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黄维?

大不列颠的帝王


1979年,全国政协组团到上海参观,作为唯一一个国民党员黄维提出要一个人去罗店去看一看。因为他身份特殊,这个要求让带队的团领导十分紧张,犹豫着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只说不方便。黄维是个直性子,当场开骂。后来他如愿来到罗店,一个人故地重游,转了又转,不知心底在想什么。


黄维两次参加东征,北伐的时候已经是营长了。陈诚看中了他的天赋,将他提携为第十八军第三十一旅旅长。黄维治军将就因材施教,将军管大队和政工大队分开,高级军官和普通军官也要分开来训练。因为他本就是个好读书的人,在军中严禁辱骂投笔从戎的青年士兵。

1937年淞沪会战之中的罗店争夺战是黄维的成名之战,也因此战他被人谴责指挥死板僵硬。罗店会战是一场硬仗,当时友军几近崩溃,他带着六十七师残部死守罗店一周,三个团长一死两重伤,除了电报员,所有的士兵和后勤都全部上线,到了最后整个师团就只剩下了一千多人。在罗店战役之后,黄维被提拔为十八军军长。

1948年,黄维带领十二兵团加入淮海战役之中,他虽任司令,在胡琏之上,但是他曾明确表示这个司令应该是胡琏的,他打完这场仗要去办学教书。面对解放军的围歼,蒋命令去宿县,属下觉得应该向古城靠拢。黄维忌讳违背军令,又是一根筋,踌躇不断只是已经失去了战机。黄维作战死板是他的性格所致,他就是个认死理的人。

黄维被俘虏后在功德林是出了名的难改造,他在自己的本子上面写了石灰吟时时提醒自己,在被改造的27年,没有说过蒋介石和陈诚一句坏话。他不愿写悔过书,他一直觉得自己无罪可悔,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成为阶下囚,就是因为打了败仗。他在监狱之中留了胡子,就是不肯剃掉,别人问起只说他这胡子是国民党时期留下来的,怎么着也不能在共产党的监狱里剃掉。

还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黄维的耿直,在功德林之中关着的战犯不仅仅有国民党也有日本人。但是日本战犯有特权可以不劳动。对此黄维十分不平,质问难道国民党的罪还比日本人高吗?在黄维身上是不是看到了历代儒将那种又酸腐又坚韧的态度。

黄维是愚直的,他始终忠于蒋介石,他临死前的遗愿不过是希望两岸统一,希望国民党所有将士的抗日功绩能够被这片大陆之上的后代所铭记。


木剑温不胜


很多人说黄维轴,一根筋。但是事情要分两面看。王耀武,廖耀湘等积极改造,早日出来,结果遇到运动,被批斗折磨致死。黄维顽固不化,结果功德林成了避风港,躲过一劫。大家说一根筋的个性好不好?这个没法说的。(1975年黄维特赦出来,那时候已经没什么冲击了)



所以有人说黄维鸡贼,人家是科学家,当然要优待(研究永动机),发明永动机比带12兵团难度大多了,这是造福人类的工程,当然,没成功也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削藩的时候,装疯卖傻大热天捂着棉被的永乐大帝朱棣。



我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和曾经的管教聊天,(现已七八十岁)他当年看管黄维,说黄维此人很讲感情,后来出狱后还和他通信件。另外不知黄维和廖运周重逢时有何感慨,有没有谁知道情况的?会不会说:“小廖,你不仗义,走的时候带上我,今天我还是你上司。”





黄在抗战时期表现不错,同时也是国军里面少有行的端,做的正,一身正气的将领。解放战争时输了被俘,当他知道与自己对阵的是他的老同学陈赓时,他竟说:“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陈赓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学校里我就比不过他!黄维的“直”可见一斑…打仗重视书本,生活也是墨守陈规。



客观来讲,黄维指挥部队不错,基本功扎实,指挥战斗如何呢?后期黄离开一线部队太久。但是黄维指挥兵团行动,从渡河作业来看,很不错的指挥官。(黄维兵团四天渡过三条大河,从管理部队的角度,很出色了)虽然说黄书呆子,但黄维如果打仗不行,就不会在抗战头一年升任十八军军长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黄维,出生于江西贵溪的一农民家庭,黄埔一期毕业生,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战役,为抗日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淮海战役被解放军俘虏,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1989年3月20因病逝世。

说到黄维将军,我就会想起他的那句话“为什么我们要劳动,而日本人不劳动,难道我们犯的罪有日本人重?”这是他在战犯管理所说的。

黄维将军性格秉承了儒家的君子之道,使他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不失君子风度,所以他在国民党中是一股清流“宁可辞官,也不同流合污。”

他的秉性也有固执的一面,固执并非好品行,但表现在他身上给人的却是刚正不阿、不屈不挠。

作为军人,他与文人梁漱溟性格想通,他们给人共同的印象——固执!曾经在战犯管理所研究永动机,被赦后仍继续研究!

黄维将军曾是小学教师,格守儒家之道,他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在军校教学,因此在他身上透着一股书生气,加上他固执的那一面,被人们称为“书呆子气”。

黄维将军很忠,可以说算得上“愚忠”了,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他践行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蒋介石有需要他的地方,他就会出现并且前往。

被俘虏后,没有说过一句蒋介石坏话,胡子也不刮,说那是在国民党那边留的,不剃。

晚年的黄将军致力于军史研究和两岸和平统一,他曾给在台湾的老同学写信:“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

说黄维将军固执也好、“书呆子气”也罢,总之他是抗日英雄,其人格我们很多人都不能企及!


