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周平王不东迁洛邑,还会出现出现春秋战国的局面吗?

一诚不染


周平王动迁洛邑的原因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昏庸无道,为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无人来勤王,被犬戎杀死。公元前770年,姬宜臼继天子位即周平王,并迁都洛邑。那么,周平王既然已经当上了王,为何非要把国都迁往洛邑了?

由于先秦前的历史,基本无法考证,都是后来史学家进行推测。也就是说,大家看到关于这段历史的论述多是秦之后的著作,比如《史记》。所记载的原因,也不尽详细,我们只能去推测了。

一、周平王迁都是为了避开犬戎的骚扰

据《史记》记载,周平王迁都,是为了“辟戎寇”。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犬戎,其实,周人西方民族的称呼,称北方的民族则称狄,经常骚扰边境。

二、周平王迁都身不由己,也就是说他的迁都,是在诸侯要求下进行的

周平王自从登基以来,朝中的大权就由几个诸侯把持,周王室的势力衰微了。据《左传》记载“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也就是说周王室到了依靠小诸侯去保护自己,迁都也必然受他人捆绑了。

三、周平王王位来的不光彩,被诸侯鄙视。

其实,周幽王之死是周王室内部夺权的一场政治斗争,是周平王和申侯勾结犬戎进行的一场内斗,所以,周平王的王位来的并不光明正大。他的周王地位,受到很多诸侯的质疑,导致各方诸侯对王室不恭敬。也就是说周王室的天下,已经不再团结,周王也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平王选择东迁,也是迫不得已,他必须寻求保护自己的势力。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的带兵护送下东迁洛邑(现在的洛阳)。

周王室衰微,无论是否东迁,周王室共主地位难稳,春秋战国局面必现

周王室到了周幽王时代,已经没有了西周往昔的实力,从和犬戎一战就可以看出。周王室号令天下的局面很难为计。可能大家说,烽火戏诸侯伤了诸侯的心。其实,如果周王室能够号令天下,来十次烽火戏诸侯。那些诸侯敢说一个不来啦的话吗?应该不会。正是因为王室衰微,周王也开始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诸侯之间的攻伐,周王已经无力约束,春秋战国局面依然形成。

飞翼君言:周王室的衰落才是春秋战国局面出现的必然,周平王的迁都是这个局面的一个实质标志。


拓跋飞翼


我是猫叔说历史,我来说几句。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把自己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

首先,平王为什么要东迁?主要原因是犬戎攻破了都城,并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当时的都城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要想恢复原来的秩序,并重新建立都城,对犬戎形成有效防守,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所以,平王被逼无奈才做出了迁都之举。如果平王不东迁,漫说能够继续控制诸侯,自身安全都难以保证。

春秋局面的形成,事实上并不仅仅是因为东迁。第一是因为量变达到质变的结果,诸侯国的崛起已经不可避免;第二是因为天子威望的大幅度下滑,特别是周幽王戏弄诸侯之后,周厉王又被杀死,天子威望断崖式下降,诸侯国自然就难以控制了。

以上仅属个人愚见,如有不同意见或有补充,欢迎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


猫叔说历史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要明白:周平王为什么要向东迁到洛邑?

这要从他的上一位皇帝周幽王谈起:

周幽王即位后,任用“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国人极为不满。又逢关中地震,社会矛盾加剧。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之父申侯极为不满,于幽王11年(公元前771年)联合缯和犬戎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下戏地,将镐京摧毁成一片废墟,西周遂亡。

幽王太子宜臼 (周平王) 即位后,鉴于镐京残破,于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春秋时期自此开始。

可以看出平王东迁洛邑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是平王东迁导致了周王朝的衰败,而是周王朝的衰败导致了平王东迁,平王实际上是在给老爹擦屁股,也算是历史上较倒霉的一位皇帝了。\r



历小妹


仍然会。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梳理一下西周灭亡前后的历史,只要搞清楚了这段历史,这个问题的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早在西周灭亡前夕,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已经开始减弱,而西周的灭亡又使周平王担上了间接弑君杀父的罪名,王位并未获得所有诸侯的认可,甚至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这已经造成了王室权威的下降,平王东迁不过是加速了王室的衰微罢了。

