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司马迁是否对他过誉?

凝固的时间li


李陵是军事天才,也是汉代最悲情的人物。

他是名将李广之孙,还在娘胎里时,父亲就去世,自小就是个孤儿。他性格与祖父李广有很多相似之处,善于骑射、为人豪爽,注重义气。

李陵胆气过人,汉武帝曾派他率八百骑兵,出居延泽,深入匈奴境内二千余里,刺探匈奴国内虚实。李陵不负重望,圆满完成任务,被提拔为骑都尉。当时汉军兵源素质不高,战斗力低下,李陵对此现状深感担忧,便前往荆楚,招募一支由武林高手组成的铁血兵团。

他向汉武帝主动请缨,要求这支兵团,师出兰于山,打击匈奴。汉武帝起初并没有同意,因为当时战局不利,军队中的马匹已经全部调拨给了李广利、路博德等军队,没有多余的马匹。李陵竟口出狂言,表示愿以五千步兵,踏平单于王庭。这个牛皮,最终导致李陵人生的悲剧。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李陵率这支由勇士剑客所组成的兵团,从居延泽出发,向匈奴进发。但他没有料到,噩梦开始了。李陵五千步兵遭遇到匈奴八万骑兵的围追堵截,尽管李陵奋勇还击,击毙敌人一万余人,但终究寡不敌众,除少数人生还外,其余皆战死。

李陵在最后一刻,选择投降匈奴。按照他后来的说法,他打算效法曹沫,劫持单于南归。然而,计划改不上变化,雷霆大怒的汉武帝把李陵一家全杀光了,也断了李陵南归的路。

李陵兵败投降,所有朝廷官员,齐声讨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他说了几句辩解的好话。他说:“李陵对母亲孝敬,对朋友有信义,为国事奋不顾身,有国士之风范。他率领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马之地,对抗匈奴数万精锐骑兵,使敌人伤亡惨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倾国之兵追击围攻,转战千里,直到矢尽路穷,士兵以空弩对抗白刃,仍然顽强苦斗。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将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又说道:“李陵之所以不死,可能因为他想找到合适的机会,报效朝廷。”

其实,司马迁所说的是实情。李陵以五千步卒,转战数千里,歼敌过万,名震塞北,虽然兵败而降,投降后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朝廷的事情。

可是,这一席话却令汉武帝勃然大怒,下令将司马迁处以腐刑。腐刑是割去男性的生殖器,这不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是心灵的创伤。司马迁后来说:“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司马迁因同情李陵而受到残酷的刑罚,在司马迁写完《史记》时,李陵还在世。事实上,李陵应该比司马迁活得长。因此,《史记》其实并没有对李陵盖棺定论。对李陵伐匈奴,只是流水帐记之:“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从这段文字看,并

没有对李陵有过誉之词。


君山话史


他已经尽力了,弹尽粮绝,援兵不至,无奈投降,可能有人会说气节之类的,要已死报国,我只能说不要用圣人的要求要求别人,毕竟圣人不是很好做的,我们只是普通人,圣人都说过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李陵这个人,我觉得司马迁对他的评价很中肯,司马迁是一个史官,接触的人都是上层人物,他说的话不可能无的放矢。李陵的失败很可能派系斗争的结果,古代派系的斗争都是血淋淋,古往今来这种事情发生的不要太多,有人说这只是我的猜测,但是有疑点了我为什么不能怀疑?要知道李陵是率领五千人出塞的,这不是个小数目,竟然没有骑兵护送?那时候汉朝并不缺马,这是疑点一。二是当时出塞离长城并不是很远,那个时候卫霍已经扫荡了漠南,竟然长城附近出现了大量的敌人,居然没人发现,会有人说草原很大,藏些人并不容易发现,我想说的是那是几万人,只能说匈奴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冲李陵来的,三是当时并不是没有援兵,只要三四天就能赶到战场,然而李陵坚守了八天都没见到援兵,这说明援兵见死不救,让人寻味的是领兵将领竟然没有受到处罚。要知道援兵将领是属于卫霍一系的,李陵是李广的后代,当年因为李敢侮辱了卫青,霍去病就一箭射死了李敢,那么当时卫霍的小弟会是什么立场动动脚趾头都知道,就算卫霍没明确指示,下面的人也会不停地下绊子。所以处在李陵的立场心里是绝望的,同为武人竟然会因为派系不同被抛弃了。即使是投降也终身不为匈奴效力,他该做的已经做了我们没办法在苛责他,这时候有人又会说他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个我只能说漂亮话谁都会说,照你这样说关羽被曹操俘虏又该怎么样,如果你处在李陵的立场被袍泽抛弃了,全家又被杀了,你会怎么做,要知道当时的大汉奸中星悦不想和亲去草原,被皇帝送到草原上因为心理不平衡,就帮匈奴出谋划策攻打汉朝,两者的人品立判高下。所以说李陵境遇是让人同情的,后人有句话总结的很到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有人能正真体会到其中的无奈何绝望吗?