司马长史



淮海战役,如果国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官不是黄维中将,交于用兵狡诈的胡琏中将,恐怕战场形势对解放军会困难许多 ,这是蒋的劫。

以十八军、十四军、八十五军等土木系骨干部队组成的第十二兵团附辖快速纵队,共装备精良的12万大军 ,是陈诚的老本,淮海战役打响后由华中来援。在国共双方战场兵力比较接近的情况下,用好十二兵团这支生力军,是几乎可以左右战场形势的。兵团组建时司令官人选也以十八军军长胡琏呼声最高。

可惜由于国民党内部的人事倾轧,以及何应钦白崇禧故意给陈诚捣乱,以胡琏(黄埔三期)资历不足为由,撺掇蒋介石调陆军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黄维(黄埔一期)出任司令官而以胡琏为副,胡琏一气之下撂了挑子,跑路上海。

于是被在军中被戏称为“书呆子”的黄司令官率领十二万大军,盲人瞎马般浩浩荡荡奔着淮海战场而来。中野派来修理他的,是黄埔同班陈赓大将,陈赓对黄维非常了解,三下五除二就把黄维兵团骗到双堆集,由中野和华野增援部队共同完成了战术包围。这确实是蒋军的失着,胡琏率部一直与解放军在中原周旋,了解对手,经验丰富,而黄维根本不具备这些。

十二兵团最后被全歼,被俘的黄维听说败与陈赓,居然说不算冤枉因为在校期间就不如陈赓,令人菀尔。

黄维是学者型将军,号称儒将 ,最大的愿望就是办学,培养军事人才。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不失君子之风,正直刚烈,不嫖不賭,在当时风气败坏的国民党军中是难得的,这也是陈诚欣赏他揽为土木系重将的原因之一,但同时缺点也非常明显,用兵墨守成规,遇事固执已见,作战死打硬拼,最终葬送了陈诚的起家老本。

黄维是抗日英雄,曾经赴德深造,淞沪会战中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之战就是黄维指挥的,时任18军67师师长,手下三个团长一死两重伤。1938年升任土木系标杆十八军军长,武汉会战作风顽强,在南浔线重创日军第九师团。39年率五十四军急赴滇越边境,成功遏止了占领越南的日军从南向觊觎昆明的企图。后因书呆子症发作,与顶头上司关麟征对喷,被蒋调回重庆,负责训练正在组建的青年军。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国家把青年学生都组织成军上战场,可见当时的抗战形势多么危急,兵源几近枯竭。不过学生兵文化水平高,很多成为驻印军骨干,也在缅甸手握美式武器大败日军。

一个纯粹的军人,一个并不高明的将军,一个在民族战争中竭尽全力的汉子,一个信仰之战的失败者。


度度狼gg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三:新制.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本文从纯军事角度看待黄维在淮海战争中的表现:

1948年9月,国军以整编18军为基础组建第12兵团,是当时三大主力兵团之一。白崇禧不同意18军军长胡琏出任兵团司令,蒋介石作了让步,以黄维出任司令长官。

黄维,字悟我,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生。是18军的老军长、新制陆军军校校长。蒋介石的眼里的“忠臣良将”:听话、执行命令不打折扣,对蒋校长知恩图报。

黄维学识渊博,有儒将风范。为人正直,孤傲、倔强,做事爱认死理。动不动就是“兵法云”,是国军中有名的书呆子。黄维不善搞人际关系、爱用私人。他的到任直接影响12兵团士气。

黄维是个纸上谈兵的人,直接导致了第12兵团的覆没。18军军长杨百涛在台湾临死前说:黄维是个外行。看来性格决定命运,古来如此。

黄维上任后即遇到一堆棘手的人事问题,但呆板、固执的他不会处理,为战败埋下了祸根。

以胡琏整18军为基础组建的第12兵团,辖第10、14、18、85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共12万人马。其中第10军、14军都是被全歼后,由胡琏重建的部队,按理说胡琏是最合适的兵团司令官人选。

12兵团在华中剿总战斗序列。白崇禧认为胡琏不会听命自己,就反对胡琏出任。蒋介石还指望华东决战要桂系出力,于是做了让步:双方都同意黄维出任司令官,胡琏、吴绍周为副司令官。

黄维是军事理论家,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缅甸反攻等,是18军老军长。这样的资历表面看毫无问题,但黄维性格古板固执,不会搞人际关系,一到任问题接踵而至。

第一:胡琏对担任副司令官非常不满,黄维当然知道胡琏在军中影响力,一到任即告诉胡琏:自己是来过渡的,半年后司令官还是胡琏。最终胡琏找个借口回家去了,兵团少了主心骨。

第二:第12兵团参谋长是萧鋭,作战指挥经验丰富。但黄维上任时从军校带了一批教官来,其中韦镇福、刘文修出任副参谋长,这两位仁兄都是书呆子,没有实际作战经验。

第三:吴绍周85军并不想编入12兵团,没有实际加入兵团序列。黄维想动员自己关系好的28军加入兵团,方便指挥,最终没有成功。直到战前85军才磨蹭归建、整个兵团有2个师没有到位。