△周平王姬宜臼

西周灭亡,其实是一场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提到西周灭亡,我们总会想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然而实际上,西周的灭亡只不过是一场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罢了。

△周幽王

周幽王原本所立的太子乃是他和申后的儿子姬宜臼,然而在周幽王八年(前755年),周幽王因为宠爱妃子褒姒,竟然废除了申后的王后之位和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了褒姒为王后,立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于是乎,申后便带着儿子姬宜臼一起逃回了申国,将自己的冤屈告诉了父亲申侯。

△褒姒

周幽王十一年(前772年),申侯因为周幽王废黜女儿申侯、外孙姬宜臼之事而恼怒,在联合鄫国等诸侯之后,甚至不惜联系西夷犬戎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不久之后,犬戎攻陷镐京,并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掳走褒姒,将镐京洗劫一空之后离去。

两王并立,平王的王位并不稳固

周幽王被杀之后,申国、鲁国、许国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然而由于周平王姬宜臼有间接弑君杀父的罪名,因此他的王位并未获得众多诸侯国的支持,虢公翰更是直接拥立余臣为周天子,是为周携王。至此,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

△周平王

周平王为王后,虽然诸侯出兵击退了犬戎,但由于王畿受损严重,已经无法有效抵御犬戎的进攻,因此在诸侯退兵之后,犬戎又多次入侵,边境烽火连年不息。加上当时西北关中一代连年干旱,岐山一代又发生地震,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遭受严重威胁。于是,平王不顾周公的劝阻,迁都至洛阳。

平王迁都之后,又先后获得了郑、晋、秦、卫等诸侯国的拥护。后来直到公元前760年,金问候协助周平王攻杀了携王,周王室这才由重新统一,周平王成为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周王室的衰弱不可避免,平王东迁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周王室的衰弱其实从周厉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他本人甚至因为国人的大规模暴动而被迫出逃至彘。而到周宣王之时,又公然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这又引起了诸侯的不睦。

△西周形势图

1、周王室对诸侯控制力的减弱不可避免。我们知道,周朝建立之后,大封宗室和功勋,周王室的统治是建立了血缘关系和亲疏关系上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室和诸侯之间的这种纽带必然会逐渐淡化。而在这种关系淡化之后,周王室维持统治所依靠的,只有诸侯之间的相互制衡以及王室强大的实力,可是随着王室国力的衰退,仅靠诸侯之间相互制衡,怎么可能持续维持稳定的局面。

△春秋形势图

2、平王东迁只是加速了控制力衰弱的过程。由于平王东迁之时,并未将镐京军民全部迁走,这使得周王室的国力开始持续走向衰弱,到周平王执政晚年,王室直辖的王畿在犬戎的持续蚕食之下,仅剩下了方圆200公里,这使得周王室的权威只能依靠诸侯的支持。到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在面对周桓王的讨伐,郑国的郑伯便已经开始公然领兵抗拒,并打败了王师,甚至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至此,周王室可以说是彻底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

由此可见,即使平王不东迁,随着其国势的衰微,其对诸侯的控制力仍然在不断减弱,春秋战国的乱局仍然无法避免,或许只是没有历史上来的那么快罢了。


香茗史馆


会出现的。周幽王荒淫无道,烽火戏诸侯,丧失民心,引得犬戎来,严重降低了周王室的威信;加之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每个诸侯在自己的封地都是国君,西周初年许多跟周王室关系密切的王族功臣,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王室关系渐行渐远。一旦王室有难,缺乏外援。周王室自身控制的土地有限,随着诸侯的崛起,影响力持续下降。大分解在所难免。归根结底在于分封制,周朝疆域虽大,可王室实际直接控制的地区有限。


梦幻文学


不走当然是可以的就是比较艰苦!要肃清戎狄!周平王恐怕没这份魄力!


秦皇汉武魂


不会,关中地区土地肥沃,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可以养一支强大军队,再凭借天子威严,任何诸侯国也不敢作乱。

但周平王东迁洛阳后,管辖土地很小,军力衰弱,无力控制,所以逐渐形成诸侯混战局面。


烟雨楼台说经典


肯定会。平王不东迁诸侯可能会拥立其他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