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醫界」為中醫正名的草根中醫

「山西中醫界」為中醫正名的草根中醫

京劇是國粹,振興很難;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繼承光大也不容易。現在人患病,那怕是頭疼腦熱,也先看西醫,量體溫、測血壓,還要做化驗、x光透視等各項檢查。接著是輸液,上高檔抗生素。普通的偶感風寒,中醫治療只花幾元錢他不信,非得找西醫花上百元甚至數百元。殊不知,感冒就是上第幾代頭孢也不對路,也沒有從增強人體自身免疫功能人手,抗生素不斷升級,週而復始,更易感冒而已.中藥治病是從整體考慮,調動自身能動性,提高自身免疫力,治感冒還可針灸、推拿、刮痧、拔罐子,簡便、廉價、實效。醫聖張仲景著有《傷寒論》,治外感有屢用屢效的經典之方,分陰陽,辨表裡、寒熱、虛實,講“天人合一”。自古中醫與《周易》密不可分,不知《周易》八卦、天干地支、子午流注,怎能分清陰陽虛實?中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中華民族昌盛,炎黃子孫遍佈世界各地,中醫藥功不可沒。可今天中醫處境有些尷尬和無奈,有病先看西醫,只有西醫也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才找中醫,如血液病、糖尿病、腫瘤甚至癌症晚期找中醫。一般醫院均以西醫為主,中醫診室少,人員少,多擠在不顯眼的地方。甚至專門的中醫院檢查診斷也少不了化驗室和心電圖、超聲波及CT,對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都不自信,又何怨患者諸君?

再說中醫教育,學生多非第一志願,不是心甘情願進中醫院校,而是混文憑,畢業後改行搞西醫、搞行政,年年有中醫院校畢業生,認真統計,真正有志中醫者究竟有多少人?真有建樹者有幾人?無怪鄧鐵濤老先生大聲疾呼。

「山西中醫界」為中醫正名的草根中醫

最近我在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出版的中醫博士劉力紅的《思考中醫》。一部中醫學術著作第一版只印2 001冊,不到7個月,第二次就印到5000冊,不能不說,還有人關心中醫興衰,《思考中醫》符合這一潮流。去年我拜讀河南中醫大學一篇博士論文《性理與歧黃》,讀後很受啟發,看到中醫學術後繼有人,青黃不接的現狀可望克服,令人振奮。振興中醫得有這樣一些為中醫獻身的人。

筆者不才,又已年過花甲,雖然早在1964年就曾任衛校班主任,秉承家學而沒有間斷對祖國醫學的學習,但不是中醫院校科班出身,主要學哲學、政治經濟學,畢業後陰差陽錯到衛校教。曾患肺癌在阜外行右肺切除,於腫瘤醫院放、化療,後住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經中醫藥治療,更增加了我對中醫藥的感情,我能活到今日,更感到祖國傳統醫藥之神奇。對於肺癌術後,首先是扶正固本,慎用抗癌攻伐之藥。在自身體會,千金葦莖湯有其可貴之處。葦莖形似支氣管,不僅僅是象形比類,方中葦莖清肺洩熱,為治肺癰要藥,桃仁逐瘀行滯,苡仁清利溼熱,冬瓜仁滌痰除膿。本方看似平淡無奇,但其清熱化痰、逐瘀排膿之功卻很確實,因病在上焦,皆用清化之品。貝母、枯梗、魚腥草、銀花、甘草、連翹、丹皮視情況酬加,則療效更著。後有幸參加山西省首屆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研討會,宣讀論文《堅持扶正祛邪提高肺癌術後患者生存質量》。

「山西中醫界」為中醫正名的草根中醫


1998年,有一患者患心動過緩,某醫院建議植入心臟起搏器。四診合參,我認為是脾腎兩虛,中氣不足,中氣虧損,不能收攝,受納障礙,氣血不足,心失濡養自然就缺少動力。首先補腎健脾,補中益氣,腎氣足能鼓盪一身正氣,讓人從萎靡不振中擺脫出來;脾為後天之本,健脾即能化血養心,脾能統血,氣血充盈其脈自復。按傳統中醫治法針藥結合,針中脘、命門、雙側足三里和雙內關藥也是散劑、湯劑雙管齊下:每飯後囑服玉金散健脾開胃,湯劑宗生脈飲重用黃芪、炙甘草,酌加薤白、遼細辛。薤白 “通陽散寒,行氣導滯,主治寒痰溼濁凝滯於胸中,陽氣不得宣通所致的胸悶疼痛或兼見喘息咳唾的胸痺證”。細辛《本經》列為上品,《別錄》謂“開胸中滯結”。經治療後重病釋然。