猪将军刘峙连看门都不会,没有下令各兵团向徐州靠拢,黄维兵团还在大山里兜圈圈。导致黄百韬兵团碾庄被围。

1948年8月,参谋本部制定徐蚌会战计划。蒋介石派人征询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意见,杜聿明提出请蒋介石命刘峙执收拢徐州周围各兵团的部队,然后去东北指挥葫芦岛作战去了。

徐州剿总司令长官刘峙忙于敛财,没有下令各部向徐州靠拢,黄维12兵团远在河南驻马店、漯河一带。面对徐州国军分散状态,粟裕抓住战机,准备吃掉孤立在新安镇的黄百滔第7兵团。

由于第三绥靖区何、张起义,华野部队迅速南下。黄百滔第7兵团猝不及防,撤退中损失巨大。本应在曹八集掩护第7兵团撤退的李弥兵团,先行转到徐州北布防,以至第7兵团被围碾庄。

东北回来的杜聿明听闻黄百韬兵团被围,立即组织邱清泉、李祢两兵团救援黄百滔,又命孙元良兵团守徐州、黄维第12兵团迅速向宿县攻击前进,加入徐蚌会战。

图为12兵团副司令官胡琏

黄维第12兵团受命支援徐州,一路向宿县攻击前进,逐步进入中野口袋阵。

1948年11月8日,黄维接到驰援徐州命令后,立即下令兵团各军(缺2个师)各自出发,在阜阳集结。第18军行动迅速,15日抵达阜阳,即发动攻击北渡颍河、西肥河,18日夜强渡涡河。

20日兵团主力第10军攻占蒙城。黄维的作战计划是,以蒙城为补给基地,一路沿蒙宿公路攻击前进,遵照蒋介石和刘峙的命令攻占宿县。

而他的对手陈赓,按照黄维好钻牛角尖的脾气,在涡河、南平集、徐家桥逐次抵抗,步步将黄维引到浍河口袋阵。在中野部队逐次放弃阻击阵地后撤。部下规劝可能是圈套时,黄维不以为然。

黄维固执的认为,第12兵团连续突破中野阵地,是18军强大战力所致。在辽沈战役后,国军上下认为大势已去,士气低落,战斗力一落千丈。黄维不知道局势变化,轻敌冒进,是失败之源。

第十八军是陈诚土木系主力军。


解放军合围之前,黄维本可以率兵团脱离包围,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汇合,获得援兵和补给。

第18军攻占涡河、南坪集,其他部队陆续跟进。此时各路侦查情报显示中野部队都在向12兵团靠拢,蒙城被解放军重新占领(后路被断)。11月24日黄维召开兵团紧急会议。

黄维只提了攻占宿县的目标不变,就不再讲话,问计于副司令官吴绍周、第18军军长杨伯涛。吴绍周刚归建,不熟悉情况,杨伯涛报告了蒙城被解放军重新占领、退路和补给被截断的情况。

杨百涛提出东南方向没有发现解放军,兵团应连夜向东南方向固镇转移,只有40公里路程,一个急行军可以赶到,即可与李延年兵团汇合并获得补给,再沿津浦线北进,可立于不败之地。

黄维同意了这个方案,当晚下令24日由第85、14军掩护第10、18军,兵团向固镇方向转进。然而24日早晨黄维又改变了主意,仍命各军北渡浍河,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


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外号飞将军。

黄维一夜间改变主意,以参谋失踪为由停止转进固镇。下令兵团强渡浍河,攻击解放军阻击阵地,浪费最宝贵的撤退时间。

第12兵团一大早就迅速渡过浍河,立即发动攻击。这时杨百涛急冲冲赶来兵团部,责问黄维为何改变主意,黄维以传达改变行军路线的参谋失踪、有可能计划泄露为由搪塞。

不知黄维为何改变南进,但孤军深入、退路被断是兵家大忌。唯一选择就是趁合围未形成迅速转进,向友军靠拢。这是任何将领都能做出的决定,黄维身为军校校长,连军事常识都不懂。

如与李延年汇合,加上赶来的刘汝明兵团,3个兵团20多万人马,最不济也可自保。李延年、刘汝明虽是杂牌,战斗力不强,但是掩护侧翼、防守阵地还是有很大作战能力的。





黄维用人不当,喜欢任用私人。参谋长住院后,两个副参谋长居然是第一次上阵,胡乱指挥、贻误战机。

黄维在担任18军军长时,用人喜欢任用私人,而不是凭能力战功提拔军官,让部下心寒。担任兵团司令后,黄维带来一批军校教官,其中韦镇福、刘文修被任命为副参谋长。

战前兵团参谋长萧锐因阑尾炎被送往汉口治疗,韦镇福、文修均都是第一次上阵,没有任何指挥作战经验,兵团顿失作战指挥栋梁。作为精锐主力兵团初战即指挥混乱不堪。

如24日晚制定往固镇转移时,参谋部制定的行军是第85军、14军掩护第10、第18军转进。而2个主力军战斗力强大,无需掩护,反倒第14、85军慌忙跨越、转移阵地,才进入掩护态势。