沉默的山


可以确定的是李陵投降匈奴是一个铁定的事实,即便他有辉煌的战绩,即便他是在用尽全力打败匈奴而不得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降,只要降了便是丢失气节之举,他的投降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个人,还有他家族的荣誉和整个国家的颜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匈奴和汉朝的仇恨几乎达到了顶峰,一个领军将领的投降会严重打击己方的士气,汉武帝必须严厉打击投降行径才能确保汉军的战无不胜,太史公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李陵求情无异于逆流而动,不合适也不合适。

个人认为,李陵不是怕死而是不甘心就这样死去,还没取得像卫青霍去病一样的功绩,就这样死去岂不白白来这人间一遭,所以他想暂时屈伸于匈奴,日后再想办法回汉朝,再带兵一雪前耻。这就好比贾跃亭丢掉了商业诚信,再来忽悠所有人你们再信我一次。

有些东西丢了就是丢了,想再找回来恐怕恐怕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比如信誉、道德、义气……


古史文化


李陵,李广之孙,李敢之侄,李信之后。他是嫡孙。

李广难封,李敢被霍去病杀死。这两人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李广的大名,不仅在当时,也是名垂青史的。

汉武帝重用外戚,提拔新人,为的是什么?集权。当达到目的之后,也需要常规的忠臣义士。李广利这个外戚,也需要有个忠臣在边上。李陵可是汉武帝看重的,凡是武帝所用,谁不名垂青史?李陵也不例外,只是出乎汉武帝意料。

李陵是长房长孙,肩负着为李广、李敢正各的使命,更肩负着光大李家的责任。

李敢,少结游侠,纵横江湖,这也算起于草莽吧。我不知道落魄贵族的生活,想来不会太好。他更是个孤儿,更是苦其心志,劳其筋肯的成长史。

终于,机会来了。他可以随着先辈的足迹去边疆建功立业。可想而知,当时他的心情。

本来,汉武帝给他的使命是偏师,是牵制作用。这牵制的既是匈奴,也是李广利。李陵还是太年青了,没理解汉武帝的意思,完全打乱了汉武帝的布署。

我不想写戾太子的事,也不想写刘屈髦与李广利的事。这太复杂。正如没细写卫氏与李广的事一样,太长了。

李陵投降了,李广利得胜还朝。这看起来是汉军胜了,其实是李广利胜了,汉武帝胜了吗?恐怕,这是一个失败。

谁为汉武帝的失败买单?李陵,司马迁之辈。朝廷中谁看不出来?谁都知道,谁都明白,就是没人说,装糊涂而已。李氏被诛,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陵恐怕猜不到后果如此严重。韩王信不也降过匈奴吗?他的孙子还是刘彻的伴读,更是刘彻的亲信。李陵去匈奴住个几年,找机会跑回来,不就结了。

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李陵是汉武帝看重的人,更是对付李广利的一步棋。这让汉武动怒了。

李陵得到消息后的痛苦,不问而知,同时,他知道他成了彻底的叛国者,他回不去了。就算是自杀也毫无意义了。那么只能背负着叛国者的名声在匈奴生活了。

我不知道他遇到苏武是什么场景。但是苏武能坚持十九年,李陵功不可没。李陵的下场有多惨?他比在匈奴牧羊十九年的苏武还惨。这算是我对李陵事件的看法吧!

