郭興亮說,如今還有很多其他地方的博物館人員慕名邀請他幫助複製文物。在他看來,仿古玉雕對傳播古文化所產生的價值是不可否認的。

安徽仿古玉器造假市場,6萬人從業,年產值20億

(作坊的生產環境不是很好,粉塵多是大件玉器製作難以避免的。)

而今:檔次低利潤低,大量倒閉

6日下午,記者聯繫上一位多年從事仿古玉器行業的張老闆。

“幾年前,蚌埠經歷過一次瘋狂的漲工資大潮,甚至有玉器廠在一週之內月工資上漲2次,漲了5000多元。”他回想那時仍心有餘悸,“那時的蚌埠,不說是全國工資最高,但是一定是全國漲工資速度最快的。”

據他介紹,現在蚌埠玉雕和做舊師傅的工資很高,幾千元的月薪已經很少了,一般都在1萬多元,甚至月薪2萬元以上也並不稀奇。

此外,仿古玉用的都是殘次玉,做出來也只是一些低檔次的工藝品,因此很難賣上高價。高工資、低檔次、低利潤,加之外界對蚌埠仿古玉的誤解,使得近年來蚌埠仿古玉越來越難做,近些年,蚌埠許多玉器作坊紛紛倒閉。

安徽仿古玉器造假市場,6萬人從業,年產值20億

(安徽蚌埠幸福村位於蚌埠城東的北工地,幸福村有400多戶,幾乎家家都有玉器作坊。)

同樣的說法,記者在成成那裡得到了印證。

“2012年,蚌埠就有至少1/4的仿古作坊、企業陸續倒閉。”成成說。

他認為,蚌埠玉器行業需要由仿古向高精尖藝術品轉型,但轉型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經營戶無法解決,發展遇到了瓶頸。

“這是需要歷經的一個長期陣痛,至少也要好幾年的時間,很多作坊撐不下去,就只能倒閉。”成成說。在蚌埠,仿古玉雕曾是幾萬人賴以生存的行業,而如今面臨的問題使得轉型迫在眉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