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徐忠:财政政策空间充足,接下来聚焦这个行业!

11月20日,央行徐忠在第九届财新峰会上表示,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预计2019年还将延续。财政政策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传导路径短、见效快、力度强,能有效支持经济增长。我国财政政策空间充足,中央财政赤字仍有扩大的空间。 短期看,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聚焦基础设施这一突出的短板,保持有效的投资力度,促进内需扩大。长期看,需要加快建设性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减少市场化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环保、扶贫等公共领域的支出。

宏观上财政扩张有空间,当前重点稳定经济增长和市场信心

徐忠指出,经济下行压力既有经济增长转型的客观因素,也有前期政策落实不到位的主观因素。而且,前期政策落实不到位的主观因素影响更为显著,政策调控存在“一刀切”倾向。比如,在整顿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同时,未考虑补短板基建建设资金的缺口,导致基建投资迅速下跌。徐忠说,一些宏观政策相互不协调,政策效应横向叠加,以至于效果未能达到政策的初衷。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及国有企业、财税体系、市场准入等深层次改革迟迟未能有效推进,导致政策预期不稳,市场信心不足。

他认为,当前宏观调控应该更加注重以改革的思路进行短期需求管理,稳定经济增长和市场信心。同时,还需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避免政策不协调效应同向叠加。就货币政策来说,现阶段货币政策重点应该是维护适宜的货币环境,盲目追求M2和社融扩张不可取。

就财政政策来说,徐忠指出,我国财政政策空间充足,财政政策力度主要是受中央财政赤字安排偏低的约束,中央财政赤字仍有扩大的空间。从短期看,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聚焦基础设施投资短板,保证有效投资力度,但不能走大水漫灌的老路,而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致力于补短板、扩内需。长期看,要加快建设性财政向公共性财政转型,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可市场化的基础设施项目支出,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环保、扶贫等公共利益的支出,提供有效率的让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

建议市场化举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徐忠分析称,地方政府债务收紧过快,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较多。今年8月,中央发出了《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办法》两份文件,有效管住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行为,堵后门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开前门的力度太小,导致基建投资增速回落较大,加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财政预算安排的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远低于现实中的合理需求”。他强调,地方政府右手举债的过程中,左手资产端也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优质资产,这些高质量的资产,土地、国有企业股权等完全可以覆盖现有的债务,只是缺乏资产变现用于债务偿还的意愿和渠道。

徐忠说,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问题,核心应该是净值,而非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在右手举债的过程中,左手资产端也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优质资产,包括土地、国有企业股权等,完全可以覆盖现有债务。净资产充足,只是缺乏资产变现用于债务偿还的意愿和渠道。

他建议,考虑到各地情况差异,应允许有条件、有需求的地方政府进行市场化举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人口尚在大规模跨区域流动,人口流入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还有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和潜力,不能一刀切”。

最后,徐忠认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应当更好地平衡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更加注重以改革的思路进行短期需求管理,稳定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而徐忠的这次讲话,我们认为是对积极财政的信号,下一步地方债还会进一步扩张,以支持基建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