中国一切事情都与政治密切相关。政治也随着统一,变成了内部角力。在不弄清楚这些关系时,会被两股势力祭旗的。


岁月有无


对于李陵来说,他确实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将领,以至于后面他投降于匈奴引起了很大的风波,到处都是辱骂他的,作为当时的将臣,肯定是不愿意主动投降的,只不过是当时的环境所迫,还有就是在后面李陵全家都被杀了,所以他自己也对汉朝失去了信心,从此也就留在了匈奴。

要评价他这个人的话,我们应该看的全面些,纵观李陵的一生,年少意气风发,军事造诣很高,作战勇猛,在当时来说,是少有的悍将。因为李陵不愿屈居于当时的主将李广利之下,便渴望自己建功立业,然后率领了5000精兵侧翼攻打匈奴,本来按计划是可以的,并且面对当时匈奴的八万大军都打的有来有回,进退自如。如果一直打下去,军需足够的话,说不定真的能赢,偏偏这时军中出现一个叛徒,跑到匈奴军中告知李陵军中现在所剩粮草不足,才被围剿,否则,赢的面相非常大的。其实投降也只是应对之策,没想到汉武帝听信了谗言,杀了李陵全家,从此,李陵即使想回也回不去了。便从此留在了匈奴军中。

一直以来,对李陵的评判都有两种声音。一种就是辱骂他的,另一种就是表示理解的,但孰对孰错,我们只能作为后人评价而已,

司马迁是否很赞赏李陵,回答是肯定的,当初就是因为司马迁为李陵请求,却被汉武帝降了宫刑。


豆浆煮稀饭


李陵出军以五千军士力抗匈奴八万骁勇之敌,坚持近十日,可谓奇迹,可谓尽力。李陵若是力战而死或自刎身亡,其壮名将堪比后世之文天祥。但是,经过天人交战多番思虑,在有人提议他效仿浞野侯而他说了“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之后,最终却还是食言而降了。李陵为什么会投降?若是归结为李陵贪生怕死,似乎不太可能,面对十多倍于己之敌苦战近十日而毫无惧色的战将,生死应该不是特别重大的问题。李陵在最后受降时,还让兵士们尽可能杀出重围向汉武报信,似乎应有其他考虑。

按李陵自己的说法,“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答苏武书》)李陵认为自己一败军之将,战虽勇,失利之责却无可推诿,明明被人算计,也不能给自己辨个清白,不如让兵士们回去先报告这里所发生的一切,自己暂留有用之身,来日寻机再立奇功,譬如生擒或刺杀单于,到时既报家国,还朝还能表明自己的清白。

虽然《答苏武书》被认为是伪作,但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依据的。按说李陵全家被族诛后,与汉家应有刻骨仇恨,如果“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则带上匈奴兵马杀回中原,也不为过。然而李陵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刺杀了李绪,为自己复了仇,也为汉家清除了一大隐患。此后带着在匈奴所娶之妻女,住到偏远的地方,基本和匈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只有在单于要决大事时,才“入与决”。

李陵的最最不幸之处,在于当时就有可以与他作对比的英雄,这个人就是他的好朋友苏武。就在李陵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苏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始终持节不屈,成为后世忠臣的典范。苏武是李陵的好朋友,二人同为侍中,李陵在苏武出使被拘后一年,也即李陵出征之前,曾为苏武的母亲送葬。“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这说明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异常亲密的,要说巧合,怎么也不会这般巧啊!

