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贾诩是三国顶级谋士,对此你怎么看?

忘忧清乐阁主


在三国时代众多的谋士里,贾诩是最具有传奇性的一个,他智谋很高,但一生经历又十分坎坷,大部分时间里都不能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正因为如此才更显得贾诩的确厉害,

顶级谋士当之无愧

1、有着过人的机智

贾诩是凉州刺史部武威郡人,他年轻的时候并不出名,只有凉州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

贾诩后来被举为孝廉,这样就有了做官的机会。贾诩去洛阳的朝廷里任职,担任郎官,也就是普通的公务员,后来生了病,辞官回家。

那时候内地通往西北边地的路途很不太平,一个人通常不敢走,贾诩等十来个人就相约同行。即使这们,路上也遇上了打劫。这是一伙叛乱的氐人,贾诩等人被他们抓住,氐人经常劫掠过往商旅,心狠手辣,财物抢完就把人全都活埋,大家吓坏了。

只有贾诩十分冷静,他对氐人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家里一定会用重金来赎我。”“段公”指的是段颎,是汉末名将,当时是朝廷的太尉,他久在凉州,威震西土。氐人一听,不敢害贾诩,还和他盟誓,之后送他回去,而与贾诩同行的人都遇害了。

其实贾诩跟段颍毫无关系,他这么说是故意吓唬氐人的,这说明贾诩相当机智。史书说,类似这样随机应变的事,在贾诩身上还有很多。

2、一个奇谋成终生污点

贾诩后来参加了凉州军,成为董卓的属下。董卓死后,部下们不知怎么办,准备四散逃亡,关键时刻贾诩给大家出了一个主意,让众人集结在一起反攻长安,结果凉州军重新夺回了长安和朝廷。

贾诩为凉州军出的主意对凉州军来说的确是一招胜负手,对朝廷来说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坏主意。后世有很多人认为贾诩因为这个主意闯下了大祸,让有可能出现的和平契机化为乌有,使东汉帝国再次陷入混乱。

比如宋代思想家陈亮说:“汉室再乱于贾诩。”宋代史学家萧常也说:“董卓,国之贼,天下所共仇,而诩为之报怨。东京之亡祸,根于此。”还有很多人发出过类似感叹,他们认为那个时候元凶已除、局势趋于平和,但随之国家又四分五裂,黎民百姓再遭涂炭,这都是贾诩所出的主意所造成的。

的确,贾诩的那个主意产生了严重后果,分量当然挺重。然而,说这个主意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甚至将之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都归罪于贾诩,那就太有失公允了,因为它夸大了贾诩的作用,没有贾诩的主意,天下该乱还会乱。

汉末,朝廷的权威逐渐丧失,各地割据势力并起,董卓虽然被除掉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却仍然存在,彼此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由王允、吕布等人支持的朝廷没有能力结束这种局面。

这是大势,是宏观层面。具体到微观层面,也许没有贾诩出的主意凉州军会受到重挫,没有机会再次掌握朝廷,但凉州军的失败意味着其它势力会立即参与到关中地区的争夺中,可能是势力已经很大的袁绍、刘表、陶谦,也可能是正在崛起的曹操,总之这些人不会留下权力的真空,也不会坐等东汉朝廷重新振作起来。

所以,认为贾诩的一个主意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是不客观的,但是有许多人并不这样看,贾诩于是背上了助纣为虐的包袱。

3、努力将功补过

贾诩为凉州军立了大功,李傕等人控制朝廷后打算提拔贾诩当左冯翊太守,还准备封他为侯爵,都被贾诩拒绝了。

贾诩自愿到尚书台任职,李傕想任命他为尚书仆射,即尚书台的副长官,贾诩又推辞:“尚书仆射是天下关注的焦点,我不孚众望,难以担当。”

最后贾诩担任了尚书台里的一名普通尚书,并慢慢与凉州军的那些将领们拉开了距离,因为他知道凉州军并不得人心。大权在握的人容易丧心病狂,李傕、郭汜等人把持朝廷后,又跟董卓一样胡作非为起来。

