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把皇位传给嘉庆而不传给才华横溢的永瑆?

李翔


清高宗乾隆皇帝一生共有17个儿子、10个女儿。诸皇子其中不乏有杰出者,但为什么乾隆要把皇位传给能力平庸的永琰(颙琰)呢?乾隆的皇子虽然多,但许多皇子早于乾隆去世,所以乾隆晚年实际上可以选择的继承人只有4个人。

在17个皇子中,乾隆最初想立永琏,但永琏体弱多病,很早就去世了,而永琮、永璜、永璋等皇子也在乾隆年间相继去世。到乾隆晚年时,只剩4个皇子还在人世,分别是第8子永璇,第11子永瑆,第15子永琰,第17子永璘。

不过,永璇腿部有疾病,行走不便,而且年龄也偏大。永璘虽然聪慧,但年纪太小。所以合适的人选只有永瑆和永琰两人了。乾隆本来有意立永瑆为嗣,因为他书法出众、学富五车。


不过后来乾隆发现永瑆为人十分吝啬,性格极端而且善于嫉妒,动辄打骂下人,辱骂街坊。他"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駇人。持家苛虐,护卫多以非罪斥革。"所以乾隆对永瑆失望透顶,认为他性格狭隘不是帝王之才,无奈地选择了永琰(嘉庆帝)。

和永瑆相比,永琰虽然能力平平,但老实雄厚,没有太多坏心眼,是十足的守成之君。而且,清朝当时经过乾隆后期几十年的折腾,吏治腐败、财政吃紧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如果皇帝的后继者安排不慎,王朝难免会出现危机。乾隆认为永琰的虽然能力平平,但性格雄厚宽仁,是帝王之材。于是舍弃了永瑆,转而培养永琰(嘉庆皇帝)。


历史的荒野


在乾隆的所有儿子中,真正才华横溢的是五阿哥永琪。


永琪从小就聪明好学,会满语、汉语、蒙古语三种语言,天文,地理、天文历法算法,都很精通,是专家极别。

永琪还工书善画,特别是书法,和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齐名。少年时期开始学习骑马射箭,武艺相当精湛。

可以说永琪是博学多才、文武双全的,难得的是他还恪尽孝道,曾冲进大火中背出乾隆,深得乾隆钟爱。在乾隆喜爱的嫡子二阿哥、七阿哥先后夭折后,乾隆想立他为太子,可是还没等乾隆把他的名字写进秘诏,才二十五岁的永琪就英年早逝了。

皇十一子永瑆,也算聪明睿智、才气横溢。但他不重武,只好文,尤其是书法成就很高,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


而骑射是清朝立国之本,不喜骑射是忘了祖宗。乾隆让他学习,可他很有主见,不喜欢就是不学。



更糟糕的是永瑆为人刻薄吝啬,娶了大学士傅恒之女,却把老婆的丰厚嫁妆藏起来,只给人家喝粥,穿粗衣麻布。



他府里的马死了,他都要煮了,连着几天只吃马肉。对下人更是苛责,大臣们对他的差评如潮。即使乾隆多次训斥,永瑆仍然本性不改,一切如故。这样子的皇子,皇家体面都被他丢光了,怎么可能立他为储呢?

还有一位八阿哥永璇,是剩下的所有皇子之中的老大,也是诗书画俱佳。但乾隆不喜欢他,从未考虑过让他继承皇位,甚至不把他当儿子看。

因为他生下来脚就残疾,走路一瘸一拐,形象欠佳,而且性格怪异孤僻。性行乖戾没有希望的他,只能借酒消愁,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任性而为。

而嘉庆,没有一样精通,但他又每一样都不错,是个中等偏上的听话孩子,母亲又是乾隆宠爱的魏佳氏(魏璎珞)。在德、智、体、美、劳各项指标综合打分后,嘉庆胜出


说点题外话,清朝皇子们的教育真的很不错,算是精英教育吧!皇子们个个都从小接受严格的系统教育,请最好的老师,所有皇子们基本上都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要算学历的话,差不多都是博士学位。即便是末代皇帝溥仪以及他弟弟溥杰,都是博学多才,在某个方面都是可以独挡一面的专家。

而明朝的皇子教育就很失败,不学无术,旷课逃学多,各种荒唐事儿也数明朝最多。


有书肖潇傻洒2018


乾隆皇帝总共有17个儿子,按中国人传统立嗣的习惯来说,排名越靠前的皇子当皇帝的概率就越高,那么乾隆为什么不传位于才华横溢的十一皇子永瑆,而传位于看似平庸的十五皇子永琰呢?