苏武被扣期间,李陵曾做为特使去劝降过苏武,他这么跟苏武说:“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汉书·李广苏建传》)

然而苏武答道:“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面对这样的回答,李陵还能说什么呢?只能感叹:“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李陵投降的当时,司马迁就说“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报任安书》),“自是之後,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史记·李将军列传》)可见对于投降这件事,当时之人就以此为耻辱了。

后世对李陵的投降是很有争议的,一种是辱骂,一种是同情。有意思的是,在太平盛世的大一统时期,对李陵的同情便要多一些,比如唐代郑鏦的“还伤李都尉,独自没黄沙。”刘湾的“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而在分裂时代或是改朝换代之际,对李陵的辱骂便多一些,比如“贺兰拥兵,坐视睢阳之失;李陵失节,重为陇士之羞。”(《宋史·范天顺列传》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李陵卫律罪通天,遗臭至今使人吐。”(文天祥《言志》)

后世对李陵骂得最狠的当属明末的船山先生王夫之,他在其巨著《读通鉴论》中,对李陵曾进行了十分尖锐的批判。其实,我们对船山先生如此痛恨李陵是可以理解的,明末到南明覆灭这一段时期,内忧外患,正是武将用命之际。然而自崇祯时熊廷弼、袁崇焕被杀、孙承宗被弃后,二十年间大多数武将或贪生怕死、朝秦暮楚,或愚蠢无能、人格卑下。明朝及南明可以说是灭于明将之手,先是吴三桂开关延敌;顺治移师江南,吴三桂、洪承畴、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无不竭尽全力灭亡故国;清兵在扬州、江阴、嘉定、昆山、松江等地所进行的疯狂大屠杀之主使者张天禄、李成栋等,率皆原明之降将;南明王朝弘光、永历、潞王、唐王、鲁监国等,无一不是灭于明降将之手;永历逃入缅甸,吴三桂更千里穷追不舍,永历哀求道:“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不避艰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兵,穷追逆旅之身,……仆今者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明桂王致吴三桂书》)永历帝的哀鸣终未能打动吴三桂效忠新主子之心,被生擒就死。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船山何以对李陵投降举动如此深恶痛绝了。在民族矛盾激化之际,他之骂李陵,不只只仅是在骂李陵,他是在骂吴三桂、骂洪承畴、骂尚可喜、骂耿仲明、骂孔有德、骂孙可望,骂如蝗虫一般蜂拥而出前赴后继破坏明朝天下的大小汉奸。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文天祥,屈大均等人痛恨李陵的原因。


风大猪也能飞


我对李陵的公正评价:军事天才,政治弱势,时代悲剧。原因:首先,他和他手下的五千虎狼兵,个个能打虎,可见他的军队战斗力超级强悍,从与匈奴的残酷战斗中可见一般,他的部队先后歼灭匈奴近两万人,而这支部队仅有五千人啊!这在当时只有战神霍去病才能相比,可惜霍去病当时已经死了如果不是后来的一系列变故,李陵完全可以立功于故国,也许早就把匈奴打废了,不至于后来长期威胁西汉边境,一直到王昭君出塞才解决这个极大的忧患。第二,李陵正是军事能力爆棚,才心高气傲,形成政治弱智,明明当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地位高于他,李陵打心眼瞧不来他,不愿服从他的指挥,从而为他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导致兵败之际无人救援。汉武帝派人救援,救援军队与匈奴军队未会面,带兵将领路博德怕打败仗,就回来了,怕汉武帝追究责任,就耍了个心机,造谣说李陵已投降了匈奴,惹得汉武帝龙颜大怒,把李陵一家灭了门,还捎带为他辩解的司马迁糟了当时男人最耻辱的宫刑,人生悲剧由此形成。第三,在匈奴的好友苏武随使者归国时,当时汉武帝已死,但灭门的惨剧始终是一道阴影缭绕在他心头,导致有家难回。


天山怪客3


司马迁把李陵描述的天崩地裂,改变不了投降的事实,李陵为了生存,放下武器,有失汉帝国的尊严!不可一世的匈奴,为什么被历史湮没,因为他们放下了弯刀、舍去了骏马、失去了草原,也就失去了自己,司马迁和刘彻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李陵,《史记刺客列传》中各位刺客,夫精变天地,信不谕两主,以李陵的家世、身份和行为很矛盾,司马迁也很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