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应该考虑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你怎么看?


改变不了的应试教育,那就融入它,中国教育不是一无是处的,孩子上大学留学,成绩是很好的,而且中国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是美国大学生的五倍,你能说差吗? 我们需要的是素质教育,在美国这个叫家庭教育,我们现在生活好了,生活水平质量都上去了,但是做人的底线和道德却缺失了!人才人才,不成人如何有才!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什么?家长孩子拼命的学习补课,不论是应试的还是素质的,都怕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这样,答案显而易见,就是每年的高考(现在有些孩子已经不参加高考或者参加了也不在国内读,这个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孩子还要冲过高考这座桥进入985211大学。相信很多家长孩子也喜欢素质教育,但是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是时间,二是财力支撑。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作业和课程需要消化理解,恐怕没有太多富裕时间用来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孩子有时间,高昂的素质教育费用估计大多数普通家庭难以负担。 相对比较应试教育还是成本小些,素质教育投入较大。



当某一天大学可以随遇进了,素质教育会慢慢进入普通人家,也会有更多的人家谈论素质教育,参与到素质教育中来。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目前看还是应试教育为主导。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二者应该合二为一,不可分割。什么叫素质,一个人有修养,有品德就是素质,难道应试教育就教育不出来有品德的学生吗?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那么多年,纵观社会没有什么成果!反而导致,学校校园暴力增加,课外辅导加重现象!

把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应试的考题,天天耳濡目染,自然品德上升!

大家觉得那种教育方式更好呢?


有态度的童桐


小孩的教育,根本都无法分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想孩子搞好应试教育,第一、书写要工整,孩子书写工整那是在高考前12年读书的生涯里一天天坚持练习出来的。写的工整,写的慢,不会高分。写的慢,会做题,不会高分。第二、良好的背诵习惯,良好的记忆力,起码在这12年里,要每天坚持读书背书,不急不躁,到了高三才能有那么大的知识积累。第三、课外知识积累,可能在小学初中可以原地画圈圈,到了高中家长和孩子们都会认识到仅仅靠自己学的书本练习册的内容,根本在重点中学是上不了层次的。只有从小去积累生活和课外知识,等到高中课程比较多的时候积累就火烧眉毛了。第四、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学校里面也有体育考试。要想体育考试成绩不错,也要好好的坚持锻炼身体。想要在如此长的12年里面当学霸,其实就是少请假,比一般人能够承受更长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家长,总是会说我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坐不住学习,其实和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第五、心理素质,想从小到大都成为学霸,心理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不是每次考试都是那么如意的,考好了是被人羡慕。考差了,人家会说某某同学天天那么努力学习,还不如我天天快快乐乐的生活。有些孩子,就是这样听不得这样的话放弃了努力。第六、经得起诱惑,小编高中理科入门,从小到大都觉得很多同学,教学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很聪明,但是最终没有到达家长或者社会期望的高度。社会上很多诱惑,学校也有很多诱惑。比如,美食,很多同学一心一意的想着好吃的。小说,小编班上现在还有很多,爱读别人的故事自己不努力的娃。手机、这个就是天敌般的存在,一个综合了游戏机,聊天器,小说合成体的综合分心神器。纯真的爱情,分心早恋的情况,导致高考发挥失败的。作弊、自己平时不努力,考试还想成绩好的同学。还有很多很多诱惑,只有真正有目标的学霸才能真的去忍受这样的诱惑,去高考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七、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会考试的同学出来社会更有自信。小时候,在同年级的孩子里面有威望,长大了对于那些社会考试来说也是小儿科。对家长来说也是很有安全感的,可以考公务员,可以考事业单位编制,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第八、搞好了应试教育,或者学会了考试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东西,不会顾此失彼,心有不甘。成绩好了,在后院不起火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爱好,就有了更多理由,和时间,家里也不会因为孩子有爱好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阻止。小编就说这么多,其实意思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成果,早就在应试教育里体现出来了。世界那么大,选择却很少,在读书的时候,就努力读书吧!