12兵团将领对黄维指挥能力非常不满,说:如果胡老头(胡琏)在,我们怎么会到这个地步。不得已黄维只好向蒋介石求助,请求务必让胡琏回归12兵团指挥作战。



25日下午黄维如梦初醒,下令执行固镇转进计划。但为时已晚,第12兵团被围双堆集。

解放军顽强阻击下,第12兵团各军攻势受阻,下午四点黄维接到各种不利战报,这才如梦初醒,下令各军往固镇转进,白白浪费了11个小时,东南方向的缺口已经被解放军堵上。

中野各部向后撤的国军发起猛攻,幸亏第10军和18军看情势不妙提早撤退。在中野发动攻击前展开部队,以数百辆汽车为屏障在双堆集建立防御阵地,掩护第14、85军后撤才站住了脚跟。

11月26日,黄维第12兵团4个军、一个快速纵队,被中野包围在双堆集东西长10公里、南北5公里的狭长区域内。救援的部队现在自己也需要救援了,令人大跌眼镜。

此后为了救援黄维兵团,不但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死伤数万、宋希濂兵团一个军被全歼,甚至杜聿明为了救援12兵团,把徐州三个主力兵团也搭了进去。
华中


剿总司令官白崇禧,见死不救。

徐州杜聿明曾制定作战方案:暂时不救黄百滔了,集中邱清泉、李祢、孙元良三个兵团,加上黄维、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全力攻击中野,然后再调头解黄百滔之围。这个计划被蒋介石否定,至此淮海战役胜负已分国民党败局已定。


黄维组织第一次突围失败,束手无策。胡琏也来到双堆集打气,蒋介石更是下令要黄维兵团继续向宿县攻击前进。

第12兵团被围后,黄维召开兵团会议商议对策,决定27夜乘解放军包围未稳,以4个师齐头并进的战法突围,第110师师长廖运周自告奋勇担任先锋,说已找到包围漏洞。

不料廖运周早已是地下党员,突围时在阵前起义。解放军放过110师,又迅速关闭出口,对国军后续部队猛烈开火。黄维见状,只好下令兵团各部放弃突围。

以中野的数量、火力,能围住黄维兵团已属相当不易,要快速歼灭第12兵团还有很大困难。黄维日子还算好过,控制几十平方公里范围,有简易机场。唯独缺乏粮弹补给,空投也是杯水车薪。

胡琏也乘飞机到了双堆集,给12兵团官兵打气,并调整了防守战术,逐村争斗,反突击抢夺粮食。蒋介石和杜聿明更是把黄维兵团当做重要的棋子,希望黄维靠自身力量往北攻击前进。


淮海作战总指挥官、参谋总长顾祝同。

黄维没有依靠12兵团的战斗力,向固镇攻击突围,靠拢友军,仍然执行蒋介石命令,幻想攻击宿县。

第12兵团特别是18军是国军装备最好的部队,配置数十辆坦克和数百辆汽车、轻重武器8万多件。北进和固守都是死路,唯一机会是往东南方向与李延年汇合,依靠其战斗力是可行的。

而固镇方向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虽然共有10万人,但主要是地方杂牌军,中野已派出2个纵队阻击。要依靠李、刘兵团解围是行不通了,黄维应该不惜一切向两兵团主动靠拢。

兵团近10万大军的粮食弹药补给是巨大的问题,时间越久越困难。对蒋介石攻击宿县的命令,黄维不敢反驳,提出正确的战法,一味的唯唯诺诺,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道理。

最终在华野的协助下,黄维兵败身俘,第12兵团全军覆没。即使到了最后决战关头,黄维也不能组织部队有效突围,而是下了个各自突围的命令(实际就是各自逃命),真是可悲亦可笑。

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徐州剿总司令刘峙。



黄维第12兵团的下场,大背景是国民党政权的失败,从军事角度讲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蒋介石徐蚌会战不合实际,每战干预前线指挥。在国军节节情况下,蒋介石早有兵退江淮的打算,但迟迟没有行动,更是制定了不合实际的徐蚌作战。又使用蠢将刘峙,一阵胡搞。

蒋介石干预前线指挥,朝令夕改。每一个被围的部队都想救,赔进去更多部队。舍不得黄百滔兵团,赔进去一个黄维兵团;又舍不得黄维兵团,再赔进去杜聿明的3个兵团。

蒋命杜聿明救黄维兵团,杜聿明提出兵力不够,救黄维至少要增派5个军,否则就不能打,蒋应诺了又抽不出兵力,统帅无能累死三军。

第二,决战时国军依然上演派系之争。国军派系相斗,解放军华野中野配合作战。国军华中、华东却互相拆台。白崇禧制约不了黄维,却扣下了已经在武汉上船增援徐蚌战场的宋希廉兵团。气得蒋和白崇禧电话里对骂又无可奈何。白崇禧只考虑桂系利益,见死不救,只望早点战败可以逼蒋下野,桂系掌权。

第三,主帅先求自保。杜聿明在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根本不想救援黄维兵团。而是希望黄维兵团能吸引住解放军主力,好让自己3个兵团能南撤。杜聿明严禁黄维突围作战:12兵团如果突围成功,在没有接应部队的情况下,部队突围后也会溃散,还不如留原地拖住解放军。

四,最重要的还是黄维自身能力和性格原因。黄维只会照搬兵法和理论,不知军事常识、不知战场变化、用人不当、不会团结将领,只听上级命令听不进下级计谋。黄维可能是个适合搞教育、搞技术,带兵打仗不行,算得上是个纸上谈兵之人。