虽然乾隆的这一辈子活的风风光光,文治武功各个方面都颇有作为,但是命却不好。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乾隆的子嗣接二连三的夭折或是暴毙,17个儿子总共死了13个儿子,这就对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只能从仅存的四个儿子中择优选拔,而这四个儿子里让乾隆最为难的就是十一皇子永瑆和十五皇子永琰的选择。

永瑆聪明睿智很有主见并且写得一手好字,这让有着同样书画兴趣的乾隆非常喜爱。而永琰性格内向,一搭眼看上去就像个老实人,为人也是中规中矩,非常的谦逊孝顺。


而乾隆却选择了后者,明显是不愿意冒险把江山交给自负的永瑆,保险起见还是交给听自己话的永琰比较放心。更何况乾隆也说过自己执政时间不能超过爷爷康熙皇帝,但是没成想到了那个年纪自己的身体还倍儿棒,所以就想着在当太上皇的时候还能够手握大权把持朝政,如此看来,还是老实的嘉庆皇帝永琰比较合适。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关注互动。


纳兰谈史


因为永瑆吝啬到不成体统,也因为永瑆性格缺陷太明显,这两点原因就足以让乾隆把他剔除继承人候选人之列。

抠门皇子

永瑆是乾隆第十一子,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永瑆还有三个母兄,分别是四阿哥永珹、八阿哥永璇、九阿哥未名夭折。乾隆五十四年,三十七岁的永瑆封成亲王。

永瑆的嫡福晋是大学士傅恒的女儿,也是乾隆嫡妻富察皇后的亲侄女。可谓出身名门贵胄,嫁给了皇子,嫁妆自然丰厚,谁也没想到,富察氏的嫁妆竟然被丈夫永瑆全部没收存放,堂堂富察氏贵女竟然被迫穿着粗衣麻布,吃着粗茶淡饭,吃不饱穿不暖的事竟然会发生在她身上,谁听到都会觉得愕然,想不明白永瑆怎么会刻薄吝啬到那种地步。

这还不夸张,更夸张的是,永瑆家的一匹马死了,永瑆下令把马烹食,当天就不许府里开火做饭了,全府上下就吃马肉,会过日子到这种地步,在皇室大概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因为永瑆的吝啬,苛待福晋,乾隆没少训斥儿子,没奈何啊,这个有主见又聪明的儿子就是阳奉阴违,屡训而不见有更改,气的乾隆不再说他。

阴险又残暴的亲王

永瑆自幼聪慧,善书,乾隆非常宠爱他,儿子有才气,当爹的面上也有光啊,自然爱重他。永瑆的书画造诣在清朝的确很出名,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四大家。

永瑆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当然,聪明的人都这样,自己认定的坚决不受别人影响,这样一个有主意有个性的人应该说很容易立起来的,但偏偏遇到嗜权又不愿意放权的亲爹,这个难得的优点成了缺点。

从昭梿对永瑆的记载还可以知道,永瑆其人天生的阴沉好嫉妒,对待护卫下人又严厉又残暴,遇到不痛快就喜欢骂街,通过昭梿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永瑆他不但吝啬苛刻,还阴险嫉妒,对人严厉残暴,动辄像个泼妇一样骂街,还嘴碎。想想一下,如果立这样的一个人做继承人,怎么想画面都美好不了。

猴格曰

乾隆其人自诩宽仁温文,又是及其大方要排场的人,怎么也不能容忍儿子如此的上不得台面,永瑆吝啬的实在不成体统,简直有辱皇家的尊贵风范,更有辱名士的气派,还不听老子的话,屡次训斥都不改,面对这样一个油盐不进的儿子,乾隆怎么也不可能选择他来做继承人的,乾隆嫌掉价。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猴格大人


乾隆生的儿子不少,甚至和自己那以多子多寿著称的祖父康熙相当,但是他能成活的儿子太少了,皇二子永琏、七子永琮、九子十子十三子十四子和十六子均为早夭。而成年的看起来比较有希望继承皇位的皇子中如皇长子永璜、三子永璋、五子永琪也都是早早的在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崩逝了(大家所熟知的小燕子心上人皇五子永琪当时乾隆是非常器重的)。