汉献帝的嫂子、已故少帝刘辩的妻子唐姬因战乱回到家乡,她的父亲想让女儿再嫁,唐姬跟少帝感情很深,发誓不嫁。李傕的手下路过唐姬的家乡,把唐姬虏获,辗转带到了长安。李傕看到她很漂亮,想占有她,唐姬坚决不从。

贾诩听到消息,赶紧报告汉献帝,汉献帝大悲,派人到李傕那里点名要人,李傕才不得不放。

还有一次,李傕找了一伙人,让他们到汉献帝居住的地方大吵大闹,目的是给汉献帝施压,以答应他提出的各种非份条件。汉献帝又气又怕,不知道该怎么办,侍中刘艾出了个主意,说贾诩这个人还不错,在凉州军里也有一定威望,不如请他出面解决此事。

刘艾找贾诩一说,贾诩表示没有问题,一切包在他身上。贾诩摆下酒宴,请闹事的那些人的头目们吃饭,代表汉献帝做出允诺,可以封给他们侯爵,又赏赐他们不少东西,这些人心满意足,就走了。李傕知道后气得要命,但也无可奈何。

后来,汉献帝实在忍受不了凉州军的欺凌,带着大臣们逃出了长安,李傕等人率兵来追,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校尉荣邵等大臣都被凉州军抓住了,李傕要杀他们,关键时刻贾诩再次挺身而出,对李傕说:“他们都是天子的重臣,没有充足的理由,不能加以危害。”李傕想了想,最后没敢杀。

4、设法让自己脱身

汉献帝和朝廷逃出长安后凉州军内部发生了冲突,长安大乱。贾诩没跟着汉献帝走,他留在了长安,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或许贾诩考虑的正是他的一个主意搅乱了时局吧。

后来贾诩发现长安也不能再呆了,就到了段煨那里,段煨也是原来董卓手下的一名将领,驻扎在华山脚下的华阴一带。贾诩此时在凉州军中已有很高的名望,段煨有些小心眼儿,担心被他夺了权,所以处处提防,但表面上仍很尊重他,这让贾诩觉得不自在。

这时另一位凉州军旧将张绣悄悄派人来联络贾诩,希望贾诩到他那里去,为他出谋划策,张绣所部当时驻扎在南阳郡一带。贾诩决定走,有好朋友知道了劝他:“段将军待您不错,您怎么还要走?”

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对我比较猜忌,待我虽然不错,但却不能长久,我现在离开,他反而会高兴,同时他也希望我能为他结下外援,所以必然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那边现在没有出谋划策的人,他是真心想要我去,只有这样我自己以及我的家室才能保全。”

贾诩一向料事如神,这次也一样。他要去南阳郡,段煨果然没有阻挡,而是高高兴兴地送他走,后来又厚待贾诩的妻子儿女。贾诩到了张绣那里也立即受到了重用,张绣的年龄比贾诩小得多,就把贾诩当作长辈看待。

5、战场上料敌如神

在贾诩的帮助下,张绣在南阳郡一带发展得很快,让曹操感到了警惕。这时曹操已经控制了朝廷,将京城由洛阳迁到了许县,南阳郡就在许县之南,张绣这支凉州军的旧部如果继续壮大,将直接威胁到许县的安全。

建安二年(197年)新年刚过,曹操亲自率兵南征张绣。面对强敌,张绣打算投靠荆州的刘表,贾诩对他说:“刘表这个人倒是有些才能,和平年代做个能臣应该称职,但现在他看不到形势的变化,多疑少断,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听贾诩这么一说,张绣打消了依靠刘表抵抗曹操的想法,转而投降了曹操,曹操高兴地接受了。本来是件挺好的事,但中途发生了一些误会,张绣降而复叛,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混战中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都战死了。

曹操侥幸脱身,他极为悲痛,对张绣也恨之入骨,发誓复仇。这一年的11月,曹操再次率军再征张绣。曹军的人数远在张绣之上,曹军的进攻开始挺顺利,张绣不断向后撤退,但这时从后传来消息,说袁绍趁曹军主力南下的机会要偷袭许县。