  1.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


黄维和第12兵团覆没,再次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千古不变的哲理。

从军事角度说,淮海所歼灭国军是野战主力,特别是黄维第12兵团和邱清泉第2兵团,是国军最后的精锐野战兵团。淮海之后国军再无能力组织像样的兵团级野战。

黄维如推脱不加入淮海战场,白崇禧必加以保全;没有黄维兵团的增援,蒋介石和杜聿明就会放弃黄百滔,将徐州主力南撤江淮;如黄维不唠叨兵法,能听进部下建议,不至于被围。

黄维如独断专行,在东南方向突围与李延年汇合,能保全部队不被歼灭。国共决战的命运,就压在这个性格有缺陷的书生身上,只说明一个道理:性格决定命运,自古如此。


烟酒阁大学士


国民党的军官和将领中,才华横溢者比比皆是,但是却多数有才无德,贪污腐败,以邻为壑,“死道友不死贫道者”为数众多,这大概也是占据绝对优势的蒋介石失败的原因之一吧。但是无论哪个团体,都有出淤泥而不染者,黄维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



黄维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一,德才兼备,人品无可指摘。黄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人光明磊落,颇有君子之风。廉洁自律的黄维,在贪污腐败、奢靡享受的国民党高官中如凤毛麟角。黄维的坚持在很多人看来,甚至可以称得上固执。

有一次,黄维负责清点从野人山率残部回国的杜聿明部。杜聿明无论是官职还是实际权力都大于黄维,杜聿明宴请黄维,希望他手下留情,少报点损失,不要使自己太过难堪。但是,黄维没有给杜聿明这个蒋介石面前的“红人”一点面子,对于杜聿明这个同僚兼同学,他执法如山,如实点检。



第二,对蒋介石极为忠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黄维,自从认定了三民主义是救国之良方后,从此对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日忠贞不二,堪称忠臣良将的模范。

黄维对蒋介石的忠诚几乎到了迂腐的地步。淮海战役时,本不愿参与内战的黄维,此时正在武汉担任军校校长,但是急需用人的蒋介石利用黄维的忠诚,将黄维派往12兵团担任司令,被赶鸭子上架的黄维最终在双堆集被解放军包围,最终全军覆没,本人也被俘虏。



国民党被俘的高官为数众多,经过改造后也大多能够服从共产党领导,并被先后特赦。黄维可以称得上战犯管理所最为固执,最难以“改造”的对象了。

而且,黄维逃避改造的理由也极为有趣,他居然在狱中研究永动机。不知道这个半生戎马生涯的将军,是如何脑洞大开,想起做永动机研究的。黄维被特赦的时间也很晚,直到1975年,才被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特赦,被释放后黄维担了任文史专员。


第三,抗日英雄。作为天子门生的黄埔一期,黄维一直是蒋介石的嫡系亲信。1938年,作为国民党嫡系主力第18军第67师师长的黄维率部参与了淞沪会战,并在罗店保卫战中,率部与日寇激战,虽然伤亡极为惨重,但黄维依然坚守阵地。然后升任第18军军长的黄维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等多场战役,取得优异战果,给日寇以极大杀伤。


鸢飞九天2018


1948年8月,为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的解放军相抗衡,避免国民党部队再被整师整军全歼,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召开会议,决定调整军队编配,组建兵团,第12兵团应运而生。该兵团是国民党部队的主力兵团之一,隶属华中剿总指挥,辖有第18军、第10军、第14军、第85军和第4快速纵队,兵力12余万人,战斗力不俗。

由于国民党部队派系林立,由谁出任兵团司令是个棘手问题。12兵团的骨干部队是第18军,应该说军长胡琏是兵团司令的不二人选。陈诚也一度推荐胡琏出任,而时任代理参谋总长林蔚则认为:由于12兵团由华中剿总指挥,而白崇禧向来与陈诚、胡琏不睦;如果胡琏出任军事主官,曾早于胡琏担任第18军军长的罗广文也会一肚子怨气。如此这般,胡琏夹在中间,不利于工作开展。陈诚于是退而求其次,推荐黄维出任兵团司令。所以说,黄维的出任是派系妥协的结果,自始至终磕磕绊绊。

黄维也是陈诚的一员爱将。他是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生,是桂永清的同学兼同乡。早年师范学校毕业,曾任小学教员。1924年,经方志敏牵线,由江西地下省委负责人赵醒依介绍,进入黄埔军校,与陈赓成为同班同学。毕业后留校任三期生总队中尉区队长。后随教导团、第1军参与东征北伐。曾任第9军(军长顾祝同)、第11师团长。

1929年,黄维进入北平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重回11师。黄维为人严谨认真,做事一丝不苟,深受时任18军军长陈诚赞识,被提升为旅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维参与了第4、5次“围剿”等战斗,1933年3月升任第11师副师长,7月,升任第11师师长。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黄维被派往德国学习军事,因抗战爆发,中断学习,提前回国。

1937年9月,黄维回到上海就任18军67师师长,参与淞沪会战。在罗店之战中,黄维率部不畏日军猛烈火力,坚守阵地7天,部队损失惨重。罗店一战,黄维率部浴血苦战,被国防部赞为忠勇可嘉,但黄维也被诟病为指挥死板教条,“书呆子黄维”之称不胫而走。战后,黄部转战皖南山区。


