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的歷史與文化概述

陝北地區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陝西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因位於陝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陝北。陝北既是中國東西部的結合帶,又是草原與農耕文化的折衝區,也是中原華夏族(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匯地。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在陝北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多元傳承與融合,構成了陝北民間文化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形態,孕育出獨特的一體多元性歷史文化特點。宋明時期陝北作為疆防重地,多有南方的將士、商賈、樂伎屯戍、經營、生活於此者。他(她)們或有能返故里者亦多有選擇留居異鄉者,構成了陝北人口與文化的又一重要來源。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陝北文化,既有中原文化之厚重、江南文化之靈秀又有草原文化之雄勁。

幾度輝煌。陝北歷史上有過幾次輝煌。第一次是軒轅黃帝時期,黃帝作為人文初祖,開中華文明之先河;第二次是秦漢隋唐時期,築長城、修直道、置郡縣、設牧苑,陝北的經濟與文化曾擁有過一個發展高峰期。第三次是明朝末年農民起義,寫下了中國農民運動史上極其光輝的一頁。第四次則在二十世紀初期,1935年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開始了延安時代。毛澤東思想汲取了陝北文化的豐富營養,《毛選》四卷共159篇,在陝北寫成的就有112篇,其中93篇是在延安寫成的。

半農半牧區。400毫米等雨線橫穿陝北,形成農牧的產業與文化分界線。因氣候或生態的變化,北方遊牧民族或大舉南下,陝北成為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最重要的衝突與融匯之地,成為英雄與豪傑的歷史舞臺。秦漢隋唐盛世著力於陝北的經營與開發,奠定了陝北半農半牧的經濟與文化基礎。唐宋之際,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農業化進程之推進,北方的遼、金、西夏諸國雖然在民族構成上與中原王朝有所區別,但在經濟結構上卻與呈現出明顯的趨同傾向。南北的對峙形式也由間歇性對抗發展到持續性對抗。黃土高原作為夏宋或夏金對抗的前沿陣地,成為雙方的重兵駐紮地區,驟然加重了生態環境的壓力。

民族融合區。在歷史時期,陝北高原先後有獫狁、鬼方、土方、狺方、戎、狄、樓煩、月氏、羌、氐、鮮卑、稽胡、匈奴、吐谷渾、回鶻、突厥、党項、女真、蒙古、高麗及來自西域的龜茲人與華夏族錯居雜處。既有矛盾衝突也有民族融合,逐漸同化為今天的陝北人。陝北文化,是融匯了中原農耕與北方草原文化的異質文化共同體。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匯、不同產業的調適與共存,具有取長補短、重組新生之效,彰顯了陝北文化的個性。陝北雖曾荒涼貧瘠,但陝北文化卻不閉塞因循,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陝北地名中的民族文化孑遺。 杜甫寫過《羌村三首》,其地在今富縣城西岔口鄉。曾是羌族聚居的村落,在富縣、洛川、黃陵等縣有屈男(今為曲南)、鉗耳(今為鉗爾)、彌家川、折家埝;銅鞮(今為桐地)、雋蒙(舊訛進蒙)、罕井(今為侯井)、阿黨等。洛川有乞弗、普乃(訛為堡乃)等村名,《北史》、《隋書》諸史人物傳中有姓乞弗、普乃者皆鮮卑人,可知村名緣於以鮮卑姓氏。 禿尾河,開元三年(715)吐谷渾大酋長慕容道奴率數千帳降唐,安置其部在“河南” ,禿尾河就是因吐谷渾部族而得名。無定河,古稱奢延水、延河古稱吐延水。奢延水、吐延水為匈奴語北河、南河之謂。無定河上游又稱薩拉烏蘇河,薩拉烏蘇蒙古語的意思是黃色的水。大保當為蒙古語,意為灌木叢草灘。宜川有秋林鄉、赫列畔,延長有呼延村,均以匈奴姓氏秋林、赫列、呼延為名。延安、延長、延川諸地名或與匈奴有關。宜川有庫渦(香火)川、延安有庫利(貯谷)川、延長有渭牙(水木)川、可也(寨堡)村,均以稽胡語得名;富縣吉子現鄉哪哈塬,以女真族姓氏哪合為名。

陝北姓氏中的民族文化信息。陝北複姓中的少數民族信息還比較容易識別,如呼延、赫連、宇文、慕容、尉遲等。但是有些常見姓氏如薛、侯、慕、費、折、艾、白、米、康、石、蘭等,已和漢族姓氏沒有什麼區別,需要考諸史籍追溯其族源。北魏孝文帝改革,令鮮卑人改稱漢姓。拓跋氏改姓元氏,其它叱幹氏改姓薛,費連氏改姓費,若干氏改姓苟,口引氏改姓侯,去斤氏改姓艾,賀拔氏改何等等。匈奴遷入內地後,賀賴氏改姓賀,獨孤氏改姓劉,須卜氏改姓卜,丘林氏改姓丘或林。而陝北的白、石、康、米、曹諸姓,多與西域諸族關。其他族類 如翟-翟( 高車);乙速孤-王(羯); 普六茹-茹(柔然);屈突-屈(奚族分支庫莫奚);斛瑟羅--羅(西突厥);裴-裴(疏勒);支-支(大小月氏) 車-車(車師或高麗) ;阿史那-史(突厥)。

能源富集區。陝北山嵐起伏、溝壑縱橫,曾經是相當苦焦的地方之一。由於長期解決不了溫飽問題,曾讓陪同外賓到延安參觀的周恩來總理傷心落淚。然而造物主是公平的,給了陝北豐富的地下資源。經過地質工作者多年的勘探,陝北探明的煤炭儲量1400多億噸、天然氣3000多億立方米,石油遠景儲量在11億噸以上。陝北能源化工基地,成為國家“西煤東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的重要源頭。能源開發也帶動了陝北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延安、榆林市的綜合經濟實力目前均居陝西省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