1999年,在陽泉遇一剛退休的老幹部患鼻鼽,經西醫多方治療,連激光燒灼也不能根治。我與他去農貿市場,買了一堆藕,熗拌煮粥,用食療治好了病。藕性味甘寒,具有止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療多種出血,用食療方法簡便實效。

以上病例,開始都忽視了中醫中藥的優勢和長處。本來是針灸、草藥甚至是灶心黃土(伏龍肝)收效的病,非穿刺化驗腦脊液,甚至用激素,結果是越現代的檢測,越高級的化學藥物倒把一個人整體平衡機制給打亂了,能不越治越重嗎?特別是那位心動過緩的患者,手術置人心臟起搏器,靠機械來讓心臟跳動,能有讓心臟自身跳動更符合自然規律嗎?有人會說,該手術就得手術,中醫對手術指徵是無能為力的·這也要因人因病而異。1964年,我在衛校任班主任時,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當時妻子的表妹患急性闌尾炎住進某醫院準備手術,當時青、鏈黴素是較好的抗生素,用後白細胞總數就是降不下來,外科主任一籌莫展,怕化膿穿孔不好處理。我就把加味大黃薏苡牡丹皮湯煎好,裝在保溫杯中讓妻子當飯帶人病房,只4劑,炎症控制住了,沒手術就出了院。現在她已近花甲之年,再未復發。有人會說,這是特例,瞎貓碰上死耗子一讓我趕上了·又有人會說,中醫不科學,不能重複驗證。非也!事隔30年,我與妻子回故鄉為先人添土上墳,內弟的女婿患急性闌尾炎,欲送醫院去做手術。病人懼怕手術,正巧我剛到,又開了那張方子,經用中藥,果然又免去了一刀.醫療實踐向世人證明:中醫療效好,不會消亡。

「山西中醫界」為中醫正名的草根中醫


祖父潘德林生前告誡嚴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秦伯未老在 “當歸四逆湯”條目中說嚴本方主治厥陰傷寒,手足逆冷,脈細欲絕,系溫肝祛寒,養血通脈之劑”文中又說嚴陳平伯曾對本方提出疑問,'仲景治四逆每用姜、附,今本方並無溫中助陽之品,即遇內有久寒,但加吳萸、生薑,不用幹姜,何也?,我認為極有見識。但解釋為:'厥陰肝臟,藏營血而應木,膽火內寄,風火同源,苟非寒邪內患,一陽之生氣欲絕者,不得用幸熱之品,以擾動風火,則認識不足。”秦老對四逆散則謂:“本方主治傳經熱邪,陽氣內鬱的四肢厥逆證,故取四逆為名。由於柴胡與枳實同用,能升清降濁泊芍與枳實同用,能流暢氣滯泊芍與甘草同用,又能緩急止痛。”四逆散方藥僅4味,配伍恰當,絲絲人扣。四逆散在教材中歸人和解劑,調和肝脾。四逆湯則由附子、乾薑、甘草組成,同名四逆卻歸於回陽救逆法中。彼四逆非此四逆。如果真把全國中醫處方調出做一統計,還有多少人有如秦老先生對經方這等認識和運用呢?古代大儒成醫者眾,“不能為相難治國,可為名醫渡眾生”。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出版了2 500冊《經證證藥錄》,系甘肅晚清舉人,已故名中醫王繼志先生遺著,脫稿於1920年。是書以長沙證論為根宗,熔四部醫典於一爐,排比《傷寒》、《金匱》244方,匯列主治、加治、佐治之證,參稽《靈》、《素》、《難經》,考證藥證因應之由,證藥172味,五易寒暑而成,很有學術價值。我們現代之中醫,連醫古文都不過關,經典當選修課,涉獵不廣,根基不深,更談不上融匯貫通了。

學中醫、搞中醫的人不能不相信中醫,不能自我貶低和否定,要刻苦鑽研,勇於實踐,才能發揚光大。只有這樣,中醫才不會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