曹操大吃一惊,下令撤军。张绣下令追击,贾诩劝他不要追,否则必败。张绣不听,指挥人马全线压上,沿着曹军撤退的路线追击。但是吃了败仗,损失很大,张绣挺后悔。

谁知贾诩这时走过来,反而力劝张绣立即再追。张绣还以为听错了:“当初没听您的话结果打了败仗,现在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要追?”贾诩分析说:“现在敌情出现了新变化,如果去追,一定能取胜!”张绣抱着将信将疑的想法派人追击,这一次竟然打了胜仗。

事后张绣向贾诩请教胜败的原因,贾诩说:“曹军开始退却,曹操必然会派精兵断后,我们追击肯定失败。打败了我们的追击,他们又会轻军前进,没有料到我们会再来,所以我们就能取胜。”张绣听了,佩服得要命。

6、令人吃惊的选择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和袁绍都四处争取支持者,在南阳郡一带很有实力的张绣自然成为他们竞相拉拢的目标。袁绍派出的使者最先到达南阳郡,见到张绣,陈述了袁绍的主张。袁绍深知贾诩在张绣面前说话很有分量,还专门给贾诩写了封信,派使者暗中去做贾诩的工作。

当时的形势是,袁绍占的地盘比曹操大、人马比曹操多,张绣觉得自己跟曹操又是死对头,欠下了人家的血债,所以当场就要答应袁绍的使者。哪知一旁的贾诩却突然对袁绍的使者说:“请回去转告袁绍,兄弟尚不能相容,又怎么能容天下人呢?”贾诩说的兄弟不相容,指的是袁绍与他的弟弟袁术虽是是一父所生,但反目成仇、势同水火。

张绣听了贾诩的话大吃一惊,不由得脱口而出:“先生,您这话是怎么说的呀?”但张绣一向听贾诩的,知道凡是听了贾先生的准没错,不听准吃亏,所以这次仍然按贾诩的意见办了。打发走袁绍的使者,张绣心中的疑问仍没有消失,问贾诩:“既然这样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贾诩的回答让张绣更吃惊:“投降曹操!”张绣以为是自己又听错了,问贾诩:“袁绍强大、曹操弱小,我们又与曹操互为敌人,怎么能归顺他呢?”

贾诩说出了理由:“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这是第一条理由;袁绍强大,我们弱小,在这种情况下归顺他,必然不会重视我们,曹操弱小,得到我们必须欣喜,这是第二条理由;有霸王之志的人肯定会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而让普天之下都知道他的宽容,这是第三条理由。希望将军不要再迟疑!”

经过贾诩一番分析,张绣认为有道理,决定投降曹操。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曹操只有如贾诩分析的那样,是一个胸怀远大志向、把个人恩怨抛在脑后的人,这项决定才不会后悔。张绣如果投降了袁绍,基本上不用担什么风险,而投降曹操则面临着生死考验。所幸的是,一向料事如神的贾诩在这个重大问题上依旧保持了他的一贯正确。

7、曹操如获至宝

曹操在官渡前线听说张绣要投降自己,惊讶之余,顿时感到欣喜若狂。为表达诚意,张绣亲自携贾诩到前线面见曹操。见面后,曹操拉着张绣的手不放,眼前这个人曾经差点要了自己的命,还欠他一个儿子、一个侄子和一员爱将的命,是一个他做梦都想诛灭的敌人,现在就站在他的面前,只要他愿意,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复仇的想法。

但现在曹操已经不那么想了,所有的仇恨顷刻间瓦解,因为他真的很高兴。曹操设宴款待张绣和贾诩,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封列侯。为了打消张绣的顾虑,曹操主动提出和他结为儿女亲家。

对贾诩,曹操更喜欢。虽然这是个可怕的对手,让自己连续多次吃苦头,但今天终于得到了他,曹操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曹操也拉住了贾诩的手,对他说:“是先生您让我在天下人面前增添了信誉呀!”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封贾诩为都亭侯,委任他为执金吾,这是部长级的高官,但这只是个虚职,曹操让贾诩平时就在自己身边,仍然出谋划策。

