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有什么历史依据?

向战鹏


在许多戏曲和评书等民间艺术作品中,赵德芳、寇准和包拯等人经常一同出现,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三人并不生活在同一时代,可以说从未有过交集。他们三人按年龄排序,顺序为赵德芳、寇准、包拯。

1、赵德芳(959年—981年)

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四子,在《杨家将》《包青天》等戏曲演义中被塑造成手持金锏,上殿打昏君、下殿打奸臣的八贤王形象。其实赵德芳只活了23岁,先后当过地方军政官员和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职务,宋太宗初年去世。赵德芳生前并未封王,死后才被追赠岐王,后改封楚王、秦王,八贤王只是一个传说。

2、寇准(961年—1023年)

寇准

寇准比赵德芳小2岁,太宗初年考中进士,开始进入官场,这时赵德芳已经去世了。寇准主要在宋太宗和宋真宗年间为官,与历史上的杨家将属于同一时期。寇准曾担任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寇准于宋仁宗初年去世。

3、包拯(999年—1062年)

包拯是中国老百姓最为熟悉的清官形象,他刚直不阿,两袖清风,不畏权贵,人称包黑子、包青天。

戏曲中的包青天

包拯比赵德芳和寇准年龄小很多,他主要生活宋仁宗时期,这时赵德芳和寇准都已去世多年了。1027年,包拯中进士,历任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龙图阁直学士、三司使等职,历史上的包拯职务并不高,与人们印象中的包大人相去甚远。

总之一句话,赵德芳、寇准、包拯不但从未同殿称臣,还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他们三人终生未见一面。


民国年间那些事


赵德芳是959年-981年;寇准是961年-1023年;包拯是999年-1062年。

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 ,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侄子。我们先来看看赵德芳跟另外两人是否能“同殿称臣”

第一,包拯出生之前,赵德芳已经死了18年!想起了彭佳慧的那首《走在红毯那一天》

看一看身边

好朋友都有好姻缘只剩下我 只剩下你
还继续 苦守寒窑
一等十八年

包拯和赵德芳是没有缘分了。包拯也只能叹一声“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第二,寇准是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中的进士,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

也就是说,寇准出道的时候,赵德芳还没死。但是,寇准是个知县,肯定没资格和赵德芳“同殿称臣”。

所以,赵德芳基本肯定不会和另外两人同殿称臣。

我们再来看看包拯和寇准是否能同殿称臣。

寇准死的时候,是1023年,那一年,包拯还在读书。包拯直到1027年,才考中进士。也就是说,包拯出道的时候,寇准已经死了四年了。

所以,包拯只能再感叹一次“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历史上,赵德芳、寇准、包拯并没有同殿称臣。

赵德芳:赵匡胤第四子,生于959年,去世去981年3月,年仅23岁。

寇准:生于961年,980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去世去1023年10月。

包拯:生于999年,1027年中进士,去世于1062年7月。

三人之间没有交集。

赵德芳

赵德芳出生于959年,是赵匡胤的第四子,这一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第二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而一岁的赵德芳成了皇子。

976年,赵德芳十八岁,赵匡胤正式授其官职,结果到了冬天,赵匡胤在和赵光义喝酒后去世,宋皇后让心腹太监去召赵德芳进宫,欲扶其上位,结果太监却请来了赵光义。

赵光义继位后,并没有为难赵德芳,依旧授其官职至检校太尉,到了981年,年仅23岁的赵德芳因病去世。

寇准

寇准生于961年,陕西人,980年考中进士,开始了做官生涯,寇准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谏,深得赵光义的喜欢,官至参知政事。宋真宗继位后,拜寇准为宰相,寇准是少有的主战派,1004年,辽朝大举南侵,大部分官员包括宋真宗想要南迁,寇准力排众议,带领宋军攻打辽军,节节胜利,宋真宗却主张议和,最终宋辽签订“檀渊之盟”。

之后君臣见疑,遭人离间,寇准被贬为陕州知州,后来虽然重新启用,但刘皇后和寇准不睦,再次遭到打压,最后将其贬为雷州司户参军。

1023年,寇准在雷州司户参军任上去世。

包拯

包拯生于999年,合肥人,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被授大理评事,但父母不肯放他外出,包拯遂在家照顾父母,直到双亲离世,守孝期满,1037年,包拯才正式进入仕途。

包拯为官清廉,铁面无私,不惧权贵,敢于直言,先后差枢密副使、三司史。

在权知开封府任上,包拯敢于替百姓申冤,皇亲国戚都要怕他几分,固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公”。