为此实际在乾隆的皇子中也只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十三子永基和十五子颙琰及十七子永璘这5位能够瘸子里面挑将军了。


永璇,此人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好诗文,性情古怪,而且脚也有毛病,经常私自出宫游玩,曾多次被乾隆指责,落了个轻佻的评语。


皇十一子永瑆虽然天资聪慧,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但他太吝啬,永瑆家的马死了,永瑆竟然下令将马杀了,煮来吃掉,结果一家人全天除了吃马肉,什么菜都没有。

更可笑的是,娶了大学生傅恒的千金做福晋的永瑆,将女方嫁妆藏于府库之中导致他的福晋只有每天喝粥度日。这才华在清朝历代皇子中首屈一指,但为人到了这种程度,甚至于被大臣们耻笑,没有气度的人君临天下恐怕会被人耻笑的,所以就被乾隆给排除了(这是不能拿电视当成真实历史的)

而皇十七子永璘从小就不爱读书,四处游荡,惹是生非,乾隆对这个最小的儿子也是最为头痛。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现在就剩下皇十五子永琰了。永琰虽然性格内向,但做事稳重,平日里读书勤奋,没有永璇的轻佻、永瑆的小气,所以被选中当了皇帝。


颙琰就这样顺利的成为了继承人,这也是无奈的选择,瘸子里边挑将军。


关河南望


如果要说乾隆皇帝最有才华的儿子,那一定就是五阿哥永琪,只可惜还没来得及把他的名字写进密诏里,永琪就英年早逝了。


乾隆虽然一生有17个儿子,但是都没能继承他的长寿,最后只剩下6个儿子。


除去出嗣的两个,只有4个,分别是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五阿哥永琰,十七阿哥永璘。


八阿哥永璇有腿疾注定无缘皇位,十七阿哥永璘也无心当皇上,所以永瑆和永琰是乾隆最纠结的两位人选。

综合水平来说,永瑆是远高于永琰的。永瑆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特别是他的书法有很深的造诣,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法家。


可最终极具慧眼的乾隆为何还是选择了天资平平的永琰呢?

1、永瑆重文轻武

虽然永瑆有才华,但这些成就都是在文学方面,武学就差得多了。清朝是靠骑射夺得的天下,是立国之本,全国上下也是以骑射尚武之风为政令。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全部都是骑射的高手,“骑射”可以说是历代皇帝的必修课。



乾隆在十七年重温《太宗实录》,强调满洲“骑射”,要求王公大臣及大小官员“自当永远遵循,守而勿替”,可见乾隆是非常看重的。

可偏偏永瑆我行我素,就是不肯学,这让他在乾隆心中的印象大打折扣。除了骑射,文化方面永瑆也和乾隆存在矛盾。


永瑆向来喜爱汉族文化,书法之美,可乾隆后期大兴文字狱,这难免造成两人政见不同,引发冲突。


这种冲突在乾隆看来可不是什么小吵小闹的事,而是两人三观的不一致,乾隆晚年孤傲自大,他又怎么会容得一个和自己唱反调的儿子继承皇位呢?

2、永瑆性格古怪,极其吝啬

永瑆的吝啬在大清朝里是出了名的,府里存了几十万两白银不用,非要全府的人粗茶淡饭、吃糠咽菜,就连对自己的正妻,傅伦之女、富察皇后的亲侄女,也是一样吝啬,虽然收了大笔丰厚的嫁妆,但硬是要坚持过“穷”日子。


如果他只是平常人家,那过分节俭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惜他是皇子啊,偏偏又碰上了一个爱搞排场、喜欢挥霍的皇帝老爹。

乾隆晚年喜欢南巡,每次都搞很大的阵势,虽然和珅提出的“议罪银”缓解了乾隆一定的经济压力。


但是也经不起多次南巡,雍正辛辛苦苦攒下的钱都让他挥霍得七七八八了,可乾隆不自知,依然沉醉于“康乾盛世”的美梦中。



最重要的是乾隆很不喜欢永瑆过分节俭的作风,没有皇帝的大度,这又让他成为储君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3、乾隆还没过足皇帝瘾

永琰之所以可以当上皇帝,最主要的原因是永琰听话,做事规矩,乾隆名义上是退位了,但是权力欲极强的他还不想放权,永琰当皇帝的话,他依然可以很好地控制朝政,而永瑆就未必了。