9、机智巧妙的回答

贾诩来到曹操身边后,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多次向曹操献上奇策,立下不少大功。比如在潼关之战中,曹操面对劲敌马超、韩遂,感到硬打风险很大,损失也会不小,就问贾诩该怎么办。贾诩只说了四个字:“离之而已。”曹操立即恍然大悟,成功实施了离间计,让马超和韩遂产生矛盾,最终将他们一举击破。

但也许有当年在凉州军的那段往事,也许担心因为计谋过人而遭猜忌,所以贾诩平时特别谨慎,公事以外不跟任何人交往,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儿女们的婚事也都不选那些名门重臣之家。

曹操后来在选择接班人时拿不定主意,曹丕、曹植两个儿子各有优劣,也各有支持者,曹操感到左右为难。曹操知道贾诩一向足智多谋,就向他讨主意。

曹操支开身边的其他人,问贾诩应该选谁,贾诩却半天不作声,曹操急了:“我有事问你呢,你不说话是什么意思呀?”贾诩装着在沉思,想了一会儿才说:“刚才碰巧思考一些问题,所以没有立即回答您。”曹操问他在思考什么,贾诩说:“想到了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

袁绍和刘表都因为没有处理好接班人的事而失败,他们共同的错误在于“废长立幼”,也就是打破了人们对接班人的一般认识,不立年长的儿子而立年幼的,因而造成了内部的混乱。

曹丕年长、曹植年幼,所以应该立曹丕,但这个话贾诩没明说。曹操一下子明白了,不久就宣布立曹丕为接班人。

因为站在了曹丕一边,所以曹丕称帝后对贾诩十分尊敬,贾诩后来担任曹魏的太尉,位极人臣,于77岁时去世,是三国时代为数不多的“长寿冠军”之一。


南门太守


曹操集团谋士很多、其中有五个最为人知: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

荀彧与程昱的才能与前汉"萧何"相同

荀攸与郭嘉的才能与前汉"张良"相同

贾诩才能却很特殊与前汉"陈平"相同

陈寿注《贾诩传》未记载他治国安民的谋略、说明他的治国安民的谋略不会比荀彧和程昱强;在军事上史书记载曹操统一北方多靠荀攸(参谋长)和奇才郭嘉(副参谋长)出谋画策、说明贾诩的军事谋略不会比荀攸和郭嘉强;但贾诩人生路也很坎坷:他先随董卓、董卓卒(自身难保)出谋力劝董卓旧部李催与郭汜犯长安(借力求生)计谋成功却搞得长安民不聊生;后投张诱(李郭交兵混不下去了)、曹操征张诱时出谋害得好色的曹操失长子与爱将典韦、后又力劝张诱投降(自身又难保了)成功了他又得利了(张诱却未知数、好在曹操量大善待张诱)又取得曹操信任;曹操征西谅时用离间计害得马超四处流逃亡(军事能力攻心谋略)…曹操后来连立"王子"这种危险事贾诩却用"思袁绍和刘表"暗示曹操立曹丕、并不直接回答、以沉默反思来点化曹操、曹操大喜、立丕为世子、也为他后来的荣华又铺开了一条大路!

从上面论点可以推出:贾诩的谋略只有先考虑利于自己然后才考虑利于主子、而不是先考虑利于国家和利于人民的一个权谋家、说他是个顶级聪明人还配得上、但绝不是顶级谋士、真正的顶级谋士先考虑的是利于国家和人民、再考虑利于君主、然后才考虑利于自己(呵呵、人人都不能免俗)、才有资格配称"顶级谋士"…


嘘就当我没来过


三国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传唱最久,影响最大的历演义故事。其中的主角一是刘备、曹操、孙权这样的枭雄明主,二是关羽、张飞这样的绝世名将,三就是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这些谋臣。君臣文武,共谋天下,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乱世大剧。而在三国的谋臣中有一位顶级谋士却常常被人所忽略,他就是多次影响历史走向的谋士贾诩。


贾诩此人满腹心机,聪明权变,举世无双,极大地影响了三国早期的基本政治格局,被称为绝世鬼谋。诸葛亮出山第一计乃是火烧博望坡,不过是一场局部小战,而贾诩在历史上甫一出场便左右了天下格局的走向。

