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上古时期,都不愿意做“老大”,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

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先王,尧舜相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可以说,“禅让”是一个古老的词语,顾名思义,即统治者将首领之位传给他人。它最初出现在上古时期,当时帝尧为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在其去世前,曾将首领之位主动传给舜,并推举舜为新的首领。这种让贤之举,被后世称为“禅让”。

为什么在上古时期,都不愿意做“老大”,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

后来,帝舜又禅让于大禹,成为五千年治国的国家哲学。

准确来说,“禅让”又分“内禅”与“外禅”。所谓“内禅”,即统治者将帝位传给同族同宗之人;“外禅”则是统治者将帝位传给外姓,像帝尧传位于舜就是“外禅”。上古时期,从黄帝起,帝位即不传于嫡系长子。

黄帝禅让于少昊;少昊禅让于黄帝之孙颛顼;颛顼去世前,先是将帝位传给嫡子,结果嫡子过早夭折,帝位便转而传给族子喾继承。论血脉关系,帝喾为黄帝曾孙,后将位置传给其子帝挚;帝挚禅让于异母弟唐尧;帝尧禅让于舜;帝舜禅让于禹。

为什么在上古时期,都不愿意做“老大”,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

上古时期的禅让,皆是心甘情愿让贤,并不掺杂任何私欲存在。反观封建时代的禅让,多是屈服于压力,被迫禅位。这也不难理解,为何黄帝、帝尧、帝舜、大禹,这些上古君主,会成为流传千古的圣贤之才,仅是这等胸襟,便令后来人为之敬仰。

纵观上古禅让之事,多是由于膝下子嗣不肖,故而统治者传贤不传亲。能够被选为禅让继承者,基本都是品行德善,圣贤之才。不过,令人好奇的是,上古时期的帝位禅让,似乎并没有太大吸引力,有资格继承帝位的人,往往是百般推脱,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这又是为何呢?

《后汉书》曾记载,帝尧因其子不肖,准备将帝位禅让给别人。听说巢父品行良善,帝尧便找到巢父,准备将帝位传出,谁知巢父听闻后,极力推脱,就是不同意。帝尧无奈,只好作罢。后在旁人推荐下,帝尧又去找许由,许由急忙藏起,跑到其他地方过了了耕田的日子。

为什么在上古时期,都不愿意做“老大”,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

这些上古贤能,在面对禅让时,要么推脱要么躲避,看似有些匪夷所思,实则是自谦的表现。在这些贤能看来,继承帝位就代表着治理国家,而他们的能力有限,怕辜负了帝尧的好意。可见,上古时期,人们还未被权欲遮蔽双眼,这一定程度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环境有关。

上古贤能气节崇高,那么后世就没有类似之事了吗?当然是有的,如汉代,就有许多不贪权欲之人,他们贤能出众,却乐于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平凡生活。朝廷多次请他们入朝为官,皆不成行。这些贤能过着平凡的日子,却做着不平凡的事情。

汉恒帝时期,有个卸官回乡的人,叫做张升,史料记载:“他少好学博览,而任情不羁。交友但问志同道合,不问穷贱闻达。任郡为纪纲,以能出守外黄令。吏有受贿,即论杀之。遇党锢(公元一六七年)去官,后竟见诛。”

为什么在上古时期,都不愿意做“老大”,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

张升在归途中,遇到了知心朋友。二人一番寒暄后,谈起了当今时局,当说到“奸佞横行、残害奸党”时,张升悲愤而泣。这时,旁边有位老人路过,拄着拐杖走到二人旁边,安慰道:“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罗网高悬,去将安所?虽泣何及乎?”说罢,老人便离开了。

这位老人在后来被称为“陈留老人”,他的这番话意思为:无论是真龙还是金凤,都应该适时隐藏自己,否则,终将会陷入罗网中。言外之意明显,即朝廷作为一个政治圈子,就如同罗网,身在其中的人,若不懂得为官之道,早晚会落得凄惨下场。

最有意思的是“汉阴老父”。当时汉恒帝出巡,来到沔水时,周围百姓皆来围观,唯有一位老人对此置之不理,继续埋头耕田。随行的官员心中好奇,派人上前质问:“天子亲至,你这老农为何不去一观阵容呢。”老人闻此,笑而不语。

为什么在上古时期,都不愿意做“老大”,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

这官员只好上前亲询,这次老人终于说话,问道:“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这是一个很高深的问题,显然,能说出此话者,必然是一位隐居贤者。

老人的意思很明确,即天下为何要有天子?到底是为了“乱”还是为了“治”?目前的现状是立天子以“父天下”,天下百姓都要“奉天子”行事,这是极不合理的。询问的官员听了深感惭愧。这次有关“汉阴老父”的典故,一直被记载中史书中。

为什么在上古时期,都不愿意做“老大”,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

综上可知,古代时,民间不乏隐居贤能,他们虽选择远离政治,却依旧心怀天下。一旦看透世俗纷争,那些权欲就无法遮蔽他们的双眼,这也是为何中国古代贤能,多对权力不感兴趣。事实上,能够做到这点的,在历史上少之又少。

『《中国古代的禅让制》、《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