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长期服用降糖药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

毛松石


降糖药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副作用也不相同,下面小糖将分类别来阐述这个问题。

常见降糖药有哪些副作用?

1.二甲双胍,主要副作用是肠胃道不良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反酸等,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还会引起维生素B12的缺乏。

2.磺脲类,副作用主要是易导致低血糖及体重增加,其他如皮疹、过敏等副作用少见。

3.格列奈类,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但发生率较少。

4.a-糖苷酶抑制剂,胃肠道反应,如腹胀、胀气,偶有腹痛或腹泻。

5.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副作用可引起水肿、心衰,肝功能异常。

还有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SGLT2抑制剂,降糖作用比较平和,用起来比较安全,低血糖风险较小,也不会增加体重。

综合来看,降糖药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肠胃道反应和低血糖。有很多患者比较关心药物的肝肾毒性,一般来说,降糖药物本身不会对肝肾造成直接损害,但伴随有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如何减少降糖药的副作用?

1.严格执行饮食控制,控制总热量,少量多餐。合理的饮食控制,有助于发挥出更好的药效,而不控制饮食,则会降低药物治疗效果。

2.双胍类建议在餐时或餐后服用,可降低消化道反应。

3.肾功能不全者,最好选择不经肾脏排泄的降糖药物,如格列喹酮、瑞格列奈,避免增加肾脏负担。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4.联合用药。一般,药物剂量越大副作用也越大。采取联合用药,可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减少每种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副作用。

5.循序渐进用药。胃肠道对药物有一个耐受过程,所以建议使用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等药物时,先从小剂量开始,经过1-2周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


糖人健康网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其对生命见刊的危害程度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居慢性疾病谱第三位。据统计,2010年世界上确诊糖尿病患者有3亿人,其中我国患者人数达1.1亿,超过全世界的1/3,并且预计2030年全球患者数量将增加到约4.4亿人[1]。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适当锻炼外,多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常用的降糖药物除了胰岛素外,还有口服药二甲双胍类、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长期用药难免会诱发一些药物不良反应,那么降糖药引发哪些不良反应呢?

1. 低血糖:低血糖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乏累、出汗、心悸、烦躁,甚至低血糖昏迷。

2. 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3. 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

4. 精神障碍:表现为意识及情感障碍。

5. 心血管:胸闷、心衰、心悸等。

6. 皮肤: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炎、红斑等疑似过敏性症状。

7. 血液系统:以贫血、血小板降低、粒细胞降低较为多见。

而从不同类别降糖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磺脲类>二甲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胰岛素。

因此,长期服用降糖药的患者,除了关注血糖水平外,还应该关注并避免降糖药可能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

[1] Shaw JE, Sicree RA, Zimmet PZ. 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0 and 2030[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0, 87(1): 4-14.


药事健康


因为降糖药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妨看一下学术界对低血糖(包括糖尿病患者)的看法吧啊。

低血糖不影响长期脑功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严重低血糖(极低血糖)的发作似乎对青少年和1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没有任何持久影响。

该研究由乔斯林糖尿病中心的研究人员领导,并在美国各地的28个医疗中心进行,涉及1,144名1型糖尿病患者。这些人都参与了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证明强化或“严密”血糖控制降低了人患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如视网膜病变(眼病),肾病(肾病)和神经病(神经病)。强化治疗组的DCCT参与者获得了HbA1c水平(血糖控制随时间的测量)比传统治疗组低近2个百分点,并且发生的并发症较少。然而,它们也是经历严重低血糖发作的可能性的三倍,这可能导致昏迷或癫痫发作。

由于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神经细胞死亡,专家们想知道严重的低血糖事件是否会对人的认知功能产生任何长期影响。他们记录了这段时间内参与者的低血糖昏迷或癫痫发作率。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随访时间以及多年来进行的认知测试数量后,研究人员发现严重低血糖事件对参与者的认知能力没有任何影响。然而,他们确实发现血糖水平较高(或HbA1c水平高于8.8%)的人在两种认知能力测量方面有所下降。

这些结果表明,持续较高的血糖水平似乎比偶尔的严重低血糖事件更能对长期脑功能构成威胁。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低血糖,如果不及时识别,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这就是为什么使用胰岛素或糖尿病药物导致低血糖的人监测他们的血糖水平很重要经常。对于未发现低血糖症的人来说尤其如此,他们没有经历低血糖的早期预警信号(例如颤抖,头晕或出汗)。

此外,严重低血糖对儿童发育中大脑的影响尚不清楚,因为最年轻的参与者在试验开始时已经13岁了。需要进一步研究13岁以下人群的低血糖和认知功能。


痕量Brant


二型糖尿病,西药只降糖不治病,无法控制并发症,糖尿病的根源是胰腺功能减退,造成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血糖值的高低是个结果,而导致血糖升高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是胰腺功能减退造成的,造成胰腺功能减的原因又是什么?是脏腑功能减退引起的。古人云,人过4O往下衰,这个衰就是脏腑功能减退,脏,中医有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根本是脾肾,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源,肾气的强弱决定了人身体的盛衰,脾为后天之本,人身体的强弱依赖脾脏功能的吸收运化水谷滋养。胰腺功能的消退,与脾肾功能的衰退,是因果关系。所以,中医认为糖尿病,是肾亏脾虚引起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理论是正确的,中医用黄芪补气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使糖尿病症状得到缓解,用生地补肾使肾气充足可以降血糖,本人经过实践证明,只有纯中药才能治愈二型糖尿病,必须不吃一点西药,因为吃了西药,就看不到真实的血糖值,将来无法停药。纯中药治疗二型糖尿病,把血糖值充分的显示出来,实事求是的用中药治疗,以血糖值为标准。把血糖降到4点多,停药才会不反弹。如果加用一点西药,控制饮食,运动,这样永远治不好病。


