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旧中国选择了7.92毫米子弹作为制式弹药?

哼哈321


本来是清末民初的时候,定的标准口径是6.8毫米。在考察了7.9毫米和日本人喜欢的6.5毫米口径步枪以后,我国认为6.8毫米子弹最适合中国人。

兼具射击精确性,后坐力小和威力适合的优点。为此专门引进了德国的毛瑟M1904式6.8毫米步枪,准备在全国范围进行仿造,同时称之为元年式步枪。这种步枪重量轻,后座冲量小,精度高,结构合理,动作可靠。

装药量比7.9毫米子弹少了五分之一,后坐力减小的同时,威力却没有多少下降,而且整个步枪有1.245米长,很适合进行白刃战。

但是清朝灭亡以后,我国立刻就进入到了军阀混战的阶段。各个地方的军阀开始全力搜刮财富,购买各种外国武器。特别是一战结束以后,我国更加成为了欧美倾销武器的主要市场。

特别是德国,捷克的大批旧步枪被引进我国,这些旧步枪都是7.9毫米口径。为此7.9毫米子弹和步机枪开始在我国占据了主导地位,而6.8毫米子弹和步枪并不是主流,而是非主流,在外国很稀少。

既然有大批量便宜的二手毛瑟步枪,那个军阀还会去自己生产6.8毫米口径步枪?更何况,他们也没有足够强的军工生产能力。

还有当时军阀们生产的子弹性能也不如进口子弹,一旦打进人体,7.92尖弹在前胸开个洞,后背血肉模糊撕开一大片,威力确实更大,对人的心理震撼也更大。当时全国有大大小小上百个军阀,还谈什么武器制式化啊!


深度军事


从19世纪末洋务运动开始,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始终都是7.92毫米口径的德式步枪。对于旧中国的士兵而言,虽然其威力相对较大,但其后坐力也很大。特别是旧中国的军人普遍营养不良,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后坐力,对战斗中的效果影响较大。而反观日本方面,其就根据东方人的身体特征设计了6.5毫米口径的武器,虽然停止作用较差,但后坐力小,精度高,实战中的使用效果并不差。那么,为什么中国军队没有使用类似的口径呢?

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清政府就曾向欧洲订购过一批新式步枪。当时7.92毫米口径的汉阳造步枪已经暴露出了后坐力较大的问题,因此清军希望能装备一种后坐力较小的新型步枪,而这批步枪采用就是中国设计的6.8x57毫米口径。这些步枪的原型为毛瑟G98长步枪,结构也基本一致,只是更改了口径,以便发射这种新型步枪弹。除了毛瑟厂,斯太尔-曼利夏公司也设计了同一口径的步枪。但由于满清政府内外交困,几乎拿不出钱付货款,最终只有极少数样枪被运往中国。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也无力对武器进行换代,只能维持原有的7.92毫米枪弹和步枪生产线。除中央政府外,地方军阀也会自主生产其他口径步枪,如阎锡山所控制的兵工厂便始终生产仿制的日本三八式步枪以及配套的6.5毫米步枪弹。直到解放后,人民政府得到了苏联的援助,才摆脱了这种现象。


旭说军事


步枪的口径之争在晚晴就开始一直到1932年国府召开制式兵器会议才尘埃落定。

晚清和北洋初年议定的统一口径是国产的6.8mm而非德式的7.92mm。

当时以张之洞为首的练兵处对大小个口径步枪进行考察,

结果:

小口径步枪“7mm以下,日本的6.5mm为代表”的优点是初速高,弹道平稳,后座力小, 也就是说打得准 打的远,而且因为子弹轻 利于补给运输。缺点是威力小 尤其是日俄战争的经验 高大的俄军士兵被日军6.5弹击中往往不会致死,伤口容易愈合。

大口径步枪“7mm以上毛瑟7.92mm为代表的”简单点就是威力大但精度相较小口径差。


讨论国产子弹口径正值德国强占胶州湾,为避免出现资敌7.92mm弹药被淘汰。

最终清军决定使用全新的6.8mm弹药(介于6.5和7.92之间)。原则上其他口径的弹药和步枪不再生产,当然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清军的装备仍然非常的混乱 各种口径的国产进口步枪混杂,想要短时间统一是不容易的,就这个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清廷退位了。

接下来执政的北洋政府决定继续推行6.8mm口径的国产之路,当然和清朝一样困难。

从表中可以看出6.8弹虽然被定为制式口径,但并没有完全取代其他诸如7.92 和6.5的弹药。

接下来就是军阀混战了,每个司令一把号 各吹各的号,统一口径更是成为泡影。


到1930年张学良改旗易帜,效忠南京国民政府中国理论上重归统一,这时候统一装备和步枪口径再度被提上议程,当时经过数十年的动乱和分裂 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可以说是当时世界军械博览馆。