永瑆文采学识高,有很多个人的变革想法,但此时乾隆最需要的是稳而不是变。



所以权衡之下,乾隆还是选择了永琰。

虽然永琰才华比不上永瑆,但也算是个勤勉用功的好皇帝,只可惜乾隆留下的烂摊子太大了,以他的才干无法完全扭转清朝的颓败之势,只能在保持整体的情况下进行小修小改。


倘若是永瑆做了皇帝,也许会有另一番不同的景象吧。


有书课堂


说起乾隆的立储,没有他的爷爷康熙皇帝那样复杂,而且乾隆也没有出现九子夺嫡的这种激烈斗争情景。然而,乾隆立储由于受个人情绪的影响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经历,也导致了一些儿子因乾隆皇帝的不良情绪而受到精神打击。乾隆最初决定是立孝贤皇后的儿子为皇太子,就是永琏和永瑢,但是这二人分别于乾隆三年和十二年去世,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为孝贤皇后去世不够伤感被乾隆申斥,而取消立储资格,皇长子和皇三子两小兄弟无端的被取消立储资格从此郁郁寡欢,所以二人死的也早,去世时的年龄也不大,一个是二十三岁,一个是二十六岁。事后乾隆虽后悔但已经太迟了。到乾隆晚年时,十七个儿子死的就剩下四个了,依次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在乾隆的儿子中,能够威胁到嘉庆帝皇位的当时只有永瑆一人,永瑆在乾隆的仅在的皇子中是非常受乾隆皇帝宠爱的一位,乾隆自认为是一个多才天子,一生作了无数的诗词,所以对多才多艺的儿子都非常喜欢,在皇子中学问和书法最好的是皇五子永琪和皇十一子永瑆,永琪在乾隆三十年就去世了,所以学问和书法好的就剩下永瑆了,《清史稿》中说:“永瑆幼攻书,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由于乾隆对永瑆的宠爱,把孝贤皇后的侄女、军机大臣傅恒的女儿就赐给了永瑆为嫡福晋,又在乾隆五十四年加封成亲王。

关于乾隆没有将皇位传给永瑆的原因,网上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成亲王没有当皇帝的原因是性格上吝啬刻薄的缺陷,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他当不上皇帝的主要的原因。网上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永瑆吝啬刻薄对富察氏不好,导致没有得到傅恒的儿子们的支持,我认为原因不大,当时傅恒已经去世,傅恒的儿子福康安、福长安、福隆安党附和珅,且长期领兵在外平定战乱,对乾隆皇帝立储的意志影响不大,且嘉庆早在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就被立为秘密皇储了。

那为什么没有将皇位传给永瑆呢?我个人认为永瑆没有被乾隆立为皇位继承人的主要原因恰恰是他的优势:聪明睿智、才气横溢、做事很有主见、个性鲜明、颇有主张。而这一点永琰没有,永琰性格内向、忠厚老实、性情凝重、对乾隆皇帝的话言听计从、为人规矩仁孝。二人性格完全不同,选谁,决定权在乾隆,乾隆选继承人的标准和原则就决定二人由谁来继承皇位,那乾隆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必须不容置疑地遵从自己的意志,必须不打折扣地继承自己的政策,必须不遗余力地维护自己的权威,凡是自己做出的决策必须坚决维护,凡是自己的统治路线和方针必须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样才能将圣祖世宗和自己开创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要想达到这一个标准,那就只有永琰的性格能够达到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乾隆要当太上皇,明的是禅位,暗中还要继续掌控政权,那皇帝就得听自己的,由自己摆布,要符合这个也只有永琰。

所以我认为有人说大清国朝灭亡实亡于乾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乾隆的落后和保守思想决定了他的决策高度和广度,也由于乾隆的思想局限性体现在继承人选择上,才质平庸的永琰当上了皇帝,使清朝缺乏向雍正皇帝那样雷厉风行推行改革,革除朝政弊端,整顿吏治的皇帝,反而推行“以皇考之心为心,以皇考之政为政”保守治国理念而逐渐衰落。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原地踏步就等于自甘落后,别人在前进你在原地不动的守旧哪能不落后。


秋爽书斋


成亲王永瑆,出身很好,贵妃所出,夫人是傅恒之女,孝贤皇后的亲侄女,怎么看也比永琰条件要好吧,而且他还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颇受赞誉。