高中理科入门



hebenben


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沉重,素质和应试其实是不能分开的。这是当前社会问题,不好回答,怎么说都有一定道理。下面我就自身经验回答你提的问题。

第一点,我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最重要,但很多人认为考上好大学更重要。大家都知道成功的人不一定有高学历,但一定要讲诚信,有厚度,素质要高,别人才会信认你,愿意跟你合作。人无德,干不了大事,也长久不了。既使你暂时领先,日后也会败落。

第二点,应试教育,就是高分论成败,认为不管怎样考上为王。其实这个观点长期看是错误的,当下都认为是正确的,我们无法和万人抗衡。

第三点,国家也是推行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制度。学校还是两方面都抓比较好,有些家长可能认为考重点比什么都重要!

还有很多深层因素,不讲了,大家心里明白!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农民号致富笔记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

应试教育是所有人按一个标准培养选拔;素质教育是所有人按不同的标准培养选拔。至于采用哪个,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学生的能力,家长的素质看法和家庭经济状况而定!


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农民期望孩子能够改变命运,中产者期望孩子能够进入上流,上流者期望孩子能够更加优质,等等等等,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用主义,无论是什么教育方式,最终都是殊途同归。

否定应试教育就是否定教育本身,应试教育才是根本性教育、基础性教育。

我们暂且把教育者比作铁匠,孩子比作铁矿石,应试教育就是通过标准化锻造过程,将学生锻造成为合格的钢铁,硬度、光泽等等,至于说将来这块铁是准备打造刀、剑、锤子、汽车等等,这就需要市场来检验了,应试教育仅限于基础阶段,难道学生毕业后还会有人限制他们的选择权,强迫他们考试?以分数论英雄?所以一定要将应试教育坚持好,并且多方向、多种类、多用途发展,因为考试是在社会可控制的范围内对孩子们的基础进行的最基本的评判,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有更多的发展。很多人反对应试教育,但是不会有人反对曾经的考试巩固了自己的语言文化交流知识,算术能力,思维方式等等。任何教育它最终还是要通过考试来检验的。

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大众化的行为,教育的内容也是符合大众需求的,只可能存在学不好、考不到前几名的现象,但绝对不会存在学不会的情况,连学习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学不好,还有什么资格讲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因为学习只是单一的行为,没有社会上的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等等,没有生存的负担和压力。


求学宝高考报考研究院院长-李金鹤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要是非要找一个答案出来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小学的时候呢,素质教育提的比较多,到了初中学高中,虽然也在提素质教育,但是从形式上来说,已经转入了应试教育。

因为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参加高考,我们的最终决定权把握在高考的手里。所以,素质教育也好,应试教育也好,归根结底要由高考来衡量。所以说,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是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长大,然后跌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里面。最终在这泥潭里越陷越深慢慢的变成了应试的高手,变成了题海战术里最会游泳的健将。


我比较赞成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因为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情商,让每一个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主宰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从小就养成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这样的意识,而硬试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因为等我们走上社会之后呢,发现很多的知识,都是高中阶段或者是更低的阶段形成体系,在自己的一生中受益匪浅。


兰姐说语文


没有的事情。二者一体,互为补充,怎能分割,没事找事,故作聪明,制造对立,从中余利。

考试必有,提素质必须。是教学各段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问题。如理科重知识技能实践,文科重育人,价值观三爱教育,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为什么非得分开,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目的何在?用心何在?快乐教育,存在吗?要快乐就一定没教育,学习是战争,是练能长知成才,学习有阶段性(过了此村无此店,该学该会时玩过了快乐了,没法再补,更谈不上没有压力情况下学习会有突破,升华,蜕变,跃迁)。高效课堂,大知识量,高密度,学生是研究者,万能者……。花架子,演戏,违背教育规律,拨苗助长,两极分化,放弃一群,保护几个……。种种的创新模式,让人眼花瞭乱,无法适从!