1938年,黄维晋升第18军军长。黄维赴任之际,蒋介石在南京召见,并以蒋的照片相贈,上书“培我将军存念”。黄维本号“悟我”,自此改号“培我”,对蒋更是忠心赤胆,感念知遇。

武汉会战中,黄维部第11师、第67师驻防九江至德安。9月1日,日军第9师团一部进犯马回岭。黄维率部在马回岭一带与日军交战,粉碎了敌人迂回德安的企图。

1939年,日军集结于滇越边境,觊觎我国西南。黄维调任第54军军长,驻防滇越边境。54军系中央军精锐,隶属于关麟征的第九集团军。关麟征在11师时被陈诚排挤,气得关大骂“陈矮子”,而黄维又是陈诚忠诚爱将,黄维此人刚正不阿,宁折不弯,从不拍马溜须,与关麟征的关系可想可知。而时任参谋总长何应钦一直与陈诚是对头。于是何应钦、关麟征为打压陈诚,借故将黄维撤职,改任军委会中将高参。黄维痛恨军界的尔虞我诈,不愿同流合污,辞职返乡。

1944年,黄维复出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总监。在任期间,黄维严格要求学员,军纪严明,军容严整,培训学员近六千人。

抗战胜利后,黄维任第31军军长。1947年春任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秋,黄维赴武汉筹办新制军官学校,培养国民党军事人才。

1948年8月,黄维出任12兵团司令。淮海战役打响后,黄维兵团奉命由驻马店驰援徐州,经蒙城、宿县开赴徐州。在蒙城,黄维兵团被解放军阻击。黄维原想立足蒙城,构建工事,与解放军作战。因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被围,蒋介石命令黄维兵团向宿县进发,黄维不得已弃守蒙城。

11月23日,黄维兵团进攻南坪集。中野4纵诱敌深入,主动放弃阵地。次日,黄维兵团先头部队渡过浍河,进入中野的“口袋阵”。后黄维发觉不妙,令部队回撤。18军军长杨伯涛建议部队向东南转进,向固镇转移,与李延年部会合。此时,黄维不敢临机专断,丧失了转移的宝贵时机。在转移中,防御布署尚未完成时,解放军发动攻击,被围困于双堆集。

顾祝同命黄部向解放军兵力薄弱的东南面突围。在突围中,第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起义,突围失败,蒋令黄维兵团固守待援。

12月6日,解放军发起全面攻击。13日,解放军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黄维拒绝放下武器,并决定突围。是役,兵团副司令胡琏逃脱,黄维、副司令吴绍周、军长杨伯涛等人被俘。黄维兵团除少数人突围外,绝大部被歼。

黄维被俘后,一直拒绝改造,思想顽固。在战犯管理所,一直倾心研究永动机,特赦之后,亦醉心于此,其思想教条僵化、不善变通可见一斑。

1975年,黄维被特赦,他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人员。后任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3月,黄维在京病逝,终年85岁。


岁月是一条河流


史论纵横早年间对黄维的了解也多是来源于《大决战淮海战役》中,当时黄维兵团浩浩荡荡,气势汹汹的奔往徐州,结果就被包围了,在杜聿明准备率领部队南逃之时,本来可以逃出生天,结果蒋介石要求杜聿明务必救出黄维兵团方可撤退。最终导致杜聿明部被围,最后被全歼。

土木系的重要将领

从蒋介石下的死命令来看,黄维在国民党内的地位是很高的,作为黄埔的一期学员,和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等人都是一期,尤其和陈赓,是同班同学。


虽然黄维没有他们那么出名,但是黄维绝对不是白给的一个人,黄埔一期毕业之后在东征陈炯明和北伐战斗中均有出色表现,因此在1929年举办的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就让黄维参加了,1932年毕业后得到当时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的厚爱,被提升为第三十一旅旅长。

成为陈诚“土木系”的一位重要将领,陈诚大家都知道的,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人之一,随着陈诚的升迁,黄维也跟着做车,到抗日战争开始的第二年,年仅三十四岁的黄维就成为陈诚的起家部队18军的军长。

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期间,均有良好表现,尤其是淞沪抗战的号称东方凡尔登绞肉机的罗店之战,黄维的六十七师打到最后活着的人连一个团都凑不上,黄维也因此受到蒋介石召见。

彻头彻底的书呆子

与一般的黄埔将领不一样的是,黄维是彻头彻底的书呆子,有人评价邱清泉是儒将与邱疯子,实际上,邱清泉是该耍脾气的时候像儒将,该打仗的时候就是疯子,而黄维则始终如一。

书呆子有时候是好事,比如处事光明磊落,有章法,但是有时候也"墨守成规"、"守旧迷信"、"满脑子书呆子气"。在罗店战役的时候,黄维能够取得成功,很多人都指责其指挥作战死板僵硬,不知变通。

在淮海战役时,作为黄维的老同学,陈赓深知黄维的性格特点,知道其迷信书本,墨守成规,总是拿兵法说事,结果陈赓来个反其道而行之,黄维就成了瓮中之鳖。

被俘虏之后,黄维虽然军事上说输给陈赓他心服口服,实际上,他却一直不服气,认为自己没有罪,两军交战,只有胜败,由于其不知悔改,直到1975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

其实,黄维的书呆子气,还是和他的职业和生活有关系,黄维早年是师范毕业,在小学当教员,后来参加黄埔学习,毕业后又到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三年,1937年又奉命赴德国深造。

在抗战后期,黄维主要负责青年军的培训工作,在抗战胜利后,黄维还担任武汉筹备创办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可以说黄维是打了一辈子仗,半辈子跟课堂有关系,纸上谈兵的多了,自然默守陈规啊!

