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出版未來已來?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關係到幾代人發展的大問題。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方面使得國民素質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也為各行各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應當看到的是,中國現在雖是教育大國,卻還遠不是教育強國,在與發達國家的比較中,我國的教育仍顯露出部分弊端,與新時代下的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許多方面急需改革。

在此背景下,教育出版如何適應如何調整自身,滿足“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構建要求?如何體現“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的目標設計?

教育出版未來已來?

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近日主辦的“形成與開始——教育出版新形態”論壇上,國內眾多教育學者、教育出版研究專家、教育出版業界品牌社負責人以及教育出版營銷領域的領軍渠道商等濟濟一堂,圍繞政策解讀、教育出版的責任和使命、教育出版的經營與發展、新技術在教育出版的應用等多個命題展開討論,梳理與展望新技術為教育出版的轉型升級所創造的現實可能;進一步釐清中國教育出版的新形態、新特點。

教育出版未來已來?

做出版就是做教育

在著名教育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任、終身教授袁振國看來,做出版有兩個方面尤為重要,即瞭解社會的需要,以及飽有出版人的理想和情懷。“人工智能的應用在各行各業已不斷泛起巨浪,在教育界的影響會是怎樣?可以預見,所有機械的、簡單的和可以替代的活動都將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這是一個新的領域,也是教育出版一體化最重要的原因和核心。”

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出版機構要融入到推進高考改革中來,“首先,任何改革都不是單向改革,教育出版要配合整體改革的推進。其次,要在學校的課程教學方面做大量的文章。另外,新高考之後生涯規劃教育,將成非常重要的熱點。”熊丙奇建議,教育出版機構要懂得教育新理念,主動引領學校改革。

而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藝兵教授看來,我國教育出版當前的任務就是把“立德樹人”融入到教育出版、策劃與生產的各個環節,“教育出版的各項改革必須圍繞這個目標來規劃與設計,這是當下的中國教育出版急需完成的重大使命。”

他指出,出版的核心是內容建設,教育出版需要了解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加強對數字產品的研發。“事實上,教育和出版密不可分,做出版就是做教育。”

教育出版未來已來?

勇於擁抱技術

近年來,新興科技的發展為教育出版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無限的可能。“VR/AR、MR、ER以及AI等新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教育出版載體的變化,而是將教育出版與教育本身合為一體,我們的教育出版必須更加主動地融入這場科技變革。”張藝兵指出。

親近母語研究院創始人徐冬梅認為,豐富的情感、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未來人類最重要的能力,這就是人的價值。“因此,文學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也就是少兒文學和經典閱讀能夠長盛不衰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徐冬梅說。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廣漢也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教育出版的未來正在形成。新技術誕生時大家並不知道它的應用場景,只有通過使用才能展現它的價值。”

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長繆宏才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教育出版界面對數字出版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講得多,做得少;民營機構做得多,國有出版社做得少;技術公司做得多,出版界做得少;拿政府的基金、項目經費做得多,拿自己錢做得少。”繆宏才認為,轉型意味著新的機會,向教育服務、文創服務等業態伸出觸角。

“人工智能是一個新時代,挑戰和轉型成為企業成長的一種常態。企業如何快速反應、捕捉新的商機,激發企業內部的創新力和創造力,趁勢趕上甚至逆勢而上,成為教育出版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志鴻教育集團董事長任志鴻看來,技術環境的變化為“內容為王”賦予了新時代的內涵。在其推動下,教育界正經歷著從知識傳授到能力重塑的大變革,教育出版產業的邊界也在逐漸擴大,由原先單一的產品和服務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不斷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比如說微課、MOOC等。“與此同時,企業的邊界也將會被打破,企業平臺化將會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北京中文在線教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上海中文在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新兵建議,以數字教材為核心的課程資源建設是良好切入點,資源是近年的關注點,但是供給側和需求側不匹配情況嚴重。“要達到常態化、規模化,有幾個關鍵的要點,即版權保護、市場機制、產業協同和教研引導。”朱新兵建議,數據教育出版綜合服務平臺的價值,可以穩固教育出版地位,開拓新產品新市場,借船出海,在數字化時代可以實現新的跟跑。

“在新技術的背景下,教育與教育出版是新技術最大的應用場景與領域,我們的種種想象都是嶄新的,一切都是開始。”劉廣漢說。

服務是關鍵

除去對於數字技術的關注,與會專家們一致提出了服務的重要性。“在新的歷史時期,教育出版不能僅僅做圖書本身,而應該深耕教育。相關的教育圖書提供相應的教育服務。”徐冬梅以親近母語團隊為例介紹,“親近母語團隊用教育服務作為產品,成為教育服務產品的推廣者。在渠道深耕方面,我們創新發展了‘教育+服務’新營銷模式,通過專場教師培訓、主題大賽、新書發佈、教學觀摩等形式進行全方位多元化渠道拓展,讓圖書品牌立體起來、豐滿起來、活起來,實現了主創團隊、出版方、教師、學生、家長的多方有效聯動,探索出了‘教育出版+’的多元立體新模式。”

“當一個行業出現顛覆性的模式變化,也就意味著巨大的機遇。此時,真正好的產品和服務會顯示出它的生命力。”奕陽教育研究院創始人張守禮介紹道,在該機構搭建的運營體系中,教育是一種解決方案,其重心在於引領知識服務。“另外,我們堅持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客戶對教材的依賴度非常高,但他們真正的需求是服務。最後,要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從上到下有效互動,形成協同創新系統。”

河北省新華書店營銷公司總經理史可軍常年做圖書營銷工作,同時也一直在為書香校園提供解決方案。“例如名家進校園活動中,我們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推動‘書香校園’的建設,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閱讀習慣。而‘三有’讀書活動則提倡‘身邊有書相攜、手邊有書相隨,枕邊有書相伴’,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多閱讀、深閱讀。”史可軍說。

“不論技術如何演進,‘立德樹人’將永遠是教育的核心命題和目標。在教育新形態逐漸形成的當下,只要保有創新的勇氣,相信我國的教育出版將繼續揚帆起航。”張藝兵說。

教育出版未來已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