贾诩像


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三月四日,董卓被吕布等人诛杀,司徒王允和吕布的并州兵控制了朝政,整个长安城都在庆贺国贼董卓伏诛,董卓手下的凉州将士群龙无首,皆惶恐不安。就在凉州势力行将覆灭之时,董卓麾下的讨虏校尉贾诩站出来高声疾呼,力劝董卓部将攻陷长安城。不过十天,西凉军便拿下长安,贾诩却又聪明地与西凉军拉开距离,担任尚书,掌握了要职。


西凉军控制关中以后,关东联军蓄势待发,声称要救出天子,天下大乱一触即发。贾诩又一次献计征召关东联军首领、汉朝元老重臣朱儁入朝为官,消弭关东联军于无形,又以朝廷名义大量选拔名士入朝为官,为关东诸侯加官进爵,承认了刘表、陶谦、曹操等人的地位,中央朝廷的地位就此稳固。一计能使天下乱,一计能使天下安,贾诩的手段的韬略实在令同时代的人望尘莫及。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贾诩形象


此后李傕、郭汜两人内乱,贾诩多次庇护汉献帝免遭二人毒手。后汉献帝逃亡,贾诩也投奔了同僚张济之子张绣的势力,并联合刘表共同抵抗曹操。后曹操大军讨伐张绣,张绣不战而降。曹操得意忘形之下,纳张绣的后母为妾,张绣怒不可遏,采纳了贾诩建议,一战而败曹操,曹操本人右臂受伤,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死于军中,一代猛将典韦也陨落,为曹操一生最惨痛的失败。

曹操像


贾诩之计不仅高明,而且诡异,将人情事理揣测到了最精微深刻的境界。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而就在官渡曹袁决战的关键时刻,贾诩居然建议张绣归顺曹操。贾诩以为曹操有并吞天下之志,定能尽释前嫌接纳张绣。果不其然,曹操对张绣加官进爵,还接成了儿女亲家。曹操以为贾诩之计能够让自己信义之名传扬天下,特地对贾诩加官封侯。


能够以计谋搅乱天下,也能够以计谋安定天下,还能对人情事理揣摩至精至微,最终还能保全自己,终老于乱世之中,贾诩之智谋实在非凡。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历史研习社


贾诩绝对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顶级智谋型人物。


足智多谋、算无遗策。

对形势、战略、敌我心理的分析也十分到位。

上兵伐谋、因地制宜,战术方面也十分突出。

若说贾诩是三国第一聪明人,末将并不反对。若把他定位到谋士的话,顶级应该算不上【并不是因为贾诩的能力不行,而是他的态度不行】

我们对贾诩的战略、战术、计谋、策略等方面能力是十分认可的。但是在曹营中由于其尴尬的身份以及自保为主的人设。所以每当贾诩献计时也总是点到即止


【这可不是一个谋士该做的。作为谋士就应该尽心尽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就好比刘备手下的孙乾、简雍等,人家虽然能力不怎么样,但是人家工作态度好啊,尽心尽力地帮助刘备。】

贾诩在进曹营前还算是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到了曹营后,许多次明明贾诩已经看清了形势,但献策时也要先揣测一下主子的心理。【所谓说多错多,贾诩是能不说就不说,能少说就少说,尽量避免惹祸上身】

所以,这样看来,末将以为贾诩最为一个智者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作为一个谋士,贾诩顶多算是合格,算不算顶级。