当时国内拥有7-8种各国口径的步枪,其中甚至还有马蒂尼这种古董。数十年的军阀混战期间各地军阀大部分没有自己的兵工厂就算有厂能也未必足够,主要还是要通过进口武器来满足需要,首当其冲当然便是各色毛瑟步枪,尤其是一战后德国沦为战败国大量剩余物资涌入中国 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种7.9口径的毛瑟步枪,其次就是和中国隔海的邻居日本的6.5口径步枪。

国府统计当时7.9步枪占85% 6.5步枪占11%,而晚晴和北洋定为国产统一口径的6.8步枪已经成为杂式步枪。

会议最终决定的步枪就7.9mm的毛瑟1924式步枪。

当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7.9步枪数量最多,如果要换口径那就是把这些步枪全部扔了,换谁都不会做这样的决定。

结论:7.9成为旧中国的制式口径的原因其实就是容易买到,越攒越多,性能又还过得去,自然就一直用下去了。


附1932年国府制式兵器会议规定的制式兵器一览表

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步枪是德式装备以外,并无其他德国装备,反倒是法制装备最多,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 旧中国并没有所谓的德国执念和崇德思想,只不过是特点时局下的选择而已。



伦敦上空的喷火


本来一开始清政府是要求设计六点八口径的步枪的,但是说1000道1万还是三件事情惹得祸,而且这三件事情,无一例外都跟德国人有关。

第一件事情就得扯到我们当时国产的一件制式装备,这就是汉阳造。

我们都很清楚,汉阳造这个完全是当时向德国人引进的生产线和步枪,口径是传统的7.92口径,

说起汉阳造,我们得提到一个小故事,当时有一位法国的士兵从自己的军队里面判逃,逃到了德国人手里带给德国人一个比较秘密的武器,这就是无烟火药子弹。

当时的德国人欣喜万分,尤其是德国内部对于毛瑟兵工厂可以说是痛恨至极,因此他们立刻委任德国步枪协会生产一款能够抗衡德国毛瑟军工厂的一款步枪,德国步枪协会虽然制造出来了,但是在质量上一直都不过关,出于无奈,德国军方只能够继续选择德国毛瑟兵工厂的步枪儿这一套生产线,总得找一个冤大头来买单吧,此实此刻清政府站了出来。德国人可以说是大方地将整套步枪的生产线,还有生产设备全部转让给了清政府,同时这一套生产线还有生产设备也全部归了张之洞手底下的武汉兵工厂,造出来的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阳造。

如果不是因为当时德国步枪协会生产出来的步枪质量不合格导致会面临退货的风险,德国人是死活不愿意将整个一套生产线全部转让给中国的,也正是因为这一套生产线全部转让给中国以后,这款步枪可以说在产量上是有保障的,至少来说,不用担心跟国外交恶以后,你买不到步枪的尴尬。

因此,这款步枪可以说是可劲的生产,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造仍然是中国国产装备的制式步枪,张之洞也看到了这个情况,因此他根据汉阳造步枪后坐力太大的危险,跟清政府打了一份报告,说要求清政府重新规定制式步枪的口径,清政府觉得这东西可行,因此也去采购相应的新式步枪,但是后来遇到的问题就是钱不够了,人家好心好意将步枪设计了出来,最后清政府说我自己没钱,然后人家鸟都不鸟你,直接把你给踢了出去。

后来,第二件事情也发生了,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战败大批量的德国武器装备需要拆解,或者说需要销毁。此时此刻,销毁还是拆解这东西都需要资金。这个时候,大英帝国还是法兰西帝国都没钱,他们想套现,此时将德国的一系列淘汰下来的步枪卖到中国,换取大量的现金,这一点就成了可行之策,因此,第一次谁大战结束以后,德国大量淘汰的步枪涌入中国国内,德国人用的口径一直都是7.92mm口径。

接着第三件事情也是彻底奠定7.92mm口径子弹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这就是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跟当时的纳粹德国政府展开军事合作,中正式步枪,可以说是这个时期中德之间合作的军事结晶。

对于这个时候6.8mm口径子弹和7.92mm口径子弹,究竟哪一个更加符合中国,所有人都选择了7.92mm口径,这也是一个无奈之举。


漩涡鸣人yy


因为……从汉阳造开始,就是7.92……旧中国第一种无烟火药步枪,原型88委员会是第二种……此外,马克沁也是买的德国造……

枪支保有量大,生产线也是德制……于是……就跟新中国,改成了7.62苏制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