黄维的最后一战

黄维这种人,加上自身的经历,自然还是想从事理论性研究,尤其是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的工作,都很符合黄维的胃口,尤其是当新建军校的校长,但是当时淮海战役已起,辽沈战役已败,国民党其实已经身陷危局。

虽然黄维厌恶打仗,但是当老蒋需要他的时候,还是义不容辞,走向战场,这大概也符合黄维的书呆子气吧!结果黄维率领土木系的起家部队,浩浩荡荡赶赴徐州,还没等到徐州就遭到围歼,实在是意料之外。

十二万大军,全部都是精锐,而且还是嫡系中的嫡系,老蒋怎能不心疼!

本来杜聿明能够逃出生天,到时候整兵再战,结果放心不下黄维,又让杜聿明下令掉头去救黄维,最后导致淮海惨败,连东山再起的资本都输没了。

可见,黄维对老蒋的忠心,老蒋也是知道的。


史论纵横


有人说黄维是书呆子,有人说黄维是刚正不阿的儒将君子,还有的说黄维就是固执,但说他固执的人同时又都承认他的固执不那么让人鄙视,因他的固执里有刚毅,有不屈不挠,有一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正”的东西。

黄维是江西横峰人,黄埔一期生,蒋介石的嫡系。老蒋的黄埔嫡系大多在东征、北伐中有极亮眼的表现,黄维与之相比要弱一些,他亮眼的地方是书面的军事造诣。从黄埔毕业,在北伐中赢得老蒋的认可后,28年他就进了陆军大学深造,之后又被老蒋选去德国考察学习军事,期间发表的很多文章很得老蒋的赏识。

黄维去德国深造军事原计划是一年,因抗战全面爆发,1937年他被提前召回了国内,任18军第67师师长,参加淞沪会战。

送沪会战之罗店之战是黄维的成名之战。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黄维的固执或者说坚毅展现的淋漓尽致,总之是坚守不退,部队打到了什么程度呢?战后清点人数,活着的人连一个团都凑不上。

为此,有人说黄维是书呆子打死仗,但不可否认,当时的抗战前线需要他这样的坚毅、不屈不挠。

正因为如此,虽然有杂音,但战后老蒋还是将年仅34岁的黄维提成了18军的军长,18军也是陈诚的家底子,这样,黄维顺理成章地也就成了陈诚“土木系”的核心干将。

按理说,手握国军五大主力之一,黄维在随后的抗战中应该有一番大作为,遗憾地是因性格太刚直,跟上司搞不好,1939年后他就被调离了前线,在老家赋闲一段时间后,他又干起了擅长的老本行,搞军事培训。

1948年9月,老蒋重编军队,胡琏本是第12兵团司令最理想的人员,但因为派系之争,胡琏被白崇禧搞了下去,黄维被搞了上来。

在对决的关键时间,让长期脱离战场的“书呆子”统领足能影响整个战局的12万精锐人马,不说是愚蠢,但足是不明智的表现。

内斗害死人呀!

在随后的淮海战场上,黄维的表现难圈难点,一句话让老同学陈赓收拾的那叫一个听话,让朝口袋里钻就朝口袋里钻。

关于黄维在此战中的死脑袋,一根筋,毫无机变咱们在这里就不细谈了,因为此人在即将战败以及战败被俘后的表现更具看点,更能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眼见突围无望、全兵团行将覆灭,固执变成了穷凶极恶的顽固,这时候黄维下令:“把全兵团所有毒瓦斯,向四面八方的敌人释放。”完了接着叫嚷:“敌人已经四面临近,我军无法发挥炮火的威力了。使用毒瓦斯,毒死他十万八万人,然后我们集体自杀!”

当然,这一切是没用的。

就在被俘前几分钟,黄维依旧还是那个黄维,他佩戴好中将肩章和老蒋授予他的几枚勋章,肃立面向南京,准备自杀成仁。

晚一步,这个固执的人真就成仁,成老蒋的烈士了。

枪被夺下后,他依旧不依不饶,连连愤怒质问指挥所立的随从官兵,你们为什么不跟他们拼,军人投降,是最可耻的!难道你们愿做可耻的叛军吗?”

想死没死成,黄维的前半生到此结束。

比起固执效忠的前半生,黄维后半生依旧值得一说,在国军被俘将领中,他是最顽固的那一个。

很长一段时间,任凭谁找他谈话,他不分人,始终如一的又臭又硬。在他看来,两军交战,各为其主。我不消灭你,你就要消灭我。有什么罪不罪的。

让认罪没门,要杀要刮随便。

另外就是不服气。他有一番话曾被很多相关电视剧拿来演绎过,他说,我们被打败,只是战略上的失误,不是你们有必胜的条件。要是让我来全盘指挥,肯定能战胜。不相信的话,根据当时的敌我态势,双方军队各退30里,重新打过,我黄维打不赢的话,就真认输!