左将军


贾诩作为谋士确实胜过同时代的其他人,跻身顶级之列,不为过。因为他具有其他谋士不具的另类素质

一:辨证思维,他判断段煨对他恭敬有加,实为戒备;他劝张绣用兵宜穷寇要追;曹操选太子时其语“思袁本初”,无不充满辨证思维。

二:心理大师知己知彼,每个时期他都研透上君下臣的心绪思略,适时适语,屡屡中试,自己又知位而不谋功。

三:谋略大家,既谋一时又谋长久,能谋一域更谋全局,他献计张绣叛曹又设计张绣降曹,是这一特质具体体现。

四:有权不揽权,用权不越权。他计出而不亲为,有计而不令出,不像诸葛亮,连杖责二十板的事都批都管,谋士当得轻松。

五:与时俱进。他视时势计劝张绣归曹,很明白曹操与自己的利用和戒备并在关系,从此不轻易进言,也不社交结友,同时代少有的善终谋士。


mdq660310


这一点,我认为完全正确的,就像易中天老师分析的一样,贾诩可能是三国最聪明的人,整个的人生经历几乎没有失败,帮助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这说明有大局观和清晰的头脑,处乱中而不乱;两次助张绣打败曹操,同时审时度势,洞察人心,在官渡之战的节点上让张绣投降了曹操,这说明有极高的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官渡之战时力劝曹操决战袁绍,这说明贾诩在犹豫不决上有自信;赤壁之战前劝曹操不要兴师动众打江东而应安抚百姓,这说明有政治家的眼光和军事家的战略眼光;离间计使马超韩遂的联军瓦解,说明有奇谋妙计;终其一生,乱世不乱,平稳度过了波澜壮阔的人生,精通兵法,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以及处世哲学上都有非凡的造诣,可以说乱世三国第一智慧谋臣。


CompleteCosmos


贾诩可以说是一个又会做人又会做事谋事的人物,刚开始在张秀帐下,张秀投降曹操后,贾诩跟了曹操,在宛城之战中就可以看出贾诩的某事能力。张秀在贾诩的策划下,曹操屡攻不下。最后在贾诩的建议下投降曹操,先投降最后又反攻,打的曹操措手不及。在这次战役中曹操失去了最爱的大将典韦和长子曹昂。最后张秀最终投降曹操,曹操求贤若渴原谅了张秀,贾诩也就成了曹魏一位谋士。一位善终的谋士,可以说在当时的时代里算是完美的一生。



伊人看世界


一说起三国时代的谋士,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冢虎司马懿和鬼才郭嘉这四位。诚然,这四位的谋略水平的确是顶级的。但小编认为,整个三国时期最顶级谋士当属贾诩。

“谋士”顾名思义,其职责是为人谋划。在过去,常服务于君王将相,现今则服务于雇主权官。谋士的境界有三层:谋己、谋人、谋天下,层次越高,谋略也就越深。

“谋”己。作为一个谋士,首先要做到的是保全,运用自己的谋略,让自己活下来、并且活得有价值是成为一个谋士最基本的条件。

“谋”人。主要是指为别人出谋划策。

“谋”天下。真正的谋士必须具备一项“人”所不具备的能力——谋天下的能力。以天下为己任,能够将对于人本关怀自始至终贯彻于自己一切行为中,拥有以天下苍生为本源进行呵护的大智谋。这才是谋士的最高境界。

而三国中的大多数顶级谋士在谋人、谋天下方面极为擅长,但在谋己方面略有欠缺。有身体不好英年早逝的,如郭嘉郭奉孝、戏忠戏志才;有被主公猜忌被逼死的,如荀彧荀文若、田丰田元皓、陆逊陆伯言;有事事亲为累死的,如诸葛亮诸葛孔明;还有壮志未酬死于沙场的,如庞统庞士元等等等等,可以说三国时期的谋士,大多难以善终。然而贾诩贾文和虽曾效力于数位主公,但仍能被信任重用,最终以七十七岁高龄寿终正寝,是当之无愧的顶级谋士。

事实上,纵观贾诩一生,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更为可贵的是,贾诩尤其擅长审时度势,保全自己,从而安享晚年,得以善终。基于此,著名学者易中天对其有如下评价:“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Z-one413


说贾诩是三国最聪明的人,这我可能会承认。说贾诩是三国顶级谋士……三国求生指南:1.不要嫁给刘备。2.不要当吕布的爹。3.不要当东吴水军大都督。4.如果贾诩来投奔你,叫他赶紧滚!!!!!


跳梁zk


贾诩是很有才华,有着清晰的头脑,拥有反败为胜,绝地求生的感觉,但是本人不太喜欢他,只是本人见解,谢谢,三国时期,还是大汉王朝的天下,只是各路诸侯强大盖过天子,而贾诩去帮助张秀,身为大汉臣子而投降曹操,没有正义凛然的样子,只是为了自身,不顾大局,也是小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