回顾中国历史,是重文轻理,其结果是落后,被动挨打,甚至是被侵略掠夺,八国联军进攻中国,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全世界的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抓住了哪次?都说明了中国技术的落后,科技的不如人。

现今考大学(大学是出优秀顶尖杰出的高能领军人才的)高考又是普教选优的指捧!我们必须要知道,语文,英语只是个交流的工具(而如今高考还要考体育,还要加分,太好笑了,体育只是健身,争不争冠军又能如何???)中国过去高考语数英各150分共450分,太多了,再选三科。不重视理科!!!

应当改为:物语数必考各100分共300分,再从其余各科中选考三科,分文理各100分计300分,实践技能考试100分。没有任何加分项。总分700分。才会文理兼顾,扬长避短,真出能人!


实言守真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完全割裂、对立的,而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个人认为:素质是要求,应试是责任;素质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为上级学校输合格人才”的手段、过程;应试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考查、检验,同时为“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进行分流,使学生根据自身素质,通过“应试”使学生在社会里找到自己合理的位置,进而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个人认为“专业水平——通过成绩体现”是主要素质。沒有好成绩,专业水平不过关(应试),何谈素质;学习能力沒有,学习成绩没有(应试),何谈素质教育。沒有应试教育,绝对不可以。尽管“应试”有许多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分数面前,所有考生平等,不能拼爹。沒有应试,亡的不仅仅是教育。个人观点,商榷!!!


马井山172


我是学生家长,不懂教育。我想从家长和社会角度谈谈自已的看法。我认为把家庭和社会所有的教育揉合在一起按重要性排序应是:第一,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自立自强独立生存,自已养活自已的思想。第二,讲究社会公德,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人,第三独立思考能力。最后才是文化知教育。为什么把自食其力思想排在第一位?我认为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是人生的基石,是人生从最原始启点向东南西北那个方向去的问题。这个问是为啥以前沒人提出来?这应该从改革开放初期谈起,在那时以前每个家庭都很难,父母的收入只能养活我们到成年。自食其力是每个人从小学开始都必须思考和面对且必须做到的。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生活渐渐好转,那时父母们首先想的是:说什么不能再让孩子受我们当年那些苦了。一切包办,再加上普遍一孩。逐渐养成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看看如今青年男女对工作的态度吧!如再不改变,将来势必酿成影响国运之祸。第二关于讲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明却了第一点,既人生走哪条路的问题,然后是如何在这条路上走的问题,按哪些规则走的问题,要讲究一个交通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文明礼貌公序良俗。第三独立思考能力,这是让我们在人生前进道路上处理各种问题.清除和越过障碍的能力。人可以沒文化,但绝不能没思考。在我们北方,有句粗话叫没心没肺,就是说给没思考的人听的。历史上有许多没文化但能做出惊天伟业之人。比如刘邦,比如朱元章,虽然他们被后人抹黑不少,但想想,在那旌旗遍地人人都想当皇帝的年代,没过人的思考能力,行吗?最后才是文化知识,她是人生路上的交通工具,是解决人生用腿向前走还是坐汽车向前走的问题。有文化没有第一点,就容易走错方向,没第二点就容易刮车影响别人。没第三点路上出问题不会解决,还是无法到达目的地。自从教育产业化,这里确实是个赚钱的好地方。但是,我们大家应该首先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目标,然后再去争食这块蛋糕。而不是先吃了蛋糕再说。


逸泉212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应试教育和什么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又称填鸭式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是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制度。个人认为,我国是在通过高考制度选拔培养人才,高考是一个准入门槛,不是制度。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房展,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通过高考选拔出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也为世界培养了很多杰出的人才。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足够支撑起我们对我国教育方式模式的自信。

我国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从学前、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里面,没有明显的区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而是两种制度所包含的内容都有实施。所以说没有纯粹的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

其实,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全世界的普遍实行的制度,不能就说是应试教育。其他小考有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不断积累知识。如果大家都坚信360行行行出状元,也不会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推高“应试教育热”在民间不在官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