1062年,包拯去世,追赠礼部尚书。


萧晓四姑娘


寇准和包拯同是北宋名臣,但他们并未同殿称臣,赵德芳其事迹大多为小说演义杜撰,再加上他早逝,也没和前两人同殿为臣过。



先说寇准,准确的名字应该是寇準。他的官场生涯经历了宋太宗、真宗和仁宗三朝,太宗朝进士及第,才二十岁,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甚得太宗看重,三十二岁那年,升参知政事,就相当于是副宰相。真正让寇準扬名的是在宋真宗时期,在他四十四岁那年,他出任同平章事,就是宋朝宰相。那一年,大辽南侵犯宋,来势汹汹,直逼汴梁。朝野上下一片迁都的呼声,宋真宗也准备南迁,这时的寇準力排众议,反对迁都,进谏皇帝亲征。经寇準力谏,真宗依谏亲自到澶州督战,宋军军心大振,打退了辽军的侵犯,最终双方议和,签下“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为宋辽两国带来百年和平,为仁宗朝的盛世打造了一个发展的环境和基础,寇準也因此名留千古。但在北宋士大夫党争异常激烈的朝廷,寇準不断遭受排挤,曾两度罢相,最后被数度贬谪至当今广东湛江雷州,仁宗继位后不久他就在雷州病逝了,至终没能北归。仁宗曾为他追赠,复封莱国公。因此,寇準最主要的官场生涯是在太宗、真宗两朝。



“开封有个包青天”,包拯的大名如雷贯耳,千百年来其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小说演义也对他多有推崇。但历史上的包拯并没有演义那么传奇和神话,包拯是宋仁宗朝第五年的进士,二十九岁才及第。包拯对双亲至孝,为了侍奉年迈的双亲,辞官回家,等到他的父母双亡,他守孝期满,才又复出做官,那时他已经三十八九岁了。刚开始是在地方为官,出任过多地知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端州,造就了他铁面无私的官场声名。小说演义中说他担任的开封府府尹,实际上他在开封府任职只有一年多还没到两年的时间,但他在任期间,改革了不少弊政,其中就包括告状者可直接持状纸至公堂见官,演义中改为击鼓鸣冤。包拯在仁宗朝是出了名的直言敢谏,在他出任言官御史中丞中,曾多次顶撞仁宗,但每一次仁宗虽然很生气,但最终都是依他之言采纳。所以,包拯之所以能有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美名,很大程度上是仁宗成就的,也可以说是宋朝刑不上大夫,对文人宽厚的国策成就的,换作别的朝代,包拯估计很难在朝堂中生存。六十三岁他才迁升枢密副使,枢密使是掌管军政的,大体的权力就是副宰相级别,演义中写他曾任宰相其实不大准确,第二年他就逝世了。因此包拯的官场生涯只在仁宗一朝,也就是说,寇準在包拯中进士前已经去世了,他们两不在同朝,也就没有同殿为臣的可能了。



赵德芳的形象在文学作品当中出现较多,一般都是众人口中的八贤王。但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真正的事迹较少,他是宋太祖的第四子,本来可以说是有机会做皇帝的,但继位的却是凭借“金匮之盟”上位的他的叔叔宋太宗,因此,他在太宗一朝的地位甚是尴尬,在太宗继位仅仅六年之后,年仅二十三岁的他就去世了,历史上甚至有被太宗做掉的说法。不过天道循环,该是他的还是他的,靖康之变,太宗一脉除了高宗赵构其他尽皆被金兵俘虏北去,而赵构虽然继承帝位,保了半壁江山,但却因为早年被金兵的追击吓坏了身体,年幼的太子也早夭,自此一直无后,为了祖宗江山得以传承,只能在太祖一脉中寻找继位之君,过继到他的名下,赵德芳的六世孙赵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太子,并最终继位是为宋孝宗,这样皇位又回到了赵德芳的后裔之中。

总体来说,赵德芳的事迹大多属于杜撰的,他也只是在太宗一朝为臣,时间不久,他逝世的时候,寇準也还没为官,故此他跟寇準有过同朝,但却没有同殿为官过。寇準主要的官场生涯是在太宗和真宗两朝,而包拯进士及第的时候,寇準也已经去世多年了,因此这三个人物虽是同为北宋时期的,但却没有同殿为臣过。至于文学创作中,说他们三人同朝为官,也是纯属杜撰的。

我是羽菱君,个人观点,为你解惑,不正之处,敬请指出,洗耳恭听,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寇准(961~1023),太宗朝任副相,真宗朝任宰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寇准一生胸怀大志,却屡进屡退。他为官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性情豪爽,喜爱歌舞,有"寇莱公,拓枝颠"之称。( 仕途的起起伏伏,人世的沧桑变化,都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消逝。唯有一生忠肝义胆的''寇大人"在宋代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且异常浓重的一笔。)

铁面无私包青天。本名包拯,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出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的一个官僚家庭中。在包拯的为官经历中,(宋仁宗)。宋皇佑五年(1060),包拯出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这是包拯一生中做过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副宰相的职位。然而,此时的包拯已经年逾六旬,身体状况也日渐不佳。几年后,包拯死在任上,终年64岁。此后数年,包拯的清名远播四方,誉为:"铁面无私包青天''的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


