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和风格的形成有何重要影响?

小刺猬的吉他声


长久以来,学术界一直就司马迁思想的倾向而争论不休: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还是逍遥的道家思想?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司马迁思想的主导方面是崇尚道家的。

提到道家,黄老,第一反应就是自然主义、无为。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引用了好多《老子》,如《伯夷列传》中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管晏列传》中“知与之为取,政之实也”《酷吏列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等等,关于无为观点也可以在史记中看出,如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司马迁主张在社会上也实行无为。这些例子及多就不一一列举,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思想里黄老道家思想在影响这他,但是我们也不能说他是一个纯粹的道家黄老学派,因为他同样也尊重甚至是追崇孔子,要不然也不会将孔子写入世家。

为什么司马迁可以写出《史记》,他自己成为圣人。当然多亏了他的父亲司马谈,父亲对他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没有他父亲,他也不可能写出《史记》,正是司马谈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还有从小受到的文化的熏陶,太让他成为像“孔子”一样的圣人。

道家虽说是诸子百家之一,但在汉初,也只是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思想是黄老之术。他跟现在的道家是两码事。

黄老学派以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采纳了阴阳学派、儒家、法家、墨家的观点。

从内容上看,黄老之术继承、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他们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所谓“无为”就是要求政府尽量不要干涉人们的生活,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丰功伟业和政治霸权。

在西汉初期,由于秦末连年大战,百姓的生活、经济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坏,在这一时段,黄老思想大行其道,汉文、景二帝都采用了“无为而治”,对文景之治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到了武帝时,汉朝的国力已经恢复,是汉朝的主要矛盾由国力不足、内部封国导致的凝聚力不足,转向关外的匈奴之祸。黄老的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用国内的发展。

而此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说被武帝采纳,自此,黄老之说退出了朝堂,儒家思想独霸朝堂的时代到来。

至于宗教意义的道家,直到汉末都有道团出现,典型的就是以张角为代表的太平道和张鲁为代表的一斗米道。

至于司马迁的思想,确实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多,这主要得益于他的父亲司马谈。

司马谈十分推崇道家思想,说司马迁与道家,也是说司马父子与道家的关系。

总之,司马父子与道家的渊源是极深的,在《史记》相关的篇章有着十分明显的表现,尤其司马迁历经坎坷,从时代和遭遇中重新认识了道家的文化价值,充分发挥了道家学说的精义。








汉江博览


司马迁从小的启蒙老师是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写《史记》时大量引用了孔安国给他的儒家典籍。年轻时,经常去听大儒董仲舒上课,所以在《史记》里大量延续了是儒家观点。

司马迁与李陵是好朋友,李陵被匈奴捕获并投降匈奴,一时朝廷群情激愤,一致口诛笔伐声讨李陵。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引起了汉武帝愤怒,由于司马迁没有钱赎罪,最后被处“腐刑",就是男子被割去生殖器。司马迁回去以后愤笔疾书,写下了旷世大作《史记》。在《史记》中,司马迁将汉高祖刘邦描绘成丑恶的流氓;将汉武帝利用酷吏迫害忠良,写的栩栩如生。然而,《史记》完成后并没有公诸于众,司马迁将它藏在自己的女儿家,到了他外孙杨恽那一代,杨恽将《史记》拿出来献给汉宣帝,《史记》才见天日。


《史记》
完成以后,司马迁给自己的好友任安写了一封信“报任安书"。书中说道:周文王坐牢作《周易》;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围攻和绝粮之苦,而作《春秋》;屈原被楚王放逐而作《离骚》;左丘明因失明而作《国语》等等。司马迁要讲的是“刑不上大夫",实际上司马迁与孔子一样,对“功名利禄"相当看重,可惜一生在功名中没有获得成功,到他死后几十年以后《史记》才发扬光大。所以说,司马迁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清心寡欲"格格不入,更加谈不上有道家的人格和风格了!