但要说书法写的好就算才华横溢,那这个词也太简单了吧。退一步说,就算他文采飞扬、才华横溢,但他的性格足以让他一无所获。

据传,永瑆为人刻薄吝啬,傅恒之女嫁过来后,嫁妆被永瑆没收了,还让她穿粗衣麻布,吃的也是清茶淡粥,堂堂大学士之女、皇后之侄女竟然被欺负成这样。乾隆曾多次训斥之,他却一切如故。

所以他有"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駇人。持家苛虐,护卫多以非罪斥革。","受人欺诈","逢迎权要,其上眷稍有衰者,即骂詈之"等劣评。这些足见他的人品如何,乾隆选谁也不会选他!


红黑圣西罗


乾隆皇帝有十七个儿子,十个女儿,乾隆皇帝在位时间比较长,年寿也比较高,可他的皇子们却大多没有他那么幸运,年轻夭折者居多,到乾隆晚年,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剩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了。


那么,正如题目所说,乾隆帝为什么传位给资质平庸的永琰而没传位给永瑆呢?

首先,从品行上说,乾隆皇十一子永瑆是清史上书法成就比较高的一个皇家子弟,然而其为人吝啬刻薄,为乾隆所厌恶。


其次,从乾隆本人来说,乾隆本人自视甚高,总认为自己做皇帝的文治武功亘古罕有,自诩“十全老人”,虽然在他统治时期尤其是统治后期,朝廷纲纪废驰,吏治腐败,朝政收入日渐枯竭,清庭统治实际上已经由盛转衰,但乾隆其人和其祖父康熙皇帝不同,康熙皇帝奉行“以仁治国”,康熙深知自己统治下的朝廷弊端所在,渴望自己的继任者兴利除弊,有所改变。而乾隆自始至终沉迷于“康乾盛世”的赞誉中,他需要的继任者是一个无须做出重大政策变革的执行者,而最有希望接任他的皇位的两个皇子中,生性平淡的皇十五子永琰无疑比皇十一子永瑆更符合乾隆这个要求。因为皇十五子永琰虽无明显的优点长处,但也绝没有为人诟病的缺点短处。可能乾隆传位于十五子永琰也是清皇室的悲哀吧,生性平淡的十五子永琰继位后除了查处贪官和珅外,做为嘉庆皇帝的他一生鲜有突出政绩亮点,清朝也逐渐衰落下去了。


淡漠青衫51055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选继承人采取“贵族公推制”,顺治采取遗诏制,康熙先采取“嫡长子继承制”,不成功,后又采取“遗诏制”,雍正以后采取“秘密立储制”,乾隆是个例外,他采取禅让制。



“贵族公推制”最民主,选出的继承人也最优秀。“嫡长子继承制”是看天吃饭,有极大的偶然性,继承人有可能很优秀,也可能很平庸,甚至很低劣。“遗诏制”、“秘密立储制”、“禅让制”,其核心都是“指定接班人”,接班人都由皇帝一个人拍板定案,最后定夺,因为是一人说了算,所选接班人偏差就大。

任何人都有局限性,皇帝也例外。皇帝指定接班人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国家,一个是皇帝本人,而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其次才考虑国家。

这就很容易理解乾隆的决定了。



嘉庆平庸,但是他听话,永瑆有才华,但不太好摆弄。乾隆爱虚名,他说自己当皇帝的时间不能超过爷爷康熙,于是在当满六十年皇帝后禅位给嘉庆。其实他的内心是不想交权的,他想当太上皇,还想继续拥有皇帝的权利。接班人是嘉庆可以,是永瑆不见得行。

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爱讲排场之人,而永瑆是个崇尚节俭的人,甚至有点苛刻,这和乾隆形成鲜明对比。乾隆曾经多次因此训斥永瑆。乾隆一生六下江南,花光了雍正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底,国库亏空严重,靠卖官和“议罪银”过日子,这种情况正好需要永瑆这样的节俭之人扭转局面。可是一个挥金如土的人,怎能看上吝啬之人。



乾隆选嘉庆还有一个原因,清朝到乾隆末期,边疆基本稳定,社会矛盾缓和,在乾隆看来,经过他六十多年的治理,出现了极盛局面。找接班人,按照他的既定方针办就行了,不需要开拓进取,另搞一套。嘉庆就是这样的人,而永瑆不是。

感觉不错就加个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