好一个不服输的书呆子!

更让人不知该敬佩还是该摇头的是,无论怎么改造,提及老蒋的时候,他打死不称“蒋匪”,也不直呼“蒋介石”,还是称老蒋为“蒋总统”或者“蒋校长”。

遇到有人批评他,他要么闭目养神不予理睬,要么在别人发表批评意见的时候猛放屁。

你要厉声责问他:“你这是什么态度?你迟不放屁,早不放屁,一定要等人家的话刚刚说完,你的屁就来了。”

他一准地给你怼回去:“我放屁是生理上的关系,谁也控制不住它,你硬要把放屁和你发言联系起来,那我也没有办法。”

但即便如此,又臭又硬的家伙最终还是被感化了,据说政府为了感化改造这个家伙,前前后后花了三十万。

可被改造后,这家伙总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异样,他一头栽进了永动机的研制中,就跟一头栽进荒诞的理想国是的——


黑句本




黄维这个人多少有点撑不起场面,他的军事生涯的巅峰是12兵团司令官,最有名的则是领着12兵团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



说到黄维,自然少不了要说说胡琏,这两人可是几十年的老冤家。

他当11师师长的时候,胡琏在他手底下当团长。

后来,胡琏因为在团村战役中表现英勇,受到蒋介石的赞赏,当即表示要升胡琏为少将团长,当时的少将师长黄维觉得这样的话自己会很没面子,所以去找陈诚上眼药,胡琏的少将团长便这样泡汤了。黄维又假惺惺地跑去跟胡琏说,你资历浅,还要磨练磨练。

胡琏虽然很不爽,但黄维毕竟是自己的长官,也只能咬咬牙忍了,两人的间隙也因此产生了。



1948年9月,蒋介石组建12兵团的时候,围绕兵团司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以当时的18军军长胡琏最有优势,胡琏也满以为兵团司令只能是自己。但是,这时候白崇禧和何应钦跳出来了,说反对胡琏担任12兵团司令。至于他们反对的原因,我猜测可能是他们认为以胡琏的能力担任12兵团司令的话,陈诚的势力必将更上一层楼,但是他们为什么又同意由另一位土木系将领黄维当这个司令官?显然是因为他们认为黄维跟胡琏相比,军事水平差太多了。

这时候的黄维论资历是可以当兵团司令,但他显然是不适合这个位置的,因为他胜任不了。1943年黄维在云南的时候,关麟征在何应钦的帮助下,抢走了他的54军,然后就被蒋介石安排去教书、训练青年军了,直到1948年担任12兵团司令参加淮海战役,这5年时间他没上过战场,更不用说指挥大兵团作战了。



可是蒋介石为什么同意让黄维当这个兵团司令呢?因为黄维比胡琏更听话。

胡琏对于黄维当司令,自己当副司令感到不满,所以干脆借奔丧为由回老家去了。黄维时隔五年突然成了兵团司令,心里别提有多得意了,结果自己水平不够,带着12兵团钻进了我军的套子里,最后只好向蒋介石求援。胡琏在危急时刻返回战场,但是也救不了穷途末路的12兵团了,最后兵团里的高级将领开始逃跑,结果黄维、杨伯涛这些人被俘,只有胡琏成功逃跑。

更有意思的是,在黄维被俘以后,国民党以为黄维已经阵亡了,然后给他办了一场盛大的追悼会,蒋介石事后估计尴尬得要死。



淮海战役后,黄维被骂得很凶,尤其是杨伯涛至死都没有原谅他,据说黄维在监狱中还遭到了围殴。

黄维被俘后“拒绝改造”,毕竟半路杀出抢走了胡琏的12兵团司令,本来以为能够一展自己的风采,意气风发地上了战场,结果却是在夹着尾巴逃跑的路上被活捉了,这不仅有损自己的名声,更是有负蒋介石和陈诚的期望。如果被俘后轻易地“接受改造”的话,名声估计更要臭不可闻了,更重要的是可能还会连累自己的家人。

所以坚持坚持“拒绝改造”,多少还能给自己捞回点“气节”。事实上,可没人认为他有什么气节,他原本的字是悟我,只因为蒋介石将他的字写成了“培我”,黄维就兴奋地以培我为字了。

黄维或许还始终保持着对蒋介石的“忠”,他曾经说过,国民党内部有不少坏人,但有两个人他不会骂,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陈诚,蒋介石是他的校长和最高长官,对他有知遇之恩;陈诚对他恩重如山,没有陈诚的重用,他提升得没那么快。确实如此,27岁当师长、34岁当军长的人可不多。

即便经过了长达27年的改造,他也毫不避讳地说蒋介石“这个人是个英雄”,只是因为“他的那一套过时了,所以失败了”。



黄维的改造持续了27年,直到1975年12月才获得特赦,或许这也算是他的幸运吧。但是仅仅一年后,他的妻子获得了苦苦等候了27年的团聚后仅仅一年时间,便选择了跳河自尽。

在狱中改造的时候,黄维迷上了研究永动机,将军研究永动机,总算还是个有趣的人。

但是不管怎么样,黄维的军事水平确实不怎么样,格局太小了,指挥过于呆板,这也是他被人骂“书呆子”的原因。

蒋介石将黄维放在兵团司令的位置,又怎能不自取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