张律明


由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撰写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的第七章第六节认为 ,司马迁的根本思想是道家。鄙见以为 ,司马迁思想中确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素 ,


商业小添才


老子是史官出身的,史官天然就带着道家的因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是道家影响,他的《论六家要旨》对道家大加夸赞。加上汉初中央主张无为而治,用黄老道家治国。但到了司马迁汉武帝的时代,儒家开始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司马迁本人的儒家色彩更加浓厚。但在实际中道家的影响也有明显痕迹。如师法自然,宽容因循,谦让退藏的思想。同时又摒弃了小国寡民,绝圣弃智的消极思想。



良知见在


说司马迁与道家,也是说司马父子与道家的关系,也等于说《史记》对道家有那些记载与评价。

汉初七十年,一方面“汉承秦制”,又一方面实行“黄老之治”,使经历秦末大起义的劳苦大众得以安享太平,尽量避免对外战争。因此汉初经济获得发展及繁盛,即“文景之治”。《史记》中,高祖、吕后、文帝、景帝、武帝初期的本纪,萧何、曹参等大臣的世传,都对“黄老之治”进行了赞颂,而黄老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家的学说。“黄老之治”的七十年,在中国史上有特殊的政治意义,道家学说在中国史上唯一一次明确的胜利就是这一时段,留下“萧规曹随”、“文景之治”等千古佳话。司马父子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体悟和赞颂,也是后人需要深刻认识的,尤其处于所谓独尊儒术的武帝时期,司马迁对汉初七十年的反复称颂和详尽记载,不能不说是有深意的,比如前七十年的无为统治与武帝的有为而多欲的统治,如此分析,谁能说司马迁是信奉和颂扬武帝朝的儒学儒术呢?又比如汉初四任皇帝与武帝相比,所占的篇幅也是多出了许多,而且实际上《史记》并不能写尽武帝本纪(可惜《今上本纪》早已遗失)。

《史记》对道家的直接记述,见于《老子韩非列传》。传中,十分简略地描写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等道家人物,以及他们的著作与主见。

《史记》对道家的直接评价,见于《太史公自序》。文父中,司马迁全录了父亲留下的杰作《论六家要旨》。司马谈生长在“文景之治”时,又专修了道家理论,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先后论述了阴阳,儒、墨、名、法五家的得失,而独重道家,推许道家为第一,是天下所有学问里最大的学问,有“海纳百川”的大道之势。当然,他在文章开言便说,一切学问都殊途同归,天下归一。这是更为核心而高妙的理念,对现实社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这篇论文,司马谈写成于儿子司马迁出生前,亦即武帝朝政策转向儒家之前。子承父业,这篇论文或父亲的精神对司马迁的影响肯定是毕生的,《老子传》最后说“老子深远矣”,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无疑也是深远的。

《史记》对道家还有什么论述吗?那就在堪称伟大之作的《货殖列传》中。《货值列传》可以说是《史记》的最后一篇,也是非常成熟、摆脱个人苦难后的升华之作。开篇,司马迁直接指出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的,过时的,再也行不下去的,虽然老子的理想是美好的,善意的。而在接下的论述中,司马迁发挥了许多道家的观念,如他认为统治的策略最好是“善者因之”,因,即顺应自然、顺应民心,使社会与环境保护和谐,并且保持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货殖列传》充分表现了司马迁对道家理论的继承、批判和创新,从而形成了这么一篇不朽之作。

总之,司马父子与道家的渊源是极深的,在《史记》相关的篇章有着十分明显的表现,尤其司马迁历经坎坷,从时代和遭遇中重新认识了道家的文化价值,充分发挥了道家学说的精义。


静一号普洱茶


他走对了路!


未言诗人


开创了夏商以来罢除百家以儒学思想教化任性,是司马迁为后来的史记奠定了坚实基础


欧纳天天


开创了,夏商以来罢除百家以儒学思想教化任性,是司马迁为后来的史记奠定了基础。


无心浪子


让人们记得曾经是怎样的,还原曾经的历史,如果没有司马迁,现代人对很多历史将是一片空白,我现代人对思想升华提供前所未有的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