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株洲有条“李汜路”?用老地名给道路命名,你怎么看?

「文史」株洲有条“李汜路”?用老地名给道路命名,你怎么看?

如果你走在株洲市区大街上,问过往的行人“李汜路”在哪,估计99%的人不知道。但如果你是在董家塅问同样的问题,就一定会有人告诉你:董家塅派出所门前的那条路就叫"李汜路"。“李汜路”紧贴着一条小河,长1.5公里。

董家塅为何有条“李汜路”?这条路为何叫“李汜路”?

为什么叫“李汜路”,笔者的答案:“李汜路”旁边那条小河就是枫溪港,枫溪港之水来自醴陵。枫溪原来叫丰溪港,水丰也。而在古代,枫溪港叫“醴汜港”,清光绪版《湘潭县志》的几张地图上都是标注“醴汜港”。“李汜路”原本应该叫“醴汜路”,估计是取名人嫌“醴”字笔画太多,擅作主张简化成了“李汜路”,害得见到“李汜路”的人都要犯嘀咕:“李汜是谁”?

「文史」株洲有条“李汜路”?用老地名给道路命名,你怎么看?

枫溪港支流水面

笔者认为,将“醴汜”改成“李汜”是极不严肃的。叫“醴汜路”既尊重了历史文化,也将枫溪港的原名“醴汜港”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因此,笔者认为,从尊重历史、消除误解的角度来看,“李汜路”还是应该改成“醴汜路”为妥。“为何叫‘李汜路’”,再过若干年这个问题谁还会说得明白。

由“李汜路”笔者想到了株洲市道路的命名。株洲河东地区道路的命名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保留了历史上的一些老街名,如结谷街、栗树街、南湖街等;二类是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名字,如建设路、新华路、人民路等;三类是由企业花钱冠名的,如太子路、时代大道等。

「文史」株洲有条“李汜路”?用老地名给道路命名,你怎么看?

泰山路

而株洲河西地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发的,所有道路都是新修的,关于这些新道路的命名,当年不知是哪位“高人”脑洞大开,定出这样的命名原则:东西向的道路以山名来命名;南北向的道路以江河名来命名。于是,河西就有了泰山路、黄山路、嵩山路以及长江路、黄河路、黑龙江路等等。黑龙江与株洲相隔万水千山,八竿子打不到一块。

难道株洲缺少历史文化,取个道路名都要靠“外援”?非也。与株洲有关联的历史名人那么多,都能用来给道路命名的,炎帝神农、老莱子、马援、杜甫、朱熹、张栻、李东阳、张治、彭维新、罗典、谭延闿、秋瑾、罗学瓒、罗哲、左权、谭震林等。株洲历史上这么多名人,可株洲市区好像没有一条道路是以历史名人来命名的,这不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吗?

再说,株洲河西还有那么多老地名,为何不用来给新道路命名呢?像凿石铺、渡口、陆军码头、高塘、王家坪、古桑洲、杜甫草堂、庆霞寺等。

「文史」株洲有条“李汜路”?用老地名给道路命名,你怎么看?

芦淞大桥

还有株洲市区那几座跨江大桥的命名,“芦淞大桥”完全应该与“天元大桥”调个个儿。现天元大桥东头的位置就是芦淞区的中心位置,而现芦淞大桥东头的位置已经到了芦淞区与石峰区交界处。

一个城市道路的命名,完全应该充分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以此来留住城市的历史文化,留住城市的美好记忆。地名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良好载体,每一个地名都有着一段历史。

「文史」株洲有条“李汜路”?用老地名给道路命名,你怎么看?

上世纪八十年代株洲徐家桥桥面与行人 陈瑛/摄

由于城市的发展,好多地名随同其历史故事逐渐消失。比如结谷街、资福街、南湖塘、三角叉、南岳岭、洋屋岭,又比如徐家桥。那么,用老地名来给道路命名,能较好地保存历史地名及其历史文化。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特约撰稿丨牛八

「文史」株洲有条“李汜路”?用老地名给道路命名,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