吾才是傻瓜


虽然都是野史里红得发紫,且经常一道并肩战斗的北宋名人,但放在真实历史上,这几位北宋“红人”,真没在一起呆过。

首先可以瞧瞧,其中一位在北宋野史里,“霸屏”时间极久的角色:赵德芳。

身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宝贝儿子,野史里的赵德芳,有着“八贤王”的光环。宋初年代背景的“杨家将”故事里,就常见他手持八面金锏为杨家将鸣冤,到了宋仁宗年代背景的“包青天”故事,乃至江湖上杀得血雨腥风的“白眉大侠”故事里,更见他雄赳赳气昂昂站出来,力挺包青天为民做主。甚至到了宋徽宗年代背景的“小八义”故事里,照样有这老当益壮的“八贤王”,逮住高俅蔡京斗的你死我活。堪称“霸屏”宋朝一百多年。

不过放在真实历史上,这位身子骨无比硬朗,疑似百岁高寿的“八贤王”,历史上却是英年早逝:父亲宋太祖去世后,他被叔叔宋太宗加封为兴元尹,一直做到检校太尉,却在公元981年,年仅二十三岁就英年早逝。生前从没拿过八面金锏,更没做过“八贤王”,去世后才被加封为“楚王”。

而他去世的981年,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根本没有出生,要到999年时才呱呱坠地。至于寇准呢?已经是20岁的青春年华,不过那时他刚刚考取进士,还在巴东担任知县,后来又将去成安做知县。直到989年左右,寇准才会到汴京城为官,并逐渐崭露头角。

虽说寇准与赵德芳,确实曾生活在一个时代,但也不曾同殿称臣。

那么寇准与包拯呢?

当寇准在1004年,在澶州城上演他辉煌一幕时,那年的包拯,也不过是个五岁的小朋友。这以后寇准历经浮沉,多次遭到陷害。最终在1023年客死雷州,此时24岁的包拯,还在为金榜题名伏案苦读。直到1027年才科场登第,又为了照顾父母辞官,十年后,才以38岁的年纪步入仕途。而那时,野史里曾极力栽培他的“八贤王”赵德芳,已经去世了五十六年。

野史里曾和他同朝斗奸臣的寇准,也已去世了十四年。

把这三个毫无关系的人物,糅合进野史里精彩纷呈的故事中,中国古代的“文艺工作者”,着实非常有才。这样的“有才”,说到底,还是寄托了古代的草民百姓,渴望公平正义的简单愿望。

我们爱历史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并没有同殿称过臣,甚至没有交集过。

憋屈皇子赵德芳

赵德芳【959-981】,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四子,十七岁出阁,授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就在他开始出任官职的那一年,开宝九年【976】,他的父亲赵匡胤神秘死亡,叔叔赵光义即位。

由皇子变皇侄的赵德芳被叔叔接连加官,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加检校太尉。

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光义伐北汉,德芳的哥哥德昭参战。太原之战失利,赵光义差点失踪,群臣都以为找不到他了,就有人谋立德昭,德昭拒绝了,去找寻皇帝,赵光义听说后很生气,迟迟不愿意论功行赏,德昭就去为诸将请功,赵炅那个怂货大怒,训斥德昭:等你做皇帝了再论功行赏吧!德昭气性很大,回去后就自杀了。

二哥的死对德芳影响很大,知道自己作为先帝之子,在叔叔心中就是一根刺,如今哥哥死了,就要轮到自己,因此,惊惧交加,日日抑郁,没多久就憋屈死了,年仅23岁。

大宋魏征寇老西

寇准【961-1023】是陕西人,就在赵德芳死前的一年【980】中了进士,很被赵光义赏识,曾夸他是魏征。32岁就拜枢密副使,升参知政事。真宗时期,在毕士安的推荐下,二人同日拜相。

景德元年【1004】辽国侵犯,局势危急,寇准力谏并督促真宗亲征,终于击败契丹,以胜求和,签订澶渊之盟。事后被王钦若以孤注一掷让皇帝亲临险地为由进谗陷害,被贬陕州。之后复起,又得罪掌权的刘皇后,再次罢相被贬,病死雷州,年62岁。

龙图待制阎罗包

包拯【999-1062】是庐州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因为父母年迈就辞官回家奉养父母,父母辞世守孝后,景祐四年【1037】才出任官职,比较知名的官职就是权知开封府、知谏院、三司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人称包弹、包待制、包龙图。

嘉佑七年【1062】去世,年64岁。

小结

这三位北宋名人在演义小说中是经常出现的,龙图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七侠五义、杨家将、呼家将、呼杨合兵等等等,小时候看的这些演义小说哪个少得了这正义的代表铁三角。

八贤王赵德芳上打天子下打臣,威风八面的为杨家呼家主持公道,是开封府包青天的强大后盾,寇老西和天波杨府那关系是耿耿的,和八贤王更是莫逆之交,为国为民呕心沥血。

但是,这些只是民间美好的想象而已,历史中的几位都没有强大到演义里的地步。这些演义故事的流行,其实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之下的百姓对明君、清官、好官的期盼,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请多多关注猴格,欢迎赐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