合肥名医


糖尿病是一种消化系慢性病。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可是,是药三分毒,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也给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

1:头痛,头晕,脱发,视力模糊。

2:口干,舌燥,味觉失敏,牙齿脱落,牙龈肿痛。

3:胃疼,胃胀。肠道吸收能力差,大便秘结,小便失禁。

4:关节肿痛,浑身乏力,手脚浮肿。



梦醒后的表白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两大类,五小类。第一大类是胰岛素促泌剂,就是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口服降糖药,又包括两小类:分别是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第二大类是非胰岛素促泌剂,它们不刺激胰岛素分泌,而是通过其他机制发挥降糖作用的。属于这一大类的口服降糖药包括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酮三类。

任何药物都有其作用的特点,也都有其适应证、禁忌证、副作用。实际上,每一类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并不完全相同,根绝药物种类不同,主要是:

1.双胍类。双胍类的降糖药对肠胃的伤害较大,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酮尿和乳酸酸中毒。

2.磺脲类。①白细胞减少。可出现嗓子痛,伴有寒战的高热,有口腔炎、全身酸懒等症状。应去医院检查白细胞,如白细胞减少,则更换药物。②溶血性贫血。尿呈黄褐色或红色,皮肤及眼睛有黄染,发热,颜面发白,疲劳无力。

3.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唐苹)等α-糖苷酶抑制剂除腹内气体增加外,其他不良反应较少。

4.胰岛素增敏剂。水潴留:颜面和手脚浮肿,体重迅速增加,应停药。

总体来说,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有:

1.低血糖症:这主要是磺脲类降糖药的不良反应,也是最危险的一种副作用。理论上讲,任何一类降糖药都有可能引起低血糖症,但实际上各种降糖药引起低血糖症的危险性有很大区别,作用越强引起低血糖的机会就越多,从降糖的角度来说作用强者是好药,但从引起低血糖的角度来看,它又不那么好了。

2.体重增加:这个问题我曾经解释过,体重越大,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越差,降糖药的需要量也就越大,最终可能导致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而不得不注射胰岛素。

3.消化道反应:一般而言,降糖药的胃肠道反应不大,但在有些病人也可能发生,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或腹痛等,药量减少后消化道反应可能减轻或消失,影响到肝脏引起中毒性肝炎的情况少见。

4.皮肤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起红斑或者荨麻疹,皮肤对光线过敏等,症状不重者可继续服药,较重的病人可服些抗过敏药物,再重者就不得不停用降糖药了。要注意的是,因为磺脲药与磺胺药同属一大类,对磺胺药过敏的人,也要小心对磺脲药过敏。但是临床上看,对磺胺药过敏同时对磺脲药也过敏的人数不多。

5.其他:如血细胞减少,头晕、视物模糊、身体掌握平衡发生障碍等神经系统反应,但均不常见。

可以说,任何一种口服药都是要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解毒,最终要经过肾脏和肝脏排出的,用药肯定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另外药物本身就是“以毒攻毒”,完全没有副作用的药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口服降糖药也是如此。

但是必须认识到,血糖控制不好对肝脏和肾脏的损害要比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大得多,该吃的药就必须吃。另外肝脏和肾脏的储备功能都很大,只要肝脏和肾脏没有什么大问题,转氨酶或者肌酐、尿素氮不太高,除了降糖灵之外,其他降糖药都可以服用,不会对肝、肾有多大的影响。

当然,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必须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肝、肾本来就不那么强壮的病人应选用对肝、肾影响较小的口服降糖药。

目前生活中常见的,患者的常用药,如格列本脲,优点是作用强,但正因为作用强,如果血糖本来就不太高的病人,过量服用优降糖就可能引起低血糖症,轻者病人遭受心慌、无力、大汗、饥饿难耐等症状的折磨,血糖太低或老年病人,就可能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再如降糖灵也是如此,不该服降糖灵的病人,如肝、肾功能不好或年纪太大的病人服用了过量的降糖灵,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有时还可能引起致命的乳酸性酸中毒而危及生命。

口服降糖药,还要进行糖尿病监测,综合治疗更需要对糖尿病的完全了解,对口服降糖药性能的充分掌握,这些条件糖尿病病人一般是不具备的,所以,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另外,患者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血糖值正常就自认为是“糖尿病好了”,这很容易造成病情反复。也就是说,即使停药后也必须经常监测血糖,要注意:第一,血糖偏低的时候再停药,如果血糖虽已不错,但是还是在满意范围的高限,最好不要急着停药。其次,停药必须逐渐进行,一片一片地减,能减到什么程度就减到什么程度,不要牺